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180节
周围的少年亲卫们不像个少年,没有少年们的好奇心,反而一丝不苟的警戒,负责自己的区域,随时准备抵抗敌人。
披上了披风,随着夜风哗哗作响,还有周边的旗帜。
王信摇了摇头,自己不是伟人,但自己也不是枭雄,自己就是个心向太平天国的普通人,绝对不会祸害天下,也要求保障自己的利益。
不祸害天下,因为自己是当兵的,保家卫国是自己不变的准绳。
也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因为自己又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私心。
犹如大户生生不息,永不消亡的原因,百姓们记恨大户,可更多的百姓也希望自己成为大户,出人头地,有出息,衣锦还乡,当人上人。
所以朝廷里很多人不理解自己,比如在东南的时候,朝廷调自己到京营,解散扬州营。
因为朝廷的确给了自己升官,林如海也明确给自己安排好了日后的前程,而扬中岛的安置和盐道的安置,又彻底保障了自己的后路。
于是自己去了,犹如后来张吉甫阻止自己回东南,让自己重回京营,因为张吉甫的确想要重用自己。
又如当下,调自己来雁门关防备胡人入关,自己更是责无旁贷。
别说朝廷的重用,太上皇的重视,就算没有利益,自己也会奉命来的。
很多人看不懂自己,因为很多人要么是枭雄,要么是老狐狸,而自己只不过是仗着系统,想要做点好事的普通人罢了。
过上和美太平的小日子,才是自己的终极梦想。
自己不想欺负人,更不想踩人,否则,自己与那帮蠢虫又有何区别?
这就是自己来大同的原因,自己本可以不来,因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朝廷交给自己的任务,接下来等朝廷和冯庸之间的过招就可以了。
但是自己还是来了,恐怕很多人会误会自己,又或者不理解自己。
为了大同尽快安定下来,这些许的不解和不安,自己一并承之,想到此处,王信望着远处看不清的山影,犹如高大的浪潮般扑向自己。
王信感受到寒意,忍不住自言自语,“做人真矛盾,不做事反而太平,偏偏自己非要多事,明明是个普通人,又老是心软,不知道自己日后会不会玩栽了。”
耳朵灵敏的史平,听到身前将军的话,脱口而出:“小的们一定不让将军栽跟头。”
“嘭。”
“哎哟。”
平日里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史平,只挨了一手指头,却抱着脑袋痛呼,周边的少年亲卫们忍着笑,看到老大被将军教训,心里高兴的很。
王信笑骂道。“我说,你最近话很多啊,谁给你的画面。”
史平听不懂将军有时候的怪话,只是一脸委屈。
大同。
张文锦命人请来翟文,开口询问道:“你说,王信是不是想要取代冯庸?”
翟文一路上猜测,大概是王信的事,果然如此,可御史的问话让翟文有些错愕,忍不住反问,“御史大人何出此言?”
“此人做事不留余地,虽然的确把冯庸给压了下去,只是如此努力,难道就没有他的想法在里头吗?”
张文锦不相信王信是个做事随心所欲的年轻人,虽然王信的确是个年轻人。
翟文犹豫了起来,从王信带军威逼大同的事情来看,的确有点想要向朝廷表现的意味,按道理而言,王信已经做的够好了。
白天的时候,张文锦竟然直接当众询问冯庸愿不愿意归京述职,传达的意味很明确。
如果愿意放弃大同的兵权,朝廷不但不会怪罪他,甚至还会给他更高的荣誉,身为文官,还是清流官,翟文也有自己的恩师同窗,所以消息灵通。
太上皇正尝试恢复前朝的五军都督府,这不就是给冯庸这等人准备的么。
如果冯庸没有今日的苦果,还是当初的嚣张,肯定不会同意的,张文锦更不会当众询问不留余地,避免自己被打脸,以至于威信扫地。
如此做法,捏准了冯庸心里的矛盾。
哪怕他再不甘,事实却没有实力再拒绝朝廷,一个王信就逼的他束手无策,朝廷要是给王信再多的名义和权力,冯庸更不是对手。
但是朝廷好不容易压住了冯庸,怎么可能再培养一个“冯庸”出来?
翟文缓缓推测道:“王信虽然年轻,但他是个聪明人,应该知道朝廷打算,也懂得万事有度的道理,他经常提中庸,应该不会有如此想法。”
翟文看来很推崇此人,张文锦心里有了判断。
张文锦希望让翟文明白接下来的局势,不要自误,眼前的年轻人,自己还是很看好的,他的恩师与自己的关系不错,让自己多看顾。
于是缓缓开口,一句一字的说道:“他目前只是游击将军,且升官才几个月,朝廷不可能给他再升官,就算此次功劳大,最多也给个参将,总兵都不会给,否则他的升官速度太过骇人。”
参将的身份不可能取代节度使,就算朝廷解决了冯庸,多半会另派他人,身为大同御史,自己要做的是把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以文制武,这次不光是朝廷的机会,也是朝廷的数十年的方针。
虽然这些年里,因为皇帝亲政的态势,导致太上皇沉寂了一些年,如今胜负已分,许多事也有拨乱反正,从这点上,张文锦又很迷茫。
太上皇在许多事情上,的确是明君之相,令人称叹不已。
一出手解决了东南倭患,如今又要解决大同尾大不掉的弊端,这才不到两年而已。用人之准,出手之快,张文锦实在无话可说。
前有周道丰,后有张吉甫,再有眼前那年轻将军。
这些个人才,一个个能被太上皇挑选出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惜,太上皇年龄太大了,不能光图谋眼前,还要后继有人才对。
如此威逼皇帝,岂是稳定之道,皇帝已经定下名份十五年了,天下君臣名份已定,万万不能动摇的。
张文锦见翟文态度不错,提出了一件要求,“你代我去见一见此人,问他一问。”
翟文没有拒绝,张御史不光是自己的上司,也是自己恩师的朋友。
第184章 路遇冯庸
夏米庄和南米庄遏制住了怀仁县到大同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大同与太原主要交通,但是王信并没有阻断民间运转,包括大同城军士出城砍柴。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柴排在首位。大同周边光秃秃的,需要赶去很远的山区砍伐木材。
大同城上下未受到影响,但七寸的确握在王信的手里。
翟文乘坐轿子,四名轿夫轮流抬,一路来到夏米庄,不同于轿夫的忧虑,翟文脸色平静,了解这支军队的军纪,因此很放心。
等见到雁门关的军士,自报家门后,不久,有校官赶来,领着翟文去了夏米庄。
见到了王信,翟文拱了拱手,笑着问道:“将军,准备一直呆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感觉军队里面的骑兵变多了。
“是冯庸让你来的?”王信想了解翟文这次的目的。
翟文听到王信的反问,内心感叹,眼前的年轻人才二十四吧,二十五都不到,可如此老练,直抓根本,实在是令人郁闷。
自己在他的年龄,还只会做文章。
翟文摇了摇头:“我是奉御史之命前来。”等看到王信一脸平静,翟文好奇道:“难道将军不意外?”
