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00节

  但他有不亚于大周任何明君的清晰和理性,他相信顾延魁、梁成宗这些军务大家的眼光。

  既然他们如此推崇认可贾琮,自然有他们充足的理由,这些足以让他放下心中疑虑。

  而且顾延魁的奏章中记录了贾琮一句原话,那是贾琮用来劝谏梁成宗,接受他关于放弃兵堡、撤回守军的建议。

  失地存人,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句话让嘉昭帝深有感触,他身在高位,体会颇多,不管是为政,还是为军,没有不变之法,只有相机之术。

  很多时候行事,先退一步,方可进两步。

  ……

  只是自顾延魁一个多月前发来奏报,除了日常军务诋报来往,辽东之地再无新的战况奏报。

  这让嘉昭帝心中多少有些忐忑,贾琮的坚壁清野之法,似乎并没有引起女真贼寇的反弹。

  这时,内侍副总管郭霖入暖阁通报:“启奏圣上,兵部左侍郎彭汝南、左军都督府陈翼入宫觐见,言有辽东急务启奏!”

  嘉昭帝听到有辽东急务上奏,眼睛不禁一亮,让郭霖即刻宣二人入殿。

  自从顾延魁以九省统制巡视九边,兵部日常事务,便由兵部左侍郎彭汝南代理,

  而左军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五府之一,其分辖辽东镇军务之事。

  太上皇时期,五军都督府曾总揽大周军务之权,曾经势力枭然,权柄极重。

  府中自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要职,历来都是四王八公贵勋子弟、立有战功的将领充任。

  但自嘉昭帝登基之后,经过十年权衡腾挪,不断消减五军都督府根基,军务权柄渐渐重于兵部。

  如今在兵事之上,兵部已完全凌驾于五军都督府。

  因此,朝野内外,暗中都有戏言,五军都督府如今只是老牌勋贵养老之地。

  甚至很多贵勋在五军都督府挂职,但根本不来上衙办公,只是领一份俸禄。

  但是,毕竟太上皇还健在,五军都督府的外在体面,还是要维持一下的。

  所以兵部涉及重大军务奏报,还是会叫上对应辖管的各军都督,其实也就充个场面,做给外人看罢了。

  至于具体军务的筹谋之事,自有圣驾、兵部、一线将领相机决断。

  五军都督府可以敲敲边鼓,其他的也就识相点靠边站。

  所以,这两人一起入宫奏报,嘉昭帝便知,必定是辽东镇发生重大军务。

  ……

  兵部左侍郎彭汝南一入暖阁,便神情振奋的奏道:“启奏圣上,兵部刚收到辽东镇八百里加急军报。

  本月二十八日,女真三卫联军七千余人,进犯辽东鸦符关,我军与女真人作城下决战,取得鸦符关大捷!

  此战毙杀女真三千九百四十口,伤重而死九百一十二口,活俘一千一百零二口。

  女真卫头领李蛮铸、女真左卫头领董善仅带千余残兵突围逃窜。

  女真卫右卫头领凡尔察,与逃窜之时,被火器司监正贾琮斩杀。

  此战女真各部不到两万户,却兴兵七千,此乃女真倾巢之兵。

  却在鸦符关折损六千之众,根基已伤,辽东边塞从此可得安定!

  辽东镇总兵官亲书奏表,九边统制顾大人具名签押,细叙此战诸般情状细枝。

  此战首功为火器司监正贾琮,次功为鸦符关参将刘永正,其余功绩之人具表上奏。

  此战恢弘,实乃本朝未有之大胜,臣为圣上贺!”

  彭汝南一番情绪激昂的奏报,让嘉昭帝一时有些愕然,打了胜战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此大胜,却是他没想到的。

  女真三卫举兵七千,几乎是各部可动用之全部兵源,一战就被歼灭六千之众。

  如此辉煌战绩,便是数年前,梁成宗五次击退蒙古土蛮部大军,也未曾出现过。

  意识到鸦符关大捷战果之辉煌,即便以嘉昭帝的深沉内敛,不形于色,不禁开怀大笑。

  “好!前方将士沥胆报国,勇武惊人,取得如此大捷,实乃家国之幸也!”

  将一旁的郭霖都看傻了,圣上自登基以来,在他的印象中从没笑得如此开心,这真是遇上好事了。

  ……

  嘉昭帝略收拾情绪,问道:“此战,为何是贾琮立下首功?”

  虽然贾琮已有许多地方让他惊讶,但不管是文华出众的解元,还是精通火器的监正,这些他都还能接受。

  如今又成了鸦符关大捷战功之冠,这未免有些过于惊悚,脱离常理,才有此好奇之问。

  那册梁成宗亲笔奏报,已在彭汝南手中拿了许久,刚才忙着和嘉昭帝报喜,过于激动了些,竟还捏中手中。

  连忙将奏报呈上,说道:“此战梁总兵亲自在关城压阵,诸般事宜都在奏章中具备,请圣上御览!

  战前贾琮曾出城查探,并提前探知敌踪,让守军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备战。

  且他在战前统筹火炮、瓷雷等火器的使用方略,并贯彻战事之中,如此才达成此战毙杀数量之高。

  女真来犯之际,贾琮带火器营出城设伏,于战事胶着,女真大队退却之时,亲率五百骑兵冲阵阻敌。

  于战阵之中亲斩女真卫右卫头领凡尔察,谋略勇武皆为此战之冠!首功当之无愧!”

