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435节

  事实上这个永福卢氏,在北宋末到南宋初,百余年间考中九个进士。从赘婿的后代,一跃成为福建望族。

  石元公说:“卢楚曾跟随知默先生(陈渊)读书,跟大元帅可称同门。他之前在关中做县令,被我军俘获之后,自称是大元帅的师弟,若是悄悄将其释放,就愿意跟我军配合。俺就动用了一些财货,给李邦彦送礼,让李邦彦安排卢楚做叶县县令。”

  “只愿配合,不愿归降?”朱铭有了印象,石元公汇报过此事。

  石元公说道:“也是个两头下注的,不肯直接投过来,但施政还算不错。宋国朝廷让汝州太守练兵防备咱们,汝州太守又让卢楚练兵。卢楚把练兵的钱粮,都用来安置流民,防止其境内的流民继续增多。如今,叶县就没有像样的官兵,倒是百姓还能勉强过日子。我军一至,叶县立降。”

  朱铭说道:“汝州那位葛太守,对我们的态度可有改观?”

  石元公回答:“依旧每天吟诗作对,修炼道术,悠游山水之间,尽量不收苛捐杂税,让老百姓能够得以活命。俺派细作去接触,他既不愿配合,也不下令抓捕细作。”

  “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不愧是名满天下之人。”朱铭也没想着所有官员都投靠自己。

  汝州太守叫葛胜仲,考中过宏词科,秦桧就是考这个翻身的。

  宏词科属于恩科不常设,每次最多录取五人,最少仅录取一人而已,能中这个的都是顶级文人。

  而葛胜仲,号称九岁能文,十五岁通经史,十六岁中举人。

  因为有着超高的文学艺术造诣,而且精通道家典籍,早年葛胜仲极受宋徽宗赏识。后来强烈批评反对花石纲,于是就被皇帝贬来贬去。一个少年得志的隽才,四十多岁了还在做知州。

  如今,葛胜仲治理的汝州,紧挨着朱铭的地盘,百姓还要遭受西城所盘剥。

  他已经彻底躺平,当做啥都看不到。

  募兵防御朱贼,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他敢耗费钱粮练兵,防不防得住朱贼且不说,他辖地内的百姓肯定更先造反。

  投靠朱贼,葛胜仲也不愿意。

  甚至,葛胜仲都不想得罪朱贼,石元公派去联络的细作他都不抓。

  朱铭笑道:“我亲自给他写封信。”

  ……

  汝州,州城。

  葛胜仲又喝得半醉,倒骑着毛驴慢悠悠回州衙。

  葛立方实在看不惯,扶着父亲下驴,责备道:“大人如此不爱惜身体万一喝醉了摔下来怎办?”

  “摔死了便好,”葛胜仲笑道,“这浑浊俗世,我是一眼也不愿多看。”

  葛立方说:“那就趁早辞官,回家隐居修道去。”

  葛胜仲摇头:“我虽在汝州尸位素餐,却好过别人来做太守,至少能给汝州百姓留一条活路。只盼着朱贼早点杀来,殉节也好,逃命也罢,早点结束这乱局吧。我只会填词修道,还喜欢喝酒享乐,是治理不好国家的。朱贼有本事,那就让他来。”

  “既然这般想法,父亲为何不从贼?”葛立方问。

  葛胜仲说:“食君之禄,不能从贼。”

  葛立方道:“朱贼在檄文里,言天下官员非食君禄,乃食民脂民膏也。”

  “这话说得不算错,吾等皆食民脂民膏,”葛胜仲说道,“但人生在世,总得有一些坚持,我做不出来从贼的事情。”

  这父子俩,在史书里名气不大,却留下许多词作流传后世。

  其实,葛胜仲是懂得治民的,而且还是个教育家。他在兖州做州学校长时,亲自编写教科书,不但让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还要求学习律令、靖民、藩镇、富强、食货等相关知识,军事、民政、商业、律法种类繁多。

  葛胜仲甚至懂得一些简单的经济学。

  然而他的学问和想法,根本没法施行,总被处处掣肘。即便是受宋徽宗赏识的时候,也只整天让他填词,跟他讨论如何修道,君臣之间根本不聊如何治国。

  “相公,有人求见,送了封信进来。”老仆紧张兮兮道。

  葛胜仲看仆人的表情,就知道又有细作来接触。

  那朱贼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你退下吧。”葛胜仲接过书信说。

  父子俩结伴去书房,葛胜仲拆开信件,只读了一个抬头,就连忙去看落款,然后惊骇道:“是朱贼的亲笔信,快点燃烛火,这个必须烧掉!”

