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199节

  平儿和晴雯回到房间先洗自己的,原来的时候,晴雯和平儿一起洗,并不觉得尴尬,可是平儿姐姐不和自己睡了,每晚都要和那人做那羞人的事,白天还好,此时,屋里只有“哗哗”的水声,晴雯心里觉得不好意思,又有点好奇。

  平儿不说话,擦着自己的身体,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烛光里,映衬出一片白嫩。

  王信回到了庄子里,经过洗浴间,房门紧闭,里面亮着光线,又听到水流的声音,知道平儿和晴雯在洗澡,她们洗了,就该自己洗了。

  想到平儿,王信嘴角忍不住翘起。

  刚要回自己的屋子,却看到外头有两个黑影,提着灯笼,朝着自己的方向过来,王信厉声问道:“是谁!”

  屋子里的平儿和晴雯吓了一跳。

  “信爷,是我们。”

  听到是女子的声音,王信心里的防备稍微减轻,可并没有完全放松警惕。

  这些年里朝廷斗来斗去,为了各自的利益,不顾社稷安稳,最终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别的地方不提,东南那些年因为倭患持久日盛的原因,遭受的苦难远远高于原本的时空。

  规模更大,时间更久。

  虽然大周定鼎才满百年,本应该正是稳定期,经济繁荣,也的确如此,可终归还是因为倭患的原因,导致很多百姓遭灾,加上气候多变,海南都下过雪,而北方却遭过旱。

  地方不稳,百姓受苦,税赋拖欠,朝廷无钱,以至于地方渐多宵小之辈,连京城也无法避免,大概八九年后,贾府都遭过匪患,连妙玉也被土匪劫走。

  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摧毁可能只要十年。

  王信不知道未来,只能把自己眼下的事做好,等那两个人走近,王信放松了警惕,原来是前面的丫鬟,那两人笑道:“老爷回来了,请信爷去书房。”

  王信听闻后,不敢怠慢,立刻跟着去。

  没有紧急的事情,贾政不会这个时候来找自己。出了大观园,周瑞等在外面,领着王信去贾政处,在前头提着灯笼照路。

  过了片刻。

  贾政见到王信后,顾不上其他,开口说道:“兵部的陈言找了我,告诉了我一个消息,这个消息很重要。”

  “陈员外郎?”王信想起此人。

  贾政点了点头,脸色难看,告诉王信道:“林如海的提议没问题,朝廷会同意,不过呢,朝廷不会现在就放你回大同。”

  “为什么?”

  听到王信的询问,贾政叹了口气,眼神变得复杂,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忧虑。

  王信见状,知道此事不简单,耐住性子。

  想了一通,贾政缓缓道:“这件事,说起来关乎到张文锦,你知道此人吧?”

  “他不是在大同吗?”王信纳闷道,“张文锦是大同府的巡抚都御史,我和他见过面,有件事恐怕贾公还不知道,之前对付冯庸的事情上,我与他曾默契的合作过。”

  贾政并不认识张文锦,但是知道有这个人,经过陈言的讲述,更知道了此人,眼神凝重,详细说道:“此人才是朝廷推出来,真正要掌控大同军镇的人物,你以后啊,恐怕只能当个普通将军了。”

  以文制武,文官的必然做法。

  内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周道丰数十年如一日,文官在太上皇的支持下,已经毫无疑问的掌握了朝堂,谁掌权都会谋求控制枪杆子。

  没有控制枪杆子的内阁,算什么掌权,这就是以文制武的由来。换句话说就是兵权即国柄,事情的道理本质上就是以文制武,谁当权谁都要来制这个武。

  一个武将方方面面都被朝廷控制的话,那么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价值。

  王信知道贾政的忧虑。

  贾政自己是文官,所以在以文制武上天然地支持,可涉及到了自己,贾政又不是单纯的文官,所以心里头就有些不舒服,因为伤害了他的利益。

  而损失利益最大的是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大概都是这么认为的。

  简而言之,冯庸在大同担任节度使,手里掌握了更多的权利,他的分量就很重,而现在冯庸失去了许多权利,哪怕如朝廷传出的谣言,最后入五军都督府升到都督,其实分量也缩小了许多。

  权利变小了,利益也就变小了。

  朝廷要利用大同的机会,彻底的以文制武,从而打开局面。王信明白了朝廷的想法,心里反而松了口气,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于是问道:“对我具体是个怎么安排?”

