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59节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这次忠顺王爷和宁国府不死不休的架势,谁都看的出来。

  其实忠顺王爷奏章中所言之事,哪家权贵没做类似的丑事,区别只在于事态大小,有没有被暴露于白日之下。

  而这样的违法之事,只要不是闹的太大,寻常情况下,是不会致世袭勋贵于死地的,这几乎成了朝堂上默认的规则。

  连一向自诩清高的文官,似乎也接受了这一潜规则。

  而这次忠顺王爷借着贾珍父子事发,顺势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都抖露出来。

  有些事情甚至都不是今年发生的,可知他想对付贾家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收拾了一堆罪责。

  贾琮移祸江东的手段,不过是给忠顺王爷提供了一个爆发的时机。

  而朝堂上的各衙官员想到的,却会更多一些,谁都知道忠顺王爷是当今圣上的从龙之臣,是圣上最信重的同父异母兄弟。

  他如此激烈突兀的言行举动,是否就代表了圣意?

  忠顺王爷的举动,也让朝堂各衙官员心中的天平加剧了倾斜。

  而就在忠顺王爷的奏本上报之后,很快嘉昭帝就下了御示:“令大理寺、宗人府严查诸事,确证属实,以国法严惩!”

  嘉昭帝这一句言简意赅的御示,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朝堂官员还不明白,那就可以集体买块豆腐撞死了。

  当年圣上与吴王相争,以宁荣贾家为骨干的四王八公,两不相帮,只作壁上观。

  而圣上登基之后,四王八公因在军方沉浸数代,盘根错节,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文武朝政深有牵制,此事让圣上长了十几年的疙瘩。

  只是四王八公,起于大周立国之功,根深蒂固,又有太上皇的脸面,不好轻动,圣上也一直没合适的发作理由。

  如今宁国贾家只剩下一对纨绔饭桶子弟,已是平阳之虎,西落之日,圣上再也没耐心姑息,这是要杀鸡儆猴!

  嘉昭帝的这句御示,就像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四王八公影响下的武勋群体已失先机,终于朝堂风向彻底倒向一边。

  对于文官来说,圣上是九五之尊,一言一行关于国体,有些话圣君是不方便亲口的,作为臣子自然是要代其劳。

  既然圣心已显,朝堂官员,随波逐流,各显其能罢了。

  首先是都察院的快嘴御史们,早就蓄势待发,弹劾宁国贾家的奏章犹如六月飞雪。

  厉言宁国袭爵人与血脉世子,为非作歹,罪大恶极,贵勋之家,触犯国法,与民同罪,绝不可姑息。

  刑部、大理寺等其他官衙也不甘落后,相关的弹劾问罪奏章紧跟其后,群情汹汹。

  而接下去几天,被宁国府肇祸迫害的苦主,像是不约而同,陆续到大理寺举告宁国府倚仗权势,荼毒害民的诸般罪行。

  而市井民间,关于宁国府以权势害人,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言论,尘嚣日上,不可遏制。

  仿佛不久之前,市井民议疯狂攻击张守安的情形,再一次在神京城上演。

  至于这一切的背后,是否有人在推波助澜,谁也说不清楚,这种事情很多时候就是笔糊涂账,你觉得它有,但你永远说不清楚。

  而忠顺亲王的确为皇帝肱股之臣,在这关键时刻,又向嘉昭帝呈了

  宁国府袭爵人及世子,无视国法,奸邪凶戾,残害黎庶,重罪已昭,辱没勋诰,伤及国体,灼请削宁国爵!

第238章 心思各自藏

  大周皇城,宁和宫。

  富丽优容的殿堂中,懿章皇太后一身贵重繁复的凤霓华服,满头银发,神清目明。

  而坐在她下首的正是荣国府贾太夫人,今天她在宫门外等了半日,才被宣召入太后的宁和宫。

  这还是因贾母和太后在闺阁之时,就是手帕之交,这才有这等荣宠恩遇,寻常诰命想见太后,除了年节朝拜之外,连宫门都进不去。

  “贾夫人,近日宁国贾家的事我也听说了一些,勋贵之家子孙能为争气是根本,不然总会生出一些不测之事。

  当今圣上英明睿智,可追历代先王,太上皇对圣上治国功业,赞许有加,所以太上皇这些年早不问国事,安心与荣养了。”

