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宋穿越指南

北宋穿越指南 第94节

  夏秋两季的正赋,其实并不算多,大概10%而已(按田等计算),农民完全负担得起。

  真正怕的是苛捐杂税,总伴着粮赋一起征,杂税往往是正税的好几倍!

  如今的大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河湟地区拓土千里,西夏一直被压着打,辽国也渐渐日薄西山。朝堂大臣,高唱赞歌,都说大宋进入了太平盛世。

  既然大宋如此辉煌,官家也该享受享受。

  今年,宫里新建成保和殿,房屋共有七十五间,修得那叫一个富丽堂皇。各种经史子集,都被搬去保和殿收藏,宋徽宗又在全国搜罗文玩字画,总得把那么多新房子给塞满不是?

  保和殿不算什么,今年还落成了新的延福宫。

  面积也不大,比原有皇宫更小。

  大概就是北宋的皇宫面积,差一点直接翻倍而已。盛世气象啊!

  既然是盛世,唐朝旧礼也不能用了,配不上大宋的独特气质。宋徽宗亲自撰写文案,交给议礼局完善,就此废除开元礼,朝廷改用大宋政和五礼。

  皇宫扩建了,礼法修订了,还得有相应身份配套。

  宋徽宗在梦中被太上老君召见,老君坐在殿上,对宋徽宗说:“尔奉承天命,该当振兴吾教。”

  于是宋徽宗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道经。他要建立道教学校,编修《道史》。也不晓得工作人员当中,有没有一个叫黄裳的,上班摸鱼写出一本《九阴真经》。

  另外,宋徽宗还下令,要给天下道士评职称。

  道士职称正在拟定当中,将设道阶二十六级、道官二十六等。

  一个叫王老志的野道士,连度牒都没有。原本只是个山东文吏,自称获得钟离真人授法,遂被宋徽宗招进京城。先是赐号“安泊处士”,复又封为“洞微先生”,赐下豪宅跟蔡京做邻居,当朝重臣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

  另外,升定州升级为中山府,苏州升级为平江府,润州升级为镇江府。拉开了徽宗朝州升府的序幕,府级行政区越多,就说明天下越富庶!

  最多的时候,北宋在全国设有37府,其中22府是宋徽宗升上去的。他一个人的建府数量,比北宋其余皇帝的总和还多。除了听起来更风光,以及增加行政开支外,似乎……没啥卵用。

  天下百姓,沐浴圣恩,幸福安乐。

  上白村的百姓也很幸福,官府居然不催征往年欠税了。也就今年的杂征,莫名其妙又多了几样。

  比如牛筋,五等户七家凑一条,四等户一家就得交一条。若没有牛筋,折算成钱财也行,说是要送到西北去制作弓箭。

  稻谷晾晒归仓,陆安喜滋滋前来汇报:“老爷,朱相公种的那块田(约0.4亩),今年打了154斤谷子(不是大米)!”

  “去年是多少?”白宗望问。

  陆安回答说:“不到120斤。”

  古代计算稻田亩产,有时是“出米若干石”,有时又是“出谷若干石”。

  按照没有脱壳的稻谷来算,宋代的水田亩产大致如下:黄河流域100斤,长江中游200斤,淮南地区300斤,浙东福建300—360斤,太湖地区540—630斤。

  汉中这边的水稻亩产,跟淮南、浙东相当。

  “果真是仙法!”

  白宗望闻言大喜,朱国祥指挥耕种的那块稻田,面积连半亩都不到,就能多收三十几斤谷子,等于每亩可以增收七十斤!

  老白员外实在坐不住了,问道:“山上的玉米,何时能收获?”

  陆安回答:“已经结籽了,朱相公说,可以煮嫩玉米吃。但距离收割,恐怕还要再等二十天。”

  “那俺就等着。”白宗望的心情有些激动。

  还不到二十天,陆安就回来汇报,说有几块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收了。

  白宗望带着白大郎,坐滑竿上山去。

  只见许多佃户,正在地里掰玉米,一筐一筐往家里挑。

  这是抗虫抗旱的高产良种,玉米结得又大又饱满。

  朱国祥正在旁边监督,见白家父子来了,抱拳作揖道:“老员外安好,大郎安好!”

  父子俩回礼之后,迫不及待想知道产量。

  朱国祥说:“还未晒干,也没脱粒,尚须再等几日。”

  佃户们把收来的玉米,或是挂在屋檐下,或是放在平地里晒。几天之后,开始喜滋滋剥玉米粒,他们已经感受到这玩意儿的高产。

  朱国祥抓起一把玉米粒,心头想起儿子所言。

  如果真能变异,种子可以不退化……

  又过数日,玉米粒晒干。

  白家父子再次上山,而且还带了大秤。一箩一箩挨个称重,总计584斤!

  唉,没化肥就是这般低产。

  朱国祥对此感到惋惜,他带来的玉米良种,即便种在贫瘠山地,如果有化肥的话,轻轻松松就能收获近千斤。

  白宗望却是双眼圆瞪,问道:“朱相公,你种了几亩玉米?”

