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264节

  “万万不可再让陛下、让中军如此奔波了!”

  曹睿心头一动:“都督秦雍诸军事,应该交给谁?”

  王肃直接回道:“应该交给大将军!而且应将凉州一并委任出去,使其都督雍凉秦益四州诸军事!”

  曹睿渐渐收起笑容,眯眼上下打量着王肃。

  王肃丝毫不惧,微微低头、却没有半点收回话语的意思。

  而随在一旁的司马懿,则是瞳孔微张、心头一阵警觉。

  本以为刘晔、黄权、陈矫、杨阜这四人都发往外任,今后在陛下面前、自己的言语将会更加重要。

  唯独漏算了一个王肃!

  回想起昔日在陛下书房中,论起中书省和高柔之事时、王肃给自己添的几分堵,司马懿心中恨意更涨了三分。

  王肃难道不晓事吗?

  陈群、曹休都在外任,先帝遗留下来的四个辅臣,只有自己和曹真二人在洛阳之中。

  如今借着西边战事、又将曹真调往外任,那自己不就成了洛中的唯一一个辅臣?

  绝非好事。

  陛下对蜀连番大胜,威望早就更上一层、完全不需曹真帮忙掌控中军。

  帮陛下迁走曹真,那下一个是不是就要轮到自己了?

  为何要这般帮着陛下集权?陛下许了你王家什么好处?

  司马懿刚要拿着曹真作为大将军、不可轻动的原因阻止一二,刚刚张嘴,却听到皇帝自己说话了。

  曹睿微微点头:“王卿乃是谋国之言,朕应为卿记下一功!”

  “若使大将军都督雍凉秦益四州,驻地该设在何处?”

  王肃直截了当的答道:“陈仓。”

  “善!”曹睿再度点头。

  然后皇帝和王肃二人,再未说话。

  此刻的司马懿心中警铃大作,极力搜寻着和王肃相关的点点滴滴。

  是自己被陛下敲打、毁了自己次子司马昭与王家的婚事?

  或者是王朗与皇帝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一时之间,司马懿却想不清楚了。

  他全然不知,陛下真正与王朗、王肃父子如此默契,正是当日借着修律的‘肉刑’一事达成的!

  政事、军事、人事……其实都是相通的。前日种瓜,今日得果,如是而已。

  雨渐渐小了,直至完全停止。

  几乎在一炷香的时间里,天色又开始放晴。

  曹睿依旧看着定军山,心中想的事情却非什么集权、什么将曹真外任,而是如何恢复国力。

  虽说拿下了汉中,可大魏又多了一处要填的坑。

  就算张郃在汉中,应该驻军多少?

  此前在秦州,曹睿大约算过、在秦州能有三万多外军,剩下的由羌兵补到六万。

  如今连番征战、从下辨打到赤亭、从赤亭打到汉中,兵力消耗甚大。

  哪里还有三万外军能放在汉中呢?

  若是三万驻军,汉中本地定是供养不起的。粮食、后勤又该如何解决?

  是不是要选个益州刺史?汉中的民事该由谁来领?

  虽然在战场上打赢了,可要做的事情依旧千头万绪、需要细细梳理才是。

  就在几人沉默之时,又是如曹真来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北传来。

  只不过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多骑。

  虎卫见是毌丘俭来此,并非阻拦、放毌丘俭一骑直接到了驾前。

  毌丘俭翻身下马,朝着皇帝躬身行了一礼、而又朝着王肃拜了一拜。

  就在皇帝、司马懿、王肃都摸不清头脑之时,毌丘俭缓缓摸出一封书信,递上前来:

  “禀陛下,司徒王公十五日前在洛阳病逝,卫仆射特致哀讯。”

第341章 坐而论道

  毌丘俭递出手中书信之时,在场三人都愣了几瞬。

  曹睿瞳孔微张,迅速在脑海中查找起了王朗的年龄。

  去年请王朗去邺城的时候,曹睿大约问过一嘴,彼时王朗说他自己已经七十有二了。

  在古稀之年病逝算不得什么怪事。所谓三公,就是年高德劭的代名词。三公死在任上,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已经成了常例。

  可旁边还有一个王肃呢!王司徒可是他亲爹!

