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161节

  “没错。”

  王信眯起了眼睛。

  “不能去。”一旁翻译的陶升惊道:“这莫必胜没安好心。”

  两名探骑听不懂陶升的话,只感受到此人态度不好。

  赵焘趁机再次提议:“的确如此,现在大板升局势不明,我们要是去大板升,岂不是羊入虎口,回去后,我们请节度派使者去吧,先搞清楚原委。”

  陶升回过头,主动问道:“你们怎么知道我们消灭了宁隆雄?”

  “宁隆雄死了,此人逃出去的手下也四分五裂,一些人投奔去了我们大板升。”

  陶升不知真假,只能告诉王信,由王信去判断。

  “告诉你们首领,让你们首领准备好迎接。”王信平静说道。

  除了那两名探骑,其余人大惊。

  王信有自己的想法。别人的阴谋是别人的事,自己从来不惹事,可自己也很眼红。马匹在关外不值钱,在关内却值钱,此次几百名蠢贼,被自己消灭了三分之一,算上轻伤的马匹,得到了四五十匹。

  自己用尽了心思,也不过才百匹战马,一人一骑。

  下午。

  主要将领来到将军处,听闻将军的安排,众人没有意见。

  “打仗真好。”张灿脸色通红的说道,他负责骑兵,战马越多越好。

  能打胜仗,当然好,汤平等人纷纷点头。

  王信感慨道:“我平生不好斗,惟好解斗,原只想解关外形势。”

  众人面色复杂的离开。

  张灿是边军出身,对这种局势最了解,摇头晃脑道:“将军惯喜欢说些奇怪的话,实在是不要脸。既然不好斗,那就应该回去,等上面派使者前往大板升了解和沟通,而不是先带着大军过去。”

  马范笑道:“将军艺高人胆大,带着才两千人马的军队去别人的老家,要是别人有歹意,面对这送上门的机会,必然忍不住动手。

  谁能不明白,最早跟随王信的汤平,习以为常的说道:“将军喜欢钓鱼,愿者上钩,别人先动的手,可怪不得将军,更不是我们轻启战端。”

  轻启战端可是大罪,必须要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无论单于城还是大板升,目前都在朝廷目录之中,还算是大周的佥事指挥使等官职呢。大周承袭前明,卫所制取消了很多内容,但是对关外依然保留了这些卫所职位。

  除非是敌人,比如东北那边的东胡。

  众人刚离开,有人赶来。

  主簿赵焘和他的随从骑马离开了。

第162章 马贼背后的人

  一代豪杰宁隆雄死的突然,俘虏的马贼知道的消息不多,其中一名被俘虏的头目也只知道有人联络宁隆雄,可是谁联络的,目的是什么,他并不知情。

  目前搜集到的消息,最大的怀疑对象是大板升。

  几十匹战马归了骑兵,杀了一些马获得马肉充作军粮。

  河西营并不缺补给,自身还有几百头牲口的车队,真要是到了粮绝的地步,还能杀牲口充饥。

  没有出长城之前,关内的时候还要吃一些车队携带的草料,到了这关外草原,又是最肥沃的河套地区,当然是走一路啃一路。

  几百头牲口,加上百余匹战马,所过之处的青草明显稀薄了许多,几日来遇到的一两户牧民面露不满,却不敢多言。

  草原缺乏物资,比如生火需要用的木材,所以对草原的水源之地,军营有详细的条例,必须检查清楚水源有没有被投毒,比如动物腐烂的尸体。

  许多流传下来的兵书也有告诫和应对方法,只是很多将士没有耐心,平日里懒散惯了,不能做到这些细致功夫,导致很多将士在草原感染疫病。

  河套地区水源丰富,还能遇到牧民询问,因此水源问题不大。

  大板升地区的人口到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两三万应该有的,最大的势力分别是莫必胜、欧彦虎、哒荣。

  莫必胜威望最高,欧彦虎脾气最烈,哒荣与关内贸易最深,然后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头领,并不是统一的势力,互相之间有防备,但在大周的事情上,又能做到一致对外。

  总体上,莫必胜对大周的态度,其余势力都会认同。

  大板升地区远离关内,也是河套地区最北部,越往北走,戈壁大漠越多,继续往北会越来越荒凉,乃至于无尽寒冰,人迹断绝。

  距离太过遥远,加上局势复杂,对待大板升的态度,朝廷以拉拢和稳定为主。

  莫必胜、欧彦虎、哒荣等人皆担任大周职位,三人全是指挥使,下面的首领是同知佥事等官。

  赵焘跑了。

  翟文没走,选择留了下来。

  翟文看见过河西营如何消灭那伙马贼,马贼要是容易消灭,这些年里,轮不到这支京营来立功,其战斗力实在是恐怖。

  赵焘是冯庸的属下,扎根大同,而自己是朝廷的官,不会一直留在大同。

  自己是言官,下一步回督察院或者六科的可能很大,再有此人的背景关系,不定几年后,大家同在京城为官,加上跟着万一又混了军功呢。

  相比较之前,翟文转变了态度。

  王信当然欢迎,朋友嘛,越多越好。

  “大同上下之所以没人反对冯节度,除了他多年来打压异己,提拔亲信,已经无人敢得罪,更多的是因为大同也离不开此人。”

  翟文对大同极为了解,不光介绍关外,还介绍关内。

  王信听得仔细,理解翟文的意思。

  犹如原本时空的李成梁,李成梁在辽东作威作福,当辽东的土皇帝,朝廷难道不知道?辽东有那么多御史和文官,内阁怎么会不知道呢。

  可知道又如何?

