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300节

  “尔等不知,吾是看过了赵官家赠送给吾的锦囊妙计后,才运用了这招‘瞒天过海’之计,先是迷惑溥乐城派出的西夏探马骑兵,把咱们宋军假装在距离溥乐城百里之外安营扎寨的假军情报给其主帅。”

  “然后,吾才派你等率领三千精锐骑兵急行军,老朽也在你出兵之后立即率本部人马随后出发。

  “你等率骑兵行军速度快,趁着夜色,出其不意,利用赵官家送给咱们的火炮攻打溥乐城,如此才能取得今日的大胜!”

  郭成说出实事后,吴玠、吴璘和杨再兴才恍然大悟,他们自然是知道赵官家早在京城安排这场伐夏之战时,便送给了老将郭成几个锦囊,原来里面还装有这么好的妙计呢!

  “赵官家英武圣明啊!“吴玠由衷地说道。

  “赵官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吴璘赞服道。

  “赵官家的军事谋略,登峰造极,吾等望尘莫及啊!“杨再兴敬仰地感叹道。

  他们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赵官家的敬仰钦佩之情,更深、更浓了。

  老将郭成看着赵官家送到自己麾下历练的这三员爱将,他爱惜无比,但是,他也知道这届恩科的武进士中的杰出几位皆是人中金鳞。

  金鳞绝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郭成笑呵呵地说道:

  “此战,虽说是主要仰仗着赵官家发明出来的武药火器,破城才能那般轻松,予敌以重大杀伤,令敌不敢、也不能坚守溥乐城了,使敌快速溃败;

  然则,在具体军事行动过程中,还是要仰仗尔等冲锋在前,三军将士用命、悍不畏死,才取得了如此大胜!”

  “故此,尔等三人担任主副先锋官,统领骑兵先锋攻城之功,吾依然是要奏报给赵官家的!以及吾部中的炮兵、骑兵立功者,一并写入请功奏折中,至于我军战死者,加倍发放给抚恤金……”

  吴玠、吴璘、杨再兴三人听到主帅郭成这么说,自然是心中高兴,皆大欢喜……

  随后,郭成下令加强城防,安抚溥乐城中未来得及逃走的少量党项百姓,他便宣布全军在溥乐城内修整一日……

  虽然,夜袭溥乐城之战,宋军打得很轻松,伤亡很小;

  但是,让宋军劳累的是,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是从百里远之外急行军到达这里的,体力都耗费在了行军的途中了。

  从军五十多年、拥有丰富领兵经验的郭成,自然知道驱使疲惫之师,乃兵家大忌之一,故此,郭成下达让全军在溥乐城修整一天的军令,深得军心。

  而战败的费听元尚率领残部二千多骑兵,向西败逃而去,一路之上,其部还顺便地收拢了如丧家之犬的溥乐城其它逃兵一千余人。

  现在,费听元尚所部残兵败将共计三千多人,从溥乐城溃逃而去,跑向不同方向的其他兵将,费听元尚也没有时间再重整旧部了。

  面对宋军拥有杀伤力巨大的“引天雷“,费听元尚没有勇气组织残部反攻夺回失地的,他也不敢直接逃回西夏国内地的城池中,他怕皇帝李乾顺会治他没有力战而失城的重罪。

  费听元尚率领残部,一夜马不停蹄,向西北的草原奔去,其部向前行军四个多时辰后,即到了第二天的上午,他们终于追上了先前出城的牧民和大群牛羊。

  费听元尚望着自己部族的大群牛羊牲口,再回头望了望后方,他见早已经摆了宋军的追兵,不禁放下心来,感叹道:

  “宋军拥有了那么厉害的杀器,真是天要灭我大夏国啊!还要,俺率部跑得快,不然便要葬身于宋军引来的天雷之下。

  只要我费听部落有人在、有牲口在,就不能被灭族,拓跋氏李家建立的大夏国能否被赵宋所灭,与我何干?”

  费听元尚手下的亲信将领立即拍马屁,奉承道:

  “将军为我费听氏谋划,而忍辱负重,堪比汉家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啊……”

  费听元尚知道手下的这位偏将,平时还爱学习汉家文化,他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被他事先派出城去往京城报送军情的子弟亲兵的安危……

  费听元尚席地而坐,接过手下卫兵递来的烤羊腿,他狠狠地嘶咬下一块肉在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幽幽地用党项语说道:

  “不知俺的亲弟弟和子侄们,现在是否赶回京城了?俺到是有些担心,因俺丢了溥乐城后,咱们的皇帝会不会把失城之罪,怪到他们头上?“

  那位会拍马屁的偏将,立即进言道:

  “将军放心,只要咱们费听氏还有大量可战的勇士,皇帝也不敢对将军的至亲下狠手!

