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57节
张灿愣住了,他的确没这么想过。
“将军的意思是那胡人其实与冯庸节度使有瓜葛?”郑浩终归是年轻人,将军脾气又好,混熟了之后,郑浩插话表现自己。
张灿看了看郑浩,又看了看将军。
算了。
毁灭吧,这些事自己不想了,放弃了琢磨。
无论是自己的推测,又或者郑永廉的提醒,还是张灿的肯定,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此次自己开拔,出关巡防大漠,必然是冯庸对付自己的阴谋。
打压异己到了这种地步,说明大同已经半军阀化了。
这又要从太上皇和皇帝的内斗说起。
朝堂内斗的失控,朝令夕改的变化,不光是令倭患糜烂地方,也让地方失去了平衡,文人们失去控制,那就是控制地方,不向官府交税。
武将失控,那就是控制军队,变为自己的私军。
原本前明的时空,九边不至于此,虽然经常哗变,造反,但也都平稳了下去,追其原因,因为九边从根子上烂了,说来搞笑,如今大周的九边没有烂到底,反而让将领保持了点向上的心
很多事自己可以借鉴,但这是大周,大周有大周的国情在此,只凭借以往的印象去做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王信暗暗警告了自己。
冯胖子私心太重,不是好的合作伙伴,何况此人胆大妄为,竟把自己当做敌手。
既如此,自己该怎么做才最划算呢。
如果自己对付冯庸突然间,灵光一闪,王信抓住了上头的想法。
这是把自己当棋子了啊。
冯庸和王子腾不对付,又有冯庸的性格,这么多地方,朝廷非派自己来此地,却又不让自己归属大同,让自己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但又保证自己要和大同纠缠在一起.
这是谁的手段?
浑然天成,无迹可寻,非常的大气,又极其的刁钻,就算明白看破了也没办法去解。
不像是张吉甫的手段。
难道是周道丰?
周道丰为何要让自己和冯胖子斗?
王信想不通,想不通无所谓,让自己解决冯胖子没问题,可自己总得落点好处才行,既然上头不直接开口,那就怪不得自己动手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正想着,探马带回了消息,他们被盯上了。
第158章 单于城
几名骑兵聚着一处山坡,仿佛在探讨什么,周边的马儿悠闲于树荫下吃草,先寻找着土块缝隙里钻出来灰绿色茎秆。
车营大军在远处大道上缓慢行军,“吱呀吱呀”的声音时不时传出,车轴处需要上油了。
“嘚嘚嘚。”
看到远处来的一群骑手,眼尖的人说道:“将军来了。”
几人停下了交谈,等待那行人的到来。
王信下了马,不等士兵们行礼,问道:“你们发现了什么?”
出来的一人解释,“我在大军周边发现有人打探,于是要上前询问,那人看到我的踪迹,竟然骑马就跑,我没追上,所以回来告诉队长。”
王信问道:“会不会是过路的行人。”
过路的行人,看到大军当然会避让,这年头百姓们对士兵很提防,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那人解释不清,一起跟来的马范说道:“民间的马跑不过我们的战马,能从我手下逃出去,说明对方的马一定是好马,十有八九是探子。”
经过马范的解释,王信理解了。
同样是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差别巨大,有的人连两里路也跑不了,有的人一口气能跑二十里,还有人能跑八十里。
马匹也是如此,民间的马用处不同,多半是跑不过战马的,耐力也不如战马。
那么谁会来盯着自己的大军呢。
难道是冯庸?
不至于,自己在大同境内,每日接触驿站,或者经过城池获得补给,所以冯庸想知道自己大军的行踪,不需要专门派人来盯着自己,难道是看自己军队的状态?
没有头绪,王信暂时看不出来,只能让马范多一些戒备,再遇到可疑人物,争取抓住盘问清楚。
接下来几日又没有了意外情况。
除了沿途克扣补给,这些都是意料中之事,当初在东南一样被地方克扣,何况这大同,甚至令王信意外,沿途克扣的并不过分。
按道理冯庸要对付自己,沿途大量克扣自己的粮草是不错的法子。
搞不明白头绪,自己也不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带着大军终于出了长城,来到了关外,又是一番景物。
草原是草原,大漠是大漠,沙漠是沙漠。
出了大同关外,大部分地区是戈壁,植被稀少,由砂粒覆盖,而沙漠地区寸草不生,别说人影,连鸟影也看不到,唯独草原。
左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右边是无边无际的大漠,中间一带的草原才会有些部落,单于城和大板升地区都在这片草原。
单于城西边一百余里就是沙漠,这片沙漠里还杂着一些绿洲和大漠。
并不是完全的无人区,范围广大,不光是山西北部,包括陕北,一直到甘肃嘉峪关一带,与沙洲那边的沙漠相隔不远,如此地形催生了一些沙漠强盗,官兵无法剿灭,根本找不到。
出关时,大同派了通译和随行官员。
通译不到三十岁,穿着胡服,骑着一匹驽马,一身洒脱之气,名字叫陶升,本地人士,介绍了许多风土人情,包括即将抵达的单于城。
“此地本没有名字,那达尔岱的父辈带着部落游牧而来,归顺我大周,因此落户于此,没几年又走了,二十几年前吧,他们的部落又回来了,不过原来的头人死了,达尔岱继承了部落,自称单于,因此就叫开了。”
事情当然没有如此简单,其中的瓜葛,又有边地和此部的往来等等,陶升不愧是本地人士,掌握的门清。
听到此人手里人口已达六七千,王信动容道:“胡人全族皆兵,老少皆能骑射,难道冯节度任由此人壮大?”