  葛立方却说:“父亲别烧,孩儿想收藏朱贼的墨宝。朱贼虽然诗词不多,却都是传世之作,墨宝更是难得一见。”

  “你在想些什么?”葛胜仲哭笑不得。

  葛立方跟父亲一样,也曾被誉为神童,十四五岁便粗通经史,而且特别喜欢朱铭的诗词和学问。

  葛立方说:“就算要烧,也可看看写的什么。”

  葛胜仲仔细阅读,内容很简单,并没有劝他归顺。

  开头都是些敬仰的话,先肯定葛胜仲的学术造诣,又赞誉他坚决反对花石纲,再认同他对待百姓仁慈。继而,朱铭以类似学生的口吻,向葛胜仲请教治民之术。

  “惭愧啊,”葛胜仲感慨道,“数万流民涌入朱贼的地盘,他都能从容安置,哪里用得着向我请教如何治民?”

  葛立方接过书信阅读,赞叹说:“此真贤君风度也,朱先生德才兼备,以刚强治政著称,还占据着偌大土地,依旧能够礼贤下士,虚心问政于敌国官员。当今天子,若能及朱先生半分,国家也不至于搞成这般模样。”

  葛胜仲说:“他是想收我的心!”

  “如此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一颗心给他又如何?”葛立方说,“父亲在天子近前做官时,天子可曾问政于父亲?”

  葛胜仲摇头:“天子只谈诗词书法,只问我如何修道。”

  葛立方说:“父亲满肚子学问,就忍心付之东流?朱先生的道用之学,其实跟父亲的想法差不多。父亲关注民生,早年著《富强》、《食货》、《靖民》三篇,不正是朱先生那道用学的说法吗?道用之学,必为新朝显学。父亲推崇的道理,今后能够通行于天下!”

  葛胜仲有些动心了,又重新阅读这封信。

  朱铭在信中的赞誉和推崇,甚至是请教,句句话都让他感到受尊重,产生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这跟面对昏君时不一样,虽然他精通文学和道术,但昏君总向他请教这些,完全不谈怎么治国,只会让葛胜仲感到无比厌恶。

  葛胜仲经常自比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

  “容我再想想。”葛胜仲也不提烧毁书信了,更不再张口闭口朱贼。

第440章 【想做事很难的】

  第440章 0435【想做事很难的】

  朱铭巡视完南阳各州县,在南归途中收到葛胜仲的回信。

  读罢信件,朱铭问道:“你猜他怎样回复?”

  石元公拍马屁道:“既是大元帅亲笔书信、以礼相待,葛太守自然应当感激涕零、纳头便拜!”

  “哈哈哈哈!”

  朱铭大笑不止,不禁说道:“老石啊,你却一点不老实。本事没长进多少,溜须拍马却愈发精通,今后可是要做那谄媚幸臣?”

  “实话实说而已,不算谄媚君上。”石元公打死不承认。

  朱铭收起笑容:“我写信请教他治民之术,他还真就回信教我如何治民。可惜啊,多数言语皆老生常谈,实在没有什么新意,远不如他的词作吸引人。”

  比如富国强民,葛胜仲的思想是各安其份,豪强不夺百姓之利,官府不夺豪强之利,中央不夺地方之利。

  他说现在的大宋,百姓的利益被豪强侵占,豪强的利益被官府侵占,地方的利益被中央侵占。天下之利,都集于宋徽宗一人,如此层层压榨,导致从中央到地方、从豪强到小民,全都穷困潦倒难以安稳。

  他认为,应该恢复元丰宪法,保证各个阶层和地方官府的合法利益。如此,天下便可大治。

  在商业方面葛胜仲认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但又要注意保护商人的利益。现在的大宋,看似严管商业,其实根本不管,只知道向商人征税。

  石元公接过仔细看完,说道:“皆言之有理,大元帅为何还不满意?”

