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虎贲郎

虎贲郎 第212节

  徐勋的提议让赵基来了兴趣,笑问:“那我要诸将家眷,袁本初可有其他要求?”

  “赵侯不是要做忠臣?”

  徐勋板着脸反问:“何故如此询问?”

  “本侯只是好奇。”

  赵基伸手拿起桌上一条空白竹简,轻松折断,看着断口处密集竹刺,又看看徐勋的脸:“难道使者以为本侯问的不对?”

  “不敢,赵侯若是如此问,那我主书信在此。”

  徐勋取出一个锦囊,从中抽出一份帛书看了看内容,确认无误后抖开,折叠后递出。

  西门俭上前接住,转递给赵基。

  赵基拿起阅读,不出预料,袁绍不想转移淳于琼的家眷,也将人质范围局限在军司马以上十一家。

  转移中高级军吏的家眷,保留主将淳于琼,中低级军吏的家眷。

  若有变故,驱逐这些中高级军吏就能夺回兵权。

  赵基也不在意,反正有吕布修理这支河北兵,这支军队大概率会一分为三,或一分为四,谁也别想独吞。

  刘表的粮食供应不稳定,真正能让朝廷撑过这个冬季的只有袁绍。

  因此这支军队,明年春季前就会遭遇断粮。

  “既然本初公强硬要求,我也不好再做逼迫,此事就这样定下。”

  赵基又问:“那么东郡之围何时能撤?”

  “回禀赵侯,我主已传令东武城各军,令若到而城未破,各军自会撤离。”

  徐勋语气诚恳,用一种奇怪眼神打量赵基:“敢问赵侯,这便是救臧公之策?”

  “攻敌之必救,才能解东郡之围。”

  赵基扭头看窗外景色:“我祖父再三要求我出兵救援,可从太原发兵前往东郡,过于遥远,路途险阻,变化难测。高干窃据上党,我又何必舍近而求远?”

  这个功劳必须认下来,不能丢。

  他也听明白了徐勋的言下之意,这段时间袁绍会命令围攻东武城的各军发动试探性强攻,能一鼓下城,就算臧洪倒霉,反正袁绍已经传令撤军了,只是很遗憾,信使跑慢了。

  可现在东郡围攻臧洪的军队,不见得能坚决贯彻袁绍的命令。

  这种命令操作不好,是会死全家的。

  若是破城无能,最多也就是丢官、降职。

  各方突然大混战,东郡这里的袁军肯定也不乐意将事情做绝。

  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赵基命令虎步军去围攻弘农杨氏,大概率也会围而不攻,尽可能等待变数发生。

  随即,赵基开始向袁绍书写停战文书,盖上自己的私印后,就递给徐勋:“上党这里,会交由朝廷委派郡守,若无意外,我会以张杨麾下的薛洪暂任。诸将人质抵达,我就从上党撤军。只是你也要跟袁本初说明白,如今只是上党停战,今后河北兵马不犯上党,我也不会出兵于此,我期待与他会猎于真定,而非上党。”

  “明白。”

第246章 将战真定

  真定县城,张燕刚结束一场内部会议。

  各军头目散去后,张燕一个人坐在地图前怔怔望着。

  军中内外已有流言滋生,说是袁氏与赵氏停战,他们被赵氏所卖。

  所以各军头目急切要求退兵,哪怕丢失一些战利品,外围势力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年常山之战,已经打的黑山军各部有了心理阴影。

  现在也是一样,率先抵达真定的人已多多少少抢到了一些东西。

  如果能打顺风仗,这些人不介意留在前线与袁军对峙。

  可若是赵基与袁绍和谈,那留在真定就危险了。

  等袁绍主力围上来,那想要全身而退可就难了。

  毕竟……已经多多少少抢到了一些东西,可以算是不虚此行。

  这与张燕的规划存在很大差距,张燕也清楚,是无法一口气歼灭袁氏的,怎么也要重创或拖住袁氏主力,给公孙瓒制造机会。

  相对来说,公孙瓒更注重的是地区服从,不在乎那些土地归谁。

  而袁绍这里考虑的就要多了,驱逐韩馥,诛杀冀州冠姓、郡望、豪强,基本上重创了冀州的帝室派。

  剪灭那么多豪族,袁绍获取了军资、人力,追随、支持他的豪族获取了更多的生产资料。

  所以袁绍、占据冀州统治地位的豪强们普遍获益,是不可能放任黑山军返回家乡的。

  哪怕现在人均土地明显富足,可几代人繁衍之后,再多的土地也不够用。

  宁肯自己的子孙争夺土地打生打死,也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与外人争杀。

  内斗再狠,最终的胜利者依旧是自家后人;若是容留外人,稍有不慎,就有宗族覆灭的风险。

  这种关系百年、千年的长远大事上,冀州人表现出了极端的团结。

  黑山军中目光长远的头目自然也不愿为了生存苟且于当下,否则子孙世世代代困居深山之中,以后几乎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连读书、出仕的机会都没有,生产力不足,饿肚子是常态,娶不上媳妇灭种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甚至顽强生存,河北大姓缺健奴时会来山里捕奴,把你抓走了,那就生不如死;郡县缺兵,也会来山里哄骗、强抓。

  总之,只有败者才会困居山野之中,被动等待消亡。

  可惜的是,人群之中拥有远谋的永远都是少数。

  张燕很是无奈,当真定这里的黑山军开始撤离,那外围扫荡的黑山军也将争先恐后后撤。

  那么各种中立、缴纳过粮食的豪强也将闻风而动,配合袁军追击、掩杀黑山军各部。

  就像当年常山一战一样,只是稍稍失利,就全军大溃,被袁军、豪强联军衔尾追杀。

  “大渠帅,赵侯使者来了。”

  听到声音,张燕猛地起身,快步出门就见赵范也疾步而来。

  赵范也听说了黑山军发生的事情,真不敢耽误,见到张燕立刻将手书取出:“将军,赵侍中回书在此。”

  张燕迫不及待接过阅读,皱着眉头:“天子要返回雒都?”

