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43节

  ……

  神京,贡院。

  贾琮赶到时,贡院西墙之下,已聚集了许多等待发榜的学子。

  这次和贾琮一起出门,除了赶车的江流,贾政又让两个机灵的小厮跟着,让他们得了消息,就尽快回府报信。

  贾府之中,除了黛玉探春这些姊妹,如贾母和王夫人等人,对贾琮乡试与否,漠不关心。

  一来贵勋人家,也不用靠读书熬前程。

  二来她们虽出身豪门,却是大字不识,自然对读书也不太看重,不然怎么会允许宝玉如此荒废。

  贾赦和邢夫人,自从贾琮搬去了西府,几乎就当这个孽子已经去了,更不会关心他狗屁读书问题。

  贾府中也只有贾政,对读书进学看得极重,亡了长子贾珠,宝玉又是个不争气的,一腔期望寄托在贾琮这侄子身上,也是唏嘘。

  在贾政看来,贾琮作为雍州院试的案首,书经才学又如此出众,乡试上榜希望极大。

  不管怎么样,贾家即将出一个乡试举子,这可是二十几年来头一遭,他心中也是非常期待。

  贾琮到了贡院门口没多久,又遇上一起来看榜的蔡孝宇、崔安之、刘霄平等人。

  前日相聚,贾琮知道他们几人发挥都不错,上榜的机会都不小,各人心中都充满期待。

  巳时刚过,贡院中登科鼓轰隆隆敲响,鼓声连绵不绝,催人心魄,所有看榜学子的心都提了起来。

  官宦子弟,家风严谨,盼望殷切,考不出一个举人,只怕难见父老。

  寒门子弟,窑窗苦读,就靠着登科,改变自身命运,成败在此一刻,一旦落榜,又是三年蹉跎,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年。

  随着鼓声回荡,一种凝滞的气氛笼罩在贡院门口,压迫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鼓声响过之后,数百名衣甲鲜亮的禁军,进入贡院门前维持秩序,防止发生骚乱、踩踏之事。

  终于,一个六品礼部官员,带着一队身穿红色喜服的衙役,开始在贡院西墙下张贴榜单。

  榜单按中举名次,从低往高张贴。

  而第一张贴出的榜单,就是尾榜。

  嘉昭十三年恩科乡试,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开始揭幕!

  似曾相识的景象,再一次在贾琮面前出现。

  尾榜贴出后,人群中有少数人发出惊叫,这些自然是尾榜有名的人物。

  其中,年轻的欣喜万分,年长的蹉跎多年,终于功成,更是喜极而泣。

  但更多的人,只是沉默,还有看向中榜者的羡慕眼光。

第213章 首榜起波澜

  随着乡试榜单一张接着一张贴出。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欢呼,更多人陷入无助与恐慌的沉默中。

  也有不少人坚韧着自己的神经,依旧满怀希望等待。

  数千的看榜人群,逐渐陷入恣肆混乱的情绪波澜中,随着榜单的陆续贴出,未中榜之人越来越惶恐,情绪也变得愈发激动。

  人群中流荡着浓重的焦虑和狂热,无数人不由自主往榜单之前涌去。

  数百精锐禁军,神情紧张,全神戒备,阻拦控制着涌动的人群。

  这些身材魁梧,训练有素的精锐禁军,此刻面对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力有不逮,连连退了几步,才勉强稳住阵脚。

  而贾琮身边的蔡孝宇、刘霄平都先后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声。

  蔡孝宇中了三十九名,刘霄平中了八十七名,能进入一州乡试前百名,都算是很不错的名次,只有崔安之一脸苦涩。

  随着次榜贴出,现场的激昂混乱的情绪,开始渐渐消退。

  因为许多未上榜的学子,几乎都放弃了希望。

  这些人大抵都明白自己的水准,前面的榜单都没上榜,却想在首榜出现自己的名字,大概也是痴心妄想。

  但有更多未上榜的学子,还是抱着奢望。

  能进入乡试的学子,都是已取得秀才功名,在学业上都已付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苦功。

  哪个不是殚精竭虑,全力以赴,拼死都想迈入仕途,谁又会轻易放弃希望,哪怕过了次榜,那希望已变成奢望。

  而已上榜的学子,不管是心中大为庆幸的,还是感觉名次过低,心有不甘的,也都想看看上首榜的,都是些什么人物。

  是不是真的比自己出色,文人相轻,古之亦然。

  这时,蔡孝宇和贾琮、刘霄平等低语:“你们看到那个穿蓝色袍服的高个子,那是刑部侍郎石坚的侄子石永信。

  他旁边那个穿青色袍服之人,是推书院院事周君兴之子周子安,这两人在弘扬书院读书,听说有几分才学,看样子是要落榜了。”

  贾琮一下想起这两个名字,那日蔡孝宇说过的去郑府送礼的人中,好像就有这两家。

  更引起他注意的是第二个人的名字,周君兴的儿子周子安。

  当年他和曲泓秀,从推书院周君兴手中逃脱过一次,至今想起还心有余悸。

  此时蔡孝宇和刘霄平,都有些担忧的看着贾琮。

  本来他们心中,贾琮的学业成绩是最好的,近半年的书院月考都是名列前茅,又有柳静庵这样的名师教导。

  按常理上榜是问题不大的,按蔡孝宇等估量,贾琮的才学上到次榜,进入前二十名,应该是比较合理正常的表现。

  但是次榜上却没见到他的名字,而首榜上只有前十的名次。

  他很可能进入首榜,也有可能意外落榜了,总之到了这个阶段,风险很大,机会还有,不上不下,尤其煎熬。

  蔡孝宇见贾琮虽然还算镇定,但眼中也满是紧张的神色,到了这个时候,哪个又能淡定得了。

  终于,首榜在万众瞩目之下,被礼部的差役张贴在墙上。

  贾琮用最快的速度浏览,紧接着脸上露出震惊,最后满意的笑了。

  一旁的蔡孝宇眼睛瞪得溜圆,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嚷道:“我的天啊,玉章,你中了榜首,榜首啊,你小子成了解元公啦!”