  朱铭说道:“或许是初次笔谈,他那些话太过笼统,随便换个人来也能说出几分道理。我想要的,是他做官二十余年,凭治民经验而产生的具体做法。”

  石元公笑道:“他如此回答,是在自比宰辅,为国制定大致方略。而元帅的要求却是把他视作一方民政官。元帅回信之时,万万不可说得太露骨,否则他会觉得自己被小觑了。”

  “也对,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要求太低。”朱铭点头说。

  葛胜仲的最大政绩,是续修《太常因革礼》,此书的上一任主笔是欧阳修。

  这位先生学问广博,也关注民生,还通晓历史,又熟知近百年的政策和变革。让他为国制定大致方略,葛胜仲能滔滔不绝说上一天,但具体施政他其实并不太擅长。

  因为葛胜仲的仕途起点太高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清贵官职,要么执掌国子监和太学,要么在礼部任职为朝廷编书。

  具体的政务官,他只做过两年司理参军,也即担任地方法官。还贬去做了几年休宁知县,剩下便是现在的汝州知州。

  朱铭在邓州逗留时,给葛胜仲回信一封,送至汝州已是隆冬时节。

  ……

  “朱先生怎么说?”葛立方问。

  葛胜仲微笑道:“你自己看吧。”

  葛立方展信读罢,欣喜道:“朱先生采纳父亲之言,果然是虚怀纳谏。父亲可继续回信,多写一些自己的治国主张。”

  “恐怕没有机会了。”葛胜仲拿出另一封信。

  这信是大文豪陈与义,从东京寄来的,说太监李彦发怒了,公然叫嚣着要将葛胜仲除名编管。

  陈与义如今还名声不显,他真正扬名,还得经历靖康之耻。国家不幸诗人幸,在无尽的痛苦洗礼下,陈与义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可称南宋初年的第一词人和诗人。

  正是因为葛胜仲举荐,陈与义才进京担任太学正,如今已然升为符宝郎,掌管外朝的各种印玺和信符。

  葛立方说道:“索性南下,径直去投朱先生!”

  “再等等看吧。”葛胜仲还对皇帝抱着一丝希望。

  很快,希望破灭。

  几年前,因为反对花石纲,葛胜仲被贬为汝州知州。

  而现在,因为反对西城所,葛胜仲被贬为湖州团练副使。

  甚至陈与义都受到牵连,从掌管朝廷印玺的符宝郎,直接贬去陈留做酒税监。

  看着京城送来的贬谪文书,葛胜仲摇头苦笑:“如今这朝廷,想做点事真的好难啊。我甚至都没做什么正事,只是反对西城所括田残民,便连知州也当不下去了。”

  “父亲还在犹豫什么?”葛立方焦急道。

  葛胜仲说道:“先给朝廷写谢事表,辞去湖州团练职务,就称我要回家乡隐居。不能让那昏君知道,我父子已投了汉中,免得连累丹阳那边的族人。”

  天空飘着小雪,葛胜仲带着妻儿、妾室和仆人,封了官印默默离开汝州城。

  不知消息如何传出,这个整天喝酒作诗,屁事儿不管的糊涂太守,竟有近千百姓自动前来送行。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隔壁的颍昌府,已经被西城所祸害得民不聊生。

  而汝州因为有葛胜仲阻挠,西城所括田速度非常缓慢,只有一部分乡村遭到盘剥。葛胜仲若是走了,汝州明年肯定苦不堪言。

  “太守,求伱留下来吧!”

  一位城郊的大地主,家财万贯那种,竟然亲自跪在雪水当中。

首节 上一节 435/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