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268节

  “一个替死鬼而已,”张根解释说,“徐禋奉命掌管东南九路矿坑及铸钱事务,贪赃枉法,盘剥无度,早已搞得天怒人怨。那么多钱,他一个人怎吃得下?事情闹得太大,蔡京也保不住他,便推他一人出来,为蔡党扛下所有罪名。”

  邸报只能看个表面,朱铭搞不清楚内情,请教张根便弄明白了。

  他又问了许多淮南之事,方知淮南两路受花石纲之害,丝毫不亚于东南各路。

  大部分花石纲,都要走淮南进京,沿途大量征发民夫,已经把淮南搞得盗贼四起。

  就连淮西提刑使李传正,都被停职问责,罪名是不如实上报盗贼信息,且没有能力去剿灭盗贼。

  他能剿灭才怪了,花石纲一日不停,淮南盗就一日不息,这位老兄纯属倒霉蛋而已。

  同样的倒霉蛋还有很多,比如给事中吴敏。

  淮西抓了一些盗贼押送进京,吴敏认为只诛首恶即可,其余贼寇都是被胁迫的,主要还是受到花石纲影响。就因为这一句话便被免除职务,扔去商丘提举道观。

  朝中言官,不敢再谈论淮南盗和花石纲之事。

  “请品茶!”张根把茶盏推过来。

  朱铭并不观察汤色,闻了一口香气,便开始喝茶品鉴:“香而不腻,端是佳品。”

  黄氏坐在旁边,插话道:“朱太守带来的红茶,老生也有耳闻,一直没有尝过。朱太守家里也种茶叶?”

  “种了一些。”朱铭说道。

  黄氏又说:“令尊还在洋州未返京?”

  朱铭笑道:“他觉得东京不好,还是乡下住着舒心。”

  “不愧是得道高士。”黄氏赞道。

  朱铭说道:“提及高士,张团练之祖明叔公,才是真正的有道高士。我听闻胆矾炼铜之法,便向人打听其出处,得知是明叔公献予朝廷。以布衣之身而利天下,可青史留名也。”

  这话戳到张根的得意之处,谦虚道:“家祖也是读书时偶得此法,多番验证改进,方有胆矾炼铜行世。”

  黄氏笑道:“说到杂学,太守改良活字印刷和油墨,与胆矾炼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世间良法。老生幼时到梦溪公(沈括)家做客,就见梦溪公改良活字,欲推行天下而不可得。”

  “老夫人见过梦溪公?”朱铭来了兴趣。

  “黄沈两家乃世交,老生与梦溪公家的娘子也是闺中故友。”黄氏解释道。

  黄覆、沈括、吕惠卿年龄相仿,又都是变法派骨干,他们三个好得穿一条裤子。

  借着活字印刷术和胆矾炼铜法,黄氏与朱铭聊得兴起,渐渐开始打听朱铭家里的情况。

  心里有了底,黄氏寻个由头离开,说是要去张罗饭菜。

  张根却不问家庭信息,而是探听朱铭的政治观点:“太守对当今时局如何看待?”

  朱铭不假思索道:“天灾频发,外患未熄,盗贼四起,已是兵疲民扰。官家又大兴土木,不给小民喘息之机,奸党趁机祸乱朝野。听说还打算攻辽,若消息属实,则社稷危矣。”

  张根非常满意,赞许道:“太守如此年轻,便能看清天下隐忧,非常人所能及也,假以时日必为宰辅。”

  “唉,宰辅不去想,只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朱铭感慨。

  张根也感同身受:“是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又哪能有别的奢求?我做了几年淮南转运使,没有造福一方百姓,却让淮南两路民生艰难。”

  “此非张团练之过。”朱铭安慰道。

  张根又问:“太守对嘉王怎看?”

  朱铭不屑道:“类其父也。”

  张根说道:“自古未闻有亲王而科举者,非国家之福。嘉王更兼提举皇城司,太子日夜惊惧,东宫何以自处?”

  朱铭忍不住笑道:“亲王做状元,其实也非不可。但皇子做太傅,实在有违伦常。”

  此言一出,张根也哭笑不得。

  中国第一个太傅是周公旦,担任周天子的老师。

  太傅,帝师也!

  嘉王赵楷身为皇子,却加官太傅,做了自己皇帝老爸的恩师……

  朱铭很想掀开宋徽宗的天灵盖,看看里面脑回路是咋长的,正常人绝对干不出来这种事儿。

  这一番话说出来,张根已经明白朱铭的政治倾向。

  是自己人,可以结亲!

  张根又问:“太守对新法怎看?”

