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79节
大同城兵力虽然高达数千,自己还有五百铁甲骑兵,可自己并无信心战胜对方,更万万没想到,此人比自己所料的更要大胆。
竟然带着兵马,他想要干什么?
冯庸的奏疏里弹劾此人造反,实际上自己并没有觉得此人会造反,怎么看此人的履历,此人都属于那种愚忠的将领,怎么可能造反。
所以自己才欺之以方。
此人当初在扬州起家,组建了一支军队,建立了不小的战功,朝廷因为内斗,说解散就解散,说调走他就调走,此人不但没有反抗,反而乖乖顺从。
还有这样的将领,冯庸当初看到此人的履历,怀疑自己看错了。
原以为岳飞这种话本小说里才有的人物,没想到现实中看到,此人来到大同以后,自己一声令下,此人果然就带军出发。
自己什么都料对了,唯一没料到的就是此人的战斗力,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本来想要利用此人愚忠的性子,无论他来不来,自己都有措施针对他,又没有想到的是,此人竟然带着军队来了。
为何此人每次都出乎意料?冯庸忍不住愤恨。
“节度,他们才两千人,就算再厉害,想要攻下我们大同城也不可能。”那名校官看出自家节度的担心,出声表现道。
“你懂什么。”冯庸没有了往日的耐心。
那校官被呵斥,不敢随意开口,都知道节度如今喜怒无常,无人敢轻去打扰节度。
慌乱之中,王信第三日上午抵达大同城外,一路畅通无阻,并未遇到阻拦,虽然有兵马窥视,可最后都无动静。
大同城各门紧闭,城头上很多人冷冷的盯着城外军队。
“这么多年,大同第一次被围,竟然是被自家军队,实在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张文锦声音里听不出喜乐。
冯庸望着城下远处那年轻身影,狠狠的记在心里。
胡立勇没有带着他的人马前来大同,此人多年来听话,所以才没有除去他,如今形势一变,立马坐山观虎斗,打的什么心思,以为自己不清楚么。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就不该顾忌麻烦留下此人。
各处关隘的守兵来不及调动,大同城只有数千兵马,出城是不敢出的,只能任由别人在城外,如此下去,自己的威望还能剩下多少。
如赵焘所言,此人一定不会攻打大同,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压自己的威望。
经过赵焘的提醒,冯庸恍然大悟,内心更为愤恨,因为自己无计可施。
王信也看到了城门楼上的人,让手下们安营扎寨,做好长期的准备,一边让人上前喊话。
两名骑手上前,远远的停下,防备城门上射箭偷袭,喊话道:“雁门关游击将军王信,奉大同永兴节度使冯庸之命前来大同,请打开城门。”
听到下面的喊话,许多官员松了口气,这是奔着冯庸来的,并不是造反。
只要不是造反,就牵扯不到他们,朝廷那边也不会有麻烦,许多人忍不住看了眼冯胖子,冯胖子气的脸色铁青。
赵焘不死心,伸出半个身子到城墙外喊道:“我们放下箩筐,请王信将军坐箩筐上来。”
“放屁!”
“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打开城门,我家将军自会进去。”
下面的骑手不回去传话,直接在城下骂道。
王信派出了人去喊话,并没有做指望,明知道大同城门不会开,自己也希望不要开,真开了城门,自己要冲杀进去,反而不好。
一个是自己料定了朝廷的想法,等待朝廷的决议即可,没必要节外生枝,二个是冲入城内厮杀,伤亡不可控,白白造成无畏的牺牲。
自己要做的是把冯庸堵在大同,免得他幺蛾子不断,各种胡乱出招,万一歪打正着呢,就算没有,也能减少大同的内耗。
整个上午,大同城上下看着城外的河西营耀武扬威。
冯庸没有派兵出击,虽然保留了实力,但是大同的士气很受影响,毕竟明面上的说法是王信部擅自攻击友军,肆意妄为,形同造反。
大同数千守军如今直面这支传的沸沸扬扬的军队,许多士兵忍不住心里嘀咕。
“让人做好准备。”冯庸一言不发,回去后才招来亲信。
那将领面露意外,还以为自家节度束手无策呢。
感受到手下的目光,冯庸气笑了,“个斑斑,你不会以为老子吃了一场败仗就失了分寸?”
那将领不好意思的笑道:“传的神乎其微,属下也忍不住忌惮。”
换成是自己,面对数千胡骑和五百铁甲骑兵,自己绝对没法打胜,战场上实力说的算,嘴巴说出的话再漂亮也不管用。
冯庸换了个脸色,认真说道:“我看王信小贼如此嚣张,有安营扎寨的迹象,太过轻狂了。”
那将领也点了点头,露出认可之色。
大同城有城墙保护,而在大同城墙外扎营,如果是大军还好,轮流值守,可才两千人马,实在是目中无人。
哪怕他们防备大同偷袭,可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在大同城眼皮子底下,什么时候偷袭,还不是大同说的算,成功的机会很高。
正说着,有人赶来送来消息。
雁门关的军队撤走了。
冯庸和那亲信将领面面相觑,一头雾水,那王信小贼果然令人摸不透,完全猜不到他的想法,冯庸连忙去城墙上观望。
果然下面不远处,那支军队在收拾物资,因为车辆多,倒是搞得声势浩大。
“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赶来的张文锦也摸不着头脑。
“安排人手去盯着。”
冯庸安排道,边说又忍不住瞅了眼张文锦,大同城里,唯一能威胁到自己的就是此人,虽然此人无兵无权,可自己很多事受制于他。
张文锦感受到冯庸的目光,心里微叹。
这位在大同地位稳固多年的节度使终于慌了,从头至尾被对手摸着鼻子走。
又想到那游击将军,这棋子实在是厉害,过了河的卒子,直往别人脑门上拱,谁挡吃谁,这谁能受得了,张吉甫有了如此帮手,岂不是如虎添翼?
