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107节

  赵吉又道:“虽然,方腊匪军是一群乌合之众,然则,众爱卿绝不可掉以轻心。

  方腊率众举事,不是打着诛杀朱勔之口号吗?

  朕已经将为害东南已久的朱冲和朱勔父子,正法于苏州城内。

  这二贼的人头,已带到杭~州城内。

  等到方腊匪军,进攻杭~州城之时,为了瓦解敌军军心,到时请梁大官一定要安排好让人手,将朱冲和朱勔父子的人头取出,县于城楼高处,让方腊匪军兵将们,看到朕已诛杀掉了为害东南日久的奸臣了。”

  梁师成立即答道:“老奴遵旨,那朱冲和朱勔的人头。在此之前,老奴曾亲自检查过了,那二贼的人头,保存得极好,跟刚斩下来时无二。

  到那时,这二贼的人头悬于城头高处,方腊匪军见到后,说不定便会立即放下刀枪,归顺投降了!”

  赵吉板起脸,道:“梁大官,莫要如此单纯。

  方腊匪军中,即便有被逼参加者,见状想弃暗投明,方腊等顽固匪徒,岂能容他们阵前倒戈呢?!”

  梁师成本来就是想奉献赵官家的,万万没想到,他又被心性大变的赵官家给训斥了。

  他想一想,赵官家所言,还是极对的。

  梁师成慌忙叩首请罪……

  赵吉道:“梁大官请起,立即差人寻来四匹白色绢帛,备好笔墨砚台。

  朕要让众爱卿,把朕钦定的招安方腊诏书,摘录出能动摇方腊军心的词句,每个字都要写得大如成人般。然后,分挂于杭州四面城墙之上。”

  梁师成立即会意,道:“官家圣明啊!官家如此按排,莫非怕张邦昌等三位招安使者,未能对方腊招安成功。

  等敌来攻杭~州城时,让方腊手下军兵见到除了有朱冲、朱勔父子的人头外,还有官家大开天恩进行的招安诏书,此乃不战而屈‘匪’之兵吧?”

  赵吉微微一笑,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倒不一定能达到。

  但是,使其军心动摇,应该能办到。

  梁大官,速速差人,寻来白娟等物吧!”

  梁师成乐呵呵地答道:“老奴遵旨。”

  不一会工夫,梁师成领着四名小宦官,各手捧一匹白绢,经通禀后,进入杭~州府衙,向赵官家叩拜见礼后,呈上四匹白绢……

  赵吉让这府衙内的文官们,皆特准用朱笔,在那白娟之上,抄写招安诏书上那些能动摇方腊匪军军心的内容……

  一群文臣,手提皇帝特许让他们使用的朱笔,虽然感觉无尚的荣光,但是,每一个字都要写得如成人般大小,属实也是难为他们了。

  不过,这些文臣,还是有办法的,一笔写出字的一个笔画后,再重复地去描边加粗数次……

  如此一来,工夫略慢,用了两刻钟的时间,在场的文官们,也都完成了赵官家交待的任务——写出四组相同的大字条幅……

  赵吉看到写在四匹白绢上的红色大字,很像他没有穿越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在现代社会所看到的大型条幅标语……

  如此,即便方腊匪军攻城时,那些距离城池较远的匪军们,也能看得比较清楚了。毕竟这些字又大又红,特别醒目。

  赵吉当然知道,方腊匪军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不识字者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其中不是还有识字的人吗?

  要知道,方腊起义后,为了使自己的义军壮大,每打下一个县城后,只要成年男子,先鼓励再强迫,基本都要诱、逼参加所谓的义军。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不少读书之人,也被迫加入了方腊的‘义军’……

  只要方腊匪军中,有能有识字者,被好奇的同伙问及城上一条条竖挂着的白娟上的大红字是什么时,赵吉的目的就达到了。

  反正,这种动摇敌军军心的办法,成本是极低的,性价比可能会是极高的!赵吉只是动一动嘴,让这帮在府衙闲着没有正事干的文臣们略动了下笔墨而已。

  等到那白娟上的大红字都干了以后,赵吉命令梁师成领着小宦官们,把每一匹白娟都裁剪成合适的长度,把四份相同内容的多个条幅,分派出四路由小宦官和亲从官组成的传旨钦差,分别送至杭州城的四面城池的守将,将其连夜悬挂好……

  ……

  负责杭~州总体防务的婺州观察使、步军统制王禀,接到了钦差送来的数个卷起来的白娟条幅时,他非常诧异。

  而等到钦差,奉旨说明官家的用意时,从军二十余年的王禀,立即发自内心地向赵官家所在的杭~州府衙方向,叩拜道:

  “官家圣明啊!用此不费吹灰之力的巨字招安条幅,必能瓦解方腊匪军士气……”

  此时,在杭州府衙内的赵吉,对下面的文官们,说道:

  “大战将至,列位杭~州城内官员,想为平定方腊匪军做些什么呢?”

  在场的文臣经过短暂的沉思后,心里想着最优的回答说辞……

  知州赵霆出列,跪拜,启奏道:

  “臣赵霆,定当陪侍在官家身侧,听从官家调遣,派遣衙役去帮忙镇守杭州城,鼓舞官军士气,为铲除方腊匪军尽臣赵霆绵薄之力……”

  “住口吧!”赵吉打断了知州赵霆那假大空的套话,训责道:“朕不想听冠冕堂皇之言!”

