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将北伐进行到底

将北伐进行到底 第494节

  大约宣读强调了一下军纪之后,刘淮就正色说道:“但我想说的不只是这些,军中军法官与文吏,都是自节度府与元帅府委任的。”

  “有些将领,将麾下兵马当做私产,动辄鞭打军卒不说,更是支使军法官如支使牛马,你们这不只是不尊重军中法度,更是不把元帅府与节度府放在眼里。”

  说到这里,刘淮的语气缓和了下来:“当然,有些军法官仗着节度府的权势作威作福,欺辱军事主官,也当有惩戒。”

  有几名军官听到前一句的时候还暗中擦汗,但到后一句的时候,就立即放松下来。

  但刘淮的下一句话,就让人心都提了起来。

  “而发生这些矛盾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上下不通,内外生疑而造成的。因此,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交流畅通。”

  “从一开始就参与北伐之人,随着我父出征,咱们彼此亲近,自然没有隔阂。

  可如呼延总管、王友直王统制这般在之后方才加入我军之人,没有交心,到时候起了生分就不好了。

  呼延总管之下的统制官,我更是无从了解了。”

  “就比如此番在呼延总管麾下的那名军法官,竟然发生欺辱统制官之事,而季成季统制却因为是初来乍到而忍气吞声,到最后若不是呼延总管彻底忍耐不了,告发到节度府,我说不定还会被蒙在鼓里。”

  “这样早晚会出大事。”

  “因此,我在这里定下个私人书信往来的制度。副统制及以上的军官,州通判及以上的地方官,每半个月,都要给我写一封书信。”

  “这封信不会公之于众,甚至其中内容我也不会让任何人得知,只是你我之间的言语罢了。”

  “若有不可言说的苦处,道听途说的风闻,最近读书的感悟,练兵行军的心得,乃至于某种小菜好吃,某地天气干爽,父母安康,儿女孝顺之类的事情都可以写在其中。”

  “你我交心之后,欺上瞒下的事情自然就减少了。”

  刘淮虽然说话的时候笑呵呵的,而且说完之后,也有些人面露感动之色。

  但聪明人已经隐隐约约的发觉,如果这种制度能坚定的执行下去,那么山东所发生的大事,刘淮就能了若指掌。

  因为每半个月写一封信的规定是死的,而且内容没有任何要求,也就是说不能用公务繁忙而推脱。

  写不了公文,难道一张条子都写不了吗?

  到时候自然会漏出一些信息来。

  更为重要的是,这封书信是完全保密的,也就是说可以放肆攻讦同僚,暗中说坏话。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不相同,中间就会有言语相悖的情况,就给了刘淮调查的抓手。

  在这种制度下,想要瞒过刘淮,理论上只能是一个州府,从驻军到民政官,乃至于之后可能会有的台谏巡查,锦衣密探全都共执一词,同心同德方才可以。

  理论上这是不可能的。

  刘淮这倒也不是原创,而是学的带清的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终究只是制度罢了,它无所谓好坏,决策者可以通过这种制度来保证信息畅通,只不过有人会拿这种权力而作威作福,有的人会运用权力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当然,所有的制度都有漏洞。

  密折制度到了乾隆时代,就被人摸清楚了套路,王亶望就让甘肃上下所有有权力写密折的人跟他一起欺骗乾隆,说甘肃有大旱,从而要来一大堆秀才名额,发卖之后全省官员一起发财。

  但是现在这套密信制度刚刚出现,倒是可以用一用。

  对此,会场中的人更加没有反对了。

  少部分聪明人知道这是刘淮在集权,但一个军政领袖想要集权,有什么错误吗?

  或者说,你都加入了这个军政集团了,这时候不帮助政治首脑集权来表忠心,难道还要上眼药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跟政治首脑交心拉关系的机会何等难得?谁要反对,他们反而要先反驳的。

  丝滑的将第三条通过之后,终于到了‘如何恢复北地民生’这个宏大议题上来了。

  而正因为这个议题实在是过于宏大,以至于一开始依旧无人发言。

  “都统郎君,那就由臣下先来吧。”会场中沉默片刻之后,还是李通这个前金国宰相起身出言。

  “所谓北地民生,不单单指的是山东。换句话来说,就是需要施加恩德的,并不只是山东百姓,还有中原河北士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金国接壤的州府要接纳流民,并且统一赈济,然后到山东各州府,进行授田。”

  “如今山东两路,人口依旧没有恢复到前宋的水准,还有大片荒地等待开垦。”

  “这些流民却不能仓促授田,而是要进行民屯,统一管理。两年之后,方才能解散民屯,进行授田。”

  李通说完最重要的一条硬性要求之后,开始侃侃而谈,述说自己思量已久的计划:“所谓恢复北地民生,无非就是发展‘士农工商’罢了。”

  “对于士,不仅仅要任用,更要培养。都统郎君已经在卫所中建立了卫学,地方建立社学之事已经刻不容缓。”

  “原本去年就应该推进这番计划,却因为连番大战耽搁了时日,已经不能再拖了。”

  “社学的建设数量,应该记录在地方官员的考核中,以此为升迁或者贬谪的依据。”

  这几乎已经算是全盘抄了明朝的基层教育政策了。

  但李通还是玩了个花招,没有将如何任用‘士’光明正大的说出来。

  毕竟展开乡试这种事情,闷声大发财就好,到时候就用政令颁布出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将事情办妥了。

  不给陆游等人的反应时间。

  李通继续侃侃而谈:“对于农,则还是兴修水利,减免徭役等一系列手段。此番要继续减免农税,三成的税率太高了,今年要减到一成才好。

  新开垦的土地进行三年免税,以此恢复人口与耕地。”