  贾政说道:“从大同分出一镇,升你为参将。如后勤,下面将官的升迁,包括操练的巡视等,以后都由大同巡抚都御史负责。”

  这不就是大明中晚期的那套么,王信一下子就懂了。

  以后武将只负责打仗,其余方方面面由文官说的算,自己就是个工具人,难怪贾政喜忧参半,面色复杂。根子上贾政不是传统的文官,还是屁股说的算啊。

  “贾公怎么看?”王信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试探的问道。

  贾政的想法里,大同形成这样的格局,那自己失去了很多的价值,换个角度想,自己也能看看贾政的态度。

  屁股是屁股,可人性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价值减少,贾政就翻脸,一点感情仁义也不讲,那么自己就得重新考虑下如何对待贾政,恩情要不要做消。

  自己从白身到武官,又因为不听林如海的话坚持要抗倭,主要是自己的身份,让朝廷两边都有人不满,所以自己被明升暗降,林如海不但不厌弃,反而出手保自己,为自己铺路。

  这就是恩情,自己一定要还的,而不是单纯的利益。

  自己在京城的两年,贾政帮了自己很多忙,如果此次贾政不讲感情仁义,那自己也只能和贾政单讲利益,日后自己不仗义的时候,贾政就不要怪自己。

  贾政想了片刻,怕王信不懂,好心提醒道:“你以后不能轻易再固执,因为别人能轻易的拿捏你。”

  以前虽然也在以文制武,可终归将领带领军队,虽然这些年有了很多的积弊,可武将掌握着军队,有他的底气所在,以后彻底变天了啊。

  听完贾政的担心,王信笑了。

  贾政无语道:“你还笑得出来。”

  王信没有多言,有些事自己解释不了,不过确认道:“这件事是张阁老也支持的吧?”

  贾政摇了摇头,“张阁老的态度,怎么会告诉我。”

  虽然没有得到确定的答复,王信相信这件事张吉甫必然是参与的,哪怕不是他的主导,也是他默许,难怪对自己的态度有些变了,根子在这里。

  张文锦和张吉甫他们欺负自己是忠臣啊。

  自己既然是保家卫国的将军,自然是忠臣,是忠臣的话,怎么会对朝廷有怨言,朝廷加强对军队的掌控,身为忠臣应该支持才对。

  要不然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呢。

  可惜,自己敢这么玩,因为自己有凭仗,能让自己不违心的去做事,不过这样也好,大家都误会下去,看谁笑的最后。

  而且自己的确不想多事,祸乱天的事不会干的。

  自己只会保家卫国。

  贾政忍不住欣慰笑道:“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能如此豁达,心胸方面我倒是不如你了。”

  权力少点就少点吧,要不了多久,就是个参将了。

  贾政觉得王信虽然吃了大亏,不过为了大周的长治久安倒也做的不错。

  看到贾政的态度,王信忍不住感慨,“贾公过奖了,贾公的心胸才是令我佩服的。”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没有受损,反而占了大便宜。

  自己升官就不说了,王信巴不得手下一个个都升官。为了他们升官的事,自己还愁的不行。谁要是觉得可以把自己的属下拉拢过去,那就尽管发射糖衣炮弹,越多越好,自己不怕吃撑了。

  反倒是贾政,自己与贾政属于文武结合的盟友,在他的心里,他倒是真正的利益受了损,为了朝廷的未来,竟然选择了高兴接受。

  光这一点,王信不得不服。

  贾政的态度的确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能力差了点。

  不过为难的是有些人会不会像苍蝇似的来恶心自己,比如那王子腾,又或者冯庸?此人快到京城了,又想了王熙凤。

  自己和王子腾闹翻的事,王熙凤应该知道了吧。

  自己有贾政的关照不会有问题,恐怕贾赦要闹幺蛾子了,到时候,王熙凤不知道会怎么自处,说起来,王熙凤对自己真不错。

第207章 拉拢

  张吉甫如常来到内阁,与往日不同,今日约见了两位重要大佬,所以书吏提早安排好了对接,到了上午的时分,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成贤,还有吏部侍郎陈恒先后到来。

