新时代艺术家 第818节
甚至还有主体的反抗空间。
派最终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掌握叙事权,可视为对被表述者夺回话语权的隐喻。
这种自反性、拒绝、反抗.
恰恰印证了“立场不对,能力越大,造成恶果越大”这个道理。
试问帝国主义的压迫,是被压迫者可以说“我不愿意被压迫”就可以不被压迫的吗?
好莱坞在全世界攻城略地,西方中心主义恨不得侵占所有文化的土壤,已经控制的区域丝毫不装,还未控制的区域各种渗透,大搞后殖民主义,甚至颜色暴动?
是哪个国家说拒绝,就能拒绝的了吗?
一个病恹恹的年轻人和巅峰泰森生死战,丢在一个笼子里,死活不论。
给年轻人站位角度、喊开始、搏斗方式、喊疼等等的自由,设定足够多的细节,给他充足的“个人选择”。
这是个人选择吗?
确实,给了机会。
但不过是更高级的脱罪方法,让“泰森”动起手来连最基本的罪恶感都不需要,毕竟你也可以选择,也可以反抗,也可以出手,谁让你实力不足!
何况,《少年派》电影里的夺权,仍需通过西方主导的媒介实现。
电影的叙事,不过是一种更为高级play方式,让主导者更兴奋罢了。
被“杀”的自由,被“杀”的选择,不是自由也不是选择。
拒绝的自由和选择,不参与这种残酷游戏的自由和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选择。
而把残酷的故事,解构的越彻底,拍摄的越美好,越有情调,越是残酷,也是无上的讽刺。
正如《金陵十三钗》造成的恶果,远比《南京南京》《1942》要大。
历史观最差的《南京南京》造成的恶果最小,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因为陆钏菜,连解构都解构不好。
李铵却不同,他是被西方叙事选中的。
他是东方主义视角下的电影大师,比老谋子还强的电影大师。
在花旗国混出头的华裔,可以怀疑立场,但不用怀疑能力,特别是男性,必然有两把刷子。
李铵以东方视角,派作为印度少年对三种宗教的兼收并蓄,暗示非西方主体对多元叙事的自主选择,而非单方面接受西方启蒙理性。
李铵以强大的能力,营造了虚假的幻象,回避了事实。
事实上,西方主体并不接受非西方叙事。
李铵正是好莱坞坚定且有能力的意识形态战士。
再回过头,审视李铵和西方叙事的关系。
李铵的创作始终游走于东方伦理与西方形式之间,《卧虎藏龙》的武侠哲学与好莱坞类型片嫁接,他客观上是好莱坞在华人世界的文化代理人。
《少年派》的印度背景、加拿大移民结局,也符合西方对“他者文化奇观”的消费需求。
非西方导演进入全球市场时,往往被迫采用西方认可的叙事语法。
李铵获得西方叙事认可,也必须迎合西方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想象。
各大电影节,奥斯卡给他荣誉,恰恰是对他忠诚的褒奖。
而这一切,很可能不是故意为之,而是西方整个系统性的链条,它就开了这样的口子。
想要从这个口子里进去,突破天花板,就要自己把自己削成这个样子。
不阉割自己的,突破不了天花板,强行突破了没有好下场。
《少年派》的后殖民主义潜藏在故事里,将殖民暴力转化为个体精神寓言,回避了对帝国主义结构性暴力的批判,并且进一步扩充了帝国主义霸权的多元文化。
李铵将自身作品,利用跨文化身份,将自己纳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叙事的“多元共存”神话,成为消解政治对抗的文化商品。
沈三通挥舞大手,将《1937》展开的反思潮、大讨论,推向高潮。
这是真反思。
当然,在一些人眼里,轰轰烈烈的大解构开始了。
以微博平台为主战场,多个电影大V带头之下,掀起了对影片的解构。
这种讨论,放在花旗国屁用没有,说了也听不懂。
东大不一样,平均文化素质和常识高,一场酣畅淋漓的解构由此展开。
第649章 各方地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国内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票房成绩说不上爆款,但是也不错。
中国观众因为文化底色,以及历史影响,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往往将之视为进步。
最初。
观众们被电影中绚丽的视觉奇观,和深刻的哲学叙事所吸引,纷纷走进影院。
沉浸在充满奇幻色彩的生存寓言中,欣赏影片中的荧光水母海、飞鱼群袭击、鲸鱼跃出夜幕等场景。
这些场景给观众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而派与老虎共存的故事情节,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信仰、人性和生存的意义。
当然了,隐隐约约觉得有点问题,但又说不上是什么问题。
哪怕有人认为电影视角有些不对劲,除了三通系平台,在大部分网站上分享会被嘲弄,甚至扣上阴谋论的帽子。
纵使观众思想获得了解放,陆钏、冯晓刚、张一谋被一一审视,但李铵能一样吗?
