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局捡个小兕子公主 第268节
大唐哪里用得着看他的脸色,不管他是死是活,这个林邑羞辱武安郡公的仇是记下了,而当今皇帝又是武安郡公的老丈人,岂能不给自己女婿出气的?.
第571章 丰收的喜悦
这是想收集一年三熟的水稻种子,将水稻传播开来,造福百姓!之前还有人议论,觉得武安郡公太过霸道,竟然因为种子的事情,就要灭人一国,如今他们觉得羞愧难当。
武安郡公这是何等的胸怀,保暖的白叠花,丰产的玉米,到如今一年三熟的水稻,武安郡公真是爱民如子啊!这是多么大的恩德!这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感念武安郡公的恩德!
他们也明白了为什么皇帝如此着急的出兵林邑国,或许把种子带来了,还能来得及播种.
让他们遗憾的是,这里的环境不适合种植水稻,他们真想试试冬天穿上和皮裘一样保暖的白叠花是什么滋味。
三万大军出征,对于大唐来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不过李绩、程咬金、李孝恭、尉迟恭等人也陆续离开了长安,前往各地镇守,监视周边的动静。
整个长安最受震动的却是四方馆里的各国使节们,没有任何风声,大唐竟然就突然对林邑国用兵了。
起因是林邑国和骠国联盟为祸南疆,而且身为属国却对大唐不恭,为了南疆的稳固,大唐出兵征讨林邑国。
然而各国使节们都知道,这是怀璧其罪,大唐愈来愈强势了,各国使节们心里不免有些沉重。
高句丽正使高金正心里也有些沉重,但是他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次战争的推动者是谁?
是武安郡公靳言,甚至在皇帝钦点了大总管的人选之后,靳言一锤定音举荐了副总管,可见他在皇帝面前,在朝中的影响力。
高金正很欣慰,也很庆幸渊盖苏文竟然能和武安郡公靳言交好,庆幸之余,高金正对白叠花和一年三熟的水稻也是垂涎不已。
高句丽地处苦寒之地,他们高句丽的百姓可比大唐苦多了,吃不饱穿不暖,每年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受冻饿而死。
大唐找到的稻种能够一年种三季,他听说之后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一年种三季那产量不就等于翻了三倍?
可惜的是,他们高句丽没法种水稻,他也听说玉米丰产,适合在北方种植,然而他根本就没有见到玉米,大唐的玉米地竟然有官兵把守!
大唐让人垂涎的东西太多了,还都和武安郡公有关,高金正的小眼睛滴溜溜只转悠,不知道心里打的什么坏主意。
吐蕃使节的院子里,禄东赞神情凝重,白叠花确实是造福百姓的好东西,大唐为了白叠花出兵高昌国也是理所应当的。
换做是他们吐蕃,同样会出兵掠夺,因为国与国之间本就是利益之争。
让他心中凝重的是大唐的反应,出兵三万精锐征讨林邑国,为了什么水稻的种子,这个对他们吐蕃没有什么作用,也种植不了。
他考虑的是这次出征,对于大唐朝廷,对于长安百姓来说竟是毫无影响一般,大唐国力已经强盛如斯!
连市井百姓都不畏战不怯战,反而一脸热血,恨不得也投身沙场随军出征,这才是最让他震动的地方。
也不是所有四方馆的使节都受到了震动,比如说倭国使节井边虾弄就十分的淡定,因为他们倭国和大唐隔着万里重洋,大唐就算再强又能怎样,有本事来打他们啊?
他们根本无所畏惧,井边虾弄看着四方馆里紧张兮兮的各国使节们,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只有他们不一样。
大军出征之后,长安城里却一片沸腾,因为玉米终于熟了。
其实玉米早就熟透了,靳言已经跟李世民说了可以收了,但是李世民却一直没收,生怕玉米还没熟透。
靳言提了两次也就懒的再提了,反正玉米掰了之后也还得晒,放在地里也是晒,就懒得管了。
现在连玉米杆都彻底枯萎了,负责的官员们这才来上报,玉米熟了,可以采摘了。
李世民很重视,带着文武百官亲自来到了地头,不止如此,发动了长安附近的宿老们前往观礼,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
不止长安城里的百姓轰动了,就连城郊的百姓都轰动了,因为玉米的名声太盛了,而且这次的动静太大了,皇帝带着文武百官都亲自前去收玉米,可见对玉米的重视。
秋高气爽,太阳却火辣辣的厉害,简直就是秋老虎啊,一大片的玉米地硕果累累,然而靳言琢磨着人可能比玉米还多。
黑压压的全是人头,李世民望着一地的东倒西歪垂下头的玉米,嘴角都快扯到了耳根后,笑的就跟个老农一样。
魏征一脸又黑又冷的脸也露出了笑脸,望着这一地的玉米一脸慈祥的笑容:“好粮食啊,真是好粮食啊!瞧瞧这穗个真够大的!好粮食啊!”
