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207节
真要是认真起来,以大同军镇的实力,还是能震慑住关外的,否则这些年里,单于部不至于如此听父亲的话。
胡人又不讲理,他们只尊实力。谁的拳头大,打的他怕,他就听话,把胡人当狗就是最好的法子。听话做事奖励一块骨头,不听话就踢两脚,养不熟杀了吃肉。
在大同从小养大,年轻人对大同和关外的局势很清楚。
冯庸对儿子还是满意的,只可惜自己忙于军务,对儿子疏忽管教,儿子成长于妇人之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性子软弱,贪婪享受,吃不了军中的苦。
冯庸冷笑道:“张文锦此人是个败类,我才一直打压他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今大同落于此人之手,就算王信回到大同又如何。”
年轻人眼睛一亮,看向父亲的眼神升起了崇拜,父亲说得对啊。
年轻人拍手,忍不住笑道:“有张文锦压着,那王信想要做事可不容易,只能听张文锦的,那张文锦比儿子都怯弱,只会嘴硬的人。”
“不止于此。”冯庸鄙视道:“张文锦还是有一手的,这个把月来,恐怕他早就把手伸向雁门关了。”
永兴军的事情,一直有人向自己传信。
别的不说,对人性上的事情,张文锦出手稳准狠,的确三两下就瓦解了自己打造十余年的永兴军,如果不是胡人闹事,自己还真没有了机会。
虽然气愤手下们的不忠心,冯庸却也更有了把握。
这把握还是来自于张文锦。
王信又如何?
就不信了,他和自己一样离开了自己的军队,他带兵才几年?难道他就与众不同?他的手下就个个忠心不二,不为外物所动?
王信就算回到了大同,他的属下也被张文锦给拉拢住了。
以张文锦的德性,冯庸不相信张文锦能解决胡人的事,如果张文锦能解决,那自己就没有机会,如果他解决不了,自己就有机会。
冯庸感叹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父亲,此话何意?”年轻人无法理解,于是请教。
冯庸得意的笑道:“王信能回大同,看起来是他占了便宜,其实才吃了亏,我目前不能回,看起来吃亏,其实才占了便宜,老天都在帮我啊。”
“哈哈哈。”
冯庸忍不住大笑。
看到父亲如此自信,年轻人也高兴了起来。
——
与张吉甫达成一致后,王信并没有拖延,带上自己的亲卫,还有在京城逗留了许久的郑浩,一行人匆匆赶回大同,因为路途炎热,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远离了城镇,进入了山区,道路旁的一棵大树下,好大的阴凉,史平等人牵着马去喝水,顺便让马儿在路边吃点绿草。
郑浩靠着树根扭过头,向旁边石头上坐着的将军说道,“将军,我们现在不用急。”
王信正举着牛皮袋喝水。
王信从来不喝生水,外出的路上向来带足够水袋,装好了煮熟的凉开水,每到下一个城镇或者驿站,第一件事就是更换水袋里的水。
一边喝水,王信擦了额头上的汗,听到郑浩的话,知道他什么意思,摇了摇头笑道:“虽然八九月才是胡人入关的高峰期,可万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之仗,接下来的事情忙不完,哪里还有时间耽误。”
单于和自己交过手,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欧彦虎通过单于,也会了解自己的作战方式。
关外现在的情况,对大同而言发生了变化,和以往了解的不一样,所以大同等于是瞎子,而胡人因为以往对大同的了解,却对大同知根知底,这是很危险的。
欧彦虎既然敢作乱,必然有他的底气。
王信从来不会小瞧对手,这是兵家大忌,哪怕对待倭寇,自己都全力以赴,何况是北边的敌人,历来中原被北边打败,极少有被南边打败。
郑浩欲言又止,想起祖父对自己的嘱咐,要做大家都喜欢的人,不要做得罪人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内心挣扎。
王信见状,笑道:“有话就说。”
郑浩不再犹豫,担心道:“张抚台手段老辣,恐怕对雁门关早就下手,如今轻易让将军回去,很可能打算让将军背锅,万一战场有变,责任就推给将军。”
陆仲恒和贾政都不同意王信现在回大同,郑浩在扬州会馆看见过,心里放不下这件事。
原来如此,王信莞尔一笑,看来郑浩心里偏向河西营,才会为河西营的事着急,至少走在这个方向上,河西营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胜利者的一方,必定比失败的一方要团结。
看到自家将军不以为然的笑容,第一次谏言的郑浩内心升起一股挫败感,不服气道:“难道属下说的不对?”
