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262节

  可是老太太屋里其他人,就有些不堪了!

  不但逼迫自己的妹子作践婚嫁,为了自保还招摇口舌。

  琮是朝廷册封的伯爵,鸳鸯姐姐也是清白女儿家,让这样的人言语勾连,败坏名声,贾家的门风都要给败光了,传出去给人笑话!

  今日她连我都敢牵扯,来日得了什么人的好处或挑唆,只怕连老太太都敢坑害,留在老太太房里,迟早会做出祸来,撵出府才是正经!”

  堂中众人听了贾琮这番话,都心底发冷,这才几句话的功夫,不动声色,就要拿老太太房里的奴才开刀。

  特别是贾琮最后一句话,说金文翔家的要是再受人好处挑唆,连老太太都敢害,这话就有些骇人了。

  话里话外说的不就是大老爷和大太太,那可是他自己的老子娘,他倒是半点都不手软。

  金文翔媳妇一听贾琮这话,脸色就白了。

  自己刚才只说了半句话,甚至都不敢说他的名字,既这样还是得罪了琮三爷,居然这么快现世报,这位爷就这么直愣愣的要收拾自己。

  贾母听了贾琮这话,脸上也不好看,自己房里的人不争气,自己料理也就罢了,如今却被这孽障抢先拿了话头辖制,未免失了脸面。

  但贾琮最后那句话,却正击中贾母的心窝子,就像她自己说的,现在弄走了鸳鸯,以后就好摆弄她!

  且贾琮的话挑不出半点毛病,家奴揣测捏造谣言,污了府上主子的名声,这无论如何都要惩治的。

  如果不狠狠整治这金文翔家的,落一个下马威,自己大儿子和大儿媳,以后还不知会再生出什么幺蛾子。

  ……

  王熙凤在一旁,却是看得异常分明,这祖孙两个实在是八字不合,这不声不响的又对仗了一回。

  琮老三绵里藏针,不肯吃半点亏,他不服刚才老太太甩脸子问他话,转过头来就拿话头收拾老太太的奴才,这是当众让老太太没脸。

  甚至连东路院的大老爷和大太太,都被他狠狠摆了一道。

  啧啧,这小子可真不是吃素的,谁想捏把他,他一准扎人家一手窟窿,这么年轻能做上伯爵,果然不是省油的灯。

  贾母一脸郁闷,说道:“今天本能听两出好戏,又闹出这么些事,都是些不省心的,我也乏了,鸳鸯来扶我回屋。”

  又对王夫人说道:“剩下的事你来料理!”

  众人知道贾母这话一说,这事算告一段落,鸳鸯自然还和原来一样,只是跪着地上的金文翔家的,贾母连正眼都懒得看她。

  贾母走了,贾琮和黛玉、探春等人也出了荣庆堂。

  等到贾母进了后堂,王熙凤才对王夫人说道:“太太,这金家的该怎么处置。”

  这金文翔家的帮邢夫人做耗,逼着小姑子鸳鸯嫁贾赦做小,王夫人很清楚大房打得什么主意,自然对这女人没什么好脸。

  王夫人手捻佛珠,冷冷说道:“打二十板子撵出府去,打发到田庄上过活,以后别让她再进府就是!”

  那金文翔家的脸色惨白,如丧考妣。

  被打发到府外田庄的奴才,都是犯错和失势的。

  她这样的被打发到田庄,只能做些厨娘洒扫杂役,日子可清苦太多,也就混个温饱,哪里有在府里体面。

  王夫人说完话,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那金文翔家的爬到王熙凤面前,不住的求饶,希望王熙凤能帮着说情。

  王熙凤却冷笑道:“你也是个猪油蒙了心的,竟在老太太跟前,言语牵扯到琮兄弟,你打量他和府上其他爷们一样好性。

  他可是刀头见血搏出来的人物,要不是看在鸳鸯姑娘的面子,连伱的小命都拿了。

  你也不用求情,这府上留不得你了,去了田庄也消停些,老老实实过活,大家都省心。”

