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344节

  黄概怒道:“谁跟你说剑门已失?”

  吕士昭回答:“逃回的溃兵,好多都这样说。而且剑门主帅高景山,与那朱家父子有旧,指不定就带兵从贼了。”

  “不会的,高副使忠君爱国,他定然不会从贼。”黄概连连摇头,其实心里也有些担忧。

  吕士昭却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贼寇已占了利州,若再下剑门关,便有割据巴蜀汉中之势。高景山带着剑门关投降,必得那朱贼重用,被任命做伪相都有可能。他一个转运副使,就不想做宰相?”

  “休要再说这种话,我大宋的转运副使,那是贼寇伪相能比的?”黄概厉声斥责,“你好生回去守城,莫要让贼寇杀进来!”

  吕士昭悻悻离开,嘴里小声嘀咕着什么。

  黄概却越想越害怕,万一高景山真的开关投降咋办?

  高景山与朱家父子有交情,并不适合带兵防守剑门。但四川那么多官员,没有一个敢去剑门关的,就连黄概自己都不敢,只能把胆子最大的高景山推上去。

  黄概开始纠结,是守还是退?

  剑门若失,死守剑州也没用,还不如退到鹿头关。

  可万一剑门还在呢,岂非扔下友军自己跑路了?

  ……

  剑州城建在两河交汇处,一面临河,三面靠山,易守难攻。

  州城西北面,两山隔河耸峙,黄概各立一座寨堡。山川险峻,与州城连为一体,形成立体防御体系。

  如果不能奇袭获胜,五千义军别说攻陷城池,稍不注意就得全部交代在这里。

  但李进义的一千先锋到来,啥事儿都还没干,北边山头那些官兵,居然直接弃寨而逃,争先恐后渡河逃去州城。

  李进义都看傻了,就没见过这么怕死的!

  他顺势夺取山上空寨,然后等着主力到来。

  两日之后,石元公、邓春带着军队抵达。幸好半路缴获几百石粮,否则他们的军粮都快吃完了。

  而且,这个军寨的粮食,溃兵们也没来得及带走……

  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就没必要立即去攻打别处,可以在剑州陪官兵耍耍。

  “剑州有大量官兵,轻易攻不下来。”李进义说道。

  邓春曾经来过这里,当然晓得易守难攻:“可以尝试着佯攻,我军多数士卒有藤甲,假装败逃跳入河里,藤甲可以漂浮起来。官兵定然以为我军败了,可能会出城追击。让没有藤甲的士卒,提前去下游渡河埋伏,把追来的官兵杀个措手不及!实在打不下来,就去西边攻占阴平县。”

  换成两个月前,邓春绝对不敢用这种计谋,因为佯败极有可能变成溃逃。

  但连战连胜的义军,不仅全军士气高昂,面对官兵还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只要提前给每个士兵说清楚,佯败诱敌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李进义忽然说道:“俺带兵一路过来,沿途官兵全部望风而逃。就连眼下的军寨也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

  石元公听得两眼发亮,摇着羽扇说:“官兵如此士气低靡,倒是可以吓上一吓。在山中军寨多树旗帜,扎草人穿甲胄为兵,让民夫在寨中每日击鼓喧哗。士卒则夜晚下山离去,白天再大摇大摆进山!”

  邓春、李进义听了崇拜不已,纷纷大赞:“石先生真是聪明,能够想出这种妙计!”

  恐吓计策的前提,是官兵士气不高,早就被吓破了胆。

  当日便在军寨击鼓为戏,河对面的剑州官兵,以为义军要渡河进攻,吓得连忙调兵遣将进行防守。

  义军民夫却在寨里扎草人,士卒们纷纷去睡觉。

  等到天黑,四千士卒摸黑下山,留一千士卒和民夫在寨中防守。

  走了几里地,转过一片山坳,义军士卒就停下休息。等到半上午,便大摇大摆回来,在河对岸官兵的注视下,阵容齐整的回到山上军寨。

  连续数日,有时上午回来,有时下午回来,有时傍晚回来。

  剑州城内的守军,变得越来越恐惧,因为对面山上的贼军,已经“增兵”到两三万人!

  禁军统制吕士昭心惊胆战,跑去找黄概哀求:“制使,快撤军吧,剑门定然没了,高景山已投降贼寇!”

  黄概站在城头,傻看着对岸山岭。

  他本就心有怀疑,此刻吕士昭又在旁边怂恿,黄概基本确定剑门守军已投降。

  “撤军,退守鹿头关(绵竹关)!”黄概终于做出决策。

  石元公那不靠谱的妙计,居然真特么能成功,简直就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高景山和黄德裕二人,还在剑门关坚守,哪能想到后方主帅已开溜?

第345章 【殉国】(为盟主cry加更)

  第345章 0340【殉国】(为盟主cry加更)

  黄概的撤退很诡异,跟他的怯懦非常不符。

  先让民夫运粮后撤,再让乡兵徐徐撤退,最后才是厢军和禁军。并非一窝蜂的逃离,而是分为三天撤走,甚至可以说撤得秩序井然。

  当邓春、李进义过河追击时,数十禁军甲士站在山坳上,背后山林中隐约有旗帜飘动。

  “追不追?”就连李进义都有些心虚。

  邓春也看不明白:“去把石先生请来。”

  片刻之后,石元公一路小跑至此,同样搞不清楚官兵虚实,只能建议:“占据剑州城要紧,前后夹击把剑门关拿下再说。”

  黄概站在山上,看着义军退回剑州,整个人虚脱般坐下。

  这断后阻截山道的数十禁军甲士,全套盔甲确实属于禁军。但盔甲里的人,却是重金招募的壮士,也是黄概手下唯一的王牌。

  他从成都的兵杖库里,翻出上百套步人甲,而且是带面盔的那种。

  很多盔甲都朽坏了,仅修理出几十套,再重新上漆涂色。

  能不能打且不论,至少看上去挺唬人。

  担任军中掌书记的成都府户曹参军李适,站在黄概身后说:“制使,贼兵已退,我们也走吧。”

  黄概双腿发软,让亲随将自己扶起。

  他身后山林中,还真就有伏兵。但一个个士气低靡,听说可以撤退了,全都慌慌张张跑路。

  李适问道:“制使,真要撤回鹿头关?”

