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233节

  “对我不满的人多了去了,我得罪的也不知凡几,而我依然活到现在,至于那些人,现在又有几个还活着?曹节满天下的追我,要杀了我,他杀成了吗?”

  “可这就是问题所在呀!”

  刘表顿时满脸无奈的说道:“张公,您应该不会忘了当初曹节满天下追杀您的时候,是谁向您伸出了援手吧?是袁氏啊!是袁司空啊!是袁子嘉啊!

  若不是袁司空派人把您从青州护送到了关中,若不是袁司空也派人把我护送到了关中,如今你我二人还能站在这里说话吗?你我还有这重返雒阳的机会吗?

  这都多少年了,咱们一直都在袁氏的庇护之下才得以生存,眼下连宦官都是由袁氏铲除的,这份恩情不可谓不深重,您是不是应该三思而后行呢?”

  张俭闻言,再次上下打量了一下刘表,看着他的眼神多了一丝不满。

  “景升,此话不妥,救命之恩是私事,朝廷权柄是公事,私事是私事,公事是公事,袁司空救命之恩,我当然感怀在心,我一定会报答袁司空。

  可这是私事而不是公事,这件事情与他架空天子不能混为一谈,于私,袁氏父子对我有恩,我会在私下里报答他们,于公,他们的做法有违臣子之道,我要指出来。”

  听到张俭这么说,刘表顿时愣住。

  好一会儿,刘表才反应了过来,脸上布满了难言的神色。

  “张公能够把私事和国事分开我确实是钦佩,可是……”

  “没有什么可是,国家大事不容徇私,天子始终是天子,臣子始终是臣子,君为臣纲,此乃正理,不可动摇!景升不要再说!”

  刘表话没说完就被张俭给打断了,然后一通大道理输出,把刘表给噎得无话可说。

  刘表说不过张俭,无奈之下只能闭上了嘴,不再去劝说什么,但他始终觉得心里不安,总觉得张俭这一番操作是要闹出事情来的。

  这种行为要是往好了说,叫公私分明,往坏了说,那可就是忘恩负义啊!

  这老张,怎么如此的不通情理呢?

  巧合的是,刘表如此看待,袁树的看法也和刘表差不多。

  他也觉得张俭是在搞事情针对袁氏,并且十分生气。

  袁逢在结束会议之后就把袁树喊到身边与他商议,把张俭在会议上公开质疑自己的事情告诉了袁树。

  袁树对此并不感到惊讶,不过他依然很生气,感到一阵难言的愤怒。

  “有人反对袁氏秉政,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些党人如果没有反对,那才是最奇怪的事情,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最先反对的人居然是张俭!他在我的良庄里吃了四年的白饭,四年啊!

  那些粮食我哪怕拿去喂马都能喂出一匹膘肥体壮的战马,结果却让他给吃掉了,让他吃饱了,长胖了,调过头来和咱们作对!我当时为什么要救他呢?直接把他甩出去,让宦官把他杀了,也省得他现在和咱们作对!”

第291章 有编制了!

  听到袁树的气话,袁逢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话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当时咱们救下他,危险不小,收货也不不小,确实是带来了很多的声望和帮助,只是时过境迁,情况和过去不一样了,但也不能说当时咱们做的就是错的。”

  “我知道,我全都知道,我只是气不过!”

  袁树满脸不爽,恨恨地说道:“好吃好喝的养着他,派人保护他,花了那么多钱,要是把这些钱都拿来养兵该多好啊!结果却换来了这样的回报!”

  “树,事已至此,这些气话就别再说了。”

  袁逢伸手拍了拍袁树的肩膀,缓缓道:“事已至此,只能说明你的担忧完全是对的,这些党人之中绝对会有一批人对咱们父子掌权的事情感到不满。

  我现在非常担心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接近天子,然后和天子站在一起,获得天子的名义,用天子的名义来压制我,如此一来,颇为棘手啊!”

