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301节

  这一点上,他们也不惊讶。毕竟,他们听自家的长辈所言,西夏的第二位皇帝毅宗即李元昊之子李谅祚在位亲政后,“窃慕中国衣冠”,主张“去蕃礼,从汉仪”。

  可是,李谅祚短命,只活到二十一岁便驾崩了。

  西夏的第三位皇帝李秉常,年仅七岁便继位,由其母梁太后执政,其亲舅舅梁乙埋为国相。大安二年(即公元1076年),李秉常十六岁,开始亲政。

  当然,梁太皇为巩固自己家族长久掌握西夏国的大权,为其子李秉常选的皇后梁氏,自然也是梁太皇后自家的侄女……

  大安六年(即公元1080年),梁太后和梁乙埋又将李秉常囚禁于离故宫五里左右的兴州的木寨里。大安九年(1083年)闰六月,由于将领的反对,梁太后又不得不让李秉常复位。但梁氏势力很大,不能轻易翦灭,因此他仍然不能亲政。

  而在梁太后专权时,梁氏反对汉礼,遂去汉仪,复用蕃礼。

  李秉常和小梁皇后,在大安九年(即公元1083年),生出皇长子李乾顺。

  老梁太后晚年得孙,十分钟爱,常亲自照顾襁褓中的李乾顺。

  西夏的第三位皇帝也是个短命之人,只活到了二十五岁,比他父皇李秉常在二十一岁时驾崩,只多了四年的寿命。

  西夏天安礼定元年(即公元1086)七月,梁太后和李秉常先后去世;年仅三岁的李乾顺即帝位,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这也是老梁太后下的一手好棋,果然如她所愿,即便她不在人世了,但是,梁氏家族依然掌控着西夏国的实际大权。

  可惜,梁氏家族的好景不长。李乾顺自幼胸怀大志,暗下决心绝对不会像他所听闻的自己父皇那样受梁氏一族所摆布,自己绝对不会再像父皇那样给梁氏一族当一个傀儡皇帝了!

  同时,李乾顺也看到,梁氏一族实际统治期间,西夏朝政腐败,军队衰弱,大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这一点,于永安二年(即1099年),在他十六岁亲政后,用尽各种手段,拉拢党项各部的手握兵权的部族,终于灭梁氏一族而亲政…………

  李乾顺推崇汉家文化和治国理念,他设科举,建学校,在服饰方面,他也推崇族服饰,尤其是皇帝和皇后服饰与中原宋皇室相差无几。

  李乾顺仿穿大宋王朝皇帝专用的黄色龙袍,仿戴大宋天子的通天冠。

  西夏法典中明文规定:御用服饰的颜色、图案,官民士庶不得冒用,僧俗男女禁穿石黄、石红、杏黄、绣花、饰金,有日月及原已纺织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及杂色衣上有团身龙,禁止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之凤凰龙样等饰物。

  此时,那从折姜会被释放而回的那五位脸上被刺了字的小校和兵卒,看到了身穿黄色日月龙袍、头戴通天冠的皇帝李乾顺后,他们顿时感觉自己如面威严可怕的高山。

  他们既感高山仰止,又怕高山微微一怒,哪怕掉下一小块石头,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的这些“罪人”给砸得粉身碎骨…………

  随着他们战战兢兢地缓缓抬起头来,李乾顺也看向了他们五人脸上,他们每人的左右脸蛋上,那分别有汉字和党项文字的两种刺字。

  李乾顺开口,用汉语读起了他们脸上的刺字,语调低沉而愤怒:

  “夏军背盟,抢劫宋商;宋军讨之,大义释俘!”

  当今西夏雄主李乾顺每读出一字,在场的这些人就感觉听到一声晴天霹雳!

  那五个被宋军刺字的夏兵和小校,更是吓得浑身颤抖不已。

  “哼!”李乾顺怒哼一声,问道:“尔等之前所言皆实?宋军真的会‘引天雷’轰城?”

  被问之人,自感自己当时宋夏交战时怕死而投降,自己得罪在身,他们自然不敢欺瞒当今夏皇,纷纷回答所言皆实…………

  “俺因学过些汉语,在折姜会城中,俺被宋军所俘后,隐约听到宋军的士兵小校们高呼着‘官家圣明研制神器,伐夏破城轻而易举’…………”

  李乾顺皱着眉头听完那人的叙述,不可思议地问道:“你所言可属实否?”