“张御史在大同名声不小,能令冯庸忌惮,必然不是庸人,既然不是庸人,也就不会错过机会。”王信分析过此人,如实说道:“只是我不清楚,张御史的想法是什么。”
虽然没有直接与冯庸打交道,可与冯庸过招了几轮,清楚此人的性格和风格,摸清楚底细后,很好判断此人的目的。
至于张文锦,王信知道此人,没有打过交道,不能轻易做判断。
“张御史的想法,由将军的想法来决定。”翟文没有隐瞒,主动说道:“我已经向张御史禀报,如实上奏关外之事,张御史并无意见。”
所以张御史目前对自己是友非敌,王信听懂了翟文的意思,这才说道:“朝廷的决议应该要不了几日就会抵达大同,我自然听朝廷的,至于如今的状况,一则因为冯庸之命,二则避免更多的混乱。”
开门见山,两人对当下的局势一下子通透了。
冯庸想要做大同的土皇帝,但说此人有造反之心却不太可能,无论他有没有想过,但是目前而言很难做到,大周立国百年,深入人心,绝不是冯庸扯旗造反,军士就会盲从的。
包括大同的大户们,他们也不会支持冯庸造反,如果冯庸造反,大同的大户们会立即抛弃冯庸。
他们支持冯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冯庸造反却却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要么说科举必定普及呢,因为的确没什么举人进士造反的,这就是以文制武必然态势,只要有统治者,必定就会以文制武。
但是大同的确在军阀化,不加以控制,未来的事情就说不准了。
张御史包括眼前的翟文,他们是文官,朝廷的清流,怎么可能会依附冯庸呢,至少目前的环境而言不可能,所以这些文官是可以合作的,除非自己想要取代冯庸,那么就会敌视这些文官,采取和冯庸一样的态度打压。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道理很简单。
那么翟文刚才的那句话,自己的态度决定了张御史的态度,他们想要了解自己占据夏米庄和南米庄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要做到什么地步。
自己的回答刚刚好,听朝廷的,这应该是他们最满意的回答。
翟文走之前,又看了一眼王信。
此人才二十五岁不到,已经是入了朝廷之眼的游击将军,加上此次的功劳,未来的前程了得,实在是年轻的过分了些。
如果此人年龄大一点,取代冯庸的职位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嘛,二十五岁不到的节度使,什么意思,三十岁的时候怎么办,五十岁的时候怎么办?太过拔苗助长,对朝廷和此人都不利。
而此人又如此懂事,虽然走得慢了些,可走的也更稳,翟文相信,如果没有意外,此人四十岁之前升到节度使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相信朝廷也不会允许。
轿夫是大同的军士,一路上抬着轿子,轿子发出吱吱的声音,走了很远,轿夫换了人,重新上路,翟文坐在轿子里闭目养神。
因为前明的卫所制闹得士兵们天怒人怨,大周为了拉拢军心取消卫所,施行营兵制。
营兵制费用太高,大周承担不起九边的费用,因此是营兵民兵乡兵结合,军镇里是营兵,地方上是民兵乡兵,百姓们在服徭役之外,还需要轮流服兵役。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哪种兵,仍然免不了被使唤的地步。
以前的时候是服侍将军,后来校官们也奴役军士,再到后来把军士当做可交换的资源,或主动或被动送去给官府和官员使唤。
就像官员们出行,大多奴役的是军士们。
本来是服役,服兵役变成了服徭役,服徭役也是如此,以前服徭役是官府有需求,比如修桥铺路等,如今也变成了如此,一锅混沌。
大同城慌乱了两日,第三日恢复了平静,下面的军士和百姓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翟文的轿子入了城,很快见到张文锦,张文锦听到王信的答复,脸上露出微笑。
“不知大人有何安排?”翟文忍不住,还是主动问了起来。
张文锦这回没有隐瞒,透露道:“冯胖子肯定是呆不住大同,之前我当众询问他是试探,他的反应,说明他没有决心胡来,既然如此,回去京城是他最好的归宿。”
翟文恍然大悟,难怪张御史那天突然,张御史并不是轻易得罪人的性格。
“那如果冯庸走了,大同怎么办?交给王信?”翟文不可思议。
张文锦听到翟文天真的说法,啼笑皆非,笑道:“王信嘛,我打算让他也回京一趟,自证清白。”
“啊?为何?”翟文越发惊讶。
“对他是好事,就看他怎么看待这件事了。”张文锦不再多言。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