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第65节

解缙有些不放心,继续说道,“殿下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朱允熥笑道。

这时,朴不成悄悄走来,在朱允熥耳边轻语。对面的两人,都放下筷子。

朱允熥脸上的笑意褪去,正色道,“黔国公沐英的棺椁到了,他的身后事,皇爷爷叫我操办。两位,跟我一块去吧!”

“是!”二人起身恭敬的说道。

随后,朱允熥禀明了老爷子,准备出宫。

吴王在宫中有全副仪仗,等朱允熥准备出宫之时,殿外二百侍卫亲军,一百多宫人,数十锦衣卫正肃立等待。

“臣等参见吴王殿下!”侍卫之中,傅友德之子傅让,楚国公廖家的兄弟,还有许多勋贵子弟齐齐叩拜。

“免礼!”朱允熥坐上无顶的软轿,发现侍卫们的服饰和往日有些不同。

往日这些宫中的侍卫,大多是锦衣绣服,而今天都是铁甲。而且这些人脸上的表情,都透着比往日更加亲近的神情。

“什么事笑这么高兴!”朱允熥对身边随行的廖镛问道。

廖勇微微低头,“殿下不知道吗?早上陛下旨意,臣等现在都是殿下的亲军了!”

“我的亲军?”朱允熥顿时一愣。

按大明藩王制度,藩王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而且都是大明的精锐。这些兵表面上听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管理,实则是藩王的私人兵马。

“老爷子不但给了文臣,现在还给了我武将!”