  贾母听了这话心中一凉。

  自从那日贾珍被大理寺的人带走,贾母才知道抢夺秀娘香铺一事,真正的主谋就是贾珍,贾蓉就是受他的指使去做的事。

  这个畜生可是真会装,还让琮哥儿去大理寺求情,搞半天,他才是罪魁祸首,因为自己的贪心,连自己亲儿子都害了。

  依着贾母的脾气,这种畜生死了也活该,还能让蓉哥儿减少些罪责,以后宁国府总还有个传爵之人。

  可是这几天听说,很多百姓去大理寺举告宁国府不法之事,朝廷很多当官的让皇帝严惩贾珍父子,形势就有些危险了。

  甚至连宁国府管家赖二,都被人举告到大理寺,言其依仗贾家权势,在外面狐假虎威,为非作歹,手上还欠下几条人命。

  自己那个陪房赖嬷嬷来哭求了几次,贾母也懒得见她,自己的侄孙现在都生死难料,那有功夫去管奴才死活。

  光这样还不算,宗人府的大宗正竟然上书皇帝,因贾珍父子作恶,罪不可赦,要让皇帝除去宁国府世袭爵位。

  这个忠顺王爷和贾家一向不对付,贾母是知道的,说是水火不容都不为过,他出头闹除爵的事,哪里还有个好。

  贾母这才慌神,宁荣两府乃是血脉至亲,同气连枝,一损皆损,要是宁国除爵,那荣国就会独木难支。

  万一祸不单行,再发生不可忍之事,作为两府辈分最高的老封君,死后都没脸见列祖列宗了。

  这才厚着老脸入宫找老太后疏通求情,原本想通过太后,在太上皇这边讨些人情。

  哪怕贾珍父子要治罪,请太上皇看着祖宗功劳的份上,好歹保留宁国一脉的爵位。

  大不了从族中过继一个子弟入宁国嫡脉,承袭宁国爵位,这样自己死了才好和祖宗交代。

  贾母心中第一得意的子孙自然是宝玉,虽然贾母不愿让他出荣国过继,但宝玉要是能得了宁国的爵位,贾母还能割舍的。

  就算宝玉入了宁国一脉,也还是自己的亲孙子,仔细算起来没什么关系,宝玉有了爵位,几辈子的富贵都有了。

  还有一桩最要紧,就是在那小子面前,宝玉也不用事事低他一头,自己百年以后,宝玉有爵位依仗,也不怕被这小子欺负到。

  贾母这个心思连儿子媳妇都没透露,但她却觉得是个极好的法子,不仅能保住宁国爵位,也遂了她一辈子疼爱宝玉的心思。

  可是老太后一句太上皇早不理国事,却将她心中计较打破了大半。

  懿章皇太后说道:“贾夫人也不用过于担忧,这些事情皇上自有圣断,虽宁国颓落,好在你荣国府长房出了匹千里驹,将来可保家声不坠。”

  贾母听到太后那一句皇上自有圣断,就知道这趟宫算是白进了,心中不禁一阵惶恐。

  又听到太后说荣国长房出了千里驹,条件反射般想到了贾琏,但很快自己就否定了,琏儿那扎窝子的算什么千里驹。

  贾母心中虽然便扭,但也知道太后说的是贾琮,勉强微笑道:“太后娘娘说的是琮哥儿,这孩子也闹的慌。”

  懿章皇太后笑道:“有能为的孩子,哪个不是从小爱闹腾的,都说你家的琮哥儿文才盖世,风姿无双,贾夫人好好疼爱,将来定能顶门立户。”

