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64节

朱棣大怒之下,让人割了铁铉的耳朵鼻子,塞进他嘴里。并且大声质问,味道如何。

铁铉说出一句堪比方孝孺诛十族又如何的千古名言,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忠臣孝子的肉,怎么会不好吃?

朱棣一怒之下,把他凌迟处死。

这种忠义没有方孝孺那样的壮怀激烈,却满是刚烈的铮铮铁骨。从始至终,铁铉没有义正言辞的拒绝,更没有引经据典的大声质问,甚至 他连看都没看朱棣一眼,嘴角始终带着轻蔑的微笑。

从一开始,铁铉的内心就有着坚定的 信念,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他是个文臣,但是他的骨头,比天下大多数人都硬。

他没用语言,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忠诚。

他不作诗,不写辞,没有悲然高歌,也没有豪言壮语。他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行动,诠释了士的含义,士的忠义。

正是被这种忠义所打动,朱棣虽然杀了他,却没诛他的十族。他年迈的父母被流放海南,大儿子充军,二儿子为奴,两个女儿充入教坊司为官妓,朱棣并没让他家血脉断绝。

但是他的两个女儿继承了父亲的刚烈,在教坊司中拒不受辱,一心寻死。在朱棣听说之后,长叹一声放了她们,并把她们许配给有特权的读书人。

铁铉的忠义,是一种木讷的不够慷慨激昂的忠义,但越是质朴的越难得,他的这种忠义不断被后人赞赏。

甚至到了清朝,塞外的皇帝不断拿他来作为忠义的正面典型。乾隆皇帝亲自为他谥为忠定,下旨山东盐运使阿林保修建铁公祠。在后世,那是济南著名的旅游景点。

几百年后,济南人甚至山东人,都视他为城隍爷一般的神。此时的铁铉虽然名声不显,但是在朝中以办事稳重,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铁铉的字,鼎石就是朱元璋亲赐。

“皇爷爷!”朱允熥对着朱元璋躬身行礼,“孙儿谢谢您,给孙儿选了真正的俊杰!”

这句谢谢,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刘三吾,方孝孺两位一身正气的大儒是他的老师,解缙这样的才子,和铁铉这样的忠义能臣,以后是他的智囊。

这样的阵容堪称豪华,如果这样朱允熥将来都不能做一个好皇帝,真是白白浪费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

“鼎石,咱地大孙都听说过你呀!”朱元璋咧嘴笑道。

铁铉的木讷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而解缙则是看看他,明显有些不服。

“臣惶恐!”铁铉说道。

“你现在是礼部给事中,六品的官。咱委屈委屈你,给咱大孙吴王当个典官如何?”朱元璋笑问。

“君有命,臣不敢辞!”铁铉正色说完,一撩袍服,郑重对朱允熥说道,“臣,见过吴王殿下!”

“快快请起!”朱允熥赶紧笑着扶起来,看看解缙,看看铁铉。一个是文章无双,一个是文武双全,一时居然不知说什么好。

“这个”朱允熥笑道,“你们吃早饭了吗?”

两人微微错愕,龙椅上的朱元璋 不禁莞尔。

殿外,朴不成唱歌一样大喊,“吴王传膳食!”

