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236节
袁某人的手段还没结束,他奉行的准则是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让奉命和平主义政策的老爹在他北上之后还能镇得住场子,避免坑儿子的情况发生,袁树决定杀鸡儆猴,用张俭做个榜样,让某些心怀不轨的人在想要搞事情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
于是乎,司隶校尉段煨再次登场。
正始二年五月初四,段煨直接出手,派出一队中都官徒吏闯入张俭的家中,把一脸懵逼的张俭直接带走,抓到了司隶校尉控制的监狱之中关押。
事后,段煨放出风声,说张俭在逃难期间,有一户人家曾庇护过他,但是受到他的牵连而被宦官灭门,只有一个儿子因为外出侥幸逃得一命,现在他来京城状告宦官和张俭,希望朝廷能给他主持公道。
此人言辞恳切,语气近乎恳求,实在是令人感慨,段煨需要张俭来协助调查,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的搞清楚,判断一下张俭到底有没有罪过。
张俭就这样被关入了段煨掌控的监牢之中,从光天化日之下被丢到了黑灯瞎火阴暗潮湿的地方,整个人都接近崩溃的状态,不断地喊叫着说他没有罪,说他要见天子,要见袁逢。
段煨压根儿不管他,就把他关在监狱里,每天只给他一顿稀的,不接触不审问,也不让人和他说话,打算好好儿的熬一熬他。
张俭被罢官、抓入监狱里的消息很快传遍雒阳舆论场,不少人直接为之叫好,大声称赞朝廷雷厉风行,表示一定把这个伪君子狠狠的治罪。
但是那些与张俭关系较好、有所来往的党人官员则心有戚戚,心知这大概率是袁氏操控的局,对袁逢袁树父子两人渐生怨怼之心,却因为张俭的前科而不敢明目张胆表示不满和质疑,生怕自己也步上张俭的后尘。
直到此时,他们才意识到司隶校尉为代表的监察系统也被袁氏完全掌控,而这套监察系统一旦发挥出作用,杀伤力之大实在是令人咋舌。
而且他们也意识到袁氏父子并非没有火气的泥人,并非是可以任由他们随意编排而不知反击的愣木头,今后若要与他们打交道,可真要小心一些。
他们是实打实的掌控了重要权力,实打实的控制着重要的朝廷部门,一言不合,虽然不至于杀人,但是绝对能让你失去官职和权力。
做士人的不当官,还有什么奔头?
袁树的行动很成功,一次小小的敲打,已然让不少来到雒阳不久的党人对袁氏政权有所忌惮,不再敢肆意妄为,算是初步为袁氏政权建立了威慑体系。
不过张俭的身份实在是有些让人难绷,而且还被抓到监狱里去了,不知道下一步要被怎么审讯,他的家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到处找人帮忙求情,想要把张俭救出监狱。
受限于过往的交情和曾经的一些恩义,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想要为他求情,只不过这些人大多数都找错了求情的对象,找到了袁逢那边。
袁逢对这件事情完全是看戏的状态,事情根本就不是他做的,所以根本就不见人,搞得党人群体是一阵担忧,生怕袁氏父子真的要把张俭给杀了。
倒是刘表对此颇有些看法,他寻思了一阵,觉得这个事情多少有点奇怪。
从他在这段时间里对袁逢的了解来看,袁逢从来不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办事情多少有点犹犹豫豫,既不迅猛,也不果断,很多事情甚至有些优柔寡断,这一点在讨伐叛军期间就有充分的体现。
当时大军出征,还没到一个月,袁逢就在私下里纠结这一仗是不是应该见好就收,就开始担忧叛军要是势力太大了、拖延的时间太长了,国库撑不住该怎么办。
这种瞻前顾后的人,怎么就突然一套组合拳打出来,疾风骤雨一般就把貌似强势进攻的张俭给打的头破血流鼻青脸肿,人还被丢到了监狱里,连最后一丝颜面都没有了。
这不科学啊。
袁逢要是办事如此果断狠辣,张俭根本就跳不起来,压根儿就不可能蹦达出个样子,更别说能在大庭广众之下给袁逢难堪,两人还你来我往过家家似的过招。