  贾琮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竟中了榜首,他对自己上榜还是有一定信心,虽然贴到次榜还不见自己的名字,但他也没有放弃希望。

  在他的意想之中,最好的结果就是进入首榜的前二十之数,却真真没想到竟夺了魁首。

  蔡孝宇的公鸭嗓有些尖利刺耳,一下子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无数道目光看了过来,颇有些众目睽睽的压力,贾琮眉头不禁一皱。

  这次雍州恩科乡试参试近两千人,上榜者十中无一,现场大部分都是落榜的失意之辈。

  自己这个榜首几乎是众矢之的,可不怎么讨人喜欢,在人家心口撒盐还差不多。

  本来得了如此大的意外之喜,悄悄离开闷声发财便是,没想到被蔡胖子的公鸭嗓给害了。

  乡试榜首,解元之名,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耀,各种议论之声开始轰然响起。

  “这不是书院乙文馆的贾琮,次次月考都在一二之列,果然不俗。”

  “这贾琮不是荣国府的子弟吗,一个贵勋子弟,生来富贵荣华,也来与我等寒门争折桂之机!”

  “宁荣贾家乃是顶尖豪门,权势滔天,一个勋贵纨绔子弟,也能夺取榜首,定是有人谋私舞弊!”

  “一个奢靡的武勋子弟,也来走科举之路,辱没儒家清贵,有辱斯文,真真可笑。”

  “这家伙可是颇有才名,两首新词名动江南……。”

  “谁知道呢,或许不是他写的,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

  这些嘈杂的议论声,赞许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质疑、隔阂、轻视、甚至是恶意。

  现场过千的落榜学子,那些没有登上首榜荣耀士人,个个都是将科举仕途看得极重之人,其中愿为之头破血流,阴私算计,大概不在少数。

  在放榜那一刻,心神激荡冲动之下,宣泄出来的都是不加掩饰,最本真的情绪,其中还能有多少善意。

  这一幕突然让贾琮想起那道策论题:今之士人,通达书经,求取仕禄,而明德不振,苟且因循之弊。

  贾琮心中冷笑:这就是如今的读书人。

  这时一个有些冷硬,却有几分郎朗的声音说道:“早就听说贾世兄的名声,令师静庵公曾为礼部大宗伯。

  雍州院试时,贾兄又被礼部郭大人点为案首,也算一脉相承。

  如今贾兄竟又夺得雍州乡试榜首解元,已是二元登科。

  大周自立国以来,五十年前浙江出过一位三元及第。

  但自此之后,大周不要说三元及第,连二元登科也再未出现过。

  贾兄才高八斗,又出身顶级勋贵之门,当真是得天独厚,在下佩服!”

  这番话一出,周围不管是对贾琮心有善意的,还是心怀排斥恶感的,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一番话,表面上似乎在赞许恭维,但其中隐含的指斥之意却锋利如刀,而且言语十分大胆。

  说贾琮的先生柳静庵曾为礼部大宗伯,而点贾琮为院试案首的郭佑昌,也是礼部官员,如今更是新任礼部大宗伯。

  说这是一脉相承,不外乎指斥其中有阴私弊漏之嫌,谁不知道乡试会试都是礼部管辖之事,连本次乡试的阅卷之地,都是礼部的东华楼。

  那人也是个厉害的,话中都没有明指,让人抓不住半点把柄,但将这些本无关联之事,混在一起说出,却能令人浮想联翩,实在是恶毒之极。

  这一番话一出,就像是在滚油中撒下了一颗火星,周围的学子几乎在瞬间,发出乌压压一片议论声,情绪变得不可抑制激动起来。

  贾琮身边的蔡孝宇、刘霄平、崔安之等人,见到周围突然变得有些群情汹汹,也都变了脸色。

  贾琮脸色凝重,看向刚才说话之人,见这人中等身材,穿一身青色袍服。

  正是刚才蔡孝宇所言,推书院周君兴之子周子安!

第214章 豪情千人诵

  贾琮当年只在嘉顺王的舒云别苑,见过周君兴一面,却没有打过交道。

  但是周君兴手下的鹰犬,当年却差点要了他和曲泓秀的性命。

  都说周君兴为人严酷,善于构陷网罗罪名,他还没真正见识过,不过他这个儿子倒像得了父亲真传。

  三言两语之间,就给自己套上一堆莫须有罪名,而且成功煽动现场学子的情绪,也算个厉害人物。

  刚才他看榜的时候非常仔细,并没发现周子安的名字,刚才蔡孝宇说的没错,此人这次落榜了。

  那这人刚才如此出言构陷挑拨,大概也就能理解了,不过是自己名落孙山,心中不懑,见不得自己这个榜首得意。

首节 上一节 143/2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