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不是袁术

我不是袁术 第277节

  这种说法的出现在无形之中助推了汉室刘氏的天命危机的发酵,使得宦官集团被诛灭之后的各方势力利益苟合期大大缩短。

  以至于到了正始五年刘悝去世的当下,这利益苟合期已经走到了尽头。

  于是,以刘悝是否该有庙号这件事情的争端为标志,汉室刘氏第二次天命危机的第二波爆发期正式开始,而幕后推手程立也在这个时候继续推波助澜,为历史的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给袁树送去了刘悝已死的消息之后,程立又单独上了一道表奏。

  内容是关于除掉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四代帝王庙号的建议。

  程立认为按照光武帝对西汉诸帝的评判标准,整个东汉建立以来,也只有光武帝、明帝和章帝三人有资格单独立庙,后面的几代天子虽然也有些供给,但是较之景帝、昭帝如何?

  既然远不如,还有很大的过失,又怎么有资格立庙呢?

  应该将他们的庙废除,全部移入太庙之中,无需单独奉祀,如此可以省去大量额外的祭祀费用以补贴国用。

  程立本身就是专门负责投递奏表的,所以他的这封奏表是直接由他本人递到了袁逢面前,然后请袁逢当场去看。

  袁逢本来还有些奇怪,打开一看,顿时瞪圆了眼睛,不可思议的抬头看了一眼一脸淡定的程立,略一思索,便强压着心中惊讶继续阅读,一字一句,生怕遗漏。

  读完之后,他放下了手中竹简,用十分复杂的眼神看着程立。

  “程仆射,你的这份奏表事关重大,并非是我一人可以决断,若真的要付诸实施,非要经过群臣商议不可,而一旦交给群臣商议,你可知道会发生什么?”

  程立面色不改,依旧淡定。

  “下官自然知道会发生什么,无非是一群沽名钓誉的虫豸气急败坏、喑喑狂吠罢了,可是自商以来,为历代帝王立庙之事无不是慎之又慎,可得立庙者,无不是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之圣君。

  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固有功勋,然比之孝景、孝昭何如?以孝景、孝昭之功,尚且不得立庙祭祀,更何况是四代先帝呢?吾辈为臣者,不能为了谄媚君主就罔顾事实,将一切尊荣加诸于君主之身。

  古人说,德不配位,必生灾殃,若君主功绩不足而得以立庙,后人观史得知,必然嘲讽君主好大喜功,让君主蒙受不白之冤,这难道是吾辈臣子该做的事情吗?下官言尽于此,愿司空明察!”

  袁逢沉默了一阵子,琢磨了一阵。

  程立的话说的很有道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很合乎情理的事情,这种说法拿出去,就算是在辩论场上,这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论点,想要驳倒,难度很大。

  因为废除庙号的事情,光武帝刘秀已经做过了,把光武帝拿出来做论据,含金量是杠杠的。

  而且说起来,这个事情也正好契合了袁逢的需求。

  袁逢想要为袁树铺路,想要为袁树代汉自立创造优越的舆论氛围,这一方面需要袁树自己支楞起来,一方面也需要外援从旁辅助,把取而代之的对象给狠狠地贬低,在舆论上打败对方。

  有庙号的帝王多了,就意味着这个王朝有功劳的帝王多,明君多,天命眷顾,这是一种政治象征。

  有庙号的帝王少,那就说明明君少,天命不眷顾,统治基础薄弱,容易动摇。

  这对于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来说,是比较不利的事情。

  所以同一个王朝统治期间,很少会有帝王主动取消先帝的庙号,除非对方实在是太不当人、天怒人怨。

  刘秀取缔的从实际上来说已经算是前朝帝王的庙号了,且取缔者多是导致西汉末年乱局的罪魁祸首,是导致西汉皇室失去天命的罪人,把他们取缔了,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更能凸显刘秀的不容易。

  但是程立要做的,是在东汉帝国存续期间,取缔东汉帝国前面四任皇帝的庙号,否认前面四代帝王的功绩,贬低东汉帝国这个统治集团的含金量。

  他们还没有失去天命,他们统治期间,东汉帝国并未走向没落,安帝、顺帝还颇有些中兴的味道。

  所以要是取缔他们的庙号,就更有削弱汉室刘氏的天命、动摇其统治基础的意味。

  这政治意味非常的浓厚,只要满朝文武不是傻子,一定能看得出来这里头蕴含的强烈的政治象征,一定能够感觉到袁氏这样推动此事的进程究竟是什么目的。

  这样一来,不就等于把袁氏想要取代刘氏的心思摆在明面上让人品评了吗?