所以,这番操作很有可能就不是袁逢打出来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上去分析,能够操控、或者说是借用袁逢的声势与权力打出这么一套组合拳的人,必然是和袁逢非常亲近、很受信任的人,且这个人在朝野上下也有一定的能量和声望,否则调动不了司隶校尉段煨。
如此,这个人的名字就呼之欲出了。
袁树。
刘表的心中有了一些计较。
正始二年五月初七,正逢休沐日,刘表早早的洗了澡、洗了头,换了一身干净的行头,骑着马出了雒阳城,然后一路向北,来到了小平津附近的募兵大营,在这里见到了袁树。
袁树当然是很忙碌的。
从三月中旬到现在,袁树完全没有闲下来过,虽然期间抽了一点时间去教训张俭,但主要的事情都是交给段煨去操作,他自己的精力大部分还是放在了募兵的事情上。
第296章 袁树的新军
想要建设好一支军队,从募兵开始就非常讲究,要是兵源不好,不管怎么训练,都能让你吃大亏。
著名军事专家戚继光就吃过这方面的亏,训练了一支从市井招募来的大头兵,各种技战术训练,然后信心满满的带着他们上战场打倭寇。
结果倭寇一冲,这帮大头兵掉头就跑,戚继光还一个人傻愣愣地往前冲,冲着冲着发现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一代名将差点就此交代。
然后戚继光得出了“市井之人不堪用”和“上等兵源来自农田和矿井”的结论。
对于这一点,袁树是非常认可的,所以他招募新兵就特别注意这一点。
就算是他自己训练出来的六千精锐,主打的也是良庄庄户,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尽管不全是汉人,但是那些鲜卑人、匈奴人乃至于羌人到了良庄之后,也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有了这个属性,就是可靠一些。
当然了,最可靠的莫过于有共同理念的勇敢的读书人,这帮人打起仗来有信念,敢打敢冲,主观能动性极强,特别容易涌现出将星。
所以在募兵环节,袁树就特别注重收纳那些老实巴交的黑黑的庄稼汉子,至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技战术水平的职业或者半职业雇佣兵们,袁树往往会进行一下背景审查。
所以在整个招募环节里,袁树着重注意把有庄稼汉背景的士兵占比提升到绝对多数,出身市井的看上去就油里油气的老兵油子一概不要。
他这里不缺基层军事人才,那六千精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一心会成员,学过兵法,从汉军正规军那边学过军事,有常识,还有作战经验,直接提拔为队长、屯长、军侯之类的,完全胜任,甚至更进一步,能够担当军司马、校尉的都不在少数。
他的确想要尽可能的提升军队的识字率以建设一支无敌于天下的强军,但是军队文化之类的问题,也可以放在成军之后慢慢操作,这方面,袁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
主要还是要保证这支军队从建立开始就比较纯粹,且没有那些善于逃命的老兵油子,袁树可不想上了战场往前冲的时候发现只有自己在冲,其他人全都跑了。
他可未必有戚继光那种死里逃生的运气。
总体来说,一个多月以来的募兵,基本上前来报名参选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三万,已经快要到四万了,不过袁树这边才选拔出来两万出头,还有一万多的缺口。
主要兵油子太多,那些三河良家子里头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兵油子,问他们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说是保命的本领,因为只有保住命,赚钱才有意义,不然有命赚钱没命花,那算什么?
当兵吃粮赚军饷,为的不就是这个?
要是再问他们主将严令必须向前怎么办,居然还有一些兵油子嘿嘿笑着说出自己在战场上的保命小贴士,各种稀奇古怪的操作都能想得出来,还说他们能活到现在全靠这些小贴士。
这种兵油子,袁树能要?