李铵是国际知名大导演,是获得了多座国际大奖的大导演。
一个普通观众,就算买票了,也配质疑?
别看某些人嘴里念叨着“平等”、“自由”,但是最崇尚等级制度的,恰恰是这些人。
但是在某一刻,零散的声音开始慢慢变大,然后汇聚。
而后形成一道洪流。
洞天影评区、洞天微博等不受外部叙事影响平台,出现一些电影大V的解构分析。
观众们意识到,《少年派》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与信仰的寓言,它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识形态操控。
电影中的“共生”叙事,表面上是在讲述派与老虎的共存,实际上却隐喻了西方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掠夺与压迫。
这种解读角度让许多观众感到震惊,甚至生出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原本以为自己在欣赏一部关于人性与信仰的深刻电影,结果却发现它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政治隐喻。
观众们开始反思,李铵之前的电影,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质。
社交媒体上,观众们热烈讨论着《少年派》的象征意义。
不只是基于电影的讨论,还有一种隐藏的快感。
在13年,三通娱乐的出现撕开了一道口子,但是话语权依然被某些人牢牢把控。
审视《少年派》,解构《少年派》,审视李铵,不只是打狗,直接越过了六代代理人,直接打主人的狗,打主人。
是争夺审美和叙事的定义权。
网民不一定懂深层次的激烈博弈,但是最直观的,夺回定义权,就是夺回定价权,夺回被蚣蜘被一些所谓“权威”垄断并借此牟利的自身权益。
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
随着解构的深入,观众们逐渐从最初的震惊中走出,大家开始在微博上热烈讨论,试图揭开电影背后的每一层隐喻。
这场解构不仅让观众重新审视了《少年派》,也让大家对好莱坞的叙事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许多观众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不仅仅是娱乐产品,它们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普世价值和个体化的生存叙事,掩盖了结构性矛盾和权力关系。
随着深挖,很多事也露了出来。
当年《色,戒》时,沈三通就出来说话。
此刻再去看,《色,戒》不是隐喻,是明晃晃的恶意。
从产业角度再去回看。
《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电影,甚至包括《1942》,或多或少都是沿着《色,戒》这条路在前行。
时间线再往前呢?
张一谋的古装大片、冯晓刚的古装大片,甚至包括陆钏的《王的盛宴》,也是沿着当年《卧虎藏龙》的路在走。
是不是《色,戒》在叙事处理上的直白、粗暴,不是李铵能力不行,而是有些力量需要他在限定时间,推出这样的戏?
回看这条线的话,早年,新生代电影导演没有崛起,沈三通没有出现之前,中国电影全靠三大导,主要靠张一谋。
06年的时候,恰恰是三大导集体趴窝!
《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海外收益全部斩断!古装大片全部趴窝!
巧不巧?
巧合?
在又一个关键时间点,中国商业片道路又一次面临选择。
李铵继《卧虎藏龙》之后,送来了《色,戒》。
恰好在古装大片海外利益全部切断,三大导全部趴窝的时候。
只是巧合吗?
从结果来看,把李铵当做西方意识形态的红花双辊来看,恰好能把不好解释的解释清楚,严丝合缝。
结合李铵在大陆的地位,受到的追捧,再去看《少年派》,不少观众有一种看恐怖片的感觉。
派最终选择讲述老虎的故事,而隐藏“人吃人”的真相,像不像李铵在台面上文质彬彬讲述电影艺术,而隐藏了其作为好莱坞打手,要将国产电影吹灯拔蜡、“生吞活剥”的故事?
而对《少年派》流于表面的美学探讨、哲学探讨,恰恰正如东大观众对于李铵流于表面的电影艺术的美好想象。
那个有点艺术家文弱气息,说话和和气气,甚至带点弱气的李铵,却是在“人吃人”决斗中活下来的“少年派”。
电影和现实形成了一种对照,许多观众生出了毛骨悚然的感觉。
就像揭开了一层华丽的面纱,看到了背后赤裸裸的现实。
残酷冲击着身心,不断震颤着神经,不过也带来了清醒的感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