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12节
用无数生命作为显赫的资本,用堆积如塔的首级炫耀勇武,他对这种亵渎生灵的做法毫无兴趣。
战场厮杀,最悲哀的底线,不过是以杀止杀,而绝不是以杀为荣。
他甚至希望这是他最后一次上战场,这种屠灭千军的杀戮,不会给他带来血腥的兴奋和荣光,只有沉重的难以言说的内心压迫。
贾琮命令士兵在清元山下挖掘巨坑,将千具女真军的尸体统一掩埋,不留坟丘,只是立了块巨大的青石无字碑。
在未来的无数个岁月里,这块无字石碑既是镇压,更是威慑!
此战贾琮的右路军仅阵亡了三十七人,只还是两军极少短兵相接中造成的伤亡,巨大的伤亡比堪称奇迹。
在贾琮的解说之下,所有阵亡将士都被就地火化,在简单庄重的祭奠之后,将他们的骨灰携带回故地。
……
而清元集一战,贾琮完美达成了诛灭女真豪强,亡其血种的壮举。
从此横亘辽东数百年之久的女真之患,将就此被斩灭。
辽东将迎来至少百年的安定,大周的势力将毫无阻碍的覆盖辽东。
大周的疆域将向着广袤的关外之地,迈出一大步。
随军的文书紧急起草战报,经过贾琮审阅之后,在大军回返之前,快骑先行发回辽东镇。
辽东镇在核实战绩之后,将会八百里加急上报神京。
如此泼天功业,必将震动天下……。
第304章 传诏以勒石
辽东总兵官收到贾琮发来战报,大喜过望,一边派出快马前往犒赏三军,同时让贾琮押送战果俘虏回军。
在贾琮回军之日,梁成宗率领鸦府关守军,出城十里迎接。
在亲眼看到伤后被俘的李蛮铸,还有尸身狼藉的董善,以及一百多名女真生俘。
才让梁成宗真正意识到,战报上描述的清元集大捷,是何等恢弘大胜,仅此一役斩尽豪强血勇,永绝辽东女真之患。
又听说贾琮拒绝手下建议修筑京观夸功,深埋敌酋之尸,立青石无字碑,以为警示,战而惶惶,胜而不骄。
少年英武而不失宽宏,风姿绝响不流凡俗,难道真是荣国公雄脉不绝,风云再蹈……。
当年梁成宗曾经五败蒙古土蛮部,也从未有过如清元集之役,这样可入史册的惊艳完胜。
而眼前这少年还未到舞象之年,入军伍不过半年,便能屡次建立奇功,实在让人惊骇,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整个鸦府关在狂欢庆贺中度过三天,所有镇守辽东边陲的将士,都在为清元集大胜欢欣鼓舞。
因为他们知道,经清元集一役,女真部族也无法避免没落,从此他们不用再和女真人搏命厮杀,不用担忧生死朝不保夕。
他们每个人都将平安返回家园,与久别的父母妻儿团聚,对于每一个抛却生死的戍边将士,这便是最大的幸运和恩义。
而在这一刻,贾琮在鸦符关及整个辽东军中的威望,迅速攀升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辽东军中很多人都清楚,贾琮出身荣国贾家这样大周顶级勋贵,这次又立下如此煌煌功业,回京之后必定前途无量。
所以在这那几天的庆功宴上,贾琮被一大批热情如火的辽东将领,殷勤劝敬之下灌醉了许多次。
而每次都是身为护卫的艾丽扶他回兵务衙门,众人见了这场景自然都毫不在意。
他们几乎都知道艾丽陪伴贾琮冲阵杀敌,还跟着他转战数月大败女真,两人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
千里转战的跌宕,及清元集大胜的喜庆之中,那些关于少年将军隐约流传的韵事,也成为带着善意的花絮谈资……。
梁成宗作为辽东镇总兵官,在书记战报的基础上,亲笔手书清元集大捷奏报,并派出数名心腹校尉,日夜兼程送往神京。
……
神京,大周宫城,乾阳宫。
嘉昭帝收到辽东清元集大捷战报,已是战事结束后十天。
战报照例由兵部左侍郎彭汝南、左军都督陈翼急送入宫中。
嘉昭帝看了清元集大捷战报,大喜过望,他没想到贾琮在立下鸦符关首功之后,又在清元集立下如此灭战之功。
嘉昭帝登基十几年,见过惊艳之才不知凡几,却也从没见识过贾琮这样的人物。
他仔细看过梁成宗撰写的清元集大捷的战报,之所以战之大胜,和贾琮洞察先机,坚毅果敢,杀伐勇厉分不开。
但是没有当时天时地利的完美契合,这一战也无法达成如此辉煌战果。
年少峥嵘,文武双全,兵事卓绝,这些都还罢了,而他身上具备的气运时机,也是世所罕见。
他细思前代四王八公之辈,还是后起之秀忠靖侯史鼎,以上诸辈都是一时人杰,但在他们身上都看不到这样的气象……。
嘉昭帝想到贾琮上奏的那份女真治平方略,其中治平五法曾让嘉昭帝热血沸腾。
而为五法根基的第一法,是其余四法实施的关键,即为除首恶,绝豪强,亡血勇。
嘉昭帝没想到贾琮提出的治平五法,其中最要紧的第一法,他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亲身履险做到了。
那嘉昭帝经略关外,将千里白山黑水之地,纳入大周图舆之功业,将指日可待,贾琮于他实有筚路开拓之功!
