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三国:继母何太后,跪求我救她儿 第128节

第225章

刘征不禁笑道:“皇后娘娘,这高句丽人口才三四十万,充其量只有一个郡的人口,都城能有多好呢!”

何皇后嫣然一笑:“难怪你说能够灭十国,原来那些国家人口都那么少啊!”

饶是如此,身在寝宫里面的何皇后还是满怀期待,大皇子刘征何时能灭十国!

结束了跟何皇后的互动。

刘征招锦衣卫前来汇报情报。

锦衣卫指挥使玄武跟刘征汇报这里的情况。

“除了高句丽的两个王子出使在外求援,其他贵族全部生擒……

关于这座都城,前汉(西汉)元始三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

几年前,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19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刘征从系统那里得知,到了魏正始七年也就是公元246年,高句丽东川王在位时,魏国幽州刺史毋丘俭攻陷丸都山城,城内宫殿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

到了晋咸康八年也就是公元342年,为了防止前燕政权鲜卑慕容氏的进攻,再次修葺丸都山城。

同年,慕容氏攻陷丸都山城之后,整座山城毁在战火,丸都山城作为王都和军事守备的功能就此不复存在。

有一点小可惜呀!

刘征当时发布命令:“高句丽国灭国,改为高丽郡,沮授暂时担任郡太守,黄盖暂时担任郡都尉!”

而这个丸都城就是高丽郡的郡治!

刘征现在站立的地方是瞭望台,亦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的高岗上,用石块垒筑,能有十几丈高,瞭望台的主体建筑为一圆角长方形石筑高台,外壁选用楔形石叠砌而成,部分楔形石外侧边缘处可见人工凿刻的凸棱,用以防止上层砌石滑落。北壁中部修有阶梯,以便于上下。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

丸都山城的布局以宫殿群为核心,以沿山势走向构筑的城墙为屏障,以瞭望台和戍卒居住地及蓄水池为辅助,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而山城内建筑数量少、布局简单,缺少街坊和规范街道设计,城内主要干道均由沟谷自然形成,北部两条沟谷是主要通向北北墙、东墙和西墙的主要道路。其中东部的沟谷在北端分为三支,形成树枝形的道路,分别通往北城墙的中部、中东部和城墙的东北角。西部的沟谷到北部分为两支,形成丫字形的道路,左侧的通往西墙,右侧的通往城墙的西南角。即便是主要的宫殿区,其周边的道路走向也是由自然的地形形成。

丸都山城内共发现两处山泉,一处在城西北角,另一处在城东。两处山泉形成两条小溪流向南门,在瓮门处汇合,流出城外,最后汇入通沟河。在距离山下河川和水源较远的地方建有独立的人工蓄水池。

宫殿位于山南地势相对较平缓的台地上,整体东高西低,分布密集,是丸都山城内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共层阶地设排列有序的础石,地面上有大量的红色瓦砾。

台基间有排水系统。宫殿址的排水设施较为系统,一方面在选址上注重对山洪的防范,东侧的圆丘可使官殿址南侧免除水患;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宫殿面积较大、降雨对其造成的影响,在每处台基的外侧修筑了排水沟。同时充分利用地理形态的优势,使台基两侧成为自然排水通道。

宫殿群各建筑独立存在,坐北朝南,平面或呈方形、长方形或是八角形。每组建筑都设有外廊 ,与周围建筑之间无廊庑连接,特别是矩形的建筑平面,各建筑问分为若干组,每组建筑间隔很小。宫殿址内道路系统较为简单,踏步和与之相关的门道构成了宫殿址的道路系统。

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透过它们可以见证已经被历史长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

作为高句丽山城的典型代表,丸都山城轻视规范布局,充分体现出山城王都和军事守备城的布局特色。

……

将高句丽的都城占据完之后,刘征就让高句丽国王发布王命,让高句丽各地的官吏和地方大族的族长都来到都城!

等到这些官吏和族长来到都城之后,刘征就开始宣布他们的罪状!

高句丽有什么罪状呢?.

第226章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高句丽一直侵扰大汉的领土!

而从历史的宏观来说,高句丽这个卑劣的民族,让我们大汉民族在这里流了很多血!

特别是从大隋到大唐,上百万汉人白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最终却要到1000年后才能够牢牢占据这片地方,甚至还丢掉整个半岛!

