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497节

  “那是宋初的官方屯田,还有专门的厢军做屯田兵,”朱国祥说,“这些屯田已被勋贵占为私田,屯田厢军早已沦为佃户。什么借口都不用找,直接没收了就是,他们肯定拿不出田契,全部分给本地耕种的佃户。那些土地在宋初皆荒芜,本就是佃户们的祖宗开垦出来的。”

  朱铭拍手道:“这样多管齐下,整个京畿路的土地兼并问题就解决了!”

  在京郊括田确实很麻烦,宋神宗想在城南搞一千亩地,甚至专门让礼部出面寻找借口。

  礼部官员们寻章摘句,最后在《国语》找到相关内容:“王耕一坺,庶人终于千亩,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

  还得先建一个先农坛,再设立神仓,安排专门的官员和士兵,这样才终于搞出千亩皇庄,原有农民全部成了皇庄里的佃户。这些土地,基本用来种蔬菜瓜果,直接供应给皇宫里的贵人。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东京城郊还出现不同种类的经济带。

  西郊环境优美,多种水果和花卉,是城里人游玩踏青的好地方。

  东郊水运发达,沿河多有仓场,呈半商业半农业状态,大量种植蔬菜。

  东南环境恶劣,成为墓地聚集区,周边大量养殖牲畜。

  北郊人烟稀少,土地因黄河泛滥盐碱化,分布着许多草场。少数草场搞养殖,多数草场被天驷监征用,用来作为皇家养马场的地盘。

  种主粮和辅粮最多的地方在南郊,土地兼并最严重的也是那里,因为皇帝带头在那边圈地。

  ……

  内延福宫。

  古三领着一群亲卫进去,来到驸马曹晟居住的院落:“曹晟,赵金奴,你们可以回家了!”

  曹晟大喜,带着妻子出迎,躬身作揖拜谢:“多谢将军!”

  “用不着谢俺,回家你就知道。”古三幸灾乐祸。

  随着这对夫妻离开延福宫,其他皇室、驸马、宗子们,纷纷聚拢打听什么情况。

  曹晟走在半路上,就被领去东宫那边,发现自己的族兄曹曚也在。

  曹曚已经四十多岁,早年还出使过辽国。

  朱铭围困东京城的时候,曹曚是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名义上统领赵桓的亲卫骑兵(实际没啥骑兵了)。

  “拜见大元帅!”

  二人磕头便跪,生怕朱铭找他们麻烦。

  朱铭开门见山道:“伱们曹家,世代与赵宋通婚,理应与国同休才对……”

  这话一出,吓得两人脸色发白。

  “不过,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朱铭露出和蔼的微笑,那笑容怎么看怎么瘆人。

  曹晟恐惧道:“请元帅郎君明示。”

  朱铭说道:“京畿路土地兼并严重,尤以曹氏田产最多,我打算拆分曹家迁往各地。”

  曹曚解释道:“曹家已分出很多支,产业跟主宗不为一家,土地也早就分成十几份,互相之间各不干扰。”

  朱铭说道:“曹晟是驸马,可以带着旧宋公主,拿回原本奴仆数人,拥有南郊田产三百亩,以及南郊宅院一处。曹曚可编入五城兵马司,负责东京外城其中两厢的治安,拿回原有奴仆数人,赐东京外城民宅一处、店铺一间。”

  条件给得够抠门的,但前朝勋贵能有这种待遇,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

  “要办什么事?元帅尽管吩咐!”曹晟当即答应,因为他原本是要跟公主一起去种地的。

  朱铭说道:“你们两个对曹家很熟悉,除了你们之外,曹氏族人全部离开京畿路,至少要分开迁到八个县去居住!此事配合开封府,办得越快越好。曹氏田产全部留下,曹氏各支凑出二百万贯浮财上交,店铺等资产也得全部充公,其余财产允许他们带去新的地方。”

  曹曚吞吞吐吐道:“这……这他们恐怕不会答应。”

  “你们也可以不配合那我就只得派兵抄家了,”朱铭威胁道,“我这是在尽量给曹家留几分余地。”

  曹晟咬牙发狠道:“请元帅给俺五百兵马!”