  贾母心中苦笑,宝玉我还疼不过来呢,哪有功夫去疼他。

  只是宁国爵位的事情,太后都不愿理会,这次只怕是险了……。

  ……

  宁国府,贾蓉院。

  可卿正坐在床边做着针线,神情安和娴雅,上身穿浅金色寒梅刺绣对襟褙子,青莲交领袄子,下身是件玄色滚边马面裙。

  娇躯婀娜,纤腰盈盈,秀发黑如墨染,眉眼清兮,秀芝绝伦,整个人如玫蕊琼花般明艳夺目。

  不时有婆子和媳妇来禀告府上诸事,可卿平时见过尤氏处理家事,便按着旧例做了吩咐,显得游刃有余,手上的针线都没停下手。

  这些婆子和媳妇都知道,这些日子府上的大爷和老爷,先后被大理寺拿问,据说犯了大罪,宁国府遇上大事了。

  府上谣言四起,有说老爷大爷犯了事再回不来了,还有说的更吓人的,说不得哪天就会有锦衣来抄家。

  还好府上有太太镇着,绑了几个嚼舌头的扔了马厩,府里的风言风语才少了。

  不过到了第二天,太太突然就病倒了,竟起不来身料理。

  大夫说太太是急火攻心,内里本来就有暗病,勾连上来便支撑不住,定是老爷和大爷出了事,太太就此急出病来。

  如今府上的事情都是蓉大奶奶支撑着。

  这位大奶奶虽是个鲜花般的人物,入门以后除了去西府和老太太说话尽孝,寻常连自己的院子都不迈出一步。

  本以为这是个内敛的主,可太太一病倒,这位大奶奶一当起家,却让人刮目相看,竟是个水晶心肝的人物。

  心思细密,会行事儿,还识文断字,一点沟坎都瞒不过她,聪明忒过,对下人也怜贫惜贱,恩威有度。

  毕竟是官宦小姐出身,确实很是不俗,几日下来,阖府上下的奴才都极心服。

  光看老爷和大爷都出了大事,连太太这样隐忍刚强的人,都撑不住惊吓病倒了。

  大奶奶才这般年轻,却能不动声色,依然能一个人支棱起这个家,就够让人惊佩了。

  只是府上这些下人,哪里知道可卿真正的心思。

  自她嫁入宁国府之后,从头到尾就担了个长媳的虚名。

  新婚之夜贾蓉喝得酩酊大醉,连她的盖头都没揭,就烂醉一团睡在外间榻上,东府的丫鬟婆子竟没一个劝阻的,让可卿坐了一夜的绣床。

  之后更是夜夜不归宿,倒是像刻意躲开她一样,虽然可卿巴不得他滚远点,总归心里还是有些好奇。

  时间一长,有很多事情总是瞒不住的,瑞珠也终于打听来了原因。

  说是姑爷两年前被人打成重伤,早就失了本源,根本不能人道。

  他是怕接近姑娘,被发现了他的底细,以后没脸做人,所以才会如此冷落。

  这人如此大张旗鼓娶了姑娘,居然只是当个幌子,给自己留体面,白白耽搁了姑娘一生。

  瑞珠对这事愤愤不平,可卿却是如劫后重生般的惊喜。

  只是那贾蓉不会来烦自己,没想到府上的公公,竟是个这样无耻东西,每次他看自己时,眼中的贪婪和淫邪,都让她羞愤难遏。

  好在他安排了宝珠到自己身边,好几次趁贾蓉不在,贾珍不顾嫌疑到自己院子里,都被宝珠顶了回去,小姑娘力气大,是个有本事的。

  如果不是有宝珠,她不知道自己会落得那种下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筹划,想到这里可卿心中总会怦然心动。

  所以贾珍和贾蓉下了大狱,对可卿来说就是彻底摆脱了肘腋之险,她怎么可能会有半点不豫。

  而在府上这些下人眼中,自然就成了蓉大奶奶竟如此处变不惊,好一个人物。

第239章 宁国爵之争

  大周宫城,乾阳宫。

  自从忠顺亲王上了第二份奏本,弹劾贾珍父子罔顾国法,罪行累累,恳请圣意削宁国爵位。

  在朝堂上引起偌大风波,三法司与六部等文官群体,一向不满武勋倚靠祖宗功业,骄狂靡费,空食朝廷俸禄。

  文武臣僚的隔阂和对立,在历朝历代都是常态,文官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

  如今遇上宁国府贾珍父子这样的特例,文官们自然要除之而后快,并以此为胜利标榜,打压武勋群体一贯粗野嚣张的气焰。

首节 上一节 159/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