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面向古代的直播

面向古代的直播 第61节

【李隆基这一逃跑,也就打开了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潘多拉魔盒。

弹幕“低情商的说法叫‘国都六陷,天子九迁’,高情商的说法叫国度收复了五次”】

唐朝李世民时期

“陛下!陛下!”

“二郎!”

“阿耶!”

贞观大臣们受不了这一消息,可更受不了的是他们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听到“国都六陷,天子九迁”的时候,只感觉脑袋在嗡嗡响,什么都听不见,也什么都看不见了。等了好一会,才看到焦急地看着他的观音婢,以及辅机等人。

李世民一看到长孙皇后,就开始抱着她哭:“观音婢,观音婢,我大唐怎么就出了这么个东西,怎么国度这么重要的地方都能沦陷六次。这些李氏子孙都做了什么!”

而听着李世民哭泣声,不只长孙皇后,连房玄龄、魏征等人也眼冒泪光,难以忍受。

秦朝

嬴政:“这唐朝也够顽强的,这样都能扛个一百多年。”

【至于“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咱们等到最后在简单说一下,现在咱们说回李隆基的逃跑。】

李世民:“观音婢,朕还要忍受李隆基的混帐事到什么时候,天幕怎么还没讲完。”众人看着哭唧唧的陛下,也心疼,想让他不要再听了。

不过,这话一说出来,就被李世民回绝了。虽然痛苦,虽然不想看,可不能不看。

【李隆基拿百姓当挡箭牌跑了,可其他地区的人不知道啊,他们依然心疼着挨饿的皇帝。于是这些百姓纷纷拿出食物给挨饿的皇室。

甚至还有老父郭从谨进言:“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臣犹记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平......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你看,一个乡野村夫都知道安禄山要反,无数人向陛下劝谏,陛下,您怎么就不信呢?

然而,事已成定局,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而等到他们一行人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将士们筋疲力尽,又饿着肚子,实在忍无可忍。军队哗变,陈玄礼和太子李亨也在其中进行主导,他们也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造反,于是决定诛杀杨国忠一家。

而唐玄宗李隆基为保军心安定,令高力士缢死杨玉环。

弹幕“这群将士也是好,居然不想弄死李隆基。”“他们觉得他们的陛下是听信谗言,才会如此。要是没有此人,他们的陛下就会变回曾经那个英明神武的圣人了。”“只能说,他们想多了,李隆基早就变了。”“李隆基会让你们再次见识到的。”】

唐朝李隆基时期

“陛下,您还干了什么!”这些大臣实在没忍住,问了出来。

可李隆基他自己也不知道啊!他也只能先安抚了。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陈玄礼选择忠于李隆基。这就让和他一起兵变的太子李亨很懵逼了,我做这一切的目的难道只是为了杀死杨国忠他们吗?

显然是没这么简单的,太子李亨明显就是想要自己即位,可这时陈玄礼临阵倒戈,李隆基也死不了了,他也不可能留下来随唐玄宗入蜀,于是父子二人分道扬镳。唐玄宗李隆基入蜀,太子李亨带着儿子李倓、李俶等人北上灵武。

后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而且这次随太子北上灵武的还有郭子仪、李嗣业等将领。

幸运的是,李亨这几个儿子以及这几位将领都是能打的,他们意欲收复长安,于是爆发了那场冷兵器之战的巅峰、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为大唐续命的香积寺之战。

这一战以大唐15万大军对战叛军的十万大军,最终大唐惨胜,收复了长安。

弹幕“香积寺之战就是大唐精锐军之战,大唐精锐就是这样生生被内耗了。”“每次看这场战役都心痛到无以复加。”

“这二十几万大军要不是被内耗了,打谁不是打,轮得到其他人蹦跶。”“死亡率达到了百分之50,多么恐怖的数据。”“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在平叛,这才是最恐怖的。”】

唐朝李世民时期

“二郎,吃药了。”

李世民从安史之乱后,眼泪就没停过,现在也是一边吃药,一边哭。他的大唐怎么就被这么对待了。

而有他这个反应的不止是他一人,大唐的君臣、百姓看到天幕中放的这一场战争,就没有不流泪的。

【而,还有一场战争对于大唐来说也是极为重要,而这也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弹幕“我知道,我知道是哪一场战争,真的不是一般的惨烈。”“李隆基,你做个人吧。”“孤守一城十个月,他已经做到了极致。”】

【没错,这场战役就是睢阳之战,这场战役的首领就是张巡,一个被骂食人狂魔,也被无数人拥戴的将领。】

汉朝刘彻时期

刘彻:“食人狂魔?孤守一城?这大唐到底在做什么!”

