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161节

  “老太太,如今其势已不可为,就算圣上和各部大人,想对宁国有所宽宥,也要顾及朝野内外群情汹汹。”

  “依琮所见,宁国的爵位怕是保不住了,如果除爵,只怕还要被抄家查封……。”

  贾母听到抄家查封四个字,老脸一下子失去了血色,浑身发着抖,恐惧似乎让她失去理智,指着贾琮怒道:

  “你这孽障,简直胡说八道,宁国两府是开国勋贵,与国有大功,只是子孙不肖,何至于抄家查封!”

  贾政也脸色极其难看,宁国是贾族之长,如果被除爵抄家,贾族威势便被斩去大半,荣国府也将累如危卵。

  “琮哥儿,事不至此吧。”

  贾琮回道:“老爷,忠顺亲王提供的罪证,已让事态失控。

  圣上英明睿智,治国着眼大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圣上深知其理,要示天下以公正,除爵只怕难以避免。”

  贾琮想起当初芷芍难以入府,圣上特赐宫花钗裙;

  自己生母灵位难入宗祠,宁王与许多官员竟不约而同奉送祭礼,无非也是得了圣意暗示。

  这每一件事,都能品味出嘉昭帝对贾家的蔑视和厌弃。

  贾琮绝不相信,这等天赐良机,嘉昭帝还会对宁国贾家轻拿轻放。

  ……

  贾母等人听了贾琮这一番话,都是脸色惨白,毕竟都出身大家,非小门塞户可比,多少还有些见识。

  自然听出贾琮所言,绝非信口开河,虽然心中还有侥幸,心气却已死了大半,而贾敬更是如丧考妣。

  贾琮又说道:“如今府上还住着尤嫂子和秦姑娘,一旦锦衣查抄,只怕冲撞到女眷。

  二嫂可提醒她们早些收拾细软,一旦事发可先搬到西府暂避。”

  在贾琮心中,东府那边第一要紧便是可卿,这才找个借口提醒。

  众人听他连抄家的应对之事都想到了,都有些惊骇诧异,贾母又想破口大骂,想了想又骂不出来。

  如果真要抄家,让那些锦衣碰到女眷一手指头,贾家连仅存的名节体面都没了,就当是以防万一吧。

  只盼着这些都是这小子危言耸听,到时候侥幸过关,再好好啐这小子。

  王熙凤听到贾琮说秦姑娘,心中微微有些奇怪,府上人都称呼蓉大奶奶,琮老三怎么叫秦姑娘,这等古怪。

  不过王熙凤也没多想,只当他是一时口误。

  王熙凤又看了一眼贾政,贾政叹息道:“琮哥儿言之有理,女眷不容偏差,以防万一,你去办吧。”

  贾琮见王熙凤快要走出荣庆堂,突然说道:

  “二嫂,让东府女眷只收拾自己的嫁妆和细软,即刻封闭东府银库,锁钥让尤嫂子掌管,不可取用分毫!”

  王熙凤听了心中一凛,因为刚才贾琮提示东府女眷之事,她首先想到是否转移东府银库库银。

  那里面少说也有数万两的余银,要是一抄家,可就全便宜了别人了。

  贾琮对贾政沉声道:“老爷,如今贾家面临危局,既然有人事先收集了宁国府的罪证,难免不会在其他事上发难。

  银库乃一府银流重地,最受他人关注。

  如真被琮不幸言中,一旦查抄,银库有失,抄没之家私移财货,又是一项重罪,不得不慎重!”

  本来作为东府主事人的贾敬,这时早已心神大乱,三魂迷离,七魄游荡,竟拿不出什么主意。

  堂上之人也就贾琮最清醒,贾政虽然也心乱如麻,却明白贾琮说的很有道理,只让凤姐儿照办。

  王熙凤心中暗骂琮老三神经过敏,也不用全部移走,只移走小部分,哪个鬼会知道。

  正有些懊丧的走出荣庆堂,突然和迎面一个婆子撞了个满怀,王熙凤柳眉一竖,好个不开眼的奴才,正待开口骂人。

  只听那婆子气喘吁吁嚷道:“老太太,大事不好了,东府那边来了传圣旨的钦差,还有大批兵马,说是来东府抄家!”

第241章 除爵与封爵

  贾母一听这话,便觉天旋地转,贾政王夫人等吓了半死,连忙上前宽慰,又让丫鬟即刻去请医。

  而贾敬早无半分仙道风范,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此时连一向宽厚的贾政,也对他大皱眉头,堂堂宁国家主,进士出身,抛家舍业。

  将宁国偌大的家业,丢给个不成器的儿子,才会有今日之祸。

  如今事发,毫无作为,束手无策,只知妇人般哭泣,连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都不如。

  而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看着贾琮,眼中都流露出惊骇的神情。

  想到他刚才堂中所言,竟然丝毫不差,就像是能未卜先知一般。

  贾琮对贾政道:“老爷,如果东府只有当家女眷,天使宣旨,总要有个男丁去接旨筹谋,不然府上下人只怕要乱!”