王信见史平等人都回来了,晌午已经过去,可以再赶一段路,于是站起身,拍了拍郑浩的肩膀,“要相信兄弟们。”
说完,走去吩咐众人,留下郑浩呆在原地,郑浩看着将军的背影,将军的确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能成为将军信任的人,将会得到将军毫不保留的信任。
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将军这样做很得人心,恐怕也容易被小人利用。
自己得为将军防着点。
郑浩跟了上去,史平和小石头一人拉着两匹马,史平拉过来将军的马,小石头为书吏郑浩牵过马。
少年亲卫们从小吃得苦已经够多了,如今赶路而已,算什么苦,反倒是郑浩成为队伍里的包袱,需要人们关照他,令郑浩很不好意思。
——
赵雍回到雁门关,得知汤平最近的举动,心里头恼火,最后忍了下来,看到刘通从京城回来,赵雍心情才好了不少。
“关外的事到底怎么回事?”刘通第一时间问道。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都有,甚至有胡人入关了,刘通无法分辨,赵雍从大同返回,他应该最清楚。
赵雍解释了一遍,听完后,刘通内心感慨。“当初我们随将军抵达大板升地区,见那莫必胜多威风,是实力最大的部落,没想到说没了就没了。”
赵雍脸色凝重,点头道:“能解决莫必胜的,必然比他更强大,又或者更狡猾,总之,那欧彦虎不可小觑。”
刘通笑道:“无论他是谁,在将军面前也只是手下败将。”
自己当过节度使张经的亲卫队长,又投靠过罗明,这两人身份都比将军高,权力更不可相提并论,两人的能力也不差,可他们都比不上将军。
看到刘通如此自信,赵雍严肃道,“我和你的看法不同,我反而不希望将军回来。”
刘通的笑容逐渐凝固,眼神里升出一股迟疑。
赵雍不是这样的人。
想到当初在罗明手下一起做事,刘通还是相信赵雍的,开口问道:“为何?”
“欧彦虎与单于部合并,威胁不小,而张文锦又扣着粮草不放,我们手里的粮草不多了,而且上回在关外作战,损耗了不少物资,火药铅弹许多还没有补充。”
一件件的问题被赵雍提出,哪怕是刘通也忧心起来。
将军打造的车营,虽然火力强悍,可耗费也惊人,如果那张文锦是个好官,值得他们信任,将军回来的确不错,可要是此人故意捣乱,那事情就麻烦了。
“唉。”刘通也不禁叹了口气。
“朝廷如今是怎么回事,斗得如此厉害,想要做点实事就这么难呢。”
赵雍冷笑两声,没有说话。
突然。
外面有人小跑着进来,气喘吁吁的,“报!将军回来了,收到消息的时候在石门峡,估摸还有四五日即能回到雁门关。”
赵雍和刘通二人面面相觑,刚才还说不希望将军回来,结果将军这就要回来了。
可听到将军回来的消息,两人脸上却情不自禁露出笑容。
“我去接!”
“让汤平去。”
赵雍冷笑,“将军回来了,倒要看看汤平还有什么话说。”
刘通头疼起来。
汤平和赵雍以前关系虽然不算好,但也不至于今日这般僵硬,刘通看来两人之间只是误会罢了,互相缺乏信任,不过等将军回来,两人的误会很容易消除。
“我和汤平一起去。”刘通笑道。
赵雍不再拒绝。
很多局势自己没有办法应对,可换成是将军,将军好像什么困难都能解决,算了,这些事情交给将军去头疼吧,自己只负责听将军的安排去打仗。
第217章 底气
春江水暖鸭先知。
再一次回到边地,大同乃至雁门关各地的气氛大为不同,乡野都在抓紧修葺检查自家的民堡,该加固的地方加固,纷纷储备粮食物资。
与京畿地区完全不一样,那边并无变化,至于更远的内地,只怕根本不知道。
回到雁门关后,王信清点了各军。
因为鸟铳和佛郎机还不能自行制造,需要等薛岩的消息,所以鸟铳手和炮兵数量分别还是五百名和一百二十名炮兵,并没有增加。
弓兵倒是增加了,由一百名翻了三倍,变为三百名,然后是骑兵,骑兵目前有近三百人,绝大部分能保持一人双马。
步兵只有不到一千三百人,而且以车兵为主,步兵与其他兵种的比例达到了一比一,单纯的步兵数量更少,只占全军的一两成。
骑兵将领以张灿马范为主;炮兵将领以汤平为主;弓兵将领以李武为主;车兵将领以赵雍为主;步兵将领以刘通赵胜为主。
河西营的步兵与外头的步兵不同,不但比例极低,而且属于精锐中的精锐,是刘通精挑细选出来的,配合着鸳鸯小阵的战术精神,是整个车营防漏补缺的重要力量。
没有调动各地的守军,几日后,河西营集结雁门关关城。
周围遍布旗帜,颜色五花八门,形状各有不同,旗帜下各部严阵以待,纹丝不动。
虽然夏日炎热,战场上为了保命,士兵们还是愿意穿戴盔甲的,如今是集结操练,所以也在校场上穿戴,平日里不穿。
离开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王信打量着各部的精神气,自己离开的日子里,各部有没有按照自己的命令严格做事,现在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候。
将领们大气不敢粗,知道将军在考核他们,虽然心里自信,仍然不免忐忑,担心出了意外。
王信先来到弓兵阵营,李武紧跟着王信。
三百名弓箭手背着弓矢和箭壶,腰间挎着腰刀,身上穿着棉甲,棉甲的防护力不如铁甲,却胜在轻便,更适合技术兵种。
弓兵不光是技术活,还是力气活,所以弓兵的伙食很足。
一张张脸都很饱满,精神气十足的望着将军,王信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叫做兵,不是给一根木棍,饿得皮包骨,也能叫做兵的兵。
王信夸奖道:“不错。”
第一个得到将军的认可,弓兵们脸上露出得意,为了尽快适应弓箭,这一个多月来没日没夜的练习,幸亏缴获的弓箭多,所以顾不上弓矢的使用寿命。
“可惜多是短弓,以后还要练长弓。”李武脸上露出遗憾。
三百名弓兵里,背着长弓的才一百人,其余的背着短弓。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