  朱铭说道:“大宋积弊已深,不变法不行。但变法之前,须整顿吏治,否则良法施行起来也成了苛政。”

  “然也!”张根拍手大赞,这话说到他心坎里。

  黄氏那边,叫吃饭了。

  朱铭随着张根去饭厅,见一少女盈盈而立。

  张根介绍说:“此乃小女锦屏。”

  “娘子安好!”朱铭作揖问候。

  张锦屏屈身行礼,微笑道:“相公万福。”

  众人坐下,黄氏看看朱铭,又看看女儿,愈发觉得般配,郎才女貌天生一对璧人。

  婚事不能当面提,要么托人做媒,要么写求亲书,被拒绝了也不伤面子。

  只有榜下捉婿才不管那些。

  吃着饭继续聊天,没有再谈时局,而是聊起了杂学。

  沈家、黄家、张家都极重杂学,比如黄氏的侄子黄伯思,既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也是七巧板的发明者,而且还酷爱设计家具。

  张锦屏家学渊源,居然懂得湿法炼铜,还仔细研究过《梦溪笔谈》,甚至在自学《朱氏算经》。

第270章 【提亲】

  第270章 0265【提亲】

  朱铭看完张家的求亲书,坐在办公桌前认真思考,这种联姻对自己有什么的利弊影响。

  似乎没有什么害处,但好处也不怎多。

  主要是因为张家在江西且目前并无身居要职之人。

  倒是双方结亲之后,朱铭一旦起兵,会把张家坑得欲仙欲死。

  朱铭原本打算,寻个西军将门世家联姻,比如种家、折家之类的。但渐渐发现不具备可操作性,文臣和武将联姻在宋初还算正常,在北宋中期就渐渐变少了,一来文官看不起武将,二来文武结亲似乎有所忌讳。

  真要结亲,起兵之后再结也不迟,到那时估计就变成了纳妾。

  朱铭甚至用拼音写信,详细讨论造反时间,基本确定三个时间点:

  第一,在方腊起义之后,趁着官兵前往两浙,自己在汉中进行响应。

  第二,在童贯伐辽之后,西军精锐损失惨重,正是造反的好时机。

  第三,靖康之变以后。

  朱国祥的回信是,响应方腊起义太过冒险,至少也得等到童贯伐辽。

  朱铭基本同意老爸的观点,但觉得策应方腊也能成功。

  方腊起义军的主力,一年时间便遭覆灭,纯粹是撞到了枪口上。当时官军已经聚集于京畿,各种后勤工作也办得妥帖,童贯是要带着军队伐辽的,获知方腊起义只能跑去镇压。

  兵甲齐备、后勤充足的全国精锐,连聚兵的时间都省了,直接拉去打方腊。怎么可能撑得住?

  说实话,如果方腊没有造反,童贯伐辽也不会打得那么难看。至少不缺粮草和军械啊,士气肯定要高得多。

  等童贯镇压完方腊,不论胜负如何,大宋都财政崩溃了,因为东南地区已千疮百孔。

  到时候,朱铭趁机占领汉中和四川,掐断大宋的另一条财源。即便西军精锐仍在,粮饷也严重不足,拉来镇压朱铭,很容易在半路就怨声载道。

  打仗终归打的是后勤!

  就像历史上的宗泽,根本没有“过河”的可能,因为他没有后勤可言。

  《宗泽遗事》乃宗家后人编写,大量内容与正史不符,也跟当时其他文臣的奏疏有出入。

  什么四方义士云集京师凡二百万人,粮草还能吃半年,这种记录只能信一半。

  宗泽的抗金精神不容质疑,三呼过河也多半是真的,他肯定属于民族英雄。

  但宗泽后人说粮草还能撑半年,那就纯属扯淡了。

  前一年京畿才闹了大饥荒,漕河又被堵塞,还来了无数嗷嗷待哺的义军,宗泽再厉害也不能变出粮食啊。

  宗家后人为了圆谎,还说宗泽受命疏通漕河,七天就搞定。而真实情况却是,宗泽根本没接到这个命令,且在宗泽前往东京之前,当时的东京留守已经在疏通了。

  疏通了也没太大用处,运到东京的漕粮,只勉强缓解饥荒而已。

  因为金兵肆虐州县,漕运系统已经崩了,能运去几波粮食已是极限,后续运粮活动完全陷于停滞状态。

  宗泽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消灭金兵,而是如何弄来粮食赈灾,让那庞大的各路义军吃饱饭。

  实际情况是:“汴梁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直数百钱,人食水藻、椿槐叶,道殣,骼无余胔。”

  就算赵构有骨气,敢跑回去守东京,也得跟着宗泽一起挨饿。

  金兵也知道东京是啥情况,靖康年间他们已经搜刮完钱财,那里没钱又没粮,还跑去干什么?从头到尾,金兵都没再攻打东京,而是绕去四方攻城略地。

  宗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任事,愿做中流砥柱。

  且驭人手段高明,能安抚无数饿肚子的义军,上百万饥馑军民竟没闹出大乱子。

  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粮就是没粮。

  在宗泽去世前半年赵构就多次下旨恢复漕运,直至宗泽死了都还没恢复,负责督运漕粮的官员还遭到处罚。(漕河每年都需要民夫疏通,当时好些河段淤塞严重,朝廷已经无力征调民夫。)

  继任者杜充根本无法安抚局面,因为东京城内外已经“人相食”,干脆扔下烂摊子带兵跑路。

  朱铭盘算着各种利弊得失,决定接受张家的提亲。

  一是弄点嫁妆钱,二是看上张家的后续影响力。

  这种做法,颇为无耻!

  提笔写了一封回信,朱铭让白胜送过去。

  自己则骑马出城,坐船前往冶铁场。

  水力锻锤已经建好,为了稳定水流,还造了个蓄水池。使用水力筒车,抽水进蓄水池,枯水期也可用人力踩筒车——南宋已经有风车,不知道北宋有没有。

首节 上一节 268/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