  “小人所言皆是实情,不敢欺瞒陛下。小人当时听到宋军就是那样谈论、庆贺的。”

  李乾顺喃喃道:“难道那种靠‘引天雷’就能轻易破城的神器,就是大宋那位昏庸无道的书画皇帝研制出来的吗?

  “不可能?!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朕如此励精图治,敬天敬神敬佛祖,尚未得上天眷顾,大宋昏君怎么能苍天如此眷顾呢?”

  此时,李乾顺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一边怒吼着,一边把牙咬得咯咯作响。

  他的右手握在了腰间悬挂的天子剑的剑柄上,他已有杀人之意…………

  不过,李乾顺是自西夏建国至今的历代四位皇帝中,少有的一位既儒雅圣明又心狠手辣的明君雄主,他强压心中怒火,并没有手刃面前的这些贪生怕死者。

  他开口又询问了这些人还有什么没有如实交待的事情,得到的答复是,他们这些人已经把所有能交待的,所知宋军情况和自己守城池抵抗不过宋军的情况,早就都如实交待了。

  李乾顺已知这些人没有什么用处了,留下来不杀,反而让之后派出抵抗宋军的西夏兵将,会误认为大夏国的军法不严。那么,后继抗宋的兵将,不也会学着他们那样或降或逃而保命吗?

  李乾顺悠悠开口道:“尔等十人,在与宋军作战中,或降、或逃,已是死罪!朕念尔等还能长途回京,向朕禀报前线战况……………”

  那十人初听皇帝之言,万念俱灰,再一听好似有了能活下来的转机,他们不禁心花怒放,费听元尚将军果然料事如神啊……………

  可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李乾顺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尔等还是有一点苦劳的。

  然则,朕的大夏国法和军法俱严,尔等死罪难逃。

  朕念及尔等回京向朕禀报前线战况之劳苦,朕特赦尔等死罪却不连坐尔等家人。”

  这十人听到皇帝之言,吓得魂不附体,有的胆小者,竟然当场被吓得双腿之间不经意地涌出了汩汩热流…………

  其中,有一个胆大一点儿的面上刺字小校,看到自己死到临头了,他便壮其胆,高喊哀求道:

  “陛下饶命啊!俺们也是力战不敌之后,才被俘的啊!”

  “宋军尚且能饶俺们这些俘虏一命,

  “陛下推崇大宋的汉家文化,恳请陛下饶俺们一命啊!“

  “何况,俺来京之前,费听元尚将军信誓旦旦对俺们说,陛下乃是圣贤明君,不会杀俺们的!”

  李乾顺冷冷地怒视正在求饶说话之人,他又扫视了一眼被费听元尚派来京城的二十名信使。

  他暗自更加生气了,他这位明君雄主,自然猜出了溥乐城指挥使费听元尚把其子弟至亲,派出险地危城来京送信的用意,只不过他不便现在追究此事而已。

  “陛下,现在却要杀俺们,岂不是有损圣贤明君之美誉吗?”

  不识时务的那名小校之言,彻底激怒了李乾顺。

  李乾顺闻听此人之言,狠狠道:“朕要杀尔等立国法军威,让千百万党项人知晓,畏死降敌和临阵脱逃者,皆当死刑!!!”

  他说完,迅速地抽出腰间的天子剑,对着那个刚刚狡辩央求饶命的小校的左胸,狠狠地一剑刺去。

  “噗呲”一声,剑尖背出,透心凉,血淋漓。

  “啊?!啊啊啊………”

  那中剑的小校疼得惨叫,声音由大迅速变小了………

  大夏国皇帝亲手杀人,令在场众人都震惊无比。

  即便那个被刺的小校,在他那逐渐涣散的目光中,也流露出了不可思议……

  李乾顺左脚一蹬那人,右手握紧剑柄,迅速抽回天子剑。

  与此同时,那人的剑创伤口,血流如泉,喷溅难止。

  他栽倒在地,身体抽搐了数下后,又过了数息后,便不再动弹了。

  李乾顺手握血淋淋的宝剑,在面前死尸身上未被鲜血染到的衣服上,擦拭了两下,便还剑入鞘,

  “来人,死尸拖出宫外。其余降敌者和逃兵九人,推到午门外问斩!

