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37节

  操练和剿匪,是他们人生中仅有的高光时刻,四个弓手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有机会就反复跟人诉说。许多编出来的故事,多讲几遍,他们自己都信了。

  有时候被欺负,他们总是幻想,如果弓手队伍不解散,能一直跟着朱都头该多好。

  想着想着,苦中作乐便笑起来。

  递铺里,“精英们”喝得七荤八素,勾肩搭背互相搀扶着离开。

  押茶官差连站稳都困难,却拍着胸脯保证:“朱大官人是俺兄弟,朱大官人的兵,便是俺自己的兵。他们四个要是死了,俺割下脑袋给朱兄弟赔罪!”

  “好说,都是自家兄弟!”朱铭彻底放心。

  朱铭也喝得醉了,踱步到河边去吹风,白胜紧紧跟随,害怕朱大哥掉河里。

  见他从面前经过,四个曾经的弓手,齐刷刷跪下谢恩。而其余的乡兵和民夫,也都一脸敬慕的看着他,将朱铭视为体恤士兵、善待百姓的大好人。

  那种眼神和表情,让朱铭心里跟针扎了一般,酒意瞬间醒了大半。

  明明他啥都没做,居然能让一群陌生人敬爱。

  只能说,不是朱铭做得多好,而是别人烂得太过分!

  特别是那些押茶的乡兵,听了西乡县弓手的待遇,恨不得朱铭立马去兴元府当官,他们投在朱铭麾下就可以每天吃饱饭。

  乡兵们真没别的要求,只希望每天吃饱饭而已。

  天色渐黑,朱铭坐在河边发呆。

  不知何时,陈渊和薛道光二人,溜达出来站在他身后。

  陈渊问道:“大郎有心事?”

  朱铭指着乡兵和民夫说:“能看出来,他们很喜欢我,甚至有乡兵向我鞠躬。”

  “这不好吗?”陈渊又问。

  朱铭晕乎乎摇头:“今日我只恩惠四人,为何敬慕我者却有上百人?不该这样的。”

  陈渊若有所思,不再说话。

  薛道光说:“小友身具仁者之心,颇为难得。”

  朱铭压住心中感伤,咧嘴笑道:“道长那内丹法,只顾自己成仙,可救得了世人?”

  薛道光摇头:“救不得。贫道还有点医术,至多路过乡村,救几个乡下病患。”

  朱铭此刻酒意上涌,又受了些心灵刺激,此刻特想跟人扯淡:“道长,在大明村里,你讲了许多内丹派的说法。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四个字嘛,《道德经》里的归根复命。”

  区区四字,犹如洪钟大吕,震得薛道光愣在当场。

  紫阳派此时连名字都没有,理论也没有发展成熟,但基本框架已经定型了。

  薛道光想要收朱铭为徒,经常见缝插针传播内丹思想,罗里吧嗦说了一大堆,在朱铭听来就“归根复命”四个字。

  如此简明扼要的总结,还得等一二十年后,薛道光修为有成,编写在自己的道经之中。

  朱铭继续说:“你讲的那些道诗,云里雾里一大堆,就是不肯讲明白。我索性帮你归纳为三点:第一,宇宙万物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此为形;第二,宇宙规律有序,即有无、阴阳、顺逆,此为神;第三,宇宙存在,宇宙规律,自然而然,此为性!”

  “你们修金丹,就是在修那形、神、性,就是在归根复命。”

  “你所说的修行法门和状态,无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是也不是?”

  薛道光听得目瞪口呆,朱铭这番话,他全都明白。但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很难讲得朱铭这般清楚。

  这番话,可以作为紫阳派的理论总纲。其中的宇宙观三理论,甚至是后世道教研究者总结的,就连白玉蟾都没去认真归纳。

  “道长你修出阳神没有?”朱铭问道。

  薛道光摇头:“若依小友所言,我还在炼气化神。至于那阳神,要炼神还虚才修得出来。”

  “道长总说三教合一,你只合了什么理一分殊。儒家的仁义呢?”朱铭摇头说,“仁义才是儒家根本。你就算合了仁义,也是小仁小义,非是大仁大义。你这三教合一,合得不怎么对。”

  薛道光眉头紧锁。

  朱铭继续说:“道长说自己在炼气化神。大仁大义,也在气中。道长说自己在东京数载,身居闹市和光同尘,想必也是在体悟这种气形。可曾体悟到大仁大义没有?没有大仁大义,形终究缺了一些。有缺之形,又怎么能化神呢?又怎能炼神还虚修出阳神呢?”

  薛道光非常清楚,朱铭就是在诡辩。

  朱铭所言,跟他修炼的道法是有抵触的。

  但诡辩得又有道理,已经足以让他道心动摇。

  朱铭嘿嘿一笑:“所以,道长请跟着我修行吧。济世救民,大仁大义,补上丹法缺的那一块。”

  薛道光听得想吐血,他入世修行,不过是在体验俗世之“有”,也即“形”的社会部分,最终是要归入“无”的。他的终极目标是出世,朱铭却让他入世,而且入得还很深,稍不注意就拔不出来。

  可确实有道理啊,不按朱铭的说法来做,“形”似乎真缺了一块!

  陈渊在旁边听得直笑,他很想说一句:欢迎道长加入儒门洛学道用派。

  朱铭指向那些乡兵和民夫:“看看吧,他们也是‘有’与‘形’,也是真实存在的,道长怎能视而不见?济世救民,方为真修行!”