  在八九十年前,咱们‘大白高国’还没有建国前,咱们费听氏也跟当今皇帝李乾顺的先祖拓跋氏一样,都是咱们党项的八大部落中的一员啊!咱们费听氏族,跟皇族永远都是合作的关系,并不是他拓跋氏李姓皇族的奴仆!”

  “哈哈哈……”费听元尚听后,爽朗地大笑,宽心了许多。

  他知道自己手下亲信,说得在理,无论当年西夏没有建“邦泥定国”即“大白高国”前,还是建国后直到现在,其实,党项的有军事实力的各个氏族部落与拓跋氏李姓的皇族,都是合作的关系。

  想到这里的费听元尚,为自己果断地选择了不力战强大的敌宋而弃城逃命的决定,自感英明无比。

  …………

  宋军占领溥乐城的第二天中午,费听元尚派出的九十匹快马,以及子弟亲兵二十人,还有从折姜会和萌井的败军中选出的十名证人代表,自昨日出城后,他们便昼夜兼程,马不停蹄,一路之上只换马、不换人,他们要将西夏边境那十万火急的军情,尽快奏报给西夏皇帝李乾顺……

  他们的马匹累得跑不动了,或是马匹累死了,他们就立即放弃胯下的战马,换乘备用的战马……

  他们长途跋涉,赶回西夏京城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午时三刻了。

  他们遇到守城官兵的阻拦时,立即掏出了费听元尚给他们的十万火急的令牌,想要求见皇帝,奏报边关告急……

  此时,用过午膳的西夏国皇帝李乾顺,正坐在御书房内,右手提笔批阅着奏折,左手盘着念珠……

  御书房外报事官,小心翼翼喊道:“启奏陛下,夏宋边境突起战事……”

  今年三十九岁的李乾顺,皱了一下眉头,他本以像以往那般只是夏宋边境的小规模军事摩擦,他悠悠道:

  “进入朕的御书房,详说之。”

  报事官道:“微臣遵旨。”

  他疾步进入,跪拜道:“溥乐城费听元尚将军遣使回京求见陛下,其使团正在宫门外等候,言说宋军突袭犯边,已经攻克折姜会和萌井防线,正在向溥乐城进发。费听元尚将军告急救援……”

  李乾顺得知此事,大为震惊和的愤怒,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明明夏宋议和近三年来,各自皆相安无事,宋军怎么突然背盟犯夏了呢?

  他气得扔手里的御笔扔到地上,又怒又急道:“速速将信使带来,朕要详问之……”

第293章 夏皇乾顺怒而杀人,急召党项第一勇士

  报事官遵西夏皇帝李乾顺旨意,惶恐退出御书房,传旨给宣事官道:

  “陛下旨意:急诏溥乐城来使,火速入宫面圣。”

  宣事官跑到皇宫东门外,宣起西夏皇帝的圣旨……

  ………………

  溥乐城来的二十名费听氏子弟,以及从折姜会和萌井防线选出的十名逃兵败将的代表,都没有想到,他们居然全部被邀请进宫面圣。

  他们因身处在这高大庄严的皇城内,又站在了大夏国真龙天子所居住的皇宫外,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进京,无形之中,他们感觉到了强大的威压。

  此时,他们紧张至极。

  甚至,他们中的很多人,自打一进入这西夏京城——兴庆府,就开始紧张起来。

  西夏京城兴庆府,建都已经有百年了。

  早在公元1017年,党项首领夏王李德明(即李元昊的父亲),深感当时的王都灵州是一处四战之地,无依无靠,一直想寻找一个安全之所。他想把王都从灵州(即后来的西平府)迁到拥有天险的怀远镇。

  西夏的怀远镇(即后来的都城兴庆府),西面有连绵的贺兰山,宛如一条黑龙横亘西边;东面有滔滔不绝的黄河天险,北有大漠,南有萧关,形成天然的安全屏障;何况民间还有“贺兰山有潜龙出没”的传闻,此地富有帝王之气,正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夏王李德明,虽然本是党项拓跋氏的后人,但是他心中对汉家文化,有及汉家的皇城仰慕已经久,可是,他却无法在党项族的“野蛮”人中,找到会建都城的人才。他便选用汉族大臣贺承珍,负责督造都城。

  贺承珍为了新都城的修建,曾一年两次借出使大宋之便,到大宋的都城开封汴京观摩和汲取大宋京城的建筑特点,并在修建西夏都城的过程中加以创新。

  最后,贺承珍回到怀远镇,“督率役夫数万”,历时数年,终于在公元1020年,把一座崭新恢弘的都城初步建成。

  十八年后,即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兴州升级为兴庆府,并在那里扩修宫城,营造殿宇。之后又多次大兴土木,使西夏皇城、宫殿的建筑规模和水平,堪比大宋的都城汴京。