  黄概咬牙切齿道:“成都那些大族,如果还不出钱出粮出人,我一路退回鹿头关又何妨?大不了罢官除名!”

  石元公搞得增兵把戏,黄概大概已经猜到了。

  但普通士卒相信啊,官府信誉度太低,黄概越是认真解释,士兵越怀疑他骗人。

  黄概手下的兵,绝大多数来自底层平民。

  他以为给足粮饷,再言语激励,就能勉强拉去打仗。但一路设置的寨堡,全都不战而逃,这让黄概感到背心发凉。

  高景山那边,究竟有没有献出剑门关,其实已经无所谓了。

  官兵丢失沿途寨堡,运粮通道被切断,剑门和剑州的联络也断了,剑门关已经变成一座孤城。

  麾下士卒的糟糕表现,让黄概根本不敢杀出城去,甚至继续守城都毫无信心。

  唯一的希望,就是成都平原那些世家大族!

  身为四川制置发运使,身为成都府路转运使,黄概在最富庶的成都平原,居然征不到几个兵,也征不到多少钱粮。

  那些大族的理由也很充分,今年已经交足了籴米,还出过一次免夫钱,各种苛捐杂税都在增加。他们不可能交第二次免夫钱,而且既然已交过一次,那就不能再征兵,因为免夫钱就是用来抵扣兵役的。

  世家大族这样做,同族的各个小宗,也有样学样对抗官府。

  就连分出去的小地主和自耕农,也联合起来抵制。

  黄概又不敢暴力强征,否则汉中贼寇未除,成都平原就要乱起来。

  必须逼得大族自己主动募兵!

  ……

  “不好了,高副使勾结贼寇,带着剑门关投降啦!”

  “剑州失守,黄制使要带溃兵退到鹿头关!”

  “鹿头关若守不住朱贼就要杀进成都了。”

  “那个朱贼残暴得很,占下一城就杀人,要把富人全部杀光。”

  “……”

  乱七八糟的流言,在成都平原各州县迅速传播。

  传得如此快速,当然是黄概故意为之。他派出信使,到各州县告诫官员守城,胡乱透露出一些信息,胥吏转头就把消息传给士绅商贾。

  那些世家大族,终于慌乱起来。

  几年前十万泸南夷造反,距离最近的时候,已杀到成都三百里外。

  官兵节节败退的消息传回,世家大族依旧置若罔闻,仿佛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征收籴米和免夫钱时,也扣扣搜搜给一些,剩下的他们就不管了,而且还整天抱怨今年又加税。

  华阳县郊,王氏祖宅。

  主位坐一老者,名叫王仲鳌,论辈分属于已故宰相王珪的族侄。

  王仲鳌捋着胡子说:“朱贼作乱,已陷剑门与剑州,若武连、梓潼再失,就只剩鹿头关还能拒贼。以免成都生灵涂炭,吾等皆应努力,为官府输送乡兵与钱粮,否则在座诸位都桑梓难保啊。”

  一个叫范峻的老者气愤道:“还要输送钱粮?今年交的钱粮可少吗?夏粮胡乱加征绢帛,一等户的地里脚钱涨到500文。和买钱翻倍,和籴钱翻倍。和籴钱还不要钱,官府只收粮食,另外再征收一次地里脚钱。朝廷伐辽,征免夫钱,我范家子弟每人摊派40贯。”

  “灌县那边疏浚都江堰,役夫在当地已经征了,免役钱居然收到成都这边。还有别的苛捐杂税,林林总总几十种,官府变着花样收钱。这朱贼杀来,又让我们交免夫钱,不但交钱还要帮忙征募乡兵!哪有这般横征暴敛的?对了,听说官府还打算征收经制钱,这经制钱我范家说什么也不交!”

  “就是,官府征敛太过,”一个叫刘克仁的老头说,“我刘氏分出的小宗子弟已然不堪重负,隔三差五到族里借钱。借就是无底洞,不借就失了仁义,族老们天天被族人咒骂!”

  又有叫武与时的老头说:“我们武家,比不得各位家族兴旺,好多年没出进士了,族人田产也日渐减少。朱贼若杀来成都,武家是无所谓的,你们这些大族看着办吧。”

  “什么叫我们看着办?你武家还要从贼不成!”一个叫刘颖的老头怒道。

  “好了,好了,各位稍安勿躁,”王仲鳌连忙打圆场,“朱贼杀来,谁也讨不得好,各族须得齐心协力。”

  一群老头吵来吵去,偶尔有中年人插话,最后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

  他们还想继续观望。

  黄概并没有直接撤到鹿头关,目前还在武连县驻扎,他时刻关注着成都的动向。

  世家大族的反应,让黄概大失所望。

  一怒之下,黄概发狠再次撤退,直接退守梓潼县城。

  世家大族依旧在争吵,但基本同意输送钱粮和乡兵,只是各家该出多少无法达成共识。

首节 上一节 344/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