朱元璋看着满眼都是求贤若渴神色的孙子,心里暗道,“当年,咱第一次见到刘基的时候,也说了这话!”

~~~

三更完毕,希望大家喜欢。

多多点赞收藏,多多好评,爱你们。

撒浪嘿呦。

第82章 风华

花间点点香,蜂蝶抢蜜忙。

旁边是御花园的花海,众人坐在凉亭长廊之中。

这是吴王朱允熥第一次赐宴臣子,解缙和铁铉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宫中赐宴分餐制,他二人各自坐在一张方桌后。朱允熥身上穿着的还是早上锻炼身体的布衣,因为不够庄重所以在宫中换衣。

十二个太监一字排开,手里捧着缠枝青花瓷。

首先每人面前四样素菜,酸甜口腌青瓜片,香油干萝卜丝,芝麻酱炝拌白菜丝,糖蒜。(青瓜就是黄瓜,黄通皇,所以避讳)

然后是每人一枚切开的咸鸭蛋,鸭蛋腌制的刚刚好,煮的也刚刚好,阳光下红色的油脂,似乎在流淌。

梗米粥一人一碗,葱油金丝卷,配虾皮肉馅包子。

以帝王之家来说,吃的有些寒酸,但老爷子这边的厨子终年预备的就是这些。一是老爷子性子简朴,二来是老爷子就喜欢这些家常小菜。

若是哪个不开眼的,敢早上给老爷子预备燕窝,估计老爷子会把他当燕窝给熬了。

朱允熥还在换衣服,两位吴王属官不能擅自开动,坐在那眼观鼻,鼻观心。

铁铉性子沉稳,高大的身体坐得笔直,一动不动。

解缙坐在御花园之中,满眼姹紫嫣红的景象。心中诗意大发,本想吟诗一首,再见到身边榆木疙瘩的一样的铁铉,顿时什么诗都做不出来了。

“兄台!”铁铉比解缙年长六七岁左右,所以解缙口中兄台。

铁铉微微转头,微微颔首(han)。

“在下解缙,江西人,洪武二十年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进士。”解缙开始自报家门。

相传当年他科举的时候,本来应该是第一甲前三,但是年纪太小,而且文章言语激烈,考官为了磨他的性子,所以微微靠名此后了一些。

铁铉略微沉吟一下,“在下铁铉,河南邓人,国子生授官。”

“祖上可是?”解缙微微错愕之后,八卦的追问。

铁铉面不改色,“元臣。”

“哦!”解缙恍然大悟,“怪不得!”

铁铉眼皮子抖三抖,随后面无表情。

“原来不是科举,国子生现在还能授官,再过些年,一个知县都了不起了。更别说中枢六部,兄台好福气!”解缙继续笑道。

铁铉忽然扭头,高大的影子直接笼罩在解缙的身上。

后者只觉得眼前一暗,像是堵了座山。

国子生就是国子监的肄业生,国子监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学府,但是其中的学生都是各地推荐的监生,监生就有了做官的权力。

自古以来这种好事,几乎是轮不到老百姓的,地方推荐的都是各地的望族子弟,官员或者干脆就是贵族子弟。

明初官员成分驳杂,除了中枢掌权的淮人一派,还有淮人的死对头江南一派,另外还有归降大明原来的大元降官,贵族等人。

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是胸怀坦荡。当日常遇春等人攻克大都之前,朱元璋曾再三嘱咐过,大元贵族与官吏不得加害。

他的这一举动,不但赢得了失败一方的好感,而且也把这些人迅速转化为大明的官员力量。

铁铉祖上也曾显赫,所以被保举入了国子监。

解缙只觉得眼前一黑,再看铁铉那张木讷的脸,顿时有些心慌,“兄台,铁兄,您挡住光了!”

铁铉忽然莞尔一笑,摇头回到自己的位置。

这时朱允熥换好衣服,一身金丝缠线的亲王袍服,大步流星进来。

“别人赐宴都是正宴,我这却是早饭。两位别嫌弃,随便用些!”朱允熥笑道。

其实他心里正愁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想到老爷子已经给他选好了左膀右臂。一个好汉三个帮,铁铉稳重,解缙有才,他心中不胜欢喜。

两人都是读书人出身,礼节上挑不出毛病,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吃起饭来慢条斯理。

而朱允熥则是稍微有些不够庄重,他吃饭和老爷子是一个路数,大开大合。

“虾皮肉包子不错,又香又鲜!”朱允熥笑道,“鼎石,你怎么不吃呀!”

朱允熥注意到,铁铉只是吃梗米粥和小菜,肉包子一动不动。

这肉包子只有龙眼大小,看着虽小,做工却很复杂。不像北方包子那样拳头大,吃起来是别有风味。

铁铉犹豫下,站起来说道,“回殿下,臣是色目人后裔,家中信回教,所以不吃大肉”

“明白了!”朱允熥看看铁铉犹如混血儿一样的面容,恍然大悟道,笑道,“是我的不是了。”

“臣不敢!”铁铉赶紧肃容道。

“不吃大肉?古人云,上有赐,下不能辞”解缙刚开口,感觉铁铉的黑影又压过来,立马闭嘴不言。

明代是一个非常宽容的朝代,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形成真正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朱元璋虽然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一代雄主。但是他从没有盲目狭隘的排外。他不但命令宋濂等人修元史,承认元代的正统地位,并且对于元代初期一些利民的政策,给予肯定的态度。

(有兴趣的小伙伴们,自行去看一下南宋末年江南的经济政策,还有元初忽必烈时期的政策对比)

并且对待天下的臣民,无论是元时在中原扎根落户的色目人后裔,还是其他胡人,都一视同仁。只要遵守律法,就是大明子民,可以做官,可以务农,可以经商,没有任何限制。

洪武初年,他下旨复衣冠如唐制。也就是说明初的衣装,有盛唐的影子。同时禁止了胡语,胡姓,辫发,胡服等。胡人,色目人可以和汉人相互通婚,但是必须双方都是自愿。

总的来说,大明初年是一个自信包容的国度。这也使得大明的文化呈现了非常多彩的一面,而且在政治上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甚至说,这样的包容也使得外来的东西,能更好的融合在本土文明之中。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素养和道德品质。

后世朱允熥成长的地方,在这个时代还是蛮荒之地。但他成长的时候,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同学,汉满蒙回朝,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都有。

大家都有相同的文化血脉,相同的价值观,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来人,把鼎石那包子,拿我面前来!”朱允熥笑道。

而铁铉木讷的脸上,罕见的露出一丝表情松动。嘴上说道,“殿下如此,臣心中感激,不必拿,无碍的!”

“你不吃放在那不是浪费吗?”朱允熥开玩笑道,“我多少也知道你们的规矩,你们虽然不吃,但是公共场所,也不在乎别人吃的,对吧!”

铁铉有些诧异的抬头,他真是没想到这个少年吴王,居然对他们色目人的习性如此了解,点头道,“正是如此。”

“你妻子是汉人?”朱允熥又问道。

“臣的妻子,母亲,都是和汉人!”铁铉微微笑道,“其实臣之家,只是在大元的户籍上是色目人,家族历代都有和汉人通婚的。”说着,犹豫下,“臣之家,世代居住河南邓地,和汉人无异。”

“明白,明白!”朱允熥继续笑道,“河南的烩面可挺香。”

提起家乡,铁铉的脸上多了些笑意,“臣家中有厨子,做得一手好面食,若是殿下不弃,改日驾临寒舍,臣叫他给您煮一碗。”

不过,随即心中也有些奇怪,应天和河南何止千里,为何吴王如此了解。

朱允熥笑着点头,“一言为定!”

“殿下!”解缙也开口说道,“臣是江西人,家中的厨子做得一手好茶饭,尤其是豆花。”

“呵呵!”朱允熥笑出声,“好,改日有工夫,我去看看!”

首节 上一节 64/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