  西夏都城兴庆府效仿大宋都城汴京建造,呈“回”字结构,城周廻一十八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并甃以砖石,四周皆削……

  而大宋都城汴京城的周廻,才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

  ……

  此时,宣事官命令二十名费听氏子弟和十名败军逃兵代表,把弯刀弓箭等武器,都交给皇宫的守卫处暂存,然后他又让卫兵对他们搜身,确定即将要面圣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没有私藏长兵短刃后,他便小跑着引众人入宫面圣……

  边送军情紧急,皇帝李乾顺想亲自询问宋军犯边的详情,从溥乐城而的这些人强忍着在马背上一天一夜未睡的困倦,拖着疲惫的身体,跟随着宣事官的后面小跑进入巍峨的皇宫,来到御书房外。

  他们被宣事官带到御书房外的报事官前面,经过报事官入内通禀后,他们才被宣入内……

  二十名费听氏子弟和十名败军逃兵代表,皆是战战兢兢,趋步入内,行叩拜大礼……

  西夏皇帝李乾顺,今年三十九岁。他有一多半的汉人血统,其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以及其祖母毅宗的皇后梁氏都是汉族人。

  李乾顺因其父皇李秉常早逝,早在三十六年前,即在他年仅三岁时便登基了,成为西夏的皇帝。当时,因其年幼,由其母后梁氏一党专政。

  梁氏统治西夏期间,朝政腐败,军力衰弱,大宋数次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

  自幼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梁氏一族把持朝政,把西夏弄得乌烟瘴气,他在自己16岁时,即永安二年(即公元1099年),便灭母后梁氏一族而亲政。

  李乾顺自从亲政之后的这二十三年间,他整顿吏治,确定了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西夏之前历朝所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

  李乾顺爱好汉族文化,在国内广为传授汉学,培养官员。仿照汉制,按照资历任用官员,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

  他还颁布官阶等级的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的政治制度仿照汉家王朝,已经日臻完备。

  李乾顺还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其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

  以上这些,都是西夏能在雍宁二年(即公元1115年)至元德元年(公元1119年),抵抗得住宋军多次伐夏的强有力的保障。

  元德元年(1119年),大宋熙河经略使刘法,受到手握西北军事大权的宦官童贯的胁迫和激将,刘法率军深入西夏兴州、灵州腹心地区,当时,李乾顺命晋王察哥率步骑万余人迎战,夏军奋勇力战,全歼刘法所部,宋军死伤数万。夏军乘胜攻破宋军的统安城,进围震武城……

  元德元年(1119年)六月,李乾顺的夏军在对宋军作战大获全胜的情况下,他还能够审时度势,自知以西夏的国力根本灭不了大宋,他便请求辽国派使臣出面,对夏宋两国的长年久战,进行调停议和……最后,大宋被迫接受与西夏议和。

  ……

  此时,今年三十九岁的李乾顺,回想着自己亲政这二十三年间的励精图治,使强大的宋国伐夏都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每年要拿出大量岁币给自己的国家。

  可是,现在看着从溥乐城赶回京城送信的费听氏子弟们带回来的军情战报,听到宋军居然那么轻而易举地攻打下来了西夏边防两座重城的阵述,他的怒火在胸中熊熊燃烧!!!

  李乾顺强忍心中的怒火,悠悠地开口,用党项语问道:

  “朕观尔等五人,脸上被刺了字,尔等抬起头来。”

  那五名党项军校和兵卒,是在折姜会城破被俘虏后,被宋军在脸上刺了字的。

  他们自从进入这御书房后,就始终深深地低着头,生怕大夏皇帝看到他们脸上的刺字,没有想到皇帝李乾顺看到了。

  他们心中惶恐无比,又不敢违抗圣意,纷纷抬起头来。

  与此同时,他们也第一次看到了圣容。

  今日,李乾顺身穿绣有日月、龙样图案的黄袍,头戴通天冠。

  他们知道当今皇帝李乾顺深受汉族文化影响,从穿戴上都模仿汉家天子,跟西夏党项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穿戴早已截然不同了。

  他们从小就听到自家的长辈老人讲过: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继位后“始衣白窄衫”、”头戴毡冠“、“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

  不仅如此,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还“率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

  可是,他们抬头的瞬间,看到的当今西夏皇帝李乾顺从服饰上,已经俨然是汉家天子的装扮了。

首节 上一节 300/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