  ……

  荣庆堂外,贾琮和黛玉、探春一起离开。

  探春玩笑道:“三哥哥,鸳鸯姐姐还帮你做鞋呢,对你可真不错,我今天救了她,你可怎么赏我。”

  黛玉却打趣道:“三哥哥,以后要做鞋,不如交给妹妹来代劳,我的紫鹃也是针线活出色,且有我在,绝不会给三哥哥惹出风流闲话来。”

  探春、晴雯听了黛玉的古灵精怪的话,都笑成一团,只有英莲性子有些憨直,一时竟没听出意思来。

  贾琮有些头疼的看着黛玉,却见对方嘴角微微翘起,还故意转过脸不看他。

  ……

  贾母房中,贾母靠着躺椅上,看着鸳鸯在屋子里忙碌,突然问道:“你这丫头是不是真中意了琮哥儿了。”

  鸳鸯听到贾母突然问出这话,一下子愣住了,红着脸说道:“老太太,我就是个家生丫头,琮三爷这样的爷们,我可不敢痴心妄想。”

  贾母之所以喜欢鸳鸯,就是因她性子硬气爽利,事事贴心周到,有几分她年轻时的影子。

  贾母说道:“琮哥儿生成这等模样,年纪轻轻封了爵,招惹女子喜欢,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我看他的性子,将来是个能听妻妾劝的。

  你也不用怎么说自个儿,你是我房里的人,还比那个丫头差了。”

  鸳鸯听贾母突然说出这些话,一颗心突然跳得快起来……。

  贾母继续说道:“你服侍了我这么多年,是我最贴心的人。

  我这一辈子最疼的就是宝玉,他懂事孝顺都是极好的,只是外头那些事情,却不该他这样的理会。

  琮哥儿却是不一样的,他是个能在外头折腾的,并不用我们这些长辈照顾,也能出风头,小小年纪就置办出一份家业。

  我这做祖母的,对他是不担心的,自然要多照顾着宝玉这样的,把自己这些体己传给他,让他一辈子富贵无忧,我也就尽了心了。”

  贾母看着鸳鸯有些失措的神情,说道:“女儿家的事,总免不了这些个,你只是记住我这些话,以后按着这些意思去做。

  等过了几年,自会让你如意……。”

  鸳鸯听了这话,满脸羞红,老太太这话是什么意思,她自然是听得出来的。

  心中既有些欢喜,但又有些担忧。

  ……

  大周宫城,乾阳宫。

  嘉昭帝坐在御案之后,下首站着兵部尚书顾延魁,大理寺卿韦观繇,推事院事周君兴。

  今日三人入宫奏对,一是为了周素卿供述泄密案,二是为金陵周正阳案件后续统筹。

  顾延魁和韦观繇几乎不约而同,看了一眼正上前奏报的推事院事周君兴。

  最近几日,因周素卿供述泄密案,推事院在神京城四处缉捕官员,下狱审讯。

  大理寺和五军都督府,被牵连官吏从最初不到二十人,飞快攀升到三十余人,搞得人心惶惶。

  五军都督府两名官吏死于酷刑,还被落下罪名。

  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三品威远将军马尚,还被嘉昭帝下旨居家闭门思过,被变相夺去了军职。

  顾延魁和韦观繇都是久经宦海,深知按眼下的态势,后续牵连之人只会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腥风血雨,已不可避免。

第361章 世情有甄贾

  大周宫城,乾阳宫。

  顾延魁和韦观繇都是朝堂老臣,清晰记得,当年嘉昭帝刚登基之时,夺嫡流血,新旧更迭,内忧外患。

  圣上为坐稳帝位,荡平逆流,大用中车司、推事院等内衙,凌驾于三法司之上,大肆逮捕官吏,搜掠余孽,排除异己。

  那时的神京城,日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朝堂百官上朝入衙,如履薄冰,不知哪一天就被内衙鹰犬盯上,旦夕囹圄,亡于非命。