李世民咔嚓一下掰下了一个玉米,三两下就剥了开来,摸着手心黄橙橙的大玉米,大笑道:“慎行,瞧瞧朕这玉米比你种的好不好?”
靳言的脸有点黑,就跟这是你种的一样,有什么好得意的?
“开始掰玉米!”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他自己先撸起了袖子进入了玉米地开始掰玉米。
连皇帝都亲自动手了,文武百官谁还袖手旁观?于是,一个个朝中大臣们穿着朝服,纷纷撸起袖子进入了玉米地。
在皇帝亲自下地开始掰玉米之后,早就准备好的农人们也开始下地掰玉米。
一包一包的玉米被背了出来,引起了阵阵惊叹,宿老们一个个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们活到了快入土的年纪,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米穗这么大的米粒呢!
这一亩地得出产多少粮食啊?太激动了,一个个宿老们捧着玉米就跟抽风似的,靳言在一边看到之后十分担忧,可别太过激动真的抽过去了。
好粮食啊,真是好粮食啊,回去一定让庄子里的农户们种玉米,谁家不种谁家那就是傻子!这是所有宿老们的心声。
等李世民满脸大汗的从玉米地里走出来的时候,外面的玉米已经堆积如山,虽然很热很疲惫,还被玉米刺的瘙痒,但是李世民仍然忍不住放声大笑,因为这是丰收的喜悦.
第572章 各国使节的心思
李世民此时不光有丰收的喜悦,他仿佛看到了明年无数玉米地大丰收的景象,明年对大唐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明年玉米的产量肯定能翻几番。
靳言装模作样的从玉米地里钻了出来,相比李承乾、李泰等人的满头大汗的狼狈模样,靳言依然玉树临风,波澜不惊。
李世民瞥了靳言一样,并没有责怪他,因为今天谁都没有资格责怪靳言,他居功至伟!
“这玉米真是老天赐给朕的宝贝啊,多好的粮食!”李世民由衷地感慨道.
魏征捧着几个硕大的玉米,也是激动地说道:“这玉米的产量真是太大了,有了玉米,老百姓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是啊,不用饿肚子了,你们几个把那些都装进车里,运到粮库去,要谨慎一些,一个都不能少,明年要留作粮种的。”李世民冲着那边吩咐道。
靳言目光一转,笑道:“小姨父,我觉得还是让人一担一担的抬着更好。”
李世民听他说完,有些疑惑地说道:“这是为什么?难道玉米这种粮食喜欢被人抬着,不喜欢坐马车?”
靳言听了李世民的话,差点笑出来,要不是给他留面子,非得笑弯了腰不可。
“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挑着能让老百姓更直观的了解玉米,等明年推广玉米的时候,阻力也会小些,说不定大家都会踊跃种植。”
魏征听了靳言的解释,也是点头赞同:“驸马说的有道理,虽然陛下还有臣等都觉得玉米是丰产的粮种,但是没有见过的百姓,只凭传闻怕是会将信将疑。”
李世民见老倔头魏征都赞同靳言的话,也点头说道:“你们说的有道理!”
一个个士卒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走在路上,担子上是黄橙橙的玉米,成了长安城里的一道奇景。
路边围观的百姓都吃惊的长大了嘴巴,他们那里见过这么奇怪的粮食,光是听过玉米的名声,还没有见过样子呢。
“这个玉米好大啊!”
“是啊,这也太大了吧,一个人吃一个就饱了。”
“我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粮食呢!”
“这就是传说中的玉米吗?真是好大的米啊!”
就像靳言说的,听一千遍一万遍,都不如亲眼看到更让人信服。只要亲眼见到玉米,无论谁都被征服了,打从心里相信这就是丰产的粮种。
要问玉米好不好吃,连皇帝皇后都爱吃却又舍不得吃,皇帝还派重兵把守,武安郡公都忍不住去偷偷摘玉米吃,结果被皇帝拿着火枪追的满宫里乱窜,你说玉米不好吃?
就算玉米不好吃,能填饱肚子就行,对于穷苦百姓来说,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事了。
各国的使节也挤在人群中,想一睹玉米的真面目,看看玉米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丰产。
看到士卒担着玉米走过,吐蕃的萨玛央金公主小嘴微张直接就惊呆了,喃喃说道:“这个好大啊,怎么会这么大?真有这么大的米吗?黄灿灿的真好看,看上去就像是觉沃仁波切赐予的美味啊!大相,咱们能不能买些玉米啊?”
