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178节

  宋徽宗只是干废了国家的大脑和心脏,万历皇帝则是把五脏四肢通通干掉,让整个大明趋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朱铭简单阐述北宋的政府构架,又讲述现在是啥情况:“中书省已经废了,秘书省废了大半。尚书省被砍了脑袋,只剩四肢还能活动。北宋的三大中枢机构,整体呈现一种瘫痪状态,类似朱元璋时代的大明。但宋徽宗又不像朱元璋那么勤政,日常事务还要靠三省处理,层层掣肘之下,可以说一塌糊涂。”

  “还是想想怎么离开京城吧。”朱国祥听得头大无比。

  朱铭说道:“我明年可能会外放。”

  朱国祥问:“你怎么知道?”

  朱铭解释说:“皇帝升我做了京官,这是提拔的征兆。明年要么进秘书省做校书郎,要么外放出去做知县,都属于镀金历练的流程。校书郎且不提,如果是京官外放知县,一年时间就能再升,不会像选人那样干满三年。”

  朱国祥笑道:“镀金干部,一年一升也算正常。”

  朱铭说道:“地方官如果只做一年,屁事儿都干不成。就怕宋徽宗疯了,连镀金程序都懒得搞,直接越级提拔,继续在京城做官。已经有不少先例,一两年内干到四五品。这对别人来说很爽,对我而言屁用没有。我想外放地方,要么积累从政经验,要么直接去边疆打仗。”

  朱铭现在依旧属于键盘侠,评论朝政头头是道,却没有真正上手实践过,他迫切需要亲自做一做。

  父子俩聊了快一个小时,结伴离开花园。

  管家早已等候许久,禀报道:“老爷,外面来了不少人。”

  邓春、白胜带着大明村的人,一直在宅子里等候。

  李继徽也带着家人,等着住进来分房子。

  还有一些,却是听说朱国祥出宫,权贵们派遣奴仆递拜帖,打算择日来请教朱真人道法。

  朱国祥先是接见李继徽,作揖道:“叨扰老先生了!”

  李继徽连忙回礼:“不敢,恭喜朱真人。真人如此贤才,官家必然重用。”

  朱国祥当即归还房契,还写了份房屋赠送文件,注明朱家父子最多在此宅住十年:“或许不用等十年,我父子俩就会搬走,到时候必将此宅完璧归赵。”

  李继徽大喜,他害怕被鸠占鹊巢,如今朱国祥定下十年之期,拿回自家宅子指日可待啊!

  李继徽又长长作揖,感激涕零:“真人如此仁义,老朽无话可说。便以这池塘为界,真人住在主院,老朽住在客院。”

  朱国祥道:“怎能反客为主?还请老先生住主院。”

  李继徽哪敢啊?

  万一皇帝哪天有了兴致,跑来这里找朱国祥玩耍,发现朱国祥居然住在客院……

  两人互相谦让,宅子的主体部分,划给朱家父子居住,李家人则挤在角落里。

  李家那些奴仆,包括管家在内,拿出一半归还。

  朱铭又派人去通知郑胖子,让他带着妹妹搬进来。

  合租的房屋,朱铭会继续出租金,偶尔还要回去坐坐。

  数日之后,节假日来临,陈渊、白崇彦、闵子顺结伴前来,祝贺朱家父子乔迁新居。

  陈东等太学生也来了。

  “为何那边还有外人?”陈东好奇道。

  朱铭叹息说:“官家非要赐宅,可这宅子是有主人的。我父子俩不敢违抗圣旨,又不愿霸占别人宅邸,于是便想了个折中的法子……”

  将事情讲明白之后,陈东感慨道:“古之君子,也不过如此。”

  朱松也说:“先生与令尊,可为天下士子楷模。”

  这些太学生,对朱铭父子佩服之至,回到学校逢人便说。

  短短几天时间,四千太学生,连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已知晓朱家父子分宅让屋的事迹。

  还有学生,把这当成谈资,写在家书当中,随信传播到全国各地。

  洋州朱氏,仁义无双!

第178章 【勾栏听曲】

  第178章 0173【勾栏听曲】

  太学生们,不到傍晚就走了,要赶在天黑之前回南郊校区。

  陈渊却留下来,向朱国祥请教学问。

  闵子顺坐在凉亭里,看着园中景色,不禁感慨:“成功兄,你这宅子真舒适啊!”

  朱铭说道:“闵家的宅邸,不比这里小。”

  “洋州与东京的宅邸,那能一样吗?”闵子顺羡慕无比。

  朱铭笑了笑:“隽才兄如何?在工作案上手了没?”

  “已经上手了,但账目一团乱麻。”白崇彦摇头叹息。

  他上班的地方,叫工部工作案,主管舟车、器械、钱货等百工制作。

  一把手是位工部员外郎,白崇彦专管财务审计,他这样的审计员有好几个。

  朱铭问道:“贪污很严重?”