真要收了他们,要不了多久,整支军队要给他们带歪了。
不过时间还有很多,袁树也不着急,三河之地与周边一些郡县最不缺的就是这种庄稼汉、良家子,他并不担心招募不来足够多的人,实在不行,那就再从良庄内抽调一批庄户进来补充。
至少他们的忠诚度绝对达标,也不会抛下袁树自己逃命。
在募兵之外,整个军队的建制问题也被袁树基本上解决了,三万人的军队,五千骑兵,五千弓弩手和两万步兵,这个基本配置不会改变。
步兵就采用东汉军制不变更。
五人一伍,设伍长。
五十人一队,设队长。
一百人一屯,设屯长。
二百人一曲,设军侯。
再往上就是千人一部,一般由军司马统领。
军司马再往上就是校尉了。
校尉统兵一般是两千人或者三千人,但是四千五千人的例子也有,并不为定制,因为战时,校尉就是高级军官团体当中的一员了。
而袁树这边直接规定了两千人一营,设一校尉、二军司马统领,固定编制,完善建制,设步兵十校尉、二十军司马。
骑兵方面,以千人为一营,设骑都尉统领,下面只设二百人的曲,由军侯统领,一个骑兵营为五曲,整支骑兵一共五校尉二十五军侯。
弓弩手方面的编制和骑兵差不多,以千人为一营,下设二百人的曲,一营五曲,其中两个弓手曲,两个强弩曲和一个蹶张弩曲,一共也是五校尉二十五军侯。
除了这正规编制的三万人作战队伍之外,袁树还别出心裁的设立了一支【后将军直属亲卫队】的编制,将之设置在了三万人正规编制之外。
本来袁树还打算坑一把袁逢,让他把这支人马的军费也给出了,结果袁逢死活不答应,说实在是抠不出钱来了,袁树没办法,只能由自己出钱养着这支直属亲卫队。
这支亲卫队里包含着一支亲卫骑兵和一支亲卫砲兵。
亲卫骑兵交给骑都尉许崇统领,全都是精选出来最为精锐的骑兵,一共七百人,各个骑术精湛,能够骑射,搏杀能力也相当优秀,属于以一当十的绝对悍勇之士,其中还有三百多人直接就是一心会出身。
他们属于是袁树身边最后的壁垒,在万般无奈之下需要拼命保全袁树的最后力量。
或者说万一袁树杀瘾上来了,憋不住了,非要冲锋陷阵展现自己的强悍,那就由他们保护袁树,让袁树千万注意自己,可别一不留神人没了,那就完了。
更直白的说,这支亲卫骑兵存在的意义就是【袁树如果死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活】。
至于亲卫砲兵,那就更加直观了,砲兵砲兵,就是操作各类投石器的重型攻城部队。
袁树已经预料到未来的战争不会局限于草原骑兵突击战的层面,未来,他必然会把汉帝国的势力延伸到外部,延伸到更西边,所以攻城部队的重要性是很大的。
西边,还有不少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国家,他们也有雄壮的城池。
那可不是简单的骑兵就能拿下的。
所以袁树决定投入大量资源和金钱用于改进建设更新式、更有杀伤力的攻城部队,眼下的投石机都只是非完全体形态,他还打算继续研究更有威力、更加精准的投石机,争取达到回回炮的程度。
如此,普天之下,将没有任何一座城池能够抵挡他麾下这支砲兵的强悍能力。
目前,整支军队最初的二十个校尉全都是一心会员,其他的军司马、军侯之类的职位也多由一心会员、良庄老庄户出任,只有少数任命给了经历、能力都非常过硬的新招募人员。
另外,袁树还任命了卢植为偏将军,任命了范隶为裨将军,成为这支军队的二三把手,也是自己的重要辅佐。
原十三太保里跟随他一起建军的还有廉达、俞畴、戴化、黄志、邓颖五人,他们全都被任命为校尉,成为军队里最主要的负责军官。
反正这支军队的主导权打一开始就被袁树牢牢掌握在手,从来不曾松开过。
至于在其他的细枝末节上,袁树也有一些特殊的任命。
比如把曹操放到了军队中下层让他成为一名屯长,同时夏侯惇也被人到了军队里做屯长。
袁树觉得曹操显然不仅仅只是屯长的材料,只要给他机会,他很快就能出人头地。
至于夏侯惇,再怎么菜,也不至于连一个屯长都做不好,历练一下,等之后并州方面有什么合适他的后勤职位,再把他任命过去,让他从基层开始做起,以后当一个好的后勤官员,也不错。
除此之外,袁树还把荀攸、钟繇、张纮这三人召回到了身边。
他决定任用他们初步组成自己身边的专业参谋团队,协助自己指挥这支三万人的大军。
第297章 袁树的参谋团队
根据这个时代的讯息传递效率,一名将军最多能够直接指挥五千人作战,再多,就超出了效率的传递上限。
所以但凡能够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的,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名将背后,必然有一个专业高效的参谋团队与得力的下级将领协力。
诚然,更多的军事将领本就不具备指挥大兵团协同作战的能力与资质,但就算有,也要有高效的参谋团队协作,否则指挥上的硬要求根本达不到。
而纵观整个汉末三国的征战历史,明确展现出三万人以上大兵团军事行动指挥能力的人,只有两个半。
一个是袁绍,一个是关羽,剩下来半个是曹操。
这两个半人里,袁绍和曹操都是明确有非常强有力、专业且高效的参谋团队在背后协作、帮助他们指挥,且留名者很多,比如郭嘉、荀攸、程昱、荀谌、许攸、田丰、逄纪等人。
而一旦失去了这种高效率的参谋团队协作,陷入逆风局面,曹操首先会拉垮下来。
失去了郭嘉、荀攸这两个主要谋主之后,曹操在214年之后所亲自指挥的诸多战争多以失败或主动撤退告终,开拓效率明显降低,甚少能够达成最初战略目标。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