  但那些动荡恐惧的日子,如今已过去了十多年,那些血腥,那些搏杀,那些生离死别,在很多朝官的记忆中开始淡薄。

  如今曾令人心悸的往事,似乎又开始渐渐被启封……。

  顾延魁和韦观繇看着这位相貌堂堂,一脸正气,实则满腹险恶的推事院魁首,不由自主生出厌恶之意。

  文官素来视令名超过生死,可推事院一贯动辄定罪官员,未取性命,先败清誉,那五名因抗拒新法的官员,不就是被他们如此炮制。

  苟且偷生,先污声名,遗臭万年,对文官来说,就是生不如死的下场。

  如此险恶的酷吏作风,又怎么不让顾延魁、韦观繇之类的文臣翘楚,对其深恶痛绝。

  见周君兴对着嘉昭帝侃侃而谈,思路明晰,目光锐利,言辞充满蛊惑人心的诱导,他们心中都升起深深的忌惮。

  ……

  周君兴说道:“启奏圣上,推事院连日以来,对大理寺和五军都督府,涉及接触供述信息共三十七人,进行轮番审讯拷问。

  初步确认无泄密迹象二十一人,眼下处在正常上下衙之中,但出入行动都已监察。

  经过推事院审讯比对,最终确定大理寺刑录官罗青昌,为供述泄密要犯!

  此人曾和杨宏斌一同审讯周素卿,负责周素卿供述记录,对供述信息知之甚详。”

  嘉昭帝怒道:“堂堂大理寺主审衙门,竟然出监守自盗之事,真是岂有此理,他如何泄密,可有同党!”

  一旁的大理寺卿韦观繇脸色惨白,跪地俯首,说道:“臣治衙不严,致使生肘腋之患,臣有罪。”

  嘉昭帝冷冷的看着跪地请罪的韦观繇,一言不发。

  韦观繇担任大理寺卿多年,一向勤勉有为,本来颇得嘉昭帝看重,可在周素卿一案上,大理寺居然出了这么大纰漏,让嘉昭帝很是失望。

  周君兴毫不在意跪地的韦观繇,继续说道:“此人是除杨宏斌之外,最早知道周素卿供状内容之人。

  所以推事院对他进行重点审讯,原先他矢口否认。

  不过在三木之下,他很快就招供自己泄密之事。

  罗青昌乃三甲进士出身,因长于寒门,并无背景,又不善于钻营,入大理寺四年,还只是个七品刑录官。

  两年前他随大理寺上官,下金陵协理水监司大案收尾,因公务关系,与金陵卫部分官佐有接触,并因此结识金陵卫指挥使周正阳。

  周正阳曾送他两名金陵歌伎,神京北城外一座二进小院,甚至通过吏部考功司的人脉,将罗青昌考绩列为乙等,晋升到从六品官职。

  罗青昌诸多好处和把柄,都在周正阳手中,因此甘心为他耳目,他得知周素卿供述内容,担心周正阳落网,自己牵扯已深也会遭殃。

  在周素卿招供第二日,罗青昌便派心腹家人,快马至金陵向周正阳报信,这才让杨宏斌抓捕正阳落空。”

  嘉昭帝冷笑道:“好一个金陵卫正三品武官,居然有能本事把手伸到吏部考功司,给朕彻查,凡牵扯其中官员,绝不姑息!”

  周君兴拿出一份奏章呈上,说道:“圣上,推事院根据审讯罗青昌的口供,经过梳理排查,周正言操作部衙人脉,枉法为罗青昌谋升。

  其中涉及考功司员外郎、郎中、左侍郎等吏部七名官吏,另外罗青昌的上官,大理寺刑录司郎中,也涉及为罗青昌年考评录作伪。

  以上人等枉顾国法,勾连结党,以权谋私,臣请圣上严查,以儆效尤,以正视听!”

  ……

  顾延魁和韦观繇一听这话,都倒吸一口寒气。

首节 上一节 26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