  朱铭点头微笑:“可以。”

  曹曚暗自叹息:“请元帅给俺一百兵马就够了。”

  两人为了在东京卑微活着,一个今后可以做京郊小地主,一个今后可以做外城治安官,分别带着军队跑去找曹氏族人的麻烦。

  兵马四出连吓带哄,逼着曹氏各支,交出宅邸、店铺、浮财、土地。

  有几个不愿配合的,一家老小直接抓了扔进大理寺!

  接下来又是向家和韩家,同样的套路,同样的待遇。

  “你家的宅邸,可以保留下来,”朱铭对韩诏说,“抄没韩家的所有店铺,你可任选一家据为己有。除了你父母兄弟,其余韩家人必须全部离开京畿路!”

  韩诏硬着头皮领差事:“是!”

  他是真够幸运的,以前跟着钱忱斗鸡走狗,跟朱铭的关系还不错,也曾一起去逛过勾栏听戏。

  不等开春,冰天雪地,京畿路三大豪族就被迫迁徙。

  想聚在一起走都不行,为了防止他们今后抱团,每批族人不得超过二十个,彼此移居地至少要隔三个县。

  没有搞得太血腥,但执行起来极为严酷,把旧宋官员给吓得不轻。

  当然,大家都没有往拆分大户那方面想,纯粹是觉得这三家跟赵宋牵扯太深,所以才会引起朱氏父子的忌惮。

  明年,还会继续拆分,洛阳那边的也一起!

第508章 【胡安国的学术思想】

  第508章 0503【胡安国的学术思想】

  三大家族被分拆之时,胡安国把文章给李邦彦送去。

  李邦彦看了,顿时有些生气:“俺虽不学无术,却也是太学上舍出身,胡先生为何这般糊弄于俺?”

  “非是糊弄,”胡安国说道,“不复《春秋经》,则洛学与新学无法相合。”

  “你别管什么《春秋》,先把文章给俺做出来!”李邦彦懒得胡搅蛮缠。

  胡安国却说:“李相公身为阁臣应该高屋建瓴,而非事事迎逢。大一统,通三统,此新朝之大事。在通三统的时候,李相公有的是机会做事。李相公所言医、数、工、农,皆可列于三统当中。”

  李邦彦闻言沉默,重新阅读这篇文章,读罢之后仔细思索,随即说道:“且带你入宫去一趟。”

  胡安国的文章确实重要,它牵扯到新朝开国的法统和政策。

  朱铭读完文章,溜达着去找爸爸:“这个胡安国的学术野心好大,他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金钱和权势不是他的追求。他想要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作为儒家正统传播天下,今后世世代代都奉他为宗师。”

  “他在历史上很有名?”朱国祥问道。

  朱铭说:“四书五经里有《春秋》,这你是知道的吧?”

  朱国祥点头道:“当然知道。”

  朱铭说道:“明代科举的《春秋》教材,实际就是胡安国的《春秋传》,直到清朝编修《四库全书》才改过来,但清朝的主流春秋思想依旧源自胡安国。他率先把‘天理’引入春秋经,忠君是天理,三纲是天理。在他以前,忠君可以不是天理,三纲也可以不是天理,忠君与三纲都能辨证讨论。”

  “难怪他的书能做明清科举教材,做皇帝的当然喜欢得很。”朱国祥恍然大悟。

  “见一见吧,”朱铭说道,“他那无条件的忠君理论,是以南宋初年为背景提出的,是为了帮赵构收拢兵权和人心。如今没有经历靖康南渡,我估计胡安国的学术思想,会跟另一个时空不太相同。”

  朱国祥说:“那就见见。”

  父子俩在秘阁的一处偏殿,召见李邦彦和胡安国。

  一番拜见问候胡安国开始说正题:“今河北有伪帝,东南有赵佶,荆湖有钟相,又有西夏、金国等夷狄。二位圣人若建新朝,当大一统、通三统,方可立不世之伟业!”

