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面向古代的直播

面向古代的直播 第60节

唐朝李隆基时期

开元的臣子们都要听不下去了:“陛下,您怎么就如此信他啊!”

李隆基:“......”李隆基自己也不知道,难不成真的是这个叫安禄山的会讨人开心?李隆基想到这里,又觉得很有可能是这样,毕竟,他确实也爱听好话。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禄山上书请求以蕃将三十二人取代汉将,李隆基答应了。可当时时任武部尚书的韦见素不答应,安禄山本就有异心,现在还想用胡人代替汉人,这不就是要反的节奏吗?

于是与杨国忠一起面见李隆基,多次进言,可李隆基就是不听。甚至韦见素还建议就让安禄山回来拜相吧,您当初不就有这种想法吗?可这时侯,李隆基不同意了。

最终在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起兵造反。】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安史之乱,那史又是谁?”

【由于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掌握了所有的行政、财政、人口、土地等。安禄山有领三节度使,可知其兵马之盛。

而河北就在安禄山的管辖之地,而且朝廷在河北向来不得民心,因为朝廷一直都是薅着河北地区的羊毛,来养着关陇的贵族们。

而且安禄山手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那都是科举落榜,有能力但不得朝廷用的人才。

而安禄山那是十四年不挪窝的人,他与此地贵族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安禄山的造反是有河北地方的这些贵族们推动的,他们给钱、给粮。

所以,安史之乱,安禄山的手下会有那么多的汉人将领。】

天幕在说着的时候也有将地方给圈出来,所以完全不耽误他们理解。

李世民看着天幕中简单略过的突厥在河北作乱,此地反复丢失,即使有做些安抚,可早已失去了民心。也在想着该如何解决。

而李隆基自然也看到了这点,也在思考着对河北地区的做法。

【而且,还有一点便是,大唐虽然兵马强壮。但是大部分是在节度使手中。到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边军便在不断增加,达到了四十九万人。这一数量可占了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所以安史之乱的时候,朝廷才有多少兵马。

而且边将手中的兵马那可都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的,而朝廷中央的兵马可没有这个待遇,能力方面也就比不上节度使手中的兵马了。

而且东北和西北边境由于外敌扰边,所以节度使手中的兵马是最多的。而安禄山掌管范阳、平卢、河东,人数起码在十五万人以上。安禄山是有这个实力反唐的。

弹幕“十五万人,李隆基到底是怎么给出去的。”“李隆基对他这个干儿子可真是好啊。”“其实这也有安禄山自己的战功,在边疆地方打仗,赢了皇帝不得给点奖励。给着给着就给了这么多了。”

“那真的不如在朝中做个宰相,起码兵权还可以收回来。”“即使不能完全收回,也不至于这样啊。”“隆基,你糊涂啊。”】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也想着若是最后一次让安禄山当宰相了又会怎么样?

【开始咱就说了,大唐胡人当官的多。安禄山手下不少的汉人将领,安禄山本人也是胡人,可这并不代表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当初有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那般忠诚为大唐效力的蕃将,如今也有高仙芝、哥舒翰这样的忠义之士,他们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啊,不对,死那都是李隆基的锅。

弹幕“李隆基可以以死谢罪了。”】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所以,李隆基做什么了?”可千万别说他想的那样。

【因为安禄山在范阳叛变,于是李隆基命令京兆牧、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命高仙芝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的兵马,并召募了关辅新兵五万人。继封常清后,出潼关讨伐安禄山。

不过在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6年)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二月十三日,安禄山又攻陷东都洛阳,封常清只能率残部退守陕郡。

而此时的他也非常能认清形势,于是对高仙芝说道:“累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

于是他们打开太原仓库,分给将士们钱财之后,其他的都烧了,然后退守潼关。

而他们的这个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他们在此地开始修守理攻守用具,士气也振作起来了。而那些叛军也因为久久不能攻破潼关,最终只能退兵。

这里是不是一切都很好,至少潼关是守住了,一切都还有希望。

然而,李隆基永远都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他该不会临阵斩将吧?”李隆基再怎么样,也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人物,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来吧。可看看天幕讲的他已经做过的事情,似乎,他也是干得出来的。

李世民觉得自己不太好了。

【高仙之退守潼关,自己这方还是处于弱势的情况自然是不可能主动出兵的。然而,李隆基他不管啊,他依然听信谗言,做出了糊涂事啊。

弹幕“李隆基,我TM想弄死你。”“不行,看一次气一次。”】

秦朝

嬴政:“看来就是临阵斩将了,是个人都知道不能这么干,李隆基的脑子呢?他到底是怎么弄出来个开元盛世的。”

第92章 李隆基收手吧!

【唐玄宗李隆基偏信偏言,对于边令诚所说的封常清以贼摇众,即通过夸大叛军的强大来动摇军心。说高仙之弃地数百里而逃,甚至还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李隆基当即大怒,就要让边令诚将他们在军中斩首。

弹幕“呵!”“呵呵!”“呵+*

*”】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已经将李隆基骂了无数遍了,大臣们看着他这么激动的样子,都担心他气晕过去。只能尽力宽慰他。太医也是时刻守在身边。

汉朝刘彻时期

刘彻:“这李隆基莫非是因为造反的是个胡人,对其他胡人也不相信了?”

一听刘彻这么说,身边的霍去病就忍不住了,于是问道:“可这封常清不也是汉人吗?那安禄山手下的将士不也有很多汉人吗?既然这位唐玄宗选择让高仙之这个胡人去平乱,现在怎么又能不相信他的呢?”

