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176节

  不是吕夷简他们包庇淮南士绅,而是在于目前淮南地区就是个火药桶。

  如今朝廷内部有很多淮南地区士绅代表,一旦派遣大规模军队,势必会传出去,那些大地主们得知消息,恐怕会立即造反起义。

  要知道大宋可是连很多中小地主都承受不了高额赋税从而起义的,比如方腊就是个地主,被逼着造反。

  淮南地区勉强维持下来不容易,大地主们造反,宋朝都可能因此灭亡。

  所以还是以稳定为主。

  赵骏觉得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便勉强应了下来。主要是他也做了研究,发现百姓现在正处于生死边缘。

  朝廷派兵去镇压大地主,是为了将大地主们手中的粮食放出来,解救灾民。

  但如果这个时候大地主们发现朝廷忽然派兵到淮南来,肯定心里惶恐,一旦他们拿出粮食招募灾民起义,那灾民就变成了他们的人。

  到时候派兵反而会激发矛盾,这是下策不可取。

  因此还是想别的办法。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把今天的国事向赵祯汇报了一下,将该处理意见上交,得到赵祯的认可之后,便准备回政制院办公。

  可大家离开之前,赵祯却把赵骏单独留了下来。

  他看着赵骏问道:“大孙,你明年便准备离京了,到时候去大宋天下走走也好,不知道你打算先去哪里?”

  赵骏想了想道:“淮南。”

  “淮南?”

  赵祯皱起眉头道:“大孙,那里真不能动手,会出大事的。”

  “我自然知道。”

  赵骏说道:“但也不能坐视不理,后世国家哪里出了灾祸,领导人都要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甚至在灾区指挥坐镇。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我至少也得去看看灾区的情况,才能够治理好地方。”

  “唉。”

  赵祯叹了口气,说道:“那便如此吧,只是到了淮南,还是要谨慎行事才对。”

  “我知道的,哥哥放心,我不会莽撞行事。”

  赵骏拱拱手。

  扭过头,离开崇德殿时,脸上的面容已是平静如水。

  这次淮南上来的劄子他都看过了,很多大地主根本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明明囤积那么多粮食,却要哄抬物价,把米粮涨到两三千,甚至四五千文一石,赚黑心钱。

  偏偏朝廷还不能直接派兵去,防止他们趁势造反。

  那如果自己亲自过去,在他们还没有造反之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却忽然把所有人拿下,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发出去,那这些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今天稍微好了一点,精神状态也好了一点,希望明天能恢复好,继续每天两更。

  (本章完)

  

第一百五十章 棉花推广

  十月底,汴梁开始清冷起来。

  天气骤变,已是仲冬时节,虽未下雪,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

  汴梁的漕运相比于春夏,倒是少了许多,出现了淡季。

  街头巷尾行人的脚步也比往日加快了几分,多了几分匆忙,少了几分淡雅,连喝茶都少了那点闲心。

  政制院外的草地彻底枯萎了,唯有四季如春的那些常青树,依旧在冷风中婆娑作响。

  赵骏依旧在处理政务。

  这些日子他开始渐渐熟悉政事,处理问题来也得心应手。

  即便遇到不懂的问题,跟吕夷简王曾他们说一句,也稍微一想就能够明白,但跟吕夷简他们比起来,还是远不如他们。

  在政治嗅觉以及经验上差了许多。

  以至于今日在又一次需要请教吕夷简的时候,还被吕夷简调笑了一句:“怎么样,坐在这个位置上不容易吧。”

  “确实比想象中的难,但我做妥协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扳倒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而不是为了让汉人百姓受苦,你们也要记住这一点,屁股别再歪。”

  赵骏就是这么不轻不重地回怼了一句,让吕夷简被噎住,悻悻离开。

  不过他虽然回怼,却也挺难受。

  真正坐到这个位置上,才能体会到坐在这个位置的艰难。

  上位者考虑的是国家的政权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那么势必会在很多地方做出妥协。

  比如还是那个例子,如果你是个起义者,就根本不必在意朝廷以及那些大地主的态度。淮南干旱,颗粒无收,百姓活不下去,那我们就造反。

  杀光那些贪官污吏,杀光那些囤积粮食的大地主,抢了他们的粮食,为了生存下去,又何必顾及这个国家会不会灭亡?