  袁树点了点头。

  “的确棘手,不过他们现在暴露出来其实挺好,早一点暴露,咱们也能多一点时间来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才被打的措手不及。

  父亲,眼下他们立足未稳,做不了什么大事,之后,对于他们的晋升也要严格把控,再把兵权掌握在手,短时间内,可保无虞。”

  “短时间内是如此,但之后呢?”

  袁逢颇为担忧的看着袁树,问道:“你是否有办法对付这群人?”

  袁树摇了摇头。

  “暂时还没有,不过我也不担心,只要兵权在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办法,这群人虽然名声大,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实力,宦官尚且能压制他们,袁氏必然也能做到。”

  袁逢缓缓点头。

  袁树说的也对,这帮党人要是真的能颠覆袁氏专政的局面,就不会被宦官摁在地上摩擦了。

  其实那么多年以来,袁逢也算是看穿了这些所谓的党人名士都是些什么货色。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二三流士族之家,自幼锦衣玉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道吃饭,却不知道饭从何来。

  人生经历也是一帆风顺,靠着出身,自幼接受教育,读书很多,文化素养不低,但是政治素养不高。

  眼高手低是这个群体的一大特征,他们自以为自己能办大事,其实事到临头,往往就会因为缺少办理实务的经历而坏事,会犯下一些在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愚蠢的错误,结果就是理所当然的失败。

  面对接下来的清算,这群人要么吓得发抖,要么只能眼睁睁送死。

  发抖的人直接变节,成为敌人的走狗,典型的就是那群依附宦官的阉党。

  送死的人倒是有胆量,但是除了送死,什么也办不成,徒有名声,对于国家这个整体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想到这里,袁逢也就放心了。

  他觉得他的儿子袁树一个人就能比得上一万个这样的废物,这群人就算全部死光了,对于国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

  但要是没有了袁树,袁逢可以相信,他有很多事情都办不到,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落实。

  所以,怎么能让这群废物阻挡住袁树前进的脚步呢?

  袁逢没有打算继续和这群党人废物进行无聊的扯皮。

  他直接找到了刘悝,也没说什么废话,直接让刘悝在允许组建新军的圣旨上盖章。

  尽管刘悝是万般的不乐意,却也无法拒绝袁逢的要求,只能怀着耻辱的情绪盖了章,算是贯彻了大汉帝国的程序正义。

  然后袁逢把圣旨下发到大司农、尚书台,让他们办起事情来有旨可依,不至于让其他人说闲话。

  当然了,这件事情公布出去之后,张俭还是感到不满,他上表询问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否是真的由天子同意?天子又为什么没有召开公卿大臣的朝会进行公开商议?

  他的这些问题袁逢直接没有理睬。

  袁逢把他的奏表丢在了一边,就当做没看到,然后用最快的速度给袁树批复了他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袁树那边得到了正式的召令之后,也立刻开始行动。

  他直接在三辅地区和三河地区发布了募兵令,面向三辅三河地区,征召能征善战的勇士加入到朝廷新组建的常备野战兵团之中。

  袁树特意标明这支野战兵团是常备军,一应待遇完全对标雒阳中央军,不是那种用完就遣散的野路子雇佣军。

  有编制的!

  这个消息传出去,三辅震动,三河震动。

  募兵的消息每传到一地就会引起当地人们的广泛议论,并且很快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对于袁树要公开募兵的事情,三河之地的人们比三辅之地的人们更早知道,因为距离比较近且当地的官僚系统比较发达,所以袁树要募兵的消息只用了不到七天就在三河之地传开了。

  而三河之地的人们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不说充耳不闻吧,也能算是闻声而动、雷厉风行,往往是消息刚刚传到某一个县,该县的那些曾经从军过的专业雇佣兵们就立刻打点行装,准备前往雒阳参加袁树的这支军队。

  他们的家人对此多少有些不解。

  因为他们刚刚才从战场上回来没多久,才刚刚带回来了大量的钱财,足够他们躺平过日子好几年的,怎么现在又说走就走了呢?

  他们对此的解释也很简单。

  袁树这样的长官,三辈子都碰不到一回,好不容易碰到了,当然要死死抱住他的大腿不松开!