  薛道光此刻头皮发麻,真个是道心不稳了:“我需要打坐静一静,想明白一些事情再说。告辞!”

  他隐隐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无法进行反驳,得先捋一下自己的思路。

  正常情况下,薛道光不会这么迟钝,主要是今天朱铭对紫阳派的理论进行完美总结,一下子把他的脑子整懵了。

  薛道光走了,陈渊留在原地。

  陈渊一声叹息:“济世救民方为真修行,此话说得极好,做起来却不易啊。”

  朱铭说:“既已知,便当行,知行合一。”

  陈渊喃喃自语:“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第139章 【道中讲学】

  第139章 0134【道中讲学】

  清晨,河边,薛道光已经打坐一整晚。

  旁边还有燃尽的蒿草,这是用来熏蚊子的。若非朱铭让白胜熏烟,薛道长已在内视之时被蚊子抬走。

  “道长,启程了!”朱铭喊道。

  薛道光缓缓睁眼,起身说:“走吧。”

  朱铭问道:“可曾想明白了?”

  “已然明了,小友就是在乱我视听,”薛道光瞥了他一眼,“我不想跟小友辩论道法,但可以跟小友走上一走。什么时候能真个放下,形之一事才算修炼有成。小友,你昨日一番话,毁了我二十年道行!”

  “哈哈哈!”

  朱铭大笑:“哪有那般恐怖?道长只是多了些想法,你那练气又不是白练的。”

  此时的薛道光,还在尝试注解紫阳真人的《悟真篇》,他自己的道经甚至都没开始总结编撰。

  道心并不怎么坚定,现在被朱铭掺进去一些大仁大义。

  “朱大哥,饼子搞来了,足足八十个!”白胜提着口袋过来。

  这个村落很小,但老百姓日子过得还行。

  只因这里是汉中行船的最后一站,更往前必须走路。不管是官递铺,还是茶递铺,官差士兵都不会对本村百姓下手。

  万一逼得太狠,农民全逃光了,在此补给都困难,他们今后喝西北风去?

  白胜此时拿来的八十个饼子,是他用随身携带的小麦,今早花钱请村中百姓烙好的。

  其他士子和官差,也在请村民烙饼,接下来还不知要走多久。

  朱铭牵着聚宝盆,马儿驮着衣服和食物,白胜、石彪背着干香菇,在半上午启程朝着北方进发。

  同行者,足有两百多人。

  除了官差、士子、兵丁、民夫之外,还有一部分小商人和普通旅客。有些人,已在此逗留两三日,他们不敢独自赶路,害怕在山中遇见土匪。

  步行走了半天,众人停下歇息。

  朱铭指着褒水,问同行的官差:“这些河道,看起来挺宽阔的,为何不能再行船?”

  那官差是从洋州而来,要送公文去东京,回答道:“水下有暗礁,水流又急得很,稍不注意就船毁人亡。而且有些地方,纤夫都没法走,让他们拉船是别想了。”

  褒斜道的水运,一直属于镜中花。

  汉代还想通过褒水搞漕运,征发民夫五万多人,开凿数百里栈道,漕运计划却最终作废,原因就四个字:水湍石大。

  朱铭转身回望官方茶队,一个个民夫全都背着茶叶,装茶麻袋垒起来,远远高过头顶。茶叶都捆在木架子上,短暂歇息时,他们屈膝半蹲,架脚可以撑着地面省力。

  除了茶叶,一些民夫还背着粮食,就连押茶的乡兵都背着少许粮食。

  朱铭其实很想问,为啥不用山地马或独轮车来运茶。

  没过多久,朱铭就明白了。

  走过很长一段栈道,忽然就要爬陡坡,独轮车不容易推上去。

  山地马应该可以,但养马需要钱粮,累死一匹马是巨大损失。民夫却无所谓,只给些口粮,不用给工钱,累死了也不用赔偿。

  对于茶马司而言,马比人命更值钱!

  有免费人力,为啥要用马驮?

  “累死了,歇歇吧!”

  爬上一段山坡,有赶考士子直接躺下,也不管地面脏不脏。

  送公文的官差、商贩、士子、旅客,都决定停下歇一歇。

  唯独那些运茶的乡兵和民夫,在押茶官差的催促下,继续不要命的赶路。稍有动作慢的,就会挨一顿骂,懒着不走必然遭受鞭打。

  朱铭坐在山坡上,看着一个又一个民夫,从自己面前努力走过。他们的表情再次麻木,仿佛没有思想的机器。除了眼前的山路,他们眼里也看不到别的。

  “民生多艰啊!”令孤许不由叹息。

  闵子顺说:“此吏治败坏所致,茶马司的官吏层层克扣,把担子都压在民夫身上。他们完全可以蓄养川马运货的,却连那点钱也不肯出。”

  洋州属于川陕各路里边,被茶役骚扰最重的地方。

  上至官员士绅,下至商贾百姓,皆对此深恶痛绝。利润都归于茶马司,不分给地方半毛钱,却还要扰乱地方秩序。

  可又有什么办法?

  茶马司背后站着蔡京,又跟西北边军搅得很深,每年能够捞到无数钱财。茶马司的一个小官,就敢对地方知州呼来喝去。

  弃船步行的第一天,运茶队伍就走得没影儿了。

首节 上一节 137/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