  朱国祥说:“总计一亩多。”

  白宗望又问:“玉米这般高产,能不能只种玉米,不套种那红薯和豆子?”

  朱国祥解释说:“豆子是给玉米补肥的,红薯也能高产。如果全部种玉米,一来肥力不够,二来栽种太密,产量反而要降低。”

  “可惜了。”白宗望叹息。

  白大郎说:“爹,不可惜。这才种一亩多玉米,都快赶上两亩上田的稻子了。”

  朱国祥担忧种子退化,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玉米乃海外之物,明年再种,可能水土不服,亩产降到两三百斤。”

  “两三百斤也好,比种粟米划算!”白大郎兴奋道,他对这事儿非常认真。

  “快扶俺起来。”白宗望说。

  白大郎和陆安,连忙搀扶老白员外站起。

  白宗望鞠躬长揖:“俺代百姓谢过朱相公,这玉米……能否卖给俺一百斤留种?”

  朱国祥笑着说:“陆提学那里,要送三十斤过去。向知县那里,要送十斤过去。本村村民,各家卖一些,总计二十斤。老员外想买,今年只能买五十斤。剩下的,我要运回大明村。”

  “五十斤也行,能种多少亩?”白宗望问道。

  朱国祥说:“选种时,要挑那些颗粒饱满的。五十斤玉米选种,按照这种间作套种之法,应该能播三十几亩地。”

  种三十亩玉米就够了,白宗望说道:“俺用三百斤稻子,换这五十斤玉米!”

  “可以。”朱国祥并不狮子大开口,他也想玉米能够早日推广。

  玉米丰收的消息,短短几天之内,就传遍整个上白村。

  前来换种的村民络绎不绝,朱国祥干脆提高额度,总共换给村民四十斤玉米。并反复叮嘱,选种时要优中选优,莫要选了劣种影响下一代。

  老白员外看着挑回家里的五十斤玉米,他感觉,白家的辉煌时代要来了。

  这里水田不多,山地却多得很,如果全都种上玉米……

  朱国祥的威望空前高涨,他如今走在村中,村民见了立即让路,恭恭敬敬等他过去。而且,皆发自内心,并无半点强迫。

  当初朱铭瞎编的故事,也重新被村民们记起来。

  村民们坚信不疑,玉米乃海外仙人授种,朱相公肯定遇到过神仙!

第97章 【欺负老实人】

  第97章 0092【欺负老实人】

  “这就是玉米?”向知县伸手抓起一把。

  白大郎说:“正是,亩产极高。得知俺要进城,朱大郎托俺给县尊带种子来。”

  向知县觉得玉米粒挺漂亮,问道:“滋味如何?”

  白大郎如实说道:“俺挑了些不适合做种的小粒,磨成粉煮粥喝,有些……粗糙,口感不如粟米粥和白米粥。”

  “那便是庶民之粮了,”向知县有些失望,说道,“放下吧,俺明年让佃户种于职田中。”

  如果味道可口,向知县打算敬献给皇帝。

  既然不好吃,那便作罢。

  “那……俺告退了。”白大郎想不明白,得知玉米高产,不该感到兴奋吗?咋向知县表现得兴致缺缺。

  拜别知县,白大郎去往弟弟的办公室。

  他说出心中疑惑,白二郎却笑道:“祝二等反贼的首级,还有那些反贼家属,早已押解到利州。前几日,利州和兴元府都发文表彰。”

  “所以呢?”白大郎没听明白。

  白二郎有点无语,只能耐心解释:“上头这般嘉奖,等三年期满,就算不能高升,也会调往富裕县。大哥现在把玉米送来,向知县明年在职田里种下,士绅们后年效仿,还没等真正推广开来,向知县已经被调走了。”

  白大郎总算明白:“向知县如果大力推种玉米,等于是给下一任做政绩,他自己啥都捞不到。”

  白二郎点头说:“便是这般。玉米他肯定会种,但真正的用意,是把种子带去下一个任职地。”

  白大郎鄙夷道:“有好粮食不多种,老天爷都看不过去,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又聊一阵,白大郎离开县衙。

  一路都有衙吏问候,他依旧那般势利,只给高级吏员好脸色,都懒得看低级吏员一眼。

  就像当初首次遇到,朱铭主动问候他,白大郎都懒得应一声。

  性格缺陷,改不掉的。

  何贴司与他遇上,亲自把白大郎送到门口。

  回来之后,何贴司对手下说:“把各案贴司都叫来议事。”

  不多时,六案贴司聚在一起。

  何贴司拿出弓手名册:“秋粮还没征足,是不是该再找衙前去催催。”

  胡贴司笑道:“前番征召的弓手就适合催税,他们灭了贼寇有威望。”

  何贴司说道:“不能一下子搞太多,那样就太明显了,咱有的是时间慢慢来。”

  “五个?”胡贴司问。

  “五个也太多,三个刚刚好。”何贴司说道。

  王贴司面带阴鸷笑容:“这三个人,还得分散在各乡,不能让他们私底下串联闹事。”

首节 上一节 94/8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红楼之扶摇河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