  爱护士兵的长官有,大方的长官也有,愿意照顾士兵的长官还是有,说话算话的长官更有,但是四合一的长官,他们问遍了身边所有同辈、前辈,那是听都没听过,连传说都没有。

  而现在,有了!

  袁树!

  而现在,这道命令还不是什么出征的命令,而是一道募兵令,更是一道关于组建常备正规军的命令!

  这就说明,大家要有编制了!

  大家要吃皇粮了!

  而且大家的长官还是袁树!

  名额只有三万,去晚了就没有了!

  事情都到这个份上了,他们能不着急吗?

  一个两个都非常担心他们万一晚了,等好不容易赶过去了,袁树的兵马都招满员了,那他们的长期饭票可就没着落了!

  除了这群雇佣兵们,同样也有大部分没有怎么上过战场的三河之地的良家子们闻风而动,打点行装,星夜兼程赶赴雒阳,想要赶在其他人之前。

  他们虽然没有跟随袁树一起出征,但是袁树的传说已经随着之前那一批雇佣兵的回归而传遍四方了,三河之地的良家子们但凡有想要在军功层面混出点名头的,全都把目光投向了袁树。

  大汉朝能打的将军不少,能立功的将军也不少,但是能让士兵都活着回到家里的人实在是不多,袁树不仅照顾伤兵、帮他们治疗伤势,还愿意花费大量钱财挽救一群他根本不熟悉的人的性命。

  既然袁树能这样做,那大家都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不会把为他而战的士兵们的性命看的太轻。

  上战场,有钱拿是一回事,有命花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可不愿意做那种赚了钱之后没命花的倒霉蛋。

第292章 左右为难的袁逢

  三河之地闻风而动。

  三辅之地则稍微晚了一些,但消息还是很快就传过去了,因为袁树还有一部分名额是留给茂陵良庄的,所以三辅之地的人们也就顺便了解到了这个消息。

  接着就是一传十十传百,官服还没来得及发通告,已经有一大批消息灵通人士打点行装、星夜兼程的出发了。

  开玩笑,和袁树只不过一起出征过一次的三河良家子们都知道跟着袁树前途无量还能保命,更何况是袁树发家之地的三辅呢?

  茂陵良庄这些年不断扩大规模,原本的人口就很多,这两三年间,人口又增长了两万多,即使经过了袁树好几次的调兵遣将,现在剩下来的茂陵良庄庄户还是有六万多人,已经远远超过了茂陵县的在册人口。

  并且因为扩张势头又快又好,袁树干脆批准了新建良庄,所以茂陵这边的干部们很快就在长安周边又扩建了两个良庄,一个有两万多人口,一个有一万多人口。

  三个良庄加在一起,人口都快突破十万了,越来越多的汉人、羌人、鲜卑人和匈奴人等等群体闻风加入良庄,除了三辅本地人,凉州、汉中和蜀中也有人闻名而至。

  三个良庄俨然变成了民族大杂烩,但是在良庄妥善的治理方略之下,并没有什么冲突情况发生,大家最初有些矛盾和纠纷,但很快就被调解结束了。

  接下来都在安心种田耕地,收获粮食,填饱肚子,腰包里的五铢钱也越发的多了起来。

  说起来,整个良庄体系之中的宣传队伍也是最早在茂陵良庄这边落实的,一心会宣传部最早的成员们就是茂陵良庄的老庄户。

  这支队伍里不仅有汉人,也有羌人和鲜卑人等等,他们也加入到了宣传队伍里,不断从他们的部族之中带人过来加入良庄过好日子,搞得周边地区的豪强地主们十分无奈。

  真是又恨又怕!

  但是奈何,良庄的名声就是好,整个三辅之地包括凉州,还有汉中和蜀中的一些地方,就算是上了年纪的人和垂髫小儿都知道关中有良庄,良庄有粮食,人只要去了就能吃饱,就饿不死,就能安居乐业。

首节 上一节 233/2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