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我成了赵佶

北宋:我成了赵佶 第344节

  “吴璘、杨再兴领兵五百,兼任灵州南城修补正副使;

  “张宪、王贵领兵五百,兼任灵州东城修补正副使。你们要组织动员城内百姓出人出工,去修补东、南、西三城。并让军中文吏,记录好各家出工出力情况,按劳分配给他们粮食。”

  吴玠等六名偏将,欣然领命告退,奉旨行事……

  赵吉望着那六人走远后,他又下旨道:

  “召中书舍人张浚,让其率兵一百,保护好夏国派来的十二名乞和使臣入城,观看暴尸街头的原西夏濮王李仁仲;并邀其在我大宋刚刚光复的灵州城内一游!”

  “还有,告诉张俊:‘朕在京城暗付卿之事,可向夏国乞和主使,秘密提出来了’。”

  传旨的小宦官,默念着赵官家的话数遍,生怕漏掉一字。

  他跪拜领旨后,小跑着出府,骑上快马,在四名皇城司亲从官骑兵的保护下,去往东城外的姚古军营内,去向张浚宣赵官家的口谕了……

  ……

  府衙内的宗泽和种师道、种师中、刘延庆、郭成、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张俊等将领,刚刚都听到了赵官家对小宦官下旨之言。

  他们都各怀心思……

  张俊因功从小小的进武校尉,被赵官家破格尉擢升为武德郞,他已跨入中层武将行列。

  他听到赵官家宣中书舍人张浚时,心中不免一颤。

  原因就是,他张俊与被赵官家同样重用的中书舍人张浚,在被念到姓名时,发音是相同的。

  不过,武德郞张俊事前也听闻到:御驾亲征西北的赵官家,从京城带来了一位叫张浚的中书舍人。

  那张浚之名是三滴水的‘浚’,而自己姓名中的‘俊’字是立人旁。

  张俊心中感叹:吾听闻彼之张浚,年方二十六岁,竟被赵官家如此器重,出任中书舍人如此要职,其虽品阶不高,但却直接听命于皇帝。十余年后,此人有宰辅之资啊!

  日后,吾当与之好生结交……

  宗泽、种师道、岳飞等人,听到赵官家对传旨的宦官说‘在京城暗付张浚之事,可向夏国乞和主使,秘密提之’后,他们都猜不出究竟是什么秘密。

  他们心中存疑,也不敢多嘴打听。

  只不过,他们听赵官家让一直接待夏使的中书舍人张浚,带那十二名远道而来的乞和夏使们入城时,他们的表情各异。

  他们暗忖:赵官家可能是犯了以前的那种好大喜功的毛病,想让张浚带着十二名夏使,看到我大宋官军只用不到半天的时间,就能打下由李仁仲领兵坚守的夏国西京城的如此盖世壮举吧?

  赵官家此举,能让夏使畏惧天威,这也无可厚非。

  只是,赵官家召夏使进城,是不是想与夏国议和呢?

  对于,当前这个大好局面下,大宋与夏国议和,赵官家身边的诸将中,有的在心中庆幸,有的却是心中极力反对的。

  像刘延庆等几位大宋西军将领,是想保持目前局面的,他们是愿意宋夏议和的。

  因为,他们的根基在西北,世代在西北为将,有西夏国在,他们及其后代就能领兵镇守大宋西北一方,相当于一路诸侯了。

  可是,像宗泽和岳飞等后起之秀,在西北没有任何利益瓜葛,更何况他们本就是忠君爱国的千古良臣,他们并不会考虑个人得失,一心想着大宋能灭掉夏国,甚至是一统华夏,复振汉唐一统之盛世。

  岳飞率先出列,道:

  “微臣岳飞奏启官家,夏军面对官家研制出来并投入使用的火药武器,毫无抵抗之力。”

  “如今,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夏国陪都西京城,我大军兵将士气正盛。”

  “微臣岳飞建议官家,应重新思虑早先在京城制定的以战逼迫夏国议和,成为我大宋附属国。我军应一鼓作气北上,攻克夏国京城兴庆府,灭掉夏国!”

  宗泽看着年轻的岳飞出列启奏,说得如此义正辞严,可见其忠心可嘉。

  岳飞之言,正合宗泽之意。

  他立即出列,附奏道:

  “微臣宗泽,甚是赞同岳飞之谏言。如此大好形势,我军在此休整数日后,应继续北上,一鼓作气灭掉夏国,以除西夏这个百年祸患。”

  刚被提拔为中层军官的张俊,偷眼看向赵官家,他察言观色后,看出赵官家露出了赞同岳飞和宗泽的微笑。

  他立即附奏道:“微臣张俊,赞同岳将军和宗枢密使之言。”

  赵吉露出微笑,果然这个世界的张俊和历史上的张俊一样,都是甚懂天子心意的。

  可是,刘延庆、姚古率先提出反对意见,种师道、种师中附奏想灭掉夏国何其之难,不能操之过急……

  郭成则是沉默,没有表态。

  赵吉看到以双方争执不下,他只言道:

  “众爱卿此事暂时搁置,等朕派出的十三批秘密使团传回来消息后,有多少夏国的地方部落军,会观望大宋官家伐夏,再作定夺,卿等暂时休言灭夏之事。”

  “臣等遵旨……”

  中午,赵吉与宗泽、岳飞、种师道等西北军主要将领,在府衙内一同用宴。

  此宴用肉,主要以缴获来的夏军伤残或炸死的战马肉为主。

  宴后,赵吉率领众将,视查城防……

  当赵吉站在高高的北城上,远望北方。

  此时,北方的远处的天空乌云密布,在半个南方还是蔚蓝晴空的映照下,北方的天空显得青黄昏暗。

  赵吉手指北方,问道:“夏国的都城兴庆府,就朕所站此城的北方吧?”

