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211节

  张喜活着,汝颖之士就有一个绕不开的前辈,很多人会很难受的。

  袁绍已经当惯了一方大佬,又怎么会屈居张喜之下?

  偏偏张喜活着,私下场合里,袁绍又必须低头……他如果连张喜这样的同郡长者都不尊重,又怎么能要求其他追随者对他保持尊重和服从?

  这也不是袁绍一个人的事情,他身边那一串汝颖人,面对张喜时都很难挺直腰背。

  反过来说,张喜只要活着,那朝廷有什么需求,派张喜出面去游说袁绍,袁绍这里能拒绝,他下面的人迫于情面,也会出面游说袁绍,让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出现转机。

  总之,张喜的背景,决定了他无法活着进入河南地界。

  而之前张喜又没负责过什么具体的事情,没做过事情,也就不会做错什么事,赵基想抓尾巴都难。

  眼前就是极好的机会,天子、公卿百官急于返回雒都,牺牲一个以后难以控制的张喜,对他们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难以接受。

  张喜终究是参加过东迁的公卿,虽然没想到自己会倒在过河的最后一步,但比起那些战死山野之间无人收尸,或尸首两分的公卿、百官来说,他已经很幸运了。

  就在攻克壶关、生擒高干的喜悦气氛里,张喜本想吞金自杀,可过程实在是有些折磨人。

  他的属吏又不敢介入死亡,急的没办法,都只能干看着。

  孔融隐约能听到张喜哀嚎之声,猜测此刻的张喜就是想饮剑,估计也疼痛难耐无法行动。

  实在是没办法,孔融只能来找封锁馆舍的虎步军头目。

  这人也听的难受,就说:“既然张公已死,某这就派人收敛仪容。”

  睁着眼睛说瞎话,可孔融、张喜的属吏也都无法否定。

  只能认同‘张喜吞金而死’这一结果,看着对方选出几个军士入内,不多时这几个人相互配合,缢死了张喜。

  尸体完整,没有见血,生前没有遭受殴打、辱骂……唯一不好的就是吞金过程有些煎熬,相对来说,张喜已经比大多数公卿幸运。

  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牵连家人。

  孔融也入内与张喜遗容告别,见室内挣扎痕迹明显,十分的不体面。

  就觉得返回雒都后,应该派遣人手,重新恢复可靠的毒药生产。

  那种没有强烈气味,吞服后能迅速暴亡的毒药,本身就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

  对公卿们来说,从容体面、无痛苦的离去,本就是一种特权。

  张喜死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赵基这里,赵基反而没有什么成就感。

  除掉张喜,只是避免汝颖之士快速掌控朝廷罢了。

  张喜死了,赵温想必也会心寒不已。

  有赵温当自己的代理人,很多事情也就好处理了。

  这不是赵温乐意不乐意的事情,自己选择了赵温,赵温只会欣然接受。

  从始至终,天子全程不参与,又有孔融全程参与进来,赵温这些活着的公卿恐怕也会失望不已。

  不过都无所谓,就此分别后,以后能不能再见都是两说。

  随着张喜谢罪辞官并自戕,赵基也开始与袁绍谈判上党停战事宜。

  是时候该考验袁绍、淳于琼之间的友谊了。

  赵基不仅要求淳于琼各将督兵协助张杨护送朝廷还于雒都,还要求袁绍将军中五百人督以上的家眷送到雒都。

  手里没有了淳于琼的家属,淳于琼会不会继续忠诚于袁绍?

  这显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赵基不怕袁绍拒绝。

  张喜已经死了,他反而乐意与袁绍继续对抗。

  他对抗的时间越长,张燕那里抢的就多,这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拖到公孙瓒南下,那时候就不是停战与否的问题了,而是怎么处理袁绍的遗产问题。

  用张喜的命,给朝廷换来河北诸将的家眷,想必天子、公卿们会感谢自己的。

  朝廷带着王师返回雒都,这才像朝廷该有的样子。

  否则吕布去了听吕布的,曹操去了又听曹操的,这叫什么话?

  反正要脱手了,赵基很乐于重新武装朝廷。

  自己干过的事情,哪能让旁人再干?

  就这样,张喜死的物超所值。

  公卿们那点怨气很快就被压制下去,静静等待最终的谈判结果。

第245章 如此忠臣

  壶关城,东门外。

  袁绍使者、右将军幕府从事中郎徐勋快步下马,奔到囚笼前。

  囚笼内贴心铺了一层厚厚的干草,高干睡卧草垫中,整个人蓬头垢面精神萎靡。

  也没人照料,因此卫生状况很差。

  围绕囚笼又是一圈木桩,悬挂一颗颗伪并州刺史部的州吏首级。

  这些首级轻微旋转,不管怎么旋转,时刻都有头颅面朝高干。

  高干无心饮食,囚笼外的麦饼、水罐就那么静静放着,濒临脱水的高干已快昏迷。

  “元才兄?”