陶升无奈道:“一则此人向来恭顺,二则嘛,还得说一说大板升。”
原来这片草原主要有两个势力,其余单家独户,或者三五七八户的小部自然不算,一个是单于城,主要是外来归顺的胡人,还有一个大板升地区,据说是内地逃出去的百姓。
没有文字记载,他们自身也没个来历说法,可又有些内地的风俗,因此才如此推断。
可能百年前,大周灭了鞑靼瓦剌,草原空无一人,边地贫民逃到在关外修生养息,不向官府交税,因为关外的环境,世代游牧下来,本来就不会读书写字,如今更是连口音都变了,与胡人无异。
都往肥沃的草原迁移,因此形成了大板升地区,竟然还修建了一座不大土城,大板升地区也有部分晓得自己老家的百姓。
总之来源很杂,年代久远。
这些人世代提防官府,跑的极远,大板升地区比单于城到长城的路程还要远,鞭长莫及之下,这大板升地区竟然发展了起来,听说有了数万人口。
这股势力虽然不造反,可各方面都提防内地。
冯庸节度使多次招揽也被拒绝,如此敌意当然要提防,可边军这些年实在是难,不好轻启战端,因此单于城的存在,反倒成为了两地之间的屏障。
听完了这来历,王信面色复杂。
草原上的景色,初看还好,看久了会觉得乏闷,没过几日,大军抵达了单于城,不过是一些帐篷,还有一些断壁残垣的痕迹。
官员前去找单于,王信和大军远远的等着。
路途上遇到过几顶帐篷,应该是单于部的牧民,所以通风报信,等大军抵达,此地的几十顶帐篷早就有了防备,许多青壮已经上马,手里握着武器。
牛羊不多,更多的是马匹。
其实胡部养马不多,多养的是牛羊,而此地却养了很多马,说明这里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
周边上百里的区域是牧民们的小部落游牧,供养此地的大本营,已经形成半牧半兵,越是靠近内地,越会学习先进的生产模式。
有了这种稳定的生产关系,多出了人力可以提供职业士兵,从小马背上长大,再加上职业兵,那可是不得了的存在。
这河套之地果然肥沃,而这单于城更不可小觑,王信皱起眉头。
冯胖子的这种做法,历史已经证明必然是玩火自焚。
明明知道风险,为何从古至今还有这么多人仍然如此做呢,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又或者如同译陶升所言——局势所迫。
正在王信思考,官员和通译,身边还有一行胡骑过来。
一名胡人首领笑着说话。
陶升转述首领的话,笑道:“王将军,他就是达尔岱单于,他向你问好。”
伸手不打笑脸人,王信拱了拱手,正式说道:“达尔岱单于,你好,我是大周游击将军王信,奉大同节度使冯庸之命,巡视大周土地,并巡防各部。”
陶升又向那首领说话,那首领一脸笑容,非常的客气,倒是他身边的一名穿着棉甲的将领一脸桀骜。
王信忍住心里的不快,大同关外的胡人没有自己的采矿工艺,也没有自己的铁匠,可单于部却不少盔甲,这些盔甲是怎么来的?
要么是关内走私,要么是有关内工匠。
这些都是自己的推测,没有证据的话,冒然翻脸倒是不怕,就怕此地找不出证据,最后反到成了自己的不是。
但如陶升所言,单于非常的恭顺。
不光热情的招待了周军,还送了十匹马,虽然是阉割了的公马,可也是好马,这大手笔,王信笑了:“谢谢达尔岱单于。”
达尔岱单于看到新来将军脸上的笑容,内心松了口气。
大军在远处扎营,不与胡部混合,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达尔岱早就有准备,连牛羊也是送到周军军营里头。
到了晚上,王信收到达尔岱的宴请,参加单于城为他们准备的夜宴。
王信安顿好了属下们,只带了几名手下前来赴宴。
几轮酒水过后,单于拉着王信诉苦,结结巴巴的,原来会说一些中原话,只是不太熟练。
“大板升欺负人。”
“他们的莫头领,不让我们去放牧,还打伤我们,我们去请尊贵的冯大人督促他们,他们连冯大人派去的人也敢驱逐。”
“我们已经被他们夺去了三块牧场,他们那么多人,那么多牧场,还不满足,还要欺负我们。”达尔岱委屈道:“尊贵的王信将军,请为我们做主,让大板升停止欺负我们吧。”
王信不置可否,这些都是达尔岱的一面之词。
大板升地区并没有统一的势力,实力最大的几个里,其中一个叫做莫必胜,达尔岱告状的是此人,其余的首领之间有竞争,也属于盟友,因此大同才极为防备。
大板升地区要是抱团起来,可以拉出上万骑兵,这股势力谁也不敢疏忽。
所以不得不考虑达尔岱的态度,以及当下的局势,大板升地区实在是过于强大,原本时空里,应该是俺答汗的地盘。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