  ……

  兵部左侍郎彭汝南是顾延魁一身提拔扶持,他自然知道自己的上官十分赏识贾琮,他也乐的给贾琮说好话。

  再说贾琮立下如此军功,再多溢美之词,也是当之无愧,他彭汝南给他说好话,自然也说得心安理得。

  嘉昭帝将那奏章仔细看过,若有所思的合上。

  “当初有人举荐贾琮入翰林院任典籍,朕曾说过,贵勋之子,不堕勇武之气!

  他果真做到了,他既能立下如此功勋,朕必定不吝封赏!”

  一旁的左军都督陈翼说道:“圣上,贾琮为荣国之孙,武略惊人,实有乃祖名将之风,可为勋贵子弟楷模。

  依臣拙见,如此大捷,首功之人,可当册勋之荣!”

第291章 袭爵言别情

  左军都督陈翼一说这话,嘉昭帝和彭汝南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他。

  主要是册勋的话题过于敏感,谁都知道嘉昭帝是个惜爵之人,常言勋位贵重,取之必有军功。

  可能他登基之时,四王八公以太上皇为马首是瞻,对于他这位新君多半持观望审视态度。

  让嘉昭帝吃够勋贵肘制的苦头,因此,皇帝对册勋授爵一向极其慎重。

  除登基之初,曾册封忠靖侯史鼎等一批从龙之臣,往后数年便再无新册武勋之人。

  直到六年前梁成宗五败蒙古土蛮部,立下嘉昭朝未有之军功,才在两胜后封平远伯,五胜后再封平远侯。

  这已是嘉昭朝少有之殊荣,在那之后因边关皆无大的战事,再也没有武将因功册勋。

  如今左军都督陈翼突然提到贾琮册勋之议,嘉昭帝嘴角微微一牵,似有讥诮之意。

  陈翼承爵齐国公,是四王八公中和贾代善一辈的人物,也是八公中少数还未降等袭爵之人。

  虽然这几年他老谋深沉,窝在五军都督府低调的紧,不过心中未必放得下当年贵勋风光。

  如今见身为四王八公之后的贾琮立下战功,便生出为旧勋张目的心思。

  这些老东西被丢在五军都督府等死,到底还是人老心不死。

  彭汝南听到齐国公陈翼突然提出册勋之事,立刻眼观鼻,鼻观心。

  册武勋这种事,和文官没半分关系,且他知圣上对勋位的态度,自然不会去趟这浑水。

  ……

  嘉昭帝听了陈翼的进言,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当初贾家一门双公国,是建立国铸疆大功,先帝才加特异之恩

  贾琮此次虽立下奇功,却无法与宁荣祖辈相论,荣国府贾赦已袭祖宗之爵,如一门双爵,未免难掩视听。

  在朕看来,贾琮有承爵之资,于创爵之功,却还需慎重。”

  陈翼一听这话,便愣了一下,如今是太平盛世,贾琮能立下如此战功,也是极其难得。

  如何还能立下,像宁荣先祖那样安邦定国殊异之功,按皇帝的说法,册勋只怕是不可能了。

  不过既然他把话说出口了,总还是要接上几句,不然未免太着痕迹了。

  “圣上所言甚是,贾琮已显名将之资,却有承祖先勋位之资,只是据臣所知,他是荣国长房庶子。

  世子却是另有其人,如此倒是可惜了。”

  陈翼本是想借着此言,就此下坡,

  却听便嘉昭帝对郭霖问道:“如今荣国府承爵世子是哪个?”

  嘉昭帝自然是知道贾琮是庶子,却对荣国那个是承爵世子并无印象。

  郭霖连忙回道:“启禀圣上,如今荣国府承爵世子是贾赦嫡长子贾琏。”

  “此人是何功名,可有军资?如今是何官职?”

  “贾琏并未进学,也未曾从军,如今并无实职,只是捐了个五品同知。”

  嘉昭帝冷笑一声,说道:“宁荣两府,倒是只有贾琮这小子是有出息的。”

  陈翼和彭汝南,都听出嘉昭帝那句没说出口的话,自然是贾家除了贾琮,其余都是饭桶之辈。

  堂堂承爵之人,不仅无力进学,连当官都要靠买的。

  四王八公其他各府袭爵子弟,至少还会送到九边打磨几年,虽然不可能亲临战事,但总还会镀个金,走个形式。

  这就叫从军之资,让承袭父爵也能顺理成章一些。

  宁荣贾家当年身为八公之首,是何等显赫之家,如今却颓废至此,连这些表面功夫都省了。

  陈翼却是老奸巨猾,听出了嘉昭帝话语中的不满。

  说道:“当年先荣国公贾代善,因深知儿子生性,临终遗奏,恳请长子袭爵,次子袭府。

  当年理国公府因嫡长子病弱,难承家业,便是奏请次子柳彪承袭爵位,因此世家承爵多半也有别情之举。”

  嘉昭帝微微一笑,说道:“齐国公言之有理,不过当年虽然贾赦不肖,但代善还是让长子袭爵。

首节 上一节 200/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