  曹睿恍然一般,明白了毌丘俭为何朝着王肃拜了一拜。

  传达丧讯,理应如此。

  “王卿,还请节哀。”

  曹睿转身看向王肃,出言安抚起来。同时伸出了右手,毌丘俭知趣的向前半步,将文书递了上来。

  王肃一言不发,也没回应皇帝的话,就这样直愣愣的坐在马上。

  至亲离世,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并不是悲伤,而是由于难以置信、带来的短暂宕机。

  王肃显然就是这样。

  曹睿大略看了眼卫臻的亲笔文书,叹了口气,将书信递给王肃。王肃这才缓过神来,伸手接了过来,然后无声的泪流满面。

  司马懿也一脸哀戚的劝道:“子雍节哀顺变吧,王公薨年七十有三,已是高寿。”

  王肃还是没有说话,翻身下了马后,先是朝着传来丧讯的毌丘俭回拜了一拜,而后流着泪朝着皇帝拱手道:

  “陛下,待班师回朝后,臣自请丁忧三年为父守丧。”

  曹睿丝毫没有拒绝,而是叹气回道:“就依王卿所请,切勿悲痛过度损了身体。”

  “司徒乃是国之重臣大魏楷模,朕就遣王卿即刻返回洛阳、为朕使者致礼可好?”

  王肃躬身拜道:“臣、臣多谢陛下眷念!”

  曹睿翻身下马,挽住了王肃的手臂:“王公薨逝,朕也心中哀伤。朕会命太常常林主持丧仪,在京两千石以上文武官员齐去致哀。”

  “臣谢陛下恩典。”王肃又是一拜。

  “仲恭,”曹睿朝着毌丘俭招手:“你陪着王卿一同即刻驰回沔阳吧,丧事不宜久拖。”

  “遵旨。”毌丘俭答道。

  王肃和毌丘俭走后,曹睿也没有了什么观景的兴致,等到曹真、夏侯和、姜维一行返回之后,就掉头回往沔阳。

  若按常理,王肃陪同皇帝、随大军一同出征,即使遇到服丧这种事情,也是要等到回军后再开始的,不能离开军伍回返。

  但曹睿巧妙的找了个折衷的办法。

  三公去世,皇帝虽远在边地,也是要遣使者去参加丧礼的。

  王肃身为司徒王朗之子,又是随行驾前的侍中。

  以王肃为使者,可谓公私两便。

  这种事情上,曹睿从来不吝惜与人方便。

  而王朗的薨逝,又代表着大魏空出了一个三公之位,而且是排在第二的司徒。

  回程的路上,司马懿不住的思索着。今日在定军山下,皇帝与王肃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不知又将给大魏的格局带来多大的冲击。

  至于司徒的位子,司马懿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无论是出于年龄上的考虑、还是出于朝政的平衡,都肯定轮不到自己身上。

  那还能由谁来做?

  九卿六部里面,年龄最长的也就只有卫觊、和洽、常林、董昭四人了。

  卫觊的民部尚书刚做了没满一年,和洽和常林又与陛下往来甚少,算不得什么近臣。

  莫非要落在董昭的头上??

  司马懿猜测董昭是有道理的。董昭以卫尉之身,居西阁协理天下军务,从实际上成为了朝廷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

  与此同时,曹睿也在考虑着司徒的职位。

  并非人走茶凉,而是朝廷制度、不可或缺。

  人事即政治,司徒之位的确无法空着。

  与司马懿出奇的一致,曹睿的脑中也浮现着董昭的身影。

  但想着想着,曹睿却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三公死后,一定要增补其他人履职吗?

  六部尚书以及九卿都是有实职的,可三公却没有。

  同样是三公,王朗、华歆二人都只是在朝会上露个脸,或者牵头组织一下修律这种事务。

  自汉末以后,三公坐而论道、在国家政事中并无半分权柄,只不过作为朝中老臣的象征,坐镇朝中罢了。

  若是借着这个机会,让三公死一个少一个呢?

  曹睿只是这样想着,却并未与任何人说起。

  直到第二天,侍中辛毗从长安出发、抵达了汉中的沔阳城。

  寒暄了数句,又细细问过了关中各处的情况后,曹睿将心中所想之事,与辛毗说了一二。

  侍中是内臣,办公地点也在宫内,与外臣并不相同,在这个时代更像是皇帝的私臣。

  因而曹睿与辛毗沟通的时候,也没有半分顾虑。

  辛毗捋须不言,想了许久,方才拱手言道:“陛下,臣以为三公还是要有的,不应缺员。”

首节 上一节 264/3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人在特一,开局救下军区长官

下一篇: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