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袁术 第246节
这部分人不在乎天下到底是谁做主,反正不管是谁做主,他们都是被人统治着,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第三股潮流自然就是对袁氏政权不满意、想要结束袁氏专政、恢复汉天子实权的人。
这部分人终究是少数,以张俭为代表,势力比较微弱,且遭受袁树的打击之后,基本上偃旗息鼓,不复存在。
第四股潮流最开始并不存在,但是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他们开始出现。
这群人就是对袁氏政权感到不满、对其有一些负面看法且怀着想要做出改变的心思的人,而那件事情,就是张俭事变。
张俭事变的最终结果虽然只是张俭一个人受到惩戒,甚至没死,但是随之而来的影响很大。
这是袁氏政权第一次对一名士人领袖发难。
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得袁基和袁绍获得了意外之喜,特别是袁绍。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妻子李氏是党人领袖李膺的女儿。
最初,袁绍在家族里的定位就是靠拢党人、吸引宦官火力的工具人,所以迎娶李膺的女儿为妻子,又因为李氏而得到了一部分党人的关注。
后来,袁逢在袁树的推动下选择正面刚,发动兵变,铲除宦官。
雒阳兵变之后,宦官覆灭,东汉帝国的政治格局天翻地覆,彻底换了一副模样。
士人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以士人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终,袁氏专政局面出现,党人集团大规模回归朝堂担当职位。
于是,袁绍的重要性直接降至冰点,被袁逢安排出去做郡守,从零开始重新走官路仕途。
在那个时候,党人们几乎已经没有把袁绍还放在眼里的了,就算是李膺的亲属、故吏们也只是对袁绍表示友好,并没有跟着袁绍混的想法。
他们的眼睛都盯着袁逢,或者袁树,他们都认为只有追随袁逢或者袁树才有更好的前途。
袁绍?
没什么意义了。
然而张俭突如其来的剑走偏锋却打碎了袁氏与党人的蜜月期美梦。
袁氏和党人本来可以度过更长时间的蜜月期,但是张俭的暴起却让这种可能性消失,并且提前把袁氏与党人之间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使得双方都非常尴尬。
尴尬之后,为了维持袁氏专政的局面,袁树顶替袁逢上了大号,连出狠招,把张俭整的身败名裂,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虽然情况最终得到控制,袁氏和党人并未进入全面针对的态势之中,但是还没有度完的蜜月也随之终结。
过早的终结。
并且这场张俭事变让不少党人意识到了袁氏政权的铁拳之强大,意识到了袁氏政权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守护权力的意志,更意识到了双方在不少利益层面不可调和的矛盾。
无论是袁逢,还是袁树,似乎都不能完美的代表士人集团的利益。
士人集团谋求的是大家一起分润帝国中枢权力,并不追求强势天子和其他的权力集团,张俭的行为其实也不符合士人集团的利益,但是张俭的行为却歪打正着,暴露了袁氏集团的质变事实。
袁氏集团已经变为了袁氏政权,开始有了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开始为自己谋取利益,有脱离士人大家庭的迹象。
他们代持皇权的事实已经不可更改,甚至他们也成为了皇权的拥趸,出现为了皇权而打压士人的迹象。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这要是发展下去,袁氏集团会比宦官集团更加可怕,乃至于发生变革天命之类的士人们并不太愿意看到的情况。
与袁氏集团决战并不是士人们的追求,甚至士人当中的激进派——党人们在看到了张俭的下场之后,也不想正面和袁氏集团发生冲突,这样做胜算不大。
特别是袁树组建新的常备野战兵团这件事情在他们看来就是袁氏捍卫自己政权的行动,这一行动会大大增强袁氏政权的力量。
直接对抗绝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那么,直接从袁氏集团内部找寻能够符合他们利益的重要成员,帮助他,辅佐他,让他在未来成为袁氏集团的掌权人,再根据士人集团的需求改造袁氏集团,就最好不过了。
第311章 袁基的愤怒
然而,符合这种条件的人选并不多,且条件比较苛刻。
首先这个人要是袁氏集团内部的核心成员,还要有发展前途,能在未来名正言顺地成为袁逢的继承人,掌控整个袁氏政权,顺利实现袁氏政权向士人政权的转变。
士人们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建制派,他们作为汉帝国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并不喜欢混乱与争斗,他们渴望稳定,追求稳定。
所以袁氏政权既然已经能够逐渐稳定下来,体现出了一定的统治力与威慑力,他们也不想破坏这个既定事实,但是他们需要这个政权能代表、维护他们的利益。
如果袁氏政权只能维护袁氏集团自己的利益,并且打压士人的利益,那就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了。
为此,他们必须要做点什么。
反正,他们对于袁树上位这种事情已经产生了一些忧虑,袁树已然不是党人与普通士人的最佳选择了。
于是,袁基最先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作为袁逢的嫡长子,袁基在大义名分上占据优势,如果未来袁逢要废长立幼,自然不会那么容易,如果能够确认袁基的立场,再扶持袁基,那么自然是很好的选择。
但是一个袁基还不够,且袁基的政治立场还不确定,为此,还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袁绍。
可以说,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一部分普通士人和大部分党人都已经产生了全新的政治诉求,他们不喜欢袁树这个过于强势的继承者继承袁逢的地位。
袁基和袁绍自然成为了备用选项。
但是这个趋势并未成为一个群体共识,士人们和精英党人们也没有群体公用聊天频道,不可能及时了解到各自的思想动向,而且袁绍和袁基常年不在雒阳,他们就算想要与之联合,也有一些时间上的成本。
但是现在,的确是一个好时机。
因为袁树结婚的缘故,袁基和袁绍都回到了雒阳参加袁树的婚礼,他们就在雒阳,所以在明面上的热闹喧下之下,自有一股暗流正在缓缓涌动。
其实对于袁基和袁绍来说,此番回来参加袁树的婚礼这件事情让他们两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满。
袁基结婚的时候,袁树正好在马融那边求学,所以袁逢没让他参加。
袁绍结婚的时候,袁树正好在为马融守孝,所以袁逢也没有让他参加。
结果轮到袁树结婚了,袁绍和袁基就被袁逢一封书信喊了回来,连拒绝的可能性都没有,一定要回来参加弟弟的婚礼。
这算什么事儿?