无论如何,朝廷终于是扳回一城。
张文锦突然开口,笑着问道:“冯节度,很多年没有回京述职了吧,有没有回去京城看看的想法?”
听到张文锦的这句话,冯庸一时间出神了,竟然回答不上来。
见冯庸没有回答,愣在了当场,张文锦没有逼问,笑着摇了摇头,自行离开了,随着张文锦的离开,许多官员也走了,少了一半的人,只留下一堆武官。
冯庸回过神来,向一旁看着自己的武官笑了笑,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不禁走到城墙边,抚摸着墙垛,望着天边的天际线,大同的一切都是自己打造的啊,几十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朝廷到底是怎么看自己的呢。
自己刚来的时候,别说单于部,更不提野胡部,就连大板升地区也经常扣关,而且吸引了大量关内贫穷的百姓逃出关外。
那时候的大板升地区号称十万控弦之士,还有那时候,京畿刚刚失去了大宁,人心惶惶,九边不稳,这山西好像也要失去大同。
是自己一步一步稳定了大同,控制住了单于部,遏制了大板升。
如果指望朝廷,大同地区早就落到胡人手里了,犹如当下的大宁。
这遍地的读书人满肚子的自私自利,嘴里骂着朝廷昏暗,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所为才更让人恶心,更令人愤怒的是无知刁民,为了蝇头小利为虎作伥,甚至为胡人带路和通风报信的不知繁几。
大板升吸收关内百姓,引导百姓们去大板升开荒,甚至修建大板升城。
这些都是自己想尽办法应对,与大户们虚与委蛇,向官员们输送大笔的银子,本该京城送到九边的军饷,还没出京就先少一半.
自己做了这么多,倒头来,却成为了恶人!
回想起张文锦的话,语气里的蔑视,冯庸异常愤怒,是啊,朝廷大义在手,永远能吸引才华的年轻人,就像当年的自己。
做好了是文官的功劳,办砸了是武官的责任,想到这些不公平,冯庸的大肚子仿佛要爆炸似的。
“节度大人,大不了跟他们拼了。”
刚才那将领悄然来到冯庸身边,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第183章 清晰
大同城南边二十里有几个庄子。
其中沿口泉河西侧台地呈南北向一字排列,北为夏米庄,南为南米庄,两庄相隔不到四里地,既然名字带庄,说明是勋贵和有钱大户置办的田产,谓之庄田。
王信昨日行军的时候,早就看中了这两地,下令退军后,征用了两处庄子。
两庄的庄头不敢拒绝,只是隐隐透漏背后的来历,希望眼前的年轻将军心有忌惮,不要做得太过分。
说起这夏米庄南米庄,包括这一代的庄田,颇有些来历,得知后,王信也大感唏嘘。
这夏米庄和南米庄本是前明勋贵大户置办的庄田,后来大周开国,落到了开国四王八公石国公府的手里,成为了石家的庄田。
后来石家被抄家流放,整个家族衰败,这两庄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原来的主人手里。
要么说大户抗风险能力高呢,这两家人一起抱团,与周边的大户互通有无,加上家学的学问,终于在二三十年前再次发家。
一家里最高做到户部侍郎的,一家也做到知府,加上支持冯庸,不光拿回了祖产,甚至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贾府也有庄田,贾府的庄田在辽东北镇外的大小黑山。
贾府的老家是金陵,庄田却封到辽东,千里之远,也是防备之意,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迁移南方地方大户去北方,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不过朱元璋的效果明显更好,只是这个时空发生了意外,才有了大周。
大周对统治阶级的压制不如大明,才百年的时间,除了原来小冰河时期的灾害,内部矛盾极深,可毕竟才是百年的王朝底蕴深厚。
至于这地方大户,没有了夏家和南家,还会有东家和北家,大户是消灭不完的。
就如买官卖官的亡国之相,乾隆时期却成为常态,结果一样稳定了两百年。又如嘉靖时期京城被围,倭患严重,地方聚众百万造反不也是一百多年的稳定。
所以自己面对冯庸,虽然此次率兵来大同,方案中也有掀桌子的准备,但实际上更愿意在规则内做事。
自己果然不是枭雄啊,不够狠。
对待倭寇和胡人的时候,自己杀伐果断,毫不犹豫,以战争罪杀的人头滚滚,可对待国内的时候,总是投鼠忌器,畏手畏脚,不能做到像对待倭寇和胡人的态度。
到底好还是不好呢?王信不得而知。
难怪老话说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不过无所谓了,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一步一步来吧。先把身边的事情处理好,做正确的事情,比如改革军队,东南抗倭、扬中岛开荒、开发商贸、引进先进火器,消灭马贼,镇压胡部,乃至于今日的压服内患。
如果自己没有自己的系统,自己还敢这么做嘛?
河西营在两个庄子安营扎寨,结成互为犄角之势,诸事顺利,王信在夜色下,望着安静的军营和庄子,想着目前的局势。
“将军,风大。”
史平跑回屋子,取出一件披风,又小跑回来,急道:“加件衣服吧。”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