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32节

  以杨戬的推断,他觉得赵官家按理是不可能看出他从中做了手脚的,可是现在却无情打脸了他这位工于算计的杨戬。

  当然,赵吉绝对是以自己是个穿越者,而且穿越来到这里之前还是一个历史系的学霸,还恰巧在快要毕业前,精心准备着关于两宋的政经军事方面的毕业论文,因此,除了他本来专业就是历史,他对这两宋之际,特别是北宋末年的历史可以堪称是一个小专家级别的存在。

  而刚刚,赵吉所看到的杨戬呈上来的官员财产的名册时,他对于五六品的官员不知道,还不知道一二品的大员蔡京、王黼、张邦昌吗?

  王黼和蔡京不用多说了,赵吉知道这两个一个比一个奸佞、贪婪。他俩为官多年,特别是蔡太师,家产还能少吗?

  而张邦昌,到底是不是大贪官,赵吉认为也绝对清廉不到哪去。

  特别是,让赵吉有很介怀的是,若按历史的发展,六年多以后,即到了著名的靖康之难后,张邦昌受到金国威逼也好、还是其想保全汴京的百姓不被屠城,

  反正,张邦昌接受了金国立他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政权,历时一月有余。

  金国撤兵后,他迎接元祐皇后入居延福宫,还政于赵构,受封检校太傅、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建炎元年(1127年),迫于叛国之罪名,终被赐死。

  据赵吉学史所知,对张邦昌的评价,即便到了南宋时,有的史学家还为其平反,为张邦昌洗白……

  赵吉想到这里,对于以后要怎样处理汉奸张邦昌,他也是很纠结的。

  毕竟,做选择题,是一个挺纠结的事情。

  那就找个充足的理由和罪行,提前除掉他吧!

  至少,这次敲贪官一笔家财的竹杠,张邦昌是别想跑掉了……

  ………………

第53章 蓄势待发的一夜

  赵吉主意已定,准备狠敲贪官蔡京、王黼、张邦昌,李邦彦、高俅等这些大员的一笔家财。这倒不是赵吉贪财,而是要为国库开源啊!

  赵吉翻看着名册,上面有一百多位在京六品以上文官的姓名,及家财估算的数额。

  他说道:“扬太傅,你这名册上,估算一二三品文官的家财,估算得少了很多啊!

  而四五六品文官的家财,估算得又偏高。”

  杨戬立即一副知错必改的模样,叩拜道:

  “官家盛名,这都是老奴的疏忽啊!老奴这就改正过来。”

  赵吉微笑着,把准备邀请入艮岳参观的官员名册,还给了杨戬。

  杨戬接过名册,额头已经渗出了细汗,他立即当场修改起来……

  其实,赵吉已经看透了杨戬的小心事。杨戬是不想得罪的当朝大员,有意的为高品级官员隐瞒家产。对于四五六品低级官员,杨戬自然是敢得罪的。

  赵吉重新审视这杨戬改好的官员家财名册,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问道:“杨太傅,快速合计一下,这些官员拿出家财的十分之一捐献给国库,大约能为国库增收多少钱?”

  杨戬快速的核算着……

  过了好一会,杨戬回禀道:“如果这些官员认捐家财的十分之一,应该能为国库增收一百二十三万贯钱。”

  “甚好!”赵吉高兴说道。

  他心里则想,这回率兵朕南下的开销,应该是用了着落。先薅一波文官们的羊毛,谁自大宋开国以来,就以高薪养廉的方法去养这些文官们呢?

  赵吉知道,宋朝官员俸禄之优厚,在历朝历代可以算是第一名的。

  大宋的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贯,一贯是一千枚铜钱,三百乘以一千,那就是月俸三十万铜钱。

  每逢春天和冬天,还给做衣服的钱物,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

  除了钱、衣物外还,还给粮食。大宋的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的禄粟,一百石。

  大宋的小官待遇也不错。

  万户以上大县的县令月俸二十贯,小县的县令月俸十二贯,禄粟月五至三石。他们的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赵吉想到此处,觉得宋朝的高俸之所以未能养廉,缺少相应的防贪制度和惩贪措施。

  据赵吉所知,北宋六贼的家财,随便拽出来一个,那都应该是千万贯的存在。

  不在北宋六贼之列的高俅,家财也应该超出千万贯了。

  就在今天下午,赵吉带着文逸真君和李师师,从梁师成的府上回宫途中,他还看上千名禁军如同后世的力工、瓦匠、木匠一般,正在给高俅建私宅呢!

  当时,赵吉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他对高俅等贪官,要秋后算帐……

  “官家……”杨戬轻声地呼唤,将沉思中的赵吉拉回到了现实。

  赵吉道:“杨太傅,时候也不早了。你按拟定好的名册,今晚就立即传朕旨意,请名册上的这些官员,明日入艮岳参观。先不要告诉他们,要捐家财十分之一之事。”

  “老奴遵旨。”杨戬退下,选派传旨的宦官去了……

  随后,赵吉又召来了大宦官梁师成,再次问询了关于妖道林灵素一案。

  梁师成恭敬地回禀道:“大理寺那边,已经将林灵素一案,办成了铁案,判林灵素用假丹药谋害陛下,又在修建神宵万寿宫等诸多道观之时,从中贪没二百余万贯钱。

  论罪当凌迟处死,正等御史台审核后,呈报官家朱批呢!”