  朱铭说道:“老调重弹而已,就没有些新论?”

  胡安国说:“新调很多,须编撰一本《春秋传》来详细阐述。”

  胡安国的《春秋传》,跟《左传》有几十上百处不同,有些地方甚至跟《左传》道理相反。

  “那就说说伱的大一统、通三统吧。”朱国祥开口道。

  胡安国阐述道:“统,治也。《礼记》: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即大一统之义也!《汉书》又言,春秋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经略应该尽早称帝,再颁布纲纪,以确立自身法统,天下余者皆为宵小。”

  儒家的“大一统”,首先是国无二主,全国只能有一个最高主权、一个最高领袖,不能有国中之国和分封势力。其次,是礼制、法律、文化、度量衡等等,必须有主体标准,即所谓“六合同风”。

  至于领土统一,那纯粹属于顺带的,“大一统”皇帝有权力也有责任收复失地。

  朱国祥点头道:“此言有理。”

  胡安国又说:“大一统者,通三统为一统,周监夏商而建天统,教以文,制以文。春秋监商周而建人统教以忠,制尚贤也。”

  这话的意思是,周朝虽然取代商朝和夏朝,却也继承融合了夏商两代的传统,并以此为基础改革出更高级的文明。

  “通三统”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所在,也是在建立新朝时,儒家重点追求的目标,核心总结就八个字: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即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后,也会在儒家的引导下,不由自主的“通三统”,以此延续中华文明的古老传承。只在实际过程中,有深有浅而已,比如元代就浅得很。

  中华文明对于外来势力的超强同化力,其实就是儒家的“通三统”在刻意引导。

  胡安国说:“唐的租庸调已不堪用,因此宋继承了两税法,新朝若采用两税法,就可视为通三统之体现。这只是其一,若高屋建瓴,便是那三统五时。”

  朱铭对《春秋》理解不深,对春秋公羊派理解更少,因此非常罕见的没有再说话。

  朱国祥问:“何谓三统五时?”

  胡安国详细解释道:“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五端便是五时,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是也。元,气之始;春,四时之始;王,受命之始;正月,政教之始;公即位,一国之始。始正则本正,本正则无不正,于是可以君天下、临四海,统四方之政。”

  “即位之年,必称元年,此明人君之用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万物资始,地之用也。人君成位乎其中,则参天地之用,天地人合一是也。体元者,人主之事;调元者,宰相之职……”

  “停!”

  朱铭张口打断:“说些有用的,别扯这些虚头巴脑的。”

  胡安国很不喜欢朱铭的交流方式,但也只能老老实实整理措辞:“元之体为仁,体元乃人主之事。仁即心,人心惟微,道心惟微。建立万法、酬酢万事、师驭万夫、统理万国,皆此心之用也……”

  朱铭撇撇嘴,搞半天就说这个?

  简单归纳就几句话:元乃五时之首,新君上位,第一要务是体元,而元的精神是仁心。因此,新君首先要立仁心,将那人心合于道心,定下一个以仁治国的基调。

  而且胡安国说来说去,不断强调“心”的作用。

  一边讲良知,一边谈心性,而且主张穷万物之理,还要搞经世致用,就差没有讲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了。

  其核心理念,有些类似阳明心学之事功学派思想。

  但胡安国的湖湘心学,确确实实属于阳明心学的老祖宗。而且系统更加完备,只是缺少合适的方法论,无法有效探究万物之理。

  以春秋公羊派为基底、以研究物理为途经、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心学,这是什么四不像的学术理论?

  而且,胡安国不仅追求大一统、大复仇,还把大一统、大复仇总结为“天下为公”。

  极度忠君,三纲五常,不过是实现天下为公的手段!

  由于缺少了靖康南渡的经历,胡安国虽没有强调极度忠君,却又特别着眼于“通三统”。

首节 上一节 497/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