朱允熥看着那些昂首挺胸的侍卫们思考起来,要知道这些宫中的侍卫,大多都是将门子弟。

如今是大明开国之初,老子英雄儿子好汉,这些将门子弟可不是晚明时期的勋贵草包,从小都受过专门的军事教育,放出去稍微打磨一番,就是良将。

坐在软轿上的朱允熥忽然回头,奉天殿外,老爷子带着几个太监站在那里,微笑的观望。

“皇爷爷!”朱允熥的心中,无限感动。

~~~~~

我水几个字。

写这一章比以前任何一章都难,要考虑的非常多。第一是审核,第二是我知道这么写铁铉,肯定会不讨好,会失去一些读者。

但是作为一个偏严谨的历史作者,我觉得我不能在书中向年轻的读者朋友,灌输那些狭隘愚蠢的片面思想。

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才是对读者负责,才是尽心尽力。

而今时今日,当下严苛的网络环境,其实始作俑者,就是这些不断灌输歪曲思想,夹带私货,故意吸引眼球的历史类作者。

各种不让写,其实都是咎由自取。

一个真实的大明,一段真实的热血的历史,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

铁铉是色目人的后裔,他的后代分成两支,具体的大家自行百度,说的差不多。

我们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我们是一种以国家形式,屹立在世界上的文明。我们是一个文明国家。

我们这种文明的特性,在全世界独此一家,也正是如此,我们的文明无论如何都没有断绝过。

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因前几天看了一条书评,让我很火大。那条书评,充斥着片面的狭隘思想和mz主义。

要知道我们的文明是大海,能够自我净化和超强的纠错能力。大海能容纳不同河流涌入的流水,大海是由干支汇聚而成,没有江河,怎有大海。

我不是要说教,而是因为越是读历史,越深有感触。

历史上,明代除了铁铉之外,郑和也是回教人,著名的学者马沙亦黑,胡登洲等。而中原地区的回教,和其他地区是不同的,他更兼容了我们本土的色彩。

如果有北方的小伙伴,就会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北方的清真饭店,除了没有大肉,其他随便。

除了色目人之外,蒙古人在明朝也是避不开的话题。

明代的宽容,在这些其他民族身上得到了体现。

明太祖朱元璋在江淮起兵,后来队伍里多了许多穷苦的下层蒙古军人。傅友德,常遇春,徐达的次次战役,都有他们的影子。

等到了朱棣,更是重用这些骁勇善战的战士,并且视之为心腹手足。

大明之殇,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战死的蒙古将领,数不胜数。

薛绶是明朝蒙古将领,骁勇善战,战至弦断矢尽,仍然拿空弓击打敌人,最终被肢解而死。

吴克忠、吴克勤兄弟是归附明朝的蒙古将领,精通骑射,麾下也以明朝蒙古骑兵为主力。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以免有水字数的嫌疑。

总之,我们热爱的大明,热爱的历史,是博大的兼容的。

是灿烂的,是美好的。

第83章 葬礼

朱允熥仪仗最前,五十余名铁甲武士,脚步轰然。

随后,又是数十名身材高大,身穿刺绣飞鱼服,头戴幞头的锦衣校尉。

身为天子亲军,他们身上的飞鱼服华丽异常,飞鱼不是鱼,而是线刺绣成的蟒。

军然铿锵的脚步踩在地上,打破了清早深宫之中的宁静,也引来了阵阵诧异。

宫中的侍卫们看着那些跟随朱允熥出宫的甲士,眼有羡慕。那些宫人,则是更谦卑的俯下身子。

大明宫中,除了皇帝出行,谁敢弄出这么大的阵仗。即便是当年的太子,也不曾如此。

坐在软轿上的朱允熥,身体端正。身着浅红色蜀锦织成,金丝线刺绣而成的五爪金龙。头戴镶满宝石的九缝皮弁(bian),腰间白玉带,左边是荷花香包,右边是龙纹玉佩。

脚下厚底的刺绣朝靴,腰间配有细长的仪刀,右手大拇指上,带着一枚通体晶莹的扳指。

(明初亲王可以五爪龙袍。)

远远望去,满是威仪,让人不敢直视。

亲王仪仗走出奉天殿,走过东宫,走过了大学堂。

学堂里,沈王朱模等一众小屁孩王爷们,眼神热烈的看着朱允熥的仪仗走过,满眼都是羡慕。

“熥哥儿好威风!”唐王朱栋忽然大喊。

软轿上,朱允熥听到呼唤的声音,笑着摆手。

“熥哥儿!”他这一摆手,大学堂里那些小王爷们争先恐后的对他大喊。

学堂之中,那些古板的先生们也没有制止。方孝孺,刘三吾等人看着朱允熥远去的方向,也都露出了笑意。

只有朱允炆,他只是看了一眼,就轻轻的低下头。

窗外,朱允熥身上是金丝线的五爪金龙服。而他的身上,还穿着孝衣。

吕氏的葬礼极其快速,极其寒酸,寒酸到连礼堂都没有,更没有任何人前来吊唁。

只是简单的装在棺椁之中下葬,随葬品都少得可怜。而且由于已故的太子是和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合葬,地宫已经被封死了,不能再打开。

吕氏有着太子妃的名分,却只能作为侧室,葬在了墓园的侧面。而他这个原本颇受宠爱的皇孙,现在成了边缘人。

他能清晰的感觉到,他在宫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奴婢们不再尊敬,老师们不再喜爱,学堂里那些叔王们,更是眼皮都不夹他一下。

窗外一只鸟儿展翅高飞,朱允炆的心也跟着飞远。

“皇祖父,你说让孙儿去就藩,可是还没说封地!”

性格中带着懦弱的人就是如此,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不会想着如何摆脱,如何进取。而是想和如何逃避,

硕大的宫门,在朱允熥面前缓缓打开。

在锦衣卫的簇拥下,他下了软轿换成马车,朝着城外远去。

应天城外三十里,风景秀丽的将军山。

此刻山路上长长的送葬队伍,正在蜿蜒前行。

因为沐英被追封为黔宁王,所以送葬的队伍是按照藩王的规制。队伍的前方是礼部的乐手,和仪仗。

身后是随行的礼部官员,棺椁旁是沐家的子弟。队伍的后侧,还有数十名面容悲伤的骑士默默跟随。

朱允熥比他们先到,他已经在马车中出来,站在路边等候。他身后将军山上,工部已经为沐英修好了地宫,其他的配殿等正在逐步建造中。

陵墓也是一种礼仪,不但有周围分给守陵人的田地,还有供家人祭拜住宿的房屋,还有封王之后的配殿。

见朱允熥站在路边,沐英之子沐春,礼部尚书李原等其他官员,还有灵柩之后跟着的那些军人,纷纷上前见礼。

“臣等参见吴王殿下!”

“众位请起!”朱允熥亲自走到沐春面前,亲手扶起了 他,“节哀顺变!”

“臣!”沐春哽咽道,“臣代家父,谢过吴王殿下!”

“千万别这么说,说起来我也是黔宁王的晚辈!”朱允熥看着长长的送葬队伍,叹息一声,“前几年父亲还带我见过黔宁王,没想到现在,他们和咱们,都阴阳永隔了!”

“殿下!”此言一出,沐春已是泣不成声。

沐英生前,于众皇子之中和太子朱标最为交好。这次急病而死,也是听说太子病故,导致旧病复发。

好男儿行走人世间,不可不知感恩。沐英一生,对义父义母至孝,对异姓兄弟关爱有加,人死之后,也要让子孙千里迢迢把灵柩送回京城,安葬在朱家身边。

这种情意,让人动容。朱允熥顺手从沐家人身上解下一条白绸,系在自己的腰间。

“殿下!”周围人大惊失色。

吴王身份贵重,沐英虽然追封为黔宁王但他毕竟是朱家之臣。

沐春更是慌的不行,伸手去拉朱允熥腰间的白绸,却被对方挡住。

“父亲在世时候和我说过,虽非血亲,胜过血亲,皇爷爷也从没拿黔宁王当作外人。身为晚辈,我聊表心意,送黔宁王最后一程。”朱允熥正色说道,“走吧,我和你们一起,送送他!”

“殿下!”沐春和沐家人已是哭出声。

礼部的官员们还要再劝,见那些给跟着沐英灵柩送行的军人们上前,对朱允熥俯身拜谢,便也都默不作声。

从马上下来这些将领,大多四十多岁,正是壮年。个个虎背熊腰,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猛将。而且他们所骑的战马,还有身上的甲胄,都表明了他们在大明武官之中,品级不低。

这些人之中,朱允熥认识两人,而且在他的记忆中,这两人和他父亲朱标的关系十分亲厚。

两人都是老爷子的义子,一是平安,二是徐司马,都在五军都督府任要职。

这两人中,朱允熥只知道平安的历史轨迹。作为老爷子的养子,他也是一员虎将。

靖难之役时,朱棣为数不多的败仗就吃在他的手里。而且,平安还亲手斩杀,朱棣手下数员大将。

首节 上一节 65/5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雪豹当战神

下一篇: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