  “是,兖豫之间陈王、吕蒙侯联军征讨贼臣曹操,天子将要率王师与河内张将军前往助战。”

  赵范快速说:“天子已赐下旌节、车驾于赵侍中,赵侍中不日将奉旌节、车驾率军北上,来此助战。”

  张燕依旧皱着眉头,不是他们多么喜爱天子。

  而是天子抵达常山的话,能立刻让中立的豪强一波波反戈、起兵讨伐袁绍,袁绍将要失去外围支持的力量,袁军也将不稳。

  正是因为天子亲征,才让黑山军各部争先恐后下山参战。

  同时天子能宰割天下,击败袁氏后,赦免黑山军各部的罪行,他们自然能返乡夺取自己的祖地,还能反向兼并!

  张燕看着赵基的手书,上面赵基承诺将率三千劲骑北上助战……张燕也不清楚这三千劲骑有多劲,只觉得前景有些悲观。

  也逐渐收敛表情,起码赵基出兵助战的消息,能稳定黑山军各部的士气,不至于总崩。

  “现在形势危急,天使也能察觉。某这就手书一份,还请立刻上呈赵侍中,请速发援军。”

  张燕展臂邀请,赵范跟随张燕入屋舍,张燕捉笔向赵基写信。

  不能一战击溃袁氏,那带着这次劫掠的战利品安全撤离,来年再战就是。

  再说了,临近冬季时,就到了公孙瓒发威的时候了。

  到那个时候,山里各部肯定有乏粮、绝粮快要饿死的人,到时候组织一支敢死之军出山助战、求食,总能削弱袁氏。

  赵范不敢耽误,立刻将这份信交给使骑,快速发往上党。

  他则来到真定城郊的军营,来这里寻找赵云。

  起兵讨袁的常山、中山豪强、豪杰中,豪强自成一股,组成联军,首领受封都尉之职。

  而赵云算不得豪强,与其他性质类似的武装也组成联军,被赵基拜为常山国中尉。

  郡国中尉,如似郡尉;侯国中尉,如似县尉。

  因此赵云所督,正在训练的这支军队的番号就是常山国兵。

  不同于常山都尉、中山都尉这些豪强联军,这些豪强根本没有迁徙家眷去太原的心思。

  哪怕形势不利,他们转身投降袁绍,大概率也能保存家业、家眷,不过要缴纳人质,正式编入袁军体系。

  所以这两支都尉兵有退路,不肯迁徙家眷,受制于赵基。

  赵云这里是小地主、普通民户、小寒门为主,他们根本没有与袁绍谈判的资格、余地。

  针对赵云这种小寒门反抗势力,此前冀州也不缺这样反抗袁绍的武装,这种武装被袁绍一概称之为贼,连谈判的兴趣都没有,以打压、消灭、消化为主。

  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常山国兵的家眷早已开始迁徙,为了保护迁徙队伍,赵云这里反复精简,最终只留下骑士二百,步卒九百,总共不到一千二百人。

  人员精简也有好处,留下的都是壮士,各种杂乱的器械汇总后再择优分配,使得赵云这支千人国兵格外精锐。

  自黄巾之乱以来,这一代的青年、壮年都在战争中度过,几乎不需要搞什么新兵训练。

  完整军队建制,就能拉上战场使用。

  赵基对赵云很是慷慨,起手就是正经的朝廷所授两千石郡国中尉。

  此前跟随公孙瓒时,公孙瓒就没怎么把赵云当过人,只当是冀州众多投机者中的一员。

  后来公孙瓒将赵云借给刘备,协助刘备统御骑士,刘备也不过是残缺平原国相。

  还是那种十分残缺的平原国相,平原国被袁谭、田楷分别占据,刘备陪属于田楷,能治理的就一个县罢了,对其他各县缺乏控制力。

  后来田楷败亡,刘备势力稍稍壮大,也只是分置左右别部,以关羽、张飞各为别部司马。

  就刘备那个穷酸样,被袁绍截断与幽州的联系后,又能养几个骑兵?

  所以赵云这位主骑,实际已经没有像样的骑兵队供他节制,主要负责的反而是刘备的宿卫。

  再后来赵云返乡治丧,刘备带着两千人去救援孔融,将孔融从黄巾军手里救了出来。

  紧接着曹操屠徐州,陶谦遣使求援。

  孔融无兵助战,刘备只能带着新降的千余黄巾军,与两千旧部,对外号称三千,就急冲冲救援徐州去了。

首节 上一节 212/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模拟历史,但开局崇祯是神皇

下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