  这合适吗?

  袁逢犹豫不决,想了一阵,重新看向了程立。

  “这件事情,你和子嘉商量过吗?子嘉知道吗?”

  袁逢知道袁树和程立之间的关系,知道程立是袁树忠实的狗腿子,如果是袁树想这样做,那袁逢就会认为这是袁树已有了必胜的把握,那推行下去、交给群臣议论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袁逢没想到的是,程立毫不犹豫地摇头否认了。

  “袁公,这件事情,公子他并不知情,这是下官自己的想法。”

  袁逢顿时一愣,而后皱起了眉头。

  “程仆射,这么大的事情,你不和子嘉商量一下就来见我,不担心子嘉知道之后怪罪于你吗?而且这么大的事情,若是没有子嘉的首肯,其他人会怎么看待呢?我认为你还是与子嘉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吧!”

  说着,袁逢就要把这份表奏还给程立。

  结果程立立刻向前几步,跪坐在了袁逢对面,向袁逢进言。

  “袁公,公子在并州忙碌于军务、政务,分身乏术,哪里有那么多的精力管顾雒阳的事情呢?公子把下官留在雒阳,就是对下官的信任,就是让下官为公子分忧,如果下官做不到,岂不是愧对公子的信任吗?”

  袁逢看着一脸激昂之色的程立,心中颇为惊讶。

  “程仆射,你说的有理,可这件事情太重要,关乎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不让子嘉知道,不合适的。”

  “这份表奏一式两份,下官已经派人送了一份往并州去,公子会知道的。”

  程立低声道:“但是下官更希望的是,公子得知之后,袁公已经将这件事情做成了。”

  “你……”

  袁逢紧锁眉头,十分意外地看着程立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程立深吸一口气。

  “袁公,敢问袁公是否知晓公子有代汉自立的志向?”

  程立问得那么直接,顿时把袁逢吓了一跳,赶快环视四周,见四周无人,忙道:“噤声!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语如何能说出来?你是想被诛灭三族吗?”

  程立却只是看着袁逢。

  “袁公,下官以为,公子对您并没有隐藏的心思,公子心中所想,您必然知道,是吗?”

  袁逢逐渐冷静下来,深深地注视着程立,过了一会儿,他缓缓点头。

  “看起来,子嘉对你确实非常的信任啊,这种事情都能和你说。”

  程立闻言,顿时满脸的骄傲之色。

  “不瞒袁公,公子与下官多次同床共枕、抵足而眠,畅谈天下大事,而这些事情,公子并未隐瞒过,一并告知下官,所以,对公子的恩德,下官愿以性命相报!

  而正是因为如此,下官才有这样的决意,才愿意为公子的大业做一些事情,就是不知道袁公是否知道公子的志向、又是否愿意支持公子的志向。”

  袁逢抿了抿嘴唇,思量片刻,而后轻轻叹了口气。

  “没错,我知道,子嘉并没有隐瞒过我什么,当初,我问他是不是想让我做周文王,他点头了,说他想让我做周文王,而他自己则有武王的志向。”

  程立面露喜色,连连点头。

  “既然如此,袁公一定是愿意的,是吗?”

  袁逢长叹一声。

  “为人父者,又如何能够对儿子的请求熟视无睹呢?子嘉从小聪慧,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欢欣,更是袁氏未来的希望,从未让我操心过,现在他对我有所求,我当然只能答应。”

  “既然如此,袁公,何不为公子扫清阻碍呢?”