  徐勋低声呼喝,高干只是眉梢动了动,还是不肯睁眼,不做回应。

  徐勋见附近有卫士值守,就问:“何不遣人服侍元才兄用餐、治伤?”

  卫士不语,给徐勋带路的西门俭跟上来,说:“徐从事若是有意,可与高干一同受刑。”

  西门俭见徐勋怒目不语,就笑了笑,扭头看卫士:“开门,让他们进去伺候高干吃些食物。”

  “喏。”

  两名卫士应下,分出一人去开门,也没上锁,就是用绳索绑住了门扇。

  西门俭则督促徐勋,徐勋也顾不上与高干叙旧,只能跟着西门俭快速入城。

  城内正组织一支运输队,一箱箱竹简、丝织物装车,向太原进发。

  后续还有运输队,各种大型铜器也要一并运走。

  愿意走的吏民,也都会进行编组,一起运输物资返回太原。

  秋收结束,不照顾田地,也不割草的情况下,百姓空闲时间很多。

  反应机敏的百姓,再割舍不下家乡,也会伴随亲友、乡党组团迁往太原。

  目光稍稍放长远一些,以后双方围绕上党还会爆发战争。

  不管是谁获得上党,都会进行苛刻统治,兵役、徭役以及粮食征收,能扰的上党各县不得安宁。

  现在去河北已经来不及了,河内、河南尹更是一片白地,目前只能迁往太原。

  徐勋勒马缓行,看着城内百姓做迁徙准备,忍不住问:“赵侍中欲迁上党士民?”

  “此言不妥。”

  西门俭纠正对方,说:“壶关城中吏民多追随逆臣高干据城抗击天子之师,反状明显,罪无可赦。然赵侍中宽厚爱民,念及城中多有被胁迫者,这才减死罪,举城贬为奴隶。”

  徐勋用一种无奈眼神看西门俭,西门俭继续说:“其他各县见王师而归顺,我军秋毫未犯。吏民有感赵侍中治军严明,故多有居家迁往太原者。”

  也不理睬徐勋,西门俭自顾自,颇为感慨说:“这也是他们的好造化,以后还想来太原,可就难了。”

  “呵~!”

  徐勋哂笑不已,也不跟西门俭做口舌之争。

  城中原高干府邸,赵基翻阅高干贮存的各种书信,不乏熟人。

  很多书信内容只是正常的往来问候,毕竟高干曾带人游历过太原、河东,当时就拉走了一些士人。

  这些士人,也构成了高干的并州刺史部。

  西门俭引着徐勋进入府邸,这座宅邸已经快被搬空,徐勋断定赵基无意在上党久留,心中把握大增。

  沿着走廊行走,徐勋左右观察,还看到几个无甲武士搭成人梯,摘取布帐、垂幔的铜挂钩,这些布幔帐帘也被取下,折叠后打捆。

  后院东阁前,整理一番仪容,扶稳左腰悬挂的佩剑,头戴红纱进贤冠跟随西门俭登上阁楼。

  二楼,赵基穿灰白粗布短衣,外罩黑纱对襟无袖短衣,腰间扎一条躞蹀革带,身下是红布长裤,一双紫红两色漆皮履穿在脚上。

  徐勋进来,也是最先看到赵基的一双脚,因为赵基斜身侧坐在矮榻之上,两腿交叠就搭在桌案边角一叠竹简上。

  今日赵基才洗过热水澡,赤巾护额束发,蓬松头发随意从肩前两侧垂下。

  靠头的矮榻边上是一个竹筐,赵基翻阅竹简、帛书时,见有意思的就丢入筐内收藏。

  西门俭见怪不怪,拱手:“侍中,袁绍使者带到。”

  “右将军府内从事中郎徐勋拜见侍中、平阳赵侯。”

  徐勋上前几步,俯身长拜,声音清朗。

  作为袁绍目前主要的对外使者,徐勋身高八尺有余,仪表不俗。

  “坐。”

  赵基歪头瞥一眼,看完手里竹简后才坐正身子:“我的条件想必你也听了,如何?”

  徐勋落座,跪姿板正:“移交各军五百人将以上家属一事不难,是移交给赵侯,还是朝廷?”

  “自然是朝廷,我是忠臣,顾虑朝廷安危,才有这样的提议,否则我要这些家属、人质做什么?”

  赵基理直气壮,反问:“难道我要,就不会给?”

  “非也,赵侯小觑了我主器量。”

  徐勋对着邺城方向拱拱手:“若是赵侯扣留各将家属,我主自然同意,技不如人,也没什么好怄气的。可若是移交诸将、军吏家属于朝廷……为诸将家眷安危着想,请恕我主不能答应。”

  整个淳于琼增援集群也就三个营,七千余人。

  壶关口、天井关、高都、潞县这四座关、城的守军,守城时能有八千到九千人;实际上真正隶属于袁绍的军队不足一千五百。

  攻破壶关前,整个上党的河北军堪堪万人而已。

首节 上一节 211/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