刘彻听着霍去病的提问,觉得甚是有道理,说到底,还是这个唐玄宗不行。

【于是在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二十一日,封常清被斩首。从外面回来的高仙之,被边令诚带着一百名陌刀手,拦着,也要将他处死。

高仙之面对这样的场景,心中怕是无限悲凉吧。他只是说道“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

他承认自己退兵有罪,甚至死罪都认了,但不承认自己克扣赏赐和军粮。

而此时那些士兵自然都在旁边,毕竟人家都要来杀他们的上司了。

高仙之对着这些士兵也说道“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

全军都在大呼冤枉。

可这有什么用,边令诚本就恨高仙之,又是他进的谗言,怎么可能因为这样就放过高仙之呢,于是高仙之也死了。

弹幕“不行,我受不了了。”“连苦苦给他平叛的将领都杀了,还是阵前杀将,谁看了不夸一句李隆基呢?”】

秦朝

嬴政:“军心已乱,唐朝危矣。”

【不过这时候潼关还没有失守,毕竟我大唐还是有将领的。

同样身为胡人的哥舒翰那也是忠于朝廷的啊,其实在天宝十四年(即755年),安禄山还没有造反的时候,哥舒翰就已经中风,昏迷很久了。

但是,大唐已经到了危急时刻,不能上,你也得上。于是,哥舒翰只能带病上阵,而且哥舒翰与安禄山的矛盾很深。

所以列了七大状,请求杀死了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但是,安禄山造反的名义是什么?那可是诛杀奸贼杨国忠,要是你是杨国忠,你会害怕吗?肯定会怕这一刀什么时候就到自己身上了。

而且这个时候也有人给哥舒翰献计说,留兵固守潼关,然后率精兵去杀死杨国忠,这样安禄山出兵的理由就不成立了。这就像当初七国之乱时汉景帝刘启杀晁错一样。】

汉朝刘启时期

刘启心想“用这个废物杨国忠来对晁错,侮辱自己老师了。”

【不过哥舒翰却没有听,不过这些消息却总漏了,被杨国忠知晓了,那杨国忠能这么看着吗?】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他不会又听信谗言,把哥舒翰给杀了吧。”

【哥舒翰这个时候的兵,虽然说是有二十万,但是这些兵很多都是来凑数的,战斗力不强。所以哥舒翰的想法是,就在潼关守着,等到安禄山那边自己分裂了,自己再寻找机会讨伐。

而这个时候安禄山那边的情况其实也不好,因为安禄山一路打过来,杀人如麻,不得民心,所以所占领的地方不多。

而且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军队也在继续前进,甚至夺取了常山等十多个郡。这时候的安禄山都已经后悔造反了,都想直接回幽州了。

然而隆基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他永远都能做出让人咒骂的行为。

弹幕“李隆基已经被这十几年的玩乐腐蚀了,已经脱离前线了,现在都还没搞清楚自己面临着什么。”】

【面对这一现象,处于潼关第一线哥舒翰知道需要等,郭子仪、李光弼也知道要等,两人也知道“今贼悉锐兵南破宛、洛,而以余众守幽州,吾直捣之,覆其巢窟,质叛族以招逆徒,禄山之首可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

他们的打算也是哥舒翰守潼关不出,而他们二人直捣幽州,那么安禄山也就蹦跶不了多久了。可一旦哥舒翰出了潼关,那么长安也就危险了。

二人也极力劝说哥舒翰固守潼关不要出兵,这大家都看得明白的事情,李隆基他看不明白,杨国忠也不愧废物之名。

就因为担心哥舒翰对付他,在李隆基面前劝说,结果李隆基真就连续派使者去催促哥舒翰出兵。最后哥舒翰没办法只得出兵,结果二十万大军最终只剩下八千人。

这个时候,哥舒翰想的还是继续招揽失散的兵卒,把守潼关。但是这时已经由不得他了,最后被人绑了,投降安禄山了。这就导致唐朝平叛的形势急转直下。

弹幕“走了封常清、高仙之,又来个哥舒翰,李隆基你可真了不起。”“所以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哥舒翰就不该听李隆基的话。”“哥舒翰要是不听,是不是也会像高仙之一样,直接被杀了。”“三郎啊,你不懂,你就不要随便插手。就算不是为了大唐,你就当为了你自己不好吗?”“杨国忠真的就是搅屎棍。”】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那......那最后长安......长安怎样了。”

【潼关失守,长安危矣。

在同年的六月,叛军攻陷了唐朝的都城长安。而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就逃了出去。

但是,李隆基他是怎么逃跑的呢?

在得知潼关失守后,李隆基他还下诏书说要亲征。结果自己带着一众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跑了。他就这么跑了......

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也就进入了最高峰。

弹幕“长安的百姓也是可怜,他们的圣人说着要亲征,结果直接抛下他们跑了。”“李隆基这是自己弃了民心啊。”“我要是长安百姓我也恨,都做好奋战的准备了,结果一觉醒来发现圣人早就跑了。”】

唐朝李渊时期

李渊:“二郎啊!你以后可得留下诏书,绝对不允许这个李隆基登基,绝对不许......”

【我们都说,唐朝是一个上限高,下限也低的王朝。

上有开元盛世,相当于封建王朝繁华的顶峰了。而下限,那就得从李隆基这一跑开始了。】

汉朝刘邦时期

刘邦:“哦?这是何意?”

首节 上一节 60/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