  摊子小的时候,由魏胜亲自盯着,还能说收三成税就收三成,没有苛捐杂税。

  但扩大到山东两路,就不能维持这么高的税率了,因为封建时代系统性的腐败是无法避免的,上面定三成,底下小吏就敢收五成。

  这根本不是靠人的意愿就可以避免的。

  如果让行政力量监督到每个小吏,那庞大的冗官机构就能将山东拖垮了。

  也只能尽量从最上面减少税率,再辅以巡查机构的监督,方才能让农业税减少一些。

  说实话,若如今是太平盛世,这一成农业税也够高了,但这毕竟是战时,想要十五税一,乃至于三十税一,以如今的山东来说根本不现实。

  就这十税一,也有人觉得税率太低了,当即就有人想要出言反驳。

  李通却是眼疾手快,摆手说道:“莫忙,我知道如此税收可能会下降,到时候若是军饷都发不出来,将会出大乱子。而这就要落在‘工’与‘商’上了。”

  “首先说‘工’。工包括许多,如同编草鞋,打家具,做铜器,甚至茶叶,酿酒,明矾,煤炭都可以算得上‘工’。

  但这些行业官府不能全部插手,否则就如同前宋一般,成了与民争利的恶政,到时候必然会造成行业萧条。”

  “官府可以插手的行业,无非就是盐、铁两项罢了。”

  “首先是盐,无论是海州还是日照,都有优良的盐场,每年产盐量巨多,足以称得上一笔巨大收入。”

  “其次是铁,原本山东东北处就有几处巨大铁矿,而收复徐州之后,铁匠也不再缺少,来年就可以打造铁器,贩卖出去。”

  听到这里,梁肃起身打断了李通的言语:“都统郎君三令五申,要稳定市场,莫要在百姓生活物资上收利过甚,李参谋此番不是要与大政背道而驰吗?”

  李通摆手笑道:“孟容误会我了。非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解忧,公私两便。”

  “哦?”

  “孟容想的乃是山东一隅,在魏公与都统郎君的英明决断之下,民生恢复,盐铁价格稳定,但对于整个北地,乃至于整个天下来说,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孟容有所不知,两淮的盐价已经到了三百文一斤,而中原河北的盐价已经到了有价无市的程度,咱们为何不能将盐铁卖到这种地方去呢?

  哪怕一百文一斤盐,也可以急速平抑盐价,与我与民皆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李通摊手以对。

  宋国的盐价确实是太离谱了。

  唐末五代十国混战的时候,盐价也没有到过这种程度,只能说宋国的官吏实在是太有能耐了。

  虞允文也想要平抑盐价,但是江南大盐商可不仅仅是商人,更是权贵的白手套,其中甚至有赵构的股份,这盐价你怎么平抑?

  另外多说一句,自从接手了赵密那十几座酒厂之后,赵构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江南最大的酒商了,太上皇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梁肃沉默片刻之后说道:“李参谋所言有理,可难道就不会资敌吗?”

  李通没有挖坑,问谁是敌人这种废话,而是径直摇头:“不会的,因为咱们的商人不与官家做交易,直接与当地豪强接洽供货。这些大户与咱们自然不是一条心,可与宋金两国官府也不是一条心。”

  陆游拍案起身,气得血灌双瞳,然而在所有人将目光投过去的时候,他也只能长叹一声,又坐了回去。

  陆游是宋国官员,是士大夫,更是读过圣贤书,体验过民间疾苦的儒者。

  李通这番谋划的的确确是要坑宋国官办盐场一把,但哪有如何呢?

  一直在坑害百姓的,难道就不是宋国官府自己吗?

  现在山东节度府有办法让宋国百姓吃上较为便宜的食盐,陆游却要出言反对,到时候有人站出来质问陆游到底是不是站在百姓一边,他该如何作答?

  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了。

  李通心思七窍灵通,自然知道陆游所想,但他只是瞥了一眼后就将此事揭过,继续回应梁肃的询问:“至于铁器,孟容就更不用担心了。”

  “咱们贩卖出去的,皆是锄头与铁锅之类的具体器物,会成为百姓家的日用品。若是宋国或者金国收罗民间铁器,那就会直接丧失百姓人心。”

  说到这里,李通又补充了一句:“他们是不会这么蠢的。”

  算是给宋国找补了一番。

  李通也曾经做过基层父母官,所有政策都是需要人来实施的,就比如官府要收集铁器,肯定是要派遣兵卒或者衙役去挨家挨户的征收。

  这些衙役兵卒怎么可能只是收取铁器?

  到时候不抄家似的将所有财货卷走就怪了。

  立即就会民怨沸腾的。

  宋国就做过类似的蠢事,宋徽宗赵佶喜欢江南奇石,建造艮岳,在江南收取花石纲。

  当时在江南主持此事的朱勔堪称指谁,谁就会破家灭门,只要说你家有奇石,没有也得有。

  不交出来,就掘地三尺的搜,如狼似虎的兵卒破门而入后,事情如何发展就由不得别人了。

  当时江南大户破家者无数,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方腊起义。

  梁肃自然也知道宋国这档子破事的,闻言又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陆游,方才说道:“既然李参军思量清楚,那在下就并无他言了。”

  李通点头,继续说道:“而想要实现这些收入,就得靠‘商’了。”

  说到这里,李通同样看了陆游一眼:“陆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宋国商税收得十分重。”

  开始商谈正经政事之后,陆游也将刚刚的情绪抛之脑后:“如果按照朝廷本身税收来说,倒也不算多,只不过,若算上官营以及地方设卡税收,那就真的没数了。”

  宋国的商税也是玄学。

  此外,对于宋国的商业来说,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税收,而是官营。

首节 上一节 494/5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汉风烈烈起南洋

下一篇:帝国模拟:从傀儡到万古一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