刘征这是对高句丽进行历史的清算!

……

这里再反复的说一句,高句丽可不只是从隋朝的时候才在东北地区出现。

这家伙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

在高句丽出现之前出现更早的是一个叫做嘲藓的古国。

“嘲藓”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编撰的《管子》,其内容涵盖了檀君、箕子、卫氏三个时期,檀君嘲藓和箕子嘲藓是嘲藓的神话传说时代。

嘲藓的信史时代开始于卫氏嘲藓,卫氏嘲藓的首领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亡命者卫满,卫氏嘲藓的统治主体由当时东北地区的獩貊和嘲藓半岛南部的韩种组成。

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消灭卫氏嘲藓后,在其旧址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实现了汉朝对嘲藓半岛的直接统治,那个时候的高句丽也已经出现。

东汉以后,中帼进入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帼的东北地区和嘲藓半岛出现了权力真空。实力弱小的高句丽游走在曹魏和孙吴之间,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激怒了曹魏,大将毌丘俭率兵轻易的击败了高句丽。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政权阻挡了高句丽向西北扩张的态势,高句丽无奈之下只能南下嘲藓半岛,南下途中,嘲藓半岛进入“三国时.〃代”,百济和新罗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隋朝、唐朝史书中屡屡出现的高句丽国,是中帼东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当时已经立国六百余年(就是西汉末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占据了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和嘲藓半岛北部地区。

当时,嘲藓半岛西南部由同为扶余人建立的百济国统治,而百济国和倭国列岛的大和政权同样关系密切,彼此言语互通。

绵延至今的倭国菊花王朝皇室,便极可能是由来自嘲藓半岛的“渡来人”,也就是扶余人,跨海征服了当地土著绳文人,与之融合同化的产物。

现代语言学家通过高句丽政权遗存的汉字注音文献,判断高句丽语和现代嘲藓语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语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也进一步佐证了这点。

换言之,当时的东北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同种族、同语言的“扶余共同体”,包涵了关系密切的高句丽、百济和倭国三个国家。

现代嘲藓民族的祖先三韩人,要么在百济国为上层扶余人所统治,要么局促于嘲藓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被扶余人建立的三个政权全部包围。

这个以高句丽政权为首的“.‖扶余共同体”,从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击败的慕容氏后燕政权、灭亡冯氏北燕政权起,已经占据了中帼辽东地区二百余年,以农耕为主业,依山修筑无数易守难攻的城池,可说是枝繁叶茂,根深蒂固。

该国常备军至少不低于三十万,中帼东北的众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样长期成为高句丽的(李了的)臣属,受其征发差遣,高句丽总动员兵力甚至高达六十万人。

因此,高句丽绝不是如后世的李氏嘲藓那般的孱弱政权,而正类似于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建州部的满清那样,是中原王朝在东北方向的强大威胁。

所以,当隋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也势必要将铲除、摧毁这样的巨大威胁,提上帝国的优先日程,而绝不仅是因为君主好大喜功,只为收复辽东地区这一汉晋旧疆。.

第227章

现在再来算高句丽的罪行。

其实这个奇怪的国度,最大的罪行就是隋唐时期的罪行!

很多人会说,它跟后来的高丽不一样,以此证明什么。

但是从它们这两个过度平时行径来判断,就会发现,简直就是一丘之貉!

它们都是那么贱!

超级贱!

无敌贱!

为什么勾践会灭亡!

因为他够贱!

隋朝,高句丽军万余人,试探性进攻隋朝辽西地区,被隋军挫败。隋文帝杨坚当即下令发兵三十万,水陆两路浩浩荡荡,加以反击。

岂知隋军陆路出临榆关,军中突然爆发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风暴,船多覆没,尚未与敌国开战,士卒已经多死于路途。

然而,隋朝面对挑衅的坚决和铁血,已经令刚即位不久的高句丽国王高元大为惶恐,他当即遣使请和,自称辽东粪土。

此时,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进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亚洲争霸战争,刚好也正520是和突厥达头可汗、都蓝可汗一决胜败的关键时刻。为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杨坚暂且同意了高句丽的请和。

终隋文帝杨坚之世,他始终将北方的突厥汗国视为头号强敌,隋军将士连年出塞,深入沙漠数百里,不断施加武力打击,同时更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不断分化利诱,挑拨离间其酋帅。