  “这是王信手下名单。”

  吏部侍郎陈恒掏出一份复录的名册,平放在案台上,张吉甫和李成贤站在案几旁边,目光被桌面上这份名录给吸引。

  张吉甫默不作声,事情的方向是李成贤在推动,具体的事情是陈恒操弄,不过思路却是自己提供的。

  李成贤一门心思扑在上头,沉不住气,催起了陈恒。

  陈恒脸上充满自信,不急不慢的先拍了拍马屁,“还是张阁老早有准备。”

  听到陈恒夸奖张吉甫,李成贤心里不快,张吉甫没有入京前,李成贤并不喜欢此人,心里头还有些防备。

  此人十分强势,李成贤有所耳闻,奈何此人提出的思路,实在是让他无法拒绝,目前虽然一起合作,李成贤还是有些提防,所以不禁反问道:“何出此言?”

  陈恒看了一眼张吉甫,张吉甫面色平静,陈恒心里有数,开口道:“这些人都立过功,也都升过官,不过卡的比较紧,能不升的就不升,能小升的绝不大升。”

  也挑不出理,无论是以前,或者后来的河西营,主要在东南立功,经手的是金陵兵部,金陵兵部主导的事,到了京城的兵部也不过是盖个章。

  那时候金陵兵部尚书是张吉甫,当然是他的手笔。所以此次拉拢这些将领,他们有很好的机会出手。

  谁让王信是四大家那边的人呢,虽然王信能立功,可四大家不行。的确有个林如海比较厉害,可林如海不在京城,再厉害也无可奈何。

  四大家给不了的,他们可以给;四大家升不了的官,他们可以升。只要听他们的话,服从他们的规矩,好处就少不了。

  陈恒因此自信道:“这个赵雍,他原本是罗明的属下,罗明的事情,诸位都清楚,此人没有路可走,正好王信出现,所以赵雍才投奔了王信。”

  介绍完赵雍的经历,陈恒抬起手摸起下巴的胡须,眼神很是得意,仿佛胜券在握,轻描淡写的说道:“以此人的经历,加上前番东南抗倭之功,又有如今大同之事,是功是过,我们提笔一句话的事情而已,所以此人是最容易拉拢过来的。”

  大同是九边的九个军镇之一,不光是王信的属下,还有冯庸的属下。

  冯庸肯定是不会用了的,彻底架空。王信却不得不用,因为此人年轻,官位也不高,更入了太上皇的眼,没道理不用,所以要控制的用,成为朝廷的刀,利用此人的能力,震慑其余的军镇。

  京营的改革最先被兵部胜出,由兵部主导执行,并且顺利推进,京营再加上大同,局面等于彻底打开。

  李成贤点了点头,认可道:“此人不算是王信培养出来的人,的确问题不大,我看名单上此人还只是个佐击,可以把他升为游击嘛。”

  佐击到游击等于升了两级,而且游击属于真正的将军,绝大部分武将毕生都难以突破,在李成贤嘴里仿佛是吃顿饭似的简单。

  两人对着桌面上的名录指指点点,张吉甫却没怎么说话。

  自己堂堂内阁大臣,出手对付王信,不过是个游击将军,传出去有失自己的身份,何况自己当初截着他来到京城,打算当做自己的亲信去培养。

  张吉甫有信心从四大家里挖出王信,当然也会加强控制,只是不会做到今日的地步。

  之所以改变想法,一则此人没有彻底投靠自己的心思,二则听到太上皇的话后,自己就放弃了。和太上皇抢人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得不偿失。既然如此,那就公事公办,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王信蹦了出来。

  正应了那句话。

  不做事就不会出事,越是做事越会出事。张吉甫很反感官场上的这句话,可今日不同,为了朝廷大局,委屈一下王信吧。

  陈恒又问:“我们在这边商量,也只能从上面发力,接触不到他们,最重要的是张文锦,他这个人靠不靠得住?别我们把饭都做熟了,结果他接不住,最后的关头砸了饭碗。”

  张文锦是李成贤的朋友,李成贤为朋友说话道:“只要有朝廷的配合,张文锦一定能稳得住。”

首节 上一节 199/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