老父亲的偏心已经明目张胆的摆在表面上了。
所以袁树被他的部下们包围起来敬酒的时候,不远处的桌案上,袁基就在一杯一杯的喝闷酒。
虽然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他周身的低气压,却被袁绍很好的捕捉到了。
其实在此之前,袁绍的心情也算不上好,因为他在酒宴上看到了曹操的身影。
曹操和夏侯惇都在,昨日见到的王朗也在,周边还有一批年轻人,大概是曹操现在的同僚,曹操与他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一派年少得意的模样,似乎大好前程就在眼前了。
他都不记得上一次看到曹操这副模样是什么时候了。
越是这样想,袁绍心里就越不是滋味儿。
曾几何时,曹操只是他身边的一个小跟班,或者说,是一条哈巴狗,出身曹氏这种浑身淤泥的脏臭家族,完全不被他放在眼里,而曹操之所以能够跟着他,纯粹就是当时宦官专权乱政所导致的。
袁氏需要一个外援,而曹氏奉行的中间路线恰好契合了袁氏的需要,两个家族才为了共同的利益越走越近。
尽管如此,袁氏是传承今文经学的阀阅豪门,而曹氏只是靠着宦官才崛起的浊流家族,二者的社会地位有云泥之别,袁绍和曹操之间的相处也正如云泥之别一样,袁绍高居云端,低头俯视着泥巴地里的曹操。
袁绍在自己家里不算是特别有地位的人,但是在曹操面前还是有着十足的优越感的,两人表面上说是少年为友,但是袁绍从来也没有真心诚意把曹操当作朋友。
他打心眼里觉得曹操不配做他的朋友,只能做他的跟班,这一想法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任何的改变。
他一直认为,曹操是曹氏家族向他伸出的橄榄枝,曹氏家族的身份只能允许曹操跟随他,而无法触碰到嫡系的袁基、袁树。
可谁曾想,这种宛如思想钢印一般的观念却在此时此刻被敲碎了。
袁树居然看中了曹操,把曹操纳入麾下,给他仕途、前程,如此一来,不单单是曹操这个人跟了袁树,连曹操背后的曹氏家族和与之绑定的夏侯氏家族也会随之跟随袁树,成为袁树麾下忠犬。
原本可能属于袁绍的政治资本瞬间属于袁树了。
袁绍心里那个窝火啊!
袁树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和他作对,一直都在与他争夺他视作珍宝的东西,不管是长辈的关爱还是后来的家族资源,袁树全都比他更好,他什么都比不过袁树,结果到头来,连曹操这个脏臭的玩意儿袁树都要和他抢!
这个东西你都要!
袁树!
袁树!
我与你不共戴天!!
袁绍心中的愤怒、嫉妒、憎恶彻底爆发,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极为坚定的要将袁树踩在脚下的执念。
袁绍知道,他的命运将从此刻开始改写。
要么,他成功翻身,将袁树打落十八层地狱。
要么,他被袁树打落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不过袁绍的脑袋还是比较清醒的,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绝对不是袁树的对手,不管是出身还是能力还是帮手,自己都远不如袁树,无法与之抗衡。
所以他需要朋友,他需要很多很多的朋友来帮助他。
袁基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人选。
此前,他不能确定袁基对袁树到底是个什么看法,但是现在,袁绍的心理稍微有点底气了。
于是袁绍深吸一口气,做了一番心理建设,便举着酒杯来到了袁基的桌案边上,坐下来,向袁基伸去了酒杯。
“做小弟的向兄长讨要一杯酒,可以吧?”
袁基抬头一看是袁绍,勉强扯出一个笑容,点了点头,拿起旁边的酒壶给袁绍斟满了一杯酒。
“本初慢用。”
说完,他就继续一杯一杯的喝酒,一口一口的吃菜,仿佛来参加这场婚礼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吃饱喝足,完全不在乎袁绍接下来想要干什么。
袁绍也不恼,喝完一杯酒,他把酒杯放在了桌上,微笑着开口了。
“今日可是大喜的日子,咱们这小弟终于成婚了,如此喜事,兄长为什么看起来并不高兴呢?是有什么心事吗?”
袁基伸向菜碗里的筷子稍稍一顿,而后继续伸向菜碗夹了一块炖肉,缓缓送到了嘴里。
“本初这是何意?为兄并非不高兴,只是从来不爱笑,你我兄弟那么多年,难道还不知道此事吗?”
看着袁基漫不经心的样子,袁绍心中暗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叹了口气。
“依稀记得年幼时兄长还是爱笑的,结果如今却不爱笑了,或许是小弟记错了吧?不过兄长,今日,连叔父都如此的开心,兄长若是不显得开心一些,怕是叔父会不高兴的。”
袁绍一句话说完,袁基的面色果然变了。
他情不自禁地看向袁逢所在的位置,这一看,发现袁逢一边与人喝酒说话,一边开怀大笑,似乎真的非常高兴。
而这样的表情,在他的记忆中,甚少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