  知州赵霆讪讪,冷汗直流,叩首请罪……

  赵吉没有理这个赵霆。

  穿越者赵吉知道,在史书记载着:当方腊的起义军,扫荡桐庐县、攻下富阳等县后,直抵杭州城下时,

  朕面前的这位杭~州知州赵霆,登城瞭望,看到城下到处都是手拿刀枪棍棒的义军时,

  胆小如鼠的赵霆,这位管着当地厢军和地方财政、人事等大权的知州,不是想着如何组织军民去守城抵抗;

  而是,知州赵霆你居然被吓得立即下城,跑回知州衙门,急忙收拾金银细软,扔掉官帽、脱下官袍,换上平民衣装,带上一妻一妾,直接从没有义军进攻的北城门,仓皇出逃……

  当置制副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急行赶往知州衙门,去找你这杭~州知州赵霆,商谈抗敌之策时,却不见你赵霆的人影……

  他俩便慌忙退出知州衙门,却在这时城门已被方腊起义军攻破,义军一拥而入,陈建和赵约逃避不及,一起被俘。

  方腊先杀了赵约,再将民愤挺大的陈建给剐了。

  接着,方腊为了振奋军心、提高士气,便奖励所部兵将进行屠城(烧杀抢掠)六日,除了有姿色的女子幸免于难被抢回营中蹂躏之外,无论是大小官吏还是百姓,全都遭了殃……

  方腊为何不放过这城内的百姓呢?

  原因就是他已经下令,可以在这座城内烧杀抢掠六日了,那么,这城内的官吏数量毕竟占少数,十余万的义军,总是会对百姓之家下手抢钱、抢物、抢女人,那么,这城内涉及到被抢的百姓全家就都得死……

  ……

  此时,赵吉瞪着正叩首请罪的知州赵霆。

  赵吉心中暗道:若是没有朕御驾亲征东南,朕还先行让谭稹、王禀率领一万多禁军精锐,入驻杭州城内镇守,那么,知州赵霆你说不定现在已经准备收拾金银,想要跑路了。

  像你赵霆这种能弃城而逃的地方大员,大约在经济上也会挺腐败的,等到方腊起义平定后,朕就派人查你……

  赵吉不耐烦地道:“赵知州,平身。朕想听的是尔等杭~州地方官员,对守杭~州城、剿灭匪军,有何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

  在场官员,寂静无声。

  由于知州赵霆说的那些官场上的回话,被赵吉训斥了。故此,杭~州地方官员们,都低着头侍立于下方,不敢贸然回答。

  赵吉能这样问杭~州的地方官,其实他心中早就有了主意。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要考一下自己身边侍立于左右的两位皇子。

  赵吉环顾左右,说道:“楷儿、构儿,你俩给默不作声的杭~州官员们,出出主意吧!”

  科举状元出身的郓王赵楷,非常聪明,立即叩拜道:

  “父皇,儿臣赵楷认为,城内地方官虽不能上阵杀敌,然则,可以率领衙役带着酒肉钱物,去犒劳守城及阵前官军……”

  杭州地方官员的脑袋都耷拉得更低了。

  他们当然也想到了郓王所提出的办法,奈何府衙的钱货,大部分都进了官员的个人口袋里。这劳军之资,从何而出呢?

  赵吉一笑,道:“楷儿建议,甚好。”

  “构儿,有何要补充的建议吗?”

  十三岁的康王赵构,自从随父皇来到这座他从来没有来过的杭州城后,他莫名其妙地对此城,有种相见恨晚的亲切感。

  冥冥之中,赵吉都想把以后成年出皇帝后的王府,安在这杭城之内该多好的幻想。

  来到杭州后的小赵构,犹如回归故里的那种主场感觉。

  因此,他不仅像皇兄赵楷那样关心着军情,他也关注着杭~州城内的民生……

  小赵构跪拜答道:“启奏父皇,儿臣赵构赞同三哥之言。

  大敌当前,犒劳兵将,首要大事。

  然则,儿臣认为,还应安抚好城内百姓。

  即,劳军与安民,应并重也……”

  “甚好!”赵吉表扬道:“构儿跟朕所想,不谋而合!”

  郓王赵楷低首不语,感觉自己刚要出风头,却又被运气极好的九弟赵构给抢走了。

  接下来,赵吉对杭州官员,下达旨意,道:“明日,劳军、安民……”

  “犒劳守城官军之钱物,不可由城内百姓分摊一文……”

  “府钱不够,就由城内地方官捐献……”

  那些被征来给守城官兵做后勤及搬动石头的民夫,必须按劳分钱,发给报酬……

  至于,城内百姓安抚工作,赵吉也让地方官员们明日就去速办。要做好官方的舆论动员宣传……

  以防城内以前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趁方腊攻城之时,再来个聚众暴~乱什么的。

  诸事安排已定,赵吉道:“众爱卿,回去准备劳军安民之事吧!”

  杭~州的地方官都苦着脸,叩拜而出……

  今夜,他们即便困倦,也不敢睡了。

  今夜,注定是一个为准备‘劳军、安民’之事,而紧张忙碌的不眠之夜……

  今夜,杭州城内,官军派出的探马,

  一批又一批地悄悄出城,

  一批又一批地默默回城,

  不停地探查、并报告着城外的军情……

  ……

  寅时末,已经有些困意的赵吉,坐在杭州府衙,喝着浓茶,看着东南的地图。

  突然,报事宦官接到探马回报的军情,启奏道:

  “官家,领枢密院事童贯大人,率领西北军万余人,乘坐数百条大船,已至杭~州段运运河,泊于码头……”

  赵吉立即困意全无,精神抖擞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107/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