  赵吉双眼一亮,暗叹,朕这般谋划让文官们去艮岳参观,想敲文官们的竹杠,也就能薅出一百多万贯铜钱,没有想到打贪除害,来钱如此地又快又多啊!

  赵吉问道:“林灵素贪没的那二百余万贯钱,可曾都在京城他怕道观里?”

  梁师成回道:“在其道观里的脏款不过一百万贯钱而已。其余的脏款的,在这近四年内,林灵素分批运回他的老家买房置地了。”

  赵吉想起了给文逸真君的承诺,便道:“各地正在修建的神宵万寿宫等道观,立即停工。已经修好的,也不要拆毁了。

  毕竟,拆毁也是要花钱费民力的。

  如今对道教,朕不提倡百姓去信,也不反对已有信徒继续信奉。

  林灵素一案查到此,即可结案了。

  梁大官,你再去一趟御史台,催促一下,今夜二更前,必须复审完大理寺对审理完的林灵素一案。

  朕要在今夜三更前,对林灵素一案进行朱批。”

  “老奴遵旨。”梁师成领旨退下。

  赵吉也不禁感叹,这大宋的司法制度真的是非常完备的。大理寺审理完的重大案件,以防有冤假错案。并且,定死刑的案子,还要皇帝朱批是否执行……

  此时,已经一更天了。

  内侍多次提醒官家,早该用晚膳了。

  赵吉道:“传膳。”

  赵吉吃着山珍海味,口如嚼蜡,因为他此时的心思,并没有放在美食上。

  他这么急着要为国库弄钱,为的就是想亲自领将带兵,去东南之地看一看,现在的方腊到底有没有起义造反。

  毕竟,在京城皇宫内的赵吉,到现在为止,对于东南方腊起义一事,他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听到。

  而穿越者赵吉凭借着自己的历史知识,是知道现在已经是宣和二年的农历十月了,方腊应该已经举事造反了啊!

  如果,再等几个月,那么方腊起义的这种星火,可就要成燎原之势了,到那时可就不好对付了。

  赵吉回想着自己脑海里的所学的史料: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睦州青溪人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

  方腊起义,不到十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

  方腊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就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

  赵吉如此费尽心思地开放艮岳,准备薅文官们的羊毛,尽快筹来钱用作军费,当务之急就是想尽早去对付极有可能已经举事的方腊及其部众。

  至于,赵吉为何要冒险亲自去东南,他心里是知道,不御驾亲征,还按历史上的让童贯出任江浙宣抚使,让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由他俩全权负责平叛方腊起义,那得等到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方腊才会兵败被俘。

  赵吉不可能让方腊起义,如历史真实存在的那样,闹腾东南五个多月的时间,攻占六州五十二县。

  更不可能让方腊起义动摇了我大宋王朝。

  赵吉心里盘算的是,趁着方腊刚起义,就以雷霆手段,快速地把这东南的星火扑灭于原地。

  那样,就可以避免因平叛方腊起义这场战乱,给两浙路带来的人口重大减员,也能保住我大宋的经济命脉的江浙之地不被战火荼毒;更不会让狼子野心的金国,窥视到我大宋的国力空虚和军力孱弱……

  思到此处,赵吉放过玉筷,扫一眼面前的山珍海味,却没有什么食欲,他对内侍道:

  “宣太子和太子詹事耿南仲,来见朕,朕有话要问。”

  ……

第54章 召见太子

  赵吉放过玉筷,扫一眼面前的山珍海味,却没有什么食欲,他对内侍道:“宣太子和太子詹事耿南仲,来见朕,朕有话要问。”

  在夜晚,太子詹事耿南仲就要离开东宫,回到自己宫外的员外郎府邸的。因此,不出一刻钟,太子赵桓先到了。

  “儿臣赵桓,拜见父皇。”

  赵吉一看,自己穿越到这北宋,夺舍了宋徽宗的身体同时,还捡了一群儿子和女儿。

  面前这位相貌英俊、略显文弱的二十岁青年,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里的长子赵桓。

  唉!

  赵吉在心里感叹一声,自己的原主赵佶,虽然今年只有三十八岁,但是大儿子赵桓都二十岁了。二子早夭,三子赵楷也十九岁了。九子赵构,今年也应该是十三周岁了。

  他算了一下,原主赵佶在其人生的十八岁时,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里,他捡了个天大的便宜,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宋哲宗病死时无子,他即位当上了皇帝。

  也在原主赵佶登基的同一年里,王皇后给他生了第一个儿子赵桓。

  赵吉脑海里的两股记忆相织交融着,瞬间,他对面前跪着的太子赵桓,不知道为何会油然生出一股爱子之情。

  赵吉道:

  “起来吧,赐坐。”

  内侍宦官,立即搬来凳子,给太子赵桓看坐。

  赵桓是一个受儒学思想影响极深的青年,他在面对高高在上的父皇时,目不敢斜视也不敢直视,只是略低着头,作出无比谦卑状。

  赵吉问道:“桓儿,用晚膳了吗?”

  赵桓躬身道:“儿臣已经用过了。”

  赵吉又问道:“可曾吃饱?”

首节 上一节 32/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