  西北军将领种师道立即答道:“回奏官家,兴庆府正在此城北方。”

  赵吉点头道:“夏国都城兴庆府,原本叫兴州吧?!”

  西北军的将领皆点头,表示自己早就知道此事。

  赵吉站在北城的城头,手指夏国都城所在的北方,说道:

  “此时,北方天空乌云密布,天色青黄昏暗,想必那夏国都城兴州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吧?!”

  众将皆赞同……

  他们听出了赵官家之言,是一语双关。

  赵官家把兴庆府说成是以前的兴州之名,就是故意小觑夏国的国都,其地若被大宋收复,充其量也就是作为一州之城而已。

  此时,赵吉看着北方青黄昏暗的天色,想到了身处国都兴庆府也就是原本的兴州之地的夏皇李乾顺及以军民,听到陪都西京已失之的战报,是如何景象……

  突然,赵吉来了雅兴,他在心中,改写后世一首伟大的七律诗为七言绝句,高声吟诵起来:

  “兴州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赴北疆。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跟在赵吉身边的宗泽、岳飞、种师道等十多位将领,以及身后的数百名皇城司亲从官,听到赵官家所诵之诗后,顿感振聋发聩、心潮彭拜、斗志昂扬……

  “好诗啊!”岳飞高声赞佩道,他出列躬身抱拳:

  “官家所做这首诗,应在军中方为传颂!”

  宗泽知道岳飞正直不阿,他并不是拍皇帝的马屁,而是通过此举,让军中将士下定继续北伐灭掉夏国的决心。

  而不要学楚汉相争时的西楚霸王项羽,没有趁着自己势力强大时消灭对手,最终反被对手逼得乌江自刎……

  宗泽立即附奏:

  “微臣宗泽赞同岳鹏举之言,官家所做此诗,大气豪放,理应在军中传颂,以此鼓舞我军士气!”

  张俊看到赵官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后,立即跟着附奏道:

  “微臣张俊,亦赞同岳将军和宗枢密使之言。”

  “好!”赵吉点头道:“朕所咏此诗,可在我军中传诵。让将士们在训练之余,自愿诵读,不必过于严格要求他们每人必学必背。”

  岳飞、宗泽、张俊皆面露喜色,高兴道:

  “微臣遵旨……”

  大宋西军中的刘延庆、种师道、种师中、姚古、郭成皆是看出了赵官家的用意。

  虽然方才在府衙内君臣议事时,赵官家没有表态是否继续进行伐夏之战,

  但是,他们通过赵官家刚刚所作的这首诗来分析,赵官家是想继续伐夏的,甚至是一举灭掉夏国的心意已决。

  ……

  之前,赵吉派出的传旨宦官,已到达东城外的姚古军营内,向留守在营内的张浚传达圣谕……

  张浚领旨谢恩后,便立即带领一队百人的宋军,来到软禁夏国使臣的营帐外。

  张浚将大部分兵卒留在帐外,他只带了十余名护卫,步入帐内。

  此时,被软禁起来的十二名夏国乞和使臣,面色惊慌。

  他们看到张浚入帐后,纷纷抗议道:

  “吾等乃大夏国使臣,奉大夏国皇帝诏书出使宋营,想拜见大宋皇帝,为何不让吾等面圣?”

  “非但如此,还将吾等十二位夏国使臣软禁至此,岂是两国交往之礼乎?”

  “甚至,在今日凌晨至清晨,帐外似有成千上百道雷声,吾等欲出帐查看,也被帐外守兵拦阻回营!”

  “吾等抗议……”

  张浚早就看出了这十二名夏使已经被吓不轻,只是他们现在是出于夏国使臣的特殊身份,而做出的虚张声势的抗议罢了。

  张浚微微一笑,说道:

  “昨日,列位夏使曾言:

  ‘凭大夏国西京城的城高沟深,加上有深受大夏国军民爱戴的濮王率重兵驻防在西京城内,宋军想必用上一年半载,也攻破不了大夏国的西京城。’

  ‘到了那时,宋军必然陷入孤军深入的长期消耗战中,再加上大夏国各地共有五十多万厢军,会前来救援西京城,此战宋军必败’。

  以上这些话,可都是从尔等夏使口中说出来的。”

  “当时,吾还特意写下了尔等这些狂妄之言。”

  “啪!”张浚将记录着夏使以上言论的小册子,拍在了桌案上。

  十二名夏使,面面相觑。

  昨日,他们确实说过那些话。

  他们认为,这就是事实啊!

首节 上一节 344/3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私兵80万,皇帝逼我交兵权?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