……
嘉昭帝内心欣喜激荡之下,急召内阁大学士蔡襄、礼部尚书郭佑昌、吏部尚书陈默、忠靖侯史鼎入宫。
并将自己心中盘桓酝酿多时的谕令颁布,而这些谕令的发出,也必将搅动风云,牵动天下!
一是令兵部左侍郎彭汝南、忠靖侯史鼎,从五军营和各地卫所,选调二万精兵进驻辽东关外,镇压戍守,扫清余孽。
二是令吏部尚书从各地选调精干流官,进入关外设州立府,巡抚黎民;
三是令礼部起草出使诏书,在大军入驻关外,流官完成立府治民初格,再由礼部专使赴任外蒙、哦啰斯、高丽等辽北邻国。
宣威大周辽东治平之事,示昭各邦各守边界,不得袭扰。
四是令礼部协同国子监,在各地选派功名生员、教谕学究之人,愿至关外为教化功业者,按品秩授于吏资或八品官身。
五是令内务府宣导各地皇商,分赴辽东,设立分号与工坊,互通关内外商贸有无,募汉民与女真妇孺为工,授以生计。
六是令僧录司选募高德僧道,入辽东建庙立观,弘扬佛道昌平之理。
七是令吏部考功司郎中亲赴辽东,查录平定女真各军战绩,并令火器监正贾琮携相关军功将领回京授勋。
八是令礼部筹划六月午门举行献俘大典,在坤阳宫问天阁祭天,昭示天地祖先,焚告平番开疆功业!
九是令礼部撰文其事,记载辽东平番始末与清元集大捷详情,镌刻于贾琮所立清石无字碑,警示枭强,诏谕后世!
一旁的内阁大学士蔡襄听到这些谕令,心中的震撼越来越深。
圣上所出谕令几乎都和贾琮所提治平女真五法方略,一一吻合,没想到圣上对那少年之言,居然如此深以为然。
还有圣上让礼部撰文,在贾琮所立无字石碑上镌刻以记功勋,这是圣上借此事昭告世人,扫平女真的恢弘功业。
却也在无形之中,将贾琮的功勋提上了一个耀眼的台阶,这几乎等同于汉时勒石燕然之荣耀。
圣上难道就没想到这点,以圣上深谋智慧,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或许圣上不是将贾琮比作汉之名将,而是以古之开疆之君自勉功业也未可知……。
圣上是要以平定女真赫赫军功,勒石以记,昭示嘉昭皇庭煌煌威势。
第305章 上皇的赐礼
荣国府,探春院。
家中姊妹都喜欢在探春屋里聚谈。
那是因探春英气爽利,素喜阔朗,连她住的屋子都是拆去隔断,地方宽敞,舒展典雅,最适合用来聚会谈心。
此时黛玉、迎春、宝钗,甚至小惜春都在,唯独不见主人探春的影子。
今天宝钗听薛蟠回来嚷嚷,说是今日和几个勋贵子弟吃酒,听说辽东传来新战报。
据说辽东又有大捷之胜,宫中已经传出多道令谕,很多官衙官吏突然忙碌起来,只是大捷之事还未在市井传开。
其实薛蟠会听到这样的口风,是因为按照规则,这样的灭战大捷,是需吏部考功之后才能昭告天下。
而且嘉昭帝所出的九条诏令,其目的都是尽快进驻关外,让大周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关外形成实际控制。
兵贵神速,事以秘成,所以清元集大捷,在眼下也就没有刻意进行大肆渲染。
不过稍微有些官方渠道的人,多半很快就会知道事情底细,只是朝廷没有昭告,很多人不好到处宣扬罢了。
和薛蟠吃酒的都是败落边缘的勋贵子弟,自然对这件大捷之事,不是知之甚详。
但是宝钗却是留了心,和园中的姊妹说了此事,如今贾琮身在辽东,众姊妹人人挂心。
最后还是探春自告奋勇,去梦坡斋书屋打听消息。
……
因为她知道自己三哥哥去了辽东,父亲贾政便开始对辽东战事变得非常关注。
常通过同僚的关系,抄录和听取一些兵部诋报上的消息。
贾政那些同僚都知道他是贾琮的亲叔,而贾琮自上次在鸦符关大捷立下首勋,早就成了辽东战事中的瞩目人物。
人人都认为荣国府起势已指日可待,而且必定会应在这奇异少年身上,自然也乐于和贾政做些人情。
而贾政也发现,只要提到贾琮的名字,他那些同僚自会通过各种渠道,或抄录或原稿给他送来辽东诋报。
这让贾政心中多少有些骄傲,琮哥儿即便远在千里之外,可这名声在神京却依旧管用,人人听到都给几分薄面。
贾政也几次将诋报上贾琮领军剿灭几个女真城寨,歼灭多少敌寇之类的消息,说给老太太和王夫人听。
只是她们对这些消息很不在意,没让贾政说上几句便撩开了,让贾政颇有些无趣。
倒是探春机敏灵巧,听了这些消息如获至宝,便常常去梦坡斋书屋询问贾琮的消息。
贾政自然乐意自己的女儿来做听众,两父女经常就诋报上的消息,在书屋中谈论。
一个说的惬意投入,一个听得笑意盈盈,倒很是有趣。
只是每次探春听完父亲啰嗦,都会把贾政收集的诋报哄了来,做了自己的私藏之物。
最后这些诋报就成了园中姊妹热衷的读物。
其实她们这样的闺阁,对攻城略地、火器奇绝、兵道诡计等都不是很懂。
但只要在诋报上看到贾琮的名字,就觉得好玩兴奋,各自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