禄东赞根本就没有时间搭理她,他也陷入了震惊之中,虽然他不知道玉米的产量,但是大唐君臣这么重视,玉米一定比谷子高粱要高产。
天下怎么会有米穗这么大的米?这老天也太偏心了吧,不知道他们吐蕃能不能种植玉米。
南方的稻米变成了一年三季,北方又出现了玉米这样丰产的粮种,以后大唐是再也不怕缺粮了。对于大唐来说,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大唐周围的国家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高句丽正使高金正看着那一担担的玉米也震惊不已,他一直想知道玉米是什么样,如今终于见到了,结果却发现,玉米远超他的想象。
这一刻他心里充满了渴望,如果他们高句丽的百姓也种植玉米,那能少饿死多少人?
高金正咽了一口口水,将目光转向了旁边的渊盖苏文,问道:“苏文,看到这玉米,你有什么想法?”
渊盖苏文正看着出神,听到问话,随口说道:“确实是丰产的好粮食啊。”
高金正知道他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就低声说道:“苏文,这么丰产的粮种,难道你就没有什么想法?”
渊盖苏文沉吟了一下,有些明白高金正的意思了,说道:“难道高大人是想抢吗?”
抢?高金正直接被他给说呆了,这么热的天,他的冷汗都出来了,渊盖苏文这混蛋不要命了,多亏刚才声音小,这要是再大点声,说不定这会儿大家都已经人头落地了。
高金正真恨不得一下子堵住渊盖苏文的嘴,急切地小声道:“你可别乱说,这会没命的!你想啊,这玉米是谁献出来的?武安郡公靳言啊,你和武安郡公相交不凡,或许能从武安郡公哪里获得玉米种子。”
高金正看了一下周边,努力的压低了声音:“咱们高句丽哪里苦寒,素来缺粮,咱们若是能带着玉米的粮种回高句丽,王上肯定会重赏咱们,而且史书上肯定也会盛赞咱们,这是大功绩啊,就算千百年后都会有百姓拜谢咱们,不信你看武安郡公在大唐的地位。”
不得不说高金正说的话很有道理,要是玉米在大唐传开了,过个几年、几十年后肯定也会传到高句丽,那时候的功德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要是他们现在就将玉米的种子带回高句丽,一定会被王上重赏,还会受到朝野赞誉,他们飞黄腾达就指日可待了。
渊盖苏文也知道这是极好的机会,很认同高金正的话,点头说道:“高大人说的对,不为我们的功名利禄,也要为了我们高句丽的百姓不再挨饿,即便是苦苦哀求,我也要从武安郡公那里把玉米种子求来。”
渊盖苏文说的豪气干云,十分的自信,仿佛这事已经定了的。其实他心里确实很有信心,因为靳言在投资他,是为了在高句丽经商.
第573章 又要去喝花酒
渊盖苏文觉得,只有他青云直上、大权在握之后,才能庇佑靳言的商行,能够为靳言带来好处,靳言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见到渊盖苏文信心满满的样子,高金正心中激动不已,抱拳说道:“苏文,高某就代表王上,代表百姓拜谢你了!”
高金正很激动,一脸的诚恳,然而渊盖苏文心里却十分不爽,什么叫你代表王上,什么叫你代表百姓,谁允许你代表了?你代表的了吗?
不过这话渊盖苏文也就自己在心里非议一下,肯定不会当着高金正的面说的,毕竟现在高金正还是正使,他只不过是个副使。
渊盖苏文拱手笑道:“高大人言重了,我是愧不敢当啊,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为了王上,为了高句丽的百姓,我必定会全力以赴的。”.
长安城因为收玉米热闹了一天,靳言和李丽质返回了城南皇庄,原本以为家里能清净清净,结果庄里竟然也十分热闹,就跟过节一样。
长安城的百姓虽然都听说过玉米,但是也都没见过玉米,今天李世民派出了长长的队伍,担着玉米绕城而行,让大家都见识到了玉米的真面目,整个长安城的百姓都激动不已。
靳言疑惑地问道:“长安城里的百姓没有见过玉米,心情激动还情有可原,你们又不是没有见过,瞎激动个什么劲儿?”
“公爷,今天可是玉米丰收的大好日子啊,玉米成为了长安城的一道盛景,整个长安城一片赞叹呢。”大家一个个笑的嘴巴都合不拢,脸上全是自豪的神色。
听着满长安城的赞誉声,庄里哪个人不是倍感自豪?这些都是他们公爷带来的,没有他们公爷,就没有大唐的祥瑞。
“他们是没见过玉米,第一见感到震惊,赞叹也就罢了,你们又不是没见过,这些还是经过你们的手呢,跟着起什么哄啊。”靳言对他们的行为都感到无语了。
“公爷,那么大的米穗,就是见一百次,见一千次也感到震惊啊。”王虎嬉皮笑脸地说道。
席君买现在是府里的侍卫头子,这王虎放着一个村长不干,非要来府里当管家,其实靳言这里也没有什么事,他想干就给他了。
王虎也是有心人,知道自己没有干过这个,经常请教别人,连薛仁贵的母亲都上门请教了好几次,其实这个他还真是请教对了,薛夫人还确实知道一些。
上一篇:重生:我是县城婆罗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