【此时安禄山已经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这安禄山当真是活该。”

第93章 大唐

【睢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的唐朝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则是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睢阳的重要性不但大唐自己知道,身为叛军的燕军也知道,此地是他们必经之路,于是他们便想要夺下睢阳。

此前张巡一路且战且退,退至睢阳。之前张巡就已经在雍丘、宁陵等地进行多次以少胜多的占地,可这些地方城池小,守城不容易,于是他们便决定死守睢阳。

然而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等人,最多也只能凑齐七千人的军队,而对面却有十几万人之多。

张巡以七千人对十几万人,奋勇杀敌。前后经历了400余战,歼灭了叛军12万人。

然而,在守城的这段时间有多艰难呢?睢阳城中粮草有限,面对叛军持续性地作战,张巡等人,在

可城中粮草有限,撑不了多久,后来的粮食也是将士们自己筹备,可到最后,他们每日也只能分到一勺米,饿了也只能吃树皮和纸。最后,睢阳只余千人,而且这些人也早已饿得没有力气了。

叛军看着此种情况,怎能放过他们,只是也都被挡了回去。】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援军呢?”

【可内无粮食,外无援兵,叛军决定长期围城,就跟睢阳耗,看看谁能耗过谁。

没有粮食,城中将士很多都饿死了,城中的麻雀、老鼠,就连弓箭上的皮子都吃完了。看着这副场景,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将其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将自己的奴僮杀了分给给士兵们吃,以此来表达守城的决心。

城中百姓皆是易子而食,甚至还有人主动献出自身,就希望士兵们能有食物,从而守住城池。若不是别无选择,谁会想要吃人呢?

此时的睢阳就是一座孤城,无人相助。

睢阳面临着如此惨状,张巡等人也想要求援。于是他派人求援临淮任节度使的贺兰进明,驻军彭城的许叔冀、尚衡等人。可这些人均持观望态度,谁都不肯相救睢阳。

张巡先命南霁云到彭城的许叔冀处求援,然而许叔冀只送了数千匹布。后又令南霁云到重兵把守的临淮求助贺兰进明。然而贺兰进明根本不愿意出兵,甚至还很是喜爱南霁云,觉得他英勇不凡,于是想要留下他,便大设酒宴招待。

弹幕“睢阳人相食,临淮却能大办宴席,果然同人不同命。”"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们不懂吗?"“南霁云这时候该多难受啊!”】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已经泪流满面,用着嘶哑的声音问道:“为何就不愿呢?你们都是大唐的子民啊!”

汉朝刘启时期

刘启:“莫非这唐王朝已经管不了节度使了?他们已经不再听从朝廷诏令,所以才不愿出兵?”

【南霁云看到这般场景,心中无比悲痛,哭泣着说道:“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

最后南霁云砍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什么都没吃就离去了。

弹幕“贺兰进明真的好垃圾啊!”】

【之后真源的李贲送了百匹马,宁陵宿营城使廉坦给了三千军队。只不过在回城与叛军又是一战,只剩下一千人回睢阳城。

那么那些人为何就不愿意支援呢?

弹幕“别告诉我这其中还有李隆基的事啊。”“不管这件事有没有他的原因,唐朝变成你这样,就是他的原因。”】

唐朝李隆基时期

李隆基:“不会吧!朕还能做什么?”

【其中难道没有争权夺利之事吗?要知道这时的唐王朝是皇上、太上皇双执政的情况,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支持者的。没有防备着对方吗?不会担心若一方援助,另一方,借此机会偷袭吗?

弹幕“都什么时候了,还内斗,你们怕不是有什么大病。”】

秦朝

嬴政:“赶紧把这糟心的玩意过了吧!”

【毕竟睢阳如此重镇,正常人能看着他就这么沦陷吗?

张巡、许远都知道若是放弃睢阳,江、淮必亡。

于是死守睢阳,等到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破,张巡与姚訚、雷万春等被捕之人,也无一人投降。】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都是我大唐的好男儿。”

【然儿正是因为睢阳坚守了了10个月,才能使得在这期间的唐王朝不断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从而恢复生机。

因为在睢阳城陷的前一个月,就是那场著名的香积寺之战,使得唐朝收复了长安。在睢阳城陷的10天后,又收复了洛阳,使得唐朝得以保全。

在这里,UP主只是简单提了一下睢阳之战,并未详细解说,主要是怕有些人.....嗯......受不住。如果有人对这场战役感兴趣,可以自己查一查资料。】

嗯,主要是怕唐朝的各位受不了,所以刘武并未仔细说,而且这场本来这就是来将李隆基的,提及这两场战争,也是为了让大家看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到底已经成什么样了。就是想要骂骂李隆基。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资料,也就不在这里说太多了。

【到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李隆基由蜀地返回都城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李辅国乘唐肃宗李亨患病之时,矫诏强行将玄宗迁居西内,甚至在迁居过程中,李辅国还带五百骑拦路,导致李隆基差点摔下马来。

事后,李隆基的亲信也都找到了清洗,最后只留李隆基一人。最终,郁郁寡欢的李隆基于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驾崩,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这位缔造了大唐盛世的圣人,最终以如此凄凉的结局离世。】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当真时便宜他了。”

【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成功接收了安庆绪的对于,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也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内部早已土崩瓦解,多次被唐朝军队击溃。

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李豫继位。

宝应二年(即公元763年)春天,史朝义于林中自缢死,其余的部分叛将便投降了,这场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唐朝李隆基时期

首节 上一节 6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军阀:帝国二世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