  程立低声道:“公子有公子的事情要做,公子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能够顾全到方方面面,所以我作为公子的心腹,为公子解除忧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我又听说,父母之爱子,当为其计深远,袁公深爱公子,既如此,就更应当尽可能的为公子减少阻碍,如此不仅是为了公子,也是为了袁氏的将来,难道不是吗?”

  袁逢被程立彻底说服,无奈地笑了笑。

  “程仆射所言,都是对的,这正是我应该去做的事情,子嘉有你这样的心腹,我是放心的,今后就算我不在了,有你这样的心腹辅佐他,帮助他,我也可以放心了。”

  程立闻言,立刻端正衣冠,向袁逢行礼。

  “立此生都将为公子大业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至死方休!”

第354章 我的继承者,只能是子嘉

  对于程立的表态,袁逢很是高兴。

  能够有如此愿意为主上分忧的部下,他是真的为自家好大儿的驭下能力感到骄傲。

  随后,两人便开始商量这件事情具体该怎么操作。

  取缔四名本朝皇帝的庙号,虽然不是不能操作,但是理由要充分,要能够服众,还要有足够多的人愿意支持。

  并且对于意料之中的反对者也要有所准备,要能够应付反对者的进攻。

  袁逢不太善于斗争,也不是很喜欢斗争,所以把希望寄托在程立身上。

  程立十分善于斗争且乐于斗争,于是他立刻为袁逢分析了一下眼下的局势。

  他认为当下整个朝堂上下大部分的势力都属于袁氏,只有少部分势力不在袁氏的控制之下,比如那群忘恩负义的党人。

  只要袁氏的势力基本上认同,那么党人就算不认同也没有办法,因为袁氏的人比较多,他们占据多数权力位。

  而袁氏的力量中,程立可以保证,属于袁树的派系都会支持这一决定。

  如果他们知道这件事情关乎到袁树的功业,更是会不遗余力的支持。

  在一心会集团之中,几乎所有人都把袁树放在第一位,所有人都认同没有袁树就没有他们的未来,他们已经和袁树深度绑定,哪怕是改朝换代的事情,程立都敢保证百分之九十九的支持度。

  剩下那百分之一里估计还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中立者,至于反对者……

  只能说一心会集团的筛选机制并非百分百有效,如果真的出现了反对者,也不能说就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

  但是对于一个政治团体来说,一心会集团的向心力、凝聚力真的已经是T0级别的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袁逢这边。

  汝南袁氏的那些门生故吏们是否会支持这一决断,这关乎到袁逢对汝南袁氏所属势力的控制力。

  这个势力团体的规模太大,尤其在袁氏主张朝政之后更是大规模上位,权力膨胀,规模膨胀,今非昔比。

  袁逢当然很自信的表示只要他发话了,提前准备好了,那么袁氏门生故吏们一定会支持他,但是程立却并不这么认为。

  “袁公,关系到改朝换代之事,还是要谨慎一些,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这固然是优势,但是他们是否愿意帮助袁氏改朝换代,恐不能直接认定,怕是不支持的人会比较多。

  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这件事情能够帮助袁氏筛选出绝对支持袁氏的忠良和心怀异志、不愿追随袁氏的叛逆,尽早将这样的人剔除出去,对于公子来说很有必要。”

  袁逢对程立的说法不是很认同。

  “袁氏对于这些门生故吏都是有恩的,且他们都是因为袁氏才有了今日,如果不跟随袁氏,他们难道还有前途吗?我不认为他们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他们跟随的是袁氏,而不仅仅是公子。”

  程立轻声道:“袁公,您有二子,除了公子之外,还有嫡长子袁太仆,如果说您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袁氏,那么袁氏门生故吏自然不会抗拒,但如果说您为的是公子,您觉得,会不会有人质疑呢?”

  程立这番话一问出来,袁逢立刻就不说话了。

  他意识到程立说的是对的,是有道理的。

首节 上一节 277/2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开局98k,杀翻苍云岭

下一篇:民国:打下东北,暴兵当球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