  就像将领蓄养家丁,成为将领的私兵,朝廷的营兵烂了,最后只能靠将领带着他们的家丁打仗,朝廷不但只能认了,最后还得给将领们的家丁发军饷和物资。

  本来是朝廷发军饷和物资,养朝廷的营兵,最后变成了朝廷发军饷和物资,帮助将领养将领们的私兵。

  为何会变成这样的局势呢。

  总不是朝廷自己的原因,积弊难返,亏空严重这些都是局势所迫,大势所趋,并不是某个人推动。

  同样的道理,大同边镇的营军,以前能震慑内外,如今自身都养不活,更谈不上震慑内外,取而代之的是冯庸和他的家丁,大同也就只能依赖冯庸了。

  历史上因为嘉靖到万历时期的边贸政策,稳定了河套地区。

  这个稳定就很可怕了。

  两边的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互相贸易甚至繁荣了起来,然后军事上都烂了,原本折磨大明北边百多年的蒙古骑兵,自己个没了。

  眼看着烂到没根,俺答汗的孙子宁愿老巢也不要,终于找到了个名义,当即拉着自己剩余的部众勉强跟他跑去天边处的青海。

  这种农耕的安稳,对牧民却是毒药。

  机动和不稳才是游牧的凭仗,而稳定却是他们的毁灭。

  总之,原本能吓得蒙古大汗率部东逃的俺答部,稳定了不到三代人,就这么没了谁来谁就是主人。

  大周虽然有环境的惯性使然,却又没达到大明的地步。

  因为单于部和大板升地区没有统一的大汗,反而因为互相之间的提防与竞争,所以虽然开始陷入稳定,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导致大同这边要依靠冯庸。

  与辽东需要李成梁的道理类似。

  不是大明朝廷不知道李成梁养寇自重等等手段,而是换了李成梁,大明朝廷能用谁呢。

  无论事后诸葛亮怎么推断,实际上就是当大明朝廷撤掉李成梁后,辽东局势没几年就崩溃,最后成为了大明的掘墓人,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就是辽东离不开李成梁。

  翟文生怕王信不懂,极力的解释道:“所以王子腾想要取代冯庸,可他手里没兵,朝廷怎么会放心呢,这也是王子腾输于冯庸的原因。”

  王信骑在马上,静静的听着,心里有自己的盘算。

  翟文这一路对王信的态度不断改观,从开始的疏忽,到如今的拉拢,想到日后在京城的互相支持,越发不愿意王信莽撞。

  “所以我想要打败冯胖子,除非能让朝廷和大同地方放心,关外没有了威胁?”王信笑道。

  翟文沉默了起来。

  王信不由奇怪,难道不是如此。

  “翟公应该是周阁老提拔起来的吧?”王信突然问道。

  翟文一脸意外,忍不住说道:“我怎么有资格被周阁老亲自提拔。”醒悟过来,连忙掩饰问道:“将军为何有如此疑问?”

  王信确定了,此人的确属于太上皇一系。

  “太上皇老人家当年以文制武,打压勋贵,提拔武将,重用文臣,包括如今的九边巡抚体系,出于太上皇老人家之手。

  冯胖子是武将,翟公是言官,而王子腾是勋贵,据我所知,王子腾与忠顺亲王交好,忠顺亲王又是皇帝的亲叔叔。

  所以翟公站在冯胖子那边,道理倒是天经地义的,这些事并不难猜,有脉络可循。”

  翟文不得不认真打量身边这位年轻的将军,虽然知道与外表的年轻不同,此人性格沉稳,内有大智,可还是忍不住惊叹。

  王信主动说道:“说来也是有缘,我也不知何德何能,入了在张部台的眼,舍不得放我回扬州,如果不是张部台,我也不会来到这大同。”

  朝廷的局势的确有党争,支持太上皇的,支持皇上的,两边下注的,中立的,墙头草的。

  实际上翟文他们这个级别,更多的并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过是根据上头的命令去做事罢了,没资格,也不能说是谁的人,大家只是普通人罢了。

  既然王信开诚布公,翟文当然也知道张部台是谁,于是便不再隐瞒。

  “太上皇不一定希望关外彻底平稳。”

  “这是为何?”

  “唉。”

  翟文叹了口气,感慨道:“要说太上皇老人家,如果不是私心太重,以他老人家的智慧和手段,说是圣君也不为过了。”

  王信点了点头,多少也听过太上皇的事,客观来看的确如此。

  以大周开国之局势,勋贵势力之深,前明土木堡之变,几十万野战军尽没,才有了勋贵衰败的局面。

  而大周开国勋贵的势力更甚,却能在太上皇的布局下,做到稳定的权力交接,光这一件事,懂的都懂,是多么的厉害。

  接下来翟文的分析,令王信刮目相看。

  现在朝廷威望大不如前,各地隐隐失控,文官大户反而是最大的威胁,朝廷收不上税来,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比起武官的危害更大。

  如果关外威胁没了,大同不再需要武官,只怕文官和大户做大,反而不像如今,大同虽然是冯胖子的地盘,可朝廷还能使唤的动。

  说句不好听的,那些拖欠钱粮十年如一日的地区,与造反自立为王有什么区别呢。

首节 上一节 161/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