  贾母这时也缓过劲来,战战兢兢问道:“东府被查抄,西府会不会……。”

  贾琮回道:“老太太放心,西府并无罪责,东府查抄与西府不相干。”

  贾母松了一口气,才说道:“政儿还是你过去看一下,那边都是些妇道人家,不能看着不管。”

  又对贾琮说道:“你也一起去,老爷待你不薄,记得要护着老爷。”

  贾琮听了心中好笑。

  东府如今只有女眷,自己和贾政过去只是帮着接旨,料理首尾,又不是上刑场,也值得怎么提醒。

  本来王熙凤要去东府提醒尤氏婆媳收拾细软,如今听到官兵已到府抄家,已吓得脸色苍白,再也迈不开脚步。

  她虽泼辣,但毕竟是个女人,听到抄家的事情,又怎么会不害怕。

  也不知东府现在乱成什么样子,现在哪里敢过去掺和。

  还是王夫人醒悟过来,说道:“如今东府那边来了兵马,凤姐儿一个妇道人家的确不便过去。

  老爷去帮着接圣旨,东府的女眷就让琮哥儿去关照吧,虽是外男,但琮哥儿才多大年纪,哪里用顾忌这些个。”

  王熙凤松了一口气,连忙说道:“太太说的极是,三弟如今衙门应差,见多了世面,正是最稳妥的人。

  我先去准备住处,她们婆媳接过来也好安顿。”

  ……

  贾琮和贾政出了荣国府西角门,这时候也不敢托大坐马车,一路快走到了东府正门前。

  只见府门口兵马幢幢,上百锦衣卫将宁国府围得水泄不通,刀枪雪亮,威势吓人。

  正门之下站着三个个官员。

  一人二十多岁年纪,戴白簪缨银翅王帽,穿四爪坐龙白蟒袍,看穿戴竟是王爵身份。

  而另一个贾琮也认识,是他院试的座师,如今已经升迁为礼部大宗伯的郭佑昌。

  而第三位官员,也是贾琮的老相识,曾在金陵与贾琮联手剿灭东瀛浪人,如今任大理寺左寺正杨洪斌。

  贾琮没想到今日到宁国府宣旨查抄的官员,身份竟然如此之高,一人为王爵,一人是六部魁首之一。

  看来嘉昭帝是要将除爵查抄宁国府,做得堂而皇之,以无可辩驳之势,昭示法度森严,彰显赫赫皇威。

  贾琮见几个锦衣正架起梯子,取下了那块曾经象征无比荣宠富贵,敕造宁国府黑底金字大匾,不禁微微眯起了眼睛。

  贾政看到这一幕,脸色惨白,双目含泪,整个人摇摇欲坠。

  口中无限悲愁的喃喃自语:“子孙无德,子孙不孝啊,辱没了祖宗刀山火海拼杀得来的家业!”

  贾琮连忙上前扶住:“老爷,事已至此,再伤感也是无奈,还是先接圣旨吧,尽快收拾好首尾,也好让老太太放心。”

  贾政醒悟过来,如今不是难过的时候,带着贾琮来到那两位传旨官员前。

  对其中那位身穿坐龙白蟒袍的年轻人施礼:“北静王驾临,贾政有礼了。”

  北静王水溶面带微笑:“存周公客气,伱我两家是世交之谊,不可外道了,今日我与郭大人上门宣圣。

  宁国虽堕罪衍,但宁国先祖于国有功,小王知如今府中只有女眷,未有贵宗男丁迎旨前,已约束军士不得闯府,以免亵渎。”

  贾政听了这话一脸感激,说道:“王爷高义,以全贾族体面,贾政感激不尽。”

  贾琮听了北静王这话,也松了一口气,又过去以座师之礼见过郭佑昌。

  当初郭佑昌点贾琮为雍州院试案首,还引起不小的朝廷风波,事后朝野内外多少有些微词。

  但自从贾琮在糊名誊抄之下,依旧勇夺雍州恩科乡试解元,当初那些微词,一下子变得无影无踪。

  所有的人只说他郭佑昌慧眼识珠,目光精准了得,点中的院试案首,居然能二元登科,堪称科场佳话。

  所以郭尚书对这位佳弟子十分顺眼,早已忘了当初因为他,而被嘉昭帝辖制挤兑的糗事。

  既然贾族官身男丁到场,传旨便刻不容缓,贾政将北静王和郭佑昌引入宁国府丛绿堂。

  又吩咐下人设案焚香,由礼部尚书郭佑昌宣读圣旨。

  圣旨的大意是贾珍父子,身为国朝勋贵,不思皇恩荣宠,枉顾国法,暴戾无德,戕害良庶,罪行昭昭,除宁国爵。

  撤缴太祖册封诰书,查封敕造宁国府,府中公中资材充公,家眷奴仆自谋放归。

  圣上因念宁国先祖有守疆护国之功,然子孙勋爵不可轻取,取之必由军功。

  宁国除爵后封爵三载,宁国子嗣如建军功殊勋,方可启爵重封,三载无所出,绝宁国爵禄,永不叙用。

  ……

  听完宣旨,贾政和贾琮心中都有些疑惑,宁国除爵在他们意料之中。

  抄家、封府,撤缴太祖诰书,也是将除爵之事做得足够彻底了,虽然让人惊惧沉痛,却也不算突兀之举。

  只是圣旨中最后一项,却让人有些迷惑。

  就是说圣上顾念宁国先祖功劳,降下恩典,宁国除爵后有三年复活期,三年之内,宁国子弟立下军功殊勋,就能启爵重封。

  此项看似格外恩典,但贾政深知自家根底,此项只是皇帝的漂亮话,兑现的概率根本就没有。

  自宁国代化公、荣国代善公故去后,宁荣贾家一代不如一代。

  特别是贾珍袭爵之后,身为族长,其人荒淫无德,将宁国风气也带得奢靡荒唐。

  贾政对此更是知之甚深,荣国府还算出了琮哥儿这样的人物。

  而宁国一脉,如今连稍微像样的子弟,都没有一个,竟是些荒疏浪荡之辈,更不用说还能入军伍建勋的,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估计圣上念宁国七十余载传承,一朝除爵,怕引起非议,才加了这条似是而非的旨意,稍许缓和一下除爵的冷厉之气。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日乾阳殿中,文武两帮人马,各怀鬼胎,对宁国除爵一事,争论不休。

首节 上一节 161/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