  但站在宋朝国家的立场角度来看,大地主阶级固然可恶,却至少会帮助朝廷维护地方的统治,只要他们不造反,那么很多事情朝廷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且由于大地主阶级在朝廷里都有代言人,导致朝廷在真正决策的时候,都会倾向于这些大地主,即便是想要安抚地方也是困难重重。

  哪怕是到了最后时刻,还要担心这些拥有大量田地、粮食、人口的大地主造反,而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朝廷在百姓眼里是黑暗腐败的,是该破灭的王朝。

  百姓在朝廷眼里尽是刁民、暴徒、反贼。

  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意识形态上难以统一,自然也就很难互相理解对方的难处。

  上下两千年,单以封建社会来说,就只有朱元璋算是半认识半不认识这一点。

  说他认识这一点,是因为他对待大地主以及贪官污吏,基本上就没有留过手,维护了明朝早期的政治清明,缓解了明初的土地兼并。

  说他没认识这一点是连他自己都贬低红巾军是反贼,还说元朝丧失统治是因为政治太宽松的缘故。

  显然是坐到了那个位置,就用屁股决定了脑袋。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子孙没有继承他的继续对贪官污吏和大地主下手的态度,最终还是被忽悠瘸了腿。

  到明末不仅难以肃清官场,甚至连税都收不上来。

  赵骏作为后来人,其实更也应该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但至少目前还不是时候。

  主要是西夏和辽国依旧是个隐患。

  想要大刀阔斧,学朱元璋以及新中国时期对待贪官污吏以及大地主的态度,现在做的话就是明末。

  内部一下子就会无数造反起义者成群,外部又有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

  到时候内忧外患之下,说不准辽国还真有可能学清朝,入关南下,占据中原万里江山。

  所以赵骏眼下还在隐忍,为了顾全大局而隐忍。

  还是那句话。

  顾全大局在很多后世年轻人听的时候会觉得是个笑话,但真正到了那个位置你才会发现,有的时候能有一个顾全大局的办法都已经很好。

  难是的连顾全大局都做不到。

  “想要将古代的英雄史观变成人民史观还是不容易啊,造反朝不保夕,坐在统治者这个位置上也一样如履薄冰,也难怪几千年下来,无数宰辅说这个位置高处不胜寒。”

  赵骏批完了今天的政务,放下手中的毛笔,揉搓着太阳穴,只觉得比上一世读高中还要疲惫。

  屋内已经燃起了香炭。

  天气愈发寒冷,凛冬即将到来,汴梁又不知道要冻死多少百姓。

  “棉花种子找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王曾拿着一份劄子起身走到赵骏面前,对他说道:“范雍上了劄子,他们成功从西域带回来八千多斤棉花种子。”

  “哦?”

  赵骏忙道:“是我所说的非洲绵吗?”

  “应该是的。”

  王曾说道:“确实是与我们本土的棉花不同的品种,而且这东西南北朝的魏朝时期就有种植,唐朝便已经是作为比较贵重的棉质衣物出现。”

  王随也走了过来道:“老夫翻遍史料,竟发现唐朝还曾经推广过这种棉花,在河北河南尝试过种植,但似乎都种不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实汉龙以前说起这种棉花的时候,老夫也曾经记起过这物品。特意去翻找了史料,发现从南北朝到唐朝,也不乏在内陆种植,可这种东西只能种在西域。”

  盛度侧过头来问道:“兴许河北有些地方还能够找到少数棉花的种植区域,甚至大批量种子也有,可它真的能在中原种活吗?”

  如今大宋也并非一成不变,像朝廷下令让西北范雍与青塘开设互市,并且大量收购西域棉花种子。

  青塘的位置就在后世青海西宁市一带,由于宋朝时期西域被西夏阻隔,导致中原和西域断绝往来,棉花虽然在南北朝就传入,却并未在中原推广。

  而青塘恰好就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西夏断绝了西域往来之后,宋朝依旧可以通过青塘与西域沟通。

  所以赵骏前段时间提出多跟青塘进行商贸活动,以粮食、食盐、武器、铠甲等青塘需要的物资,换取马匹、牛羊、棉花。

  现在终于有了效果。

  只是众人却对赵骏推广棉花的事情表示怀疑。

  主要是中国古代其实就有本土棉花,叫做亚洲绵,这种棉花产量低、种植困难,从西汉开始,就只有在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带有小规模种植。

  而南北朝传入的是非洲绵,这种棉花产量高,适应力强,也是明代朱元璋进行全国推广的棉花品种。

  但作为棉花,同样需要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四个主要条件。

  所以即便传入中国,也依旧没有立即适应。

  唐朝就曾经尝试过推广,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种植,可惜失败了,种不活,即便种活了,产量也不高,经济作用不大。

  因而大家不明白这东西到底应该怎么推广才行。

  赵骏听到众人的话,笑着摇摇头道:“唐宋时期棉花并未大规模推广开,主要原因是小冰河时期,唐朝中期开始,气候变冷,降雨线南移,北方日益干旱、严寒,使得棉花难以种植。”

  “我记得汉龙以前倒是说过,汉末和明末都是因为小冰河时期而灭亡,这小冰河时期是何物?”

  吕夷简也来了兴趣,想起了当初赵骏说三易回河的时候提起这事。

  赵骏解释了一下什么是小冰河时期,随后说道:“唐朝的这次小冰河时期是第三次,第四次要到明朝,也就是说,我们刚好赶上了一个不错的时代,正处于第三次小冰河时期结束,需要到五百多年后才会有第四次小冰河时期,这会是我们高速发展的一个机会。”

首节 上一节 176/3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