突厥人几乎连战连败,覆军折将不可胜计,累积杀伤、俘虏、投降多达数十万骑,终于不得不向隋朝称臣请和,突厥可汗伏地拜首:“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大隋王朝也成为公认的亚洲第一强国。

到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又调兵遣将,定交趾、灭林邑、取琉球,平契丹,为了完成隋文帝杨坚的未竟之志,彻底解除帝国在东北方向的威胁,是为因此,征讨高句丽之役,已是势在必行。

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便是三征高 句丽失败。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

杨广在每路隋军中,特设直属他的所谓“受降使者”一人,不受统兵大将节制,还勒令诸将,高句丽守军一旦请降,便不得擅自进攻,而必须直接奏报他本人,以定行止。

于是,当隋军围攻辽东城时,高句丽守军一旦情势危急,便宣称要投降,隋军不得不停止进攻,快马驰奏杨广,请旨示下。等杨广受降旨意下达,城中高句丽守军早已补充完备,又继续凭城死战。

于是乎,当世第一强国,百万大军,无数能征善战名将,居然就被如此拙劣不堪的伎俩耍弄。

萨水之战,高句丽军开闸放水,隋军三十万精兵九军尽陷,仅逃回二千七百骑兵,其余尽数战死淹死。

如此巨大的损失几乎打断了帝国军队的脊梁,才让野心家们嗅得机会,纷纷起兵至天下大乱,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唐太宗李世民击平四方群雄,登基称帝后,连续攻灭东突厥、高昌、薛延陀等国,加冕“天可汗”令大唐王朝重新成为东亚霸主。

甚至连开创吐蕃帝国的一代雄主松臧干布,在松州之战失利后,也不得不向唐朝臣服,迎娶文成公主,受封为大唐帝国的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

“天可汗”孤峰绝立,拔剑四顾,此刻唯有东北方向的高句丽,这个拥兵数十万、多次击败前朝的劲敌,或许堪为对手。

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亲率兵马不过十万,却在野战连连以少胜多,斩杀高句丽军4万余人,俘虏其兵士10万人,获牛马各5万匹,并俘虏其民户6万、人口16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酋帅子弟3500余人,而唐军损失微乎其微,只因为顿兵安市城这座坚城下,天气渐转严寒,这才暂且撤军。

李世民回国后总结教训,发展海军,水陆并进,持续骚扰,令高句丽国疲于应付,元气大伤。

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继续多次出兵东征,唐军名将程名振、薛仁贵、苏定方等连续大败高句丽军,多次取得斩俘逾万的大胜。

最终,年过古稀的开国老将军,英国公李勣挂帅出征,历时两年,一举功成,将高句丽国犁庭扫穴,完成了李世民、同时也可说是杨坚和杨广的未竟之志。

从隋文帝杨坚第一次出兵征讨开始,耗时整整70年!

在此前的公元 年,唐将苏定方已攻灭百济国。

三年后,唐将刘仁轨又全歼倭国海军,焚烧敌舰四百余艘,并剿灭百济复国势力。倭国惧怕唐军渡海登陆,仓皇请降,向唐朝臣服。同气连枝的“扶余三国共同体”也至此终结。

唐高宗李治也因此成为君临整个东亚大陆的“天皇大帝”。

高句丽灭亡后,其国民一部分被唐朝内迁,为汉人同化,一部分和之前臣属他们的粟末靺鞨人合流,后来在唐玄宗时期建立了渤海国政权,并重新占据了原属高句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小部分南迁,成为三韩人建立的新罗国的臣民。

后来新罗国崩溃,三韩人王氏王族建立的王氏高丽政权,占据嘲藓半岛大部分地区,“高丽”二字也同样取自之之前被唐朝攻灭的高句丽政权,并自称其继承国,然而,和历史上真正的中帼东北古民族建立的高句丽政权,已经关系不大了,只是三韩人的自说自话罢了。

……

虽然唐高宗时期灭了高句丽国,但是我们大汉民族因此损失的不下百万人马!

这一点让大汉民族主义者刘征耿耿于怀!

所以刘征下令,将高句丽国王和主要的官吏全都斩杀!.

第228章

首节 上一节 128/1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朱允熥,打造大明巅峰

下一篇: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