  白崇彦说:“已经不能叫贪蠹,而是一群强盗。就没一笔账能对上的,账簿该怎么做,全听上官吩咐。地方报上来的账目,也经不起推敲,反正每天稀里糊涂报账。”

  闵子顺道:“你这样就只能糊弄了,跟着众人随波逐流吧。”

  白崇彦沉默无语,他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金榜题名,自是满腔抱负。

  可真正当官之后,却发现自己啥都不能干,只能每日在工部混日子。

  落差太大,白崇彦的情绪有些消沉。

  而且,别看工部有无数钱财经手,像白崇彦这种小官,却连半文钱都捞不着。

  朱铭问道:“官家营建宫室,到底花费多少钱?”

  白崇彦摇头说:“不晓得。俺手里的账簿,只有关于各种营造器械的,自己做的账自己都看不懂。但有一点很清楚,明年还会大兴土木。”

  几人正说着,郑胖子忽然跑来:“今晚去樊楼如何?俺对樊楼久仰大名,一直都没去过。”

  闵子顺道:“去了也只能在大堂吃酒,二三楼太贵,俺可没恁多钱。”

  樊楼更像一家综合经营的夜总会。

  一楼属于普通消费,吃吃喝喝而已。

  二三楼全是包间,附带各种娱乐项目,小官小商根本没胆上去。

  郑泓好奇道:“在一楼吃顿饭,要用多少钱?”

  “十贯以上。”朱铭说。

  “怎恁贵?”郑泓颇为惊讶。

  朱铭笑着解释:“不拘几个客人,只要你坐下,便给一副注碗(温酒器)、两副盘盏、五个果菜碟、三只水菜碗。”

  一句话,樊楼有最低消费,独自喝酒吃饭都得十贯以上。

  白崇彦道:“俺听工作案的同僚说,二楼以上,皆用银器。饭碗、菜盘、酒杯,全是银做的。每隔几日,就要请来名妓,不但能够喝酒,还可吟词唱曲。有两位小唱最出名,一个叫李师师,一个叫崔念奴。”

  “这两个女子,俺也听过,并称东京双艳。”闵子顺兴致勃勃道。

  白崇彦无比向往道:“听说她们一展歌喉,能落鸟停蝶,可惜无缘见到。”

  闵子顺说:“等俺做了大官,定要去拜会一番。”

  明明是两个新科进士,却如同那吊丝一般,幻想着顶级夜总会和名妓风情,完全没有财力去亲身体验。

  一楼他们消费得起,十贯起步而已。

  二楼就望之兴叹了,即便带着百贯钱,也稀里糊涂就用完。

  至于三楼,完全无法想象。

  而李师师,应该有两个同名同姓的(都是艺名)。一个活跃于宋哲宗时期,一个活跃于宋徽宗时期,两者相差至少三十岁以上,有大量文人诗词和笔记可以佐证。

  跟周邦彦交往密切的,是第一个李师师。

  跟宋徽宗传出绯闻的,是第二个李师师。

  像白崇彦这种小官,连见李师师的资格都没有。

  李师师成名之后,非达官贵人不见。

  两宋之交,有个藏书家名叫张邦基。此人贼拉有钱,一天到晚四处旅游,来到东京之后,兴冲冲想拜访李师师,却门槛都没法踏进去。多年以后,他还在《墨庄漫录》中吐槽,说李师师“门第尤峻”,架子比崔念奴大得多。

  郑胖子坐在旁边,听得心潮澎湃,问道:“俺花三百贯,能请李师师、崔念奴唱一曲不?”

  “或许可以。”闵子顺说。

  此时的李师师,名气还没达到最顶峰,三百贯一曲是有机会的。不但能听曲,估计还能一起喝酒。

  朱铭笑问:“伱钱带够了?”

  郑胖子瞬间沮丧:“三百贯倒是有,但只拿来听曲就算了。”

  “走吧,好歹来东京一趟,没钱请你看李师师,请你去逛逛瓦子还是可以的。”朱铭不是啥圣人,正经了那么久,也想去娱乐一下。

  众人结伴出门,没去外城的低级瓦子,而是直奔内城的高级瓦舍。

  在潘楼街、西鸡儿巷、东鸡儿巷,那附近到处都是瓦舍。西边挨着皇宫,北边挨着樊楼,南边挨着潘楼,属于东京城的黄金地段。

  朱铭他们选的桑家瓦子,紧挨着潘楼。

  这里外面是瓦市,有各种小摊小贩,甚至还有摆摊算卦的。

  里面则是勾栏,需要买票入内。

  花钱买了些酒食,几人便坐下听曲。

  他们的运气很好,今天由徐婆昔小唱,是仅次于李师师的小唱歌手。她并不私下接客,只来往于各处勾栏,受雇参加公开表演。

  小唱,可以理解为古代流行歌曲,每个朝代的定义都不一样。

  宋代小唱,包含曲破、引歌、近拍,也可以是各种词牌,以唱慢曲和小令为主。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并没有丝竹伴奏,徐婆昔只用木板打节拍,一上来便是柳永的《戚氏·晚秋天》。

  这是柳永自创的新调,为北宋长调慢词之最。

  朱铭已经闭上双眼,全无乐器的清唱,只凭歌喉就让人陶醉。

首节 上一节 178/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