  “费听氏子弟,送到京城馆驿,好生招待,未得朕旨,不可离京。”

  费听氏族的那二十名年轻子弟,吓得浑身发抖,双脚打颤,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迈步走出皇宫的。

  ……………………

  在御书房内,内侍和宫女们又惊又怕,手忙脚乱,纷纷打扫、擦拭着满地的血迹……

  可是,李乾顺却重新稳坐在了御书案后面的龙椅上,他提笔快速地写好了数道圣旨。

  他写的这些圣旨,都是关于宋军来犯西夏的急紧军情,准备发往宋军极有可能攻打西夏几个重要城池的守将。

  除此之外,李乾顺还下旨,道:

  “急宣我党项族第一勇士——朕的皇弟李察哥,迅速入宫见朕,共议十万火急军情!”

  …………

第294章 铁鹞子军,恃胜轻出

  西夏晋王李察哥的府邸,也在西夏京城兴庆府内;其统领的那支西夏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重甲骑兵——铁鹞子军的军营,距离他的晋王府不过二里地。

  正在军营中练兵的李察哥,得到骑快马赶来的宣旨官的圣旨后,他便遵旨,火急火燎地骑上自己的乌骓马,跟随宣旨官去往皇宫面圣。

  不到两刻钟后,西夏皇宫的御书房内,紧急跑入皇宫大院内又得旨觐见的李察哥,气喘吁吁,抱拳见礼,用党向问道:

  “皇兄,有啥十万火急的军情呢?

  这么急地把俺从铁鹞子军营中,急召来此呢?“

  此时,由于信息差,李察哥并不知道,西夏与大宋接壤的浙江会、萌井防线已经被宋军攻破。

  三十九岁的李乾顺,看到比自己小两岁的同父异母的庶弟李察哥后,他激动地上前,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了李察哥粗壮有力的手腕,声音颤抖地党项语,颤声说道:

  “大事不好了!宋军借口折姜会指挥使细封蛮牛劫掠宋商财货,大举起兵,不出一天,便已攻下折姜会,我党项族勇士细封蛮牛战死!”

  李察哥闻听此言,不禁心头一颤,有些不可置信地喃喃道:

  “折姜会城池坚固,宋军不出一日就攻破了?!久经沙场的我党项族勇士细封蛮牛,竟然也战死了?!”

  夏皇李乾顺紧皱眉头,伤心地点了一下头,说道:

  “此军情属实,折姜会确实丢了,细封蛮牛也战死了!”

  “朕接到战报,宋军不仅在数个时辰内就攻城了折姜会,而且其第二日出兵,又迅速地突破了我大夏萌井一带防线,正在向溥乐城进军……

  这些军情,都是溥乐城主将费听元尚派出亲信子弟骑兵,急送回京的!”

  多谋略、有勇力的西夏第一勇士晋王李察哥,听到皇兄李乾顺的话后,也不禁大惊失色。

  同时,他也明白也皇兄召自己紧急进宫议事的目的了。

  李察哥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用党项语道:

  “皇兄,莫要发愁,俺请求率领铁鹞子精骑出战大破宋军!”

  李乾顺要的是就,自己的皇弟亲口说出想出兵迎战宋军的话。他把虎背熊腰的李察哥搂入怀中,紧紧地拥抱起来,声音颤抖地说道:

  “咱们的父皇英年早逝,你我兄弟手足相依为命,情深似海!皇兄若是有他法可胜敌,断然不会让皇弟冒险率领我国最精锐的铁鹞子骑兵出战。”

  李察哥被皇兄李乾顺紧紧地搂在怀中,听着皇兄的深情的话语,他十分动容。

  皇兄所言都是事实,皇兄在三岁时没有了父皇,自己在一岁时没有了父皇;自己我皇兄李乾顺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不过李乾顺对自己从小到大一直非常好。

  李察哥回想着皇兄对自己的恩情:

  早在西夏永安二年末,青海吐蕃诸部反宋,自己还是十几岁的少年,皇兄李乾顺力排老臣阻力,派自己在大将仁多保忠所部中当监军,出兵援助青海吐蕃诸部反宋归夏。这就是皇兄对自己军事能力的无比信任,同时也是给自己刷战功的一个天赐良机。

  永安三年,自己所在的仁多保忠率军前去支援吐蕃诸部反宋,在湟水一线,遭宋军苗履部阻击。

  突然遭到宋军阻击,令大将仁多保忠进退两难之时,俺李察哥少年气盛,在阵前一箭射中苗履的副将,使夏军士气大振,令宋军士气所挫,最终突破苗履部阻击……

首节 上一节 301/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