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0节
因为那天在球场上表现的好,高俅和李邦彦得以被赵俣一人赏赐了十块香皂。
高俅已经试过了,这香皂确实很神奇。
高俅还知道,端王妃等端王府上的妇人用香皂沐浴过后,全都对香皂赞不绝口。
平日里就有用宋宫玉龙膏美容的赵佶,更是给香皂起了个“清馨玉露”的雅名,以示他对香皂的喜爱。
只是,高俅有些不太明白,这香皂跟梁师成带挈他有什么关系?
梁师成没让高俅纳闷太久,就坦言相告:“那日我家大王并未细说,这香皂其实非同一般,乃是由一位奇女子所研制,用料讲究,工艺繁复,每一块都需精心制造,才可使它香气馥郁持久,拥有滋养肌肤、美容养颜之效,此物已深得宫中娘娘喜爱,我家大王见此,决定对外出售香皂,而我便是负责人之一。”
高俅有点明白梁师成什么意思了,他连忙问道:“这香皂售价几何?”
梁师成伸出三根手指。
高俅猜测:“三十文?”
看了一眼那精美的包装盒,高俅心想:“三十文连这锦盒都买不来。”所以他又改口道:“三百文?”
梁师成摇摇头:“三贯。”
高俅一脸难以置信:“这么贵?!!!”
一贯大概相当于赵俣上一世的七百元人民币,在这个时代能买五斗米。
一块小小的香皂,足够一个成年人饱餐半年的了。
这也就难怪高俅被香皂的价格震惊到了。
谁想,梁师成又说:“三贯只是我家给外售人员的价格,至于他们卖五贯还是十贯,我家一概不过问。”
高俅很聪明地没有去质疑莘王府的定价,而是直指要害地问:“今市面上售价几何?”
梁师成如实相告:“最低五贯,宫中已然炒到了十贯。”
高俅的眼睛大亮,他当即就表态道:“小弟不论赚多少,皆有一半是兄长的。”
梁师成笑得更加灿烂:“贤弟快人快语,那为兄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实不相瞒,此前为兄只是小黄门,手上并无多少可用之人,不然恁地赚钱买卖,为兄何不独占,而教贤弟分一杯羹?今见贤弟奢遮,绝非蝇营狗苟之辈,为兄也给贤弟个保证,他日旁人拿不到香皂之际,贤弟亦能货源充足。”
接下来,梁师成便和高俅谈起了销售香皂的具体想法,高俅的本钱不够,梁师成表示,第一批香皂他去运作,卖出了再给莘王府结款就行。
说了一阵,梁师成不无遗憾地说:“那日李大郎所言极是,这香皂若贩去樊楼等七十二家酒楼,定然会教那些小姐趋之若鹜,只是那里你我不熟,难以竞争过他人。”
高俅一听,主动献策:“这有何难,李大郎为人俊朗豪爽,风度优美,写文章敏捷而有功底,自号李浪子,青楼小姐多爱他风流,倒贴钱,求他做入幕之宾,若将他叫上,谁能争过我弟兄三人?”
梁师成心道:“上钩了。”,嘴上则说:“若李大郎真有这般好本事,将他叫上,也无妨……”
转天,高俅就将李邦彦叫来,与梁师成见了一面,三人一拍即合,合伙做起了香皂的买卖。
上手以后,高俅和李邦彦才知道,梁师成真是在带他们赚钱。
这香皂,一经上市,就卖疯了。
东京城内的达官贵人、名门望族,乃至寻常百姓,无不以拥有一块香皂为荣。
似乎这香皂已经不仅仅只是日常洗漱的奢侈品,更成了身份与品味的象征,一时间香皂竟成为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话题与礼物。
这使得,莘王府全力以赴的制作香皂,都供不应求。
高俅手下有一大群泼皮,人手充足;李邦彦那边,凭借他在青楼楚馆中的广泛人脉,轻松打开了樊楼等七十二家酒楼的市场,大量的香皂倾销到那些青楼小姐手上;而梁师成则能在别人都买不到香皂时给高俅和李邦彦搞到香皂。
凭借着通力合作,短短月余时间,梁师成、高俅、李邦彦就各赚了数万贯,富甲一方。
当然,赚的最多的还是背后的赵俣。
香皂的成本连一百文都合不上。
赵俣给自己莘王府的人,不论是谁,都是三贯一块。
一块,赵俣就净赚两贯九百文。
卖了一阵,赵俣嫌麻烦,连包装盒都不给销售商带了。
如此一来,成本又降低了不少。
结果,月余时间,赵俣就赚了几十万贯。
除了赵俣大赚特赚以外,莘王府的人,从上到下,也都跟着喝到了汤。
当然,像梁师成赚了这么多的,倒是没有第二个。
梁师成之所以赚了这么多,除了因为梁师成、高俅、李邦彦的组合特别能干以外,还因为赵俣下过令,首先给梁师成供货。
也正是因为比别人货源充足,梁师成三人才能抢到最大的市场。
经过一个多月的赚钱分赃,梁师成已经跟高俅和李邦彦变得亲密无间。
这时,梁师成来向赵俣禀报:“大王,今高俅、李邦彦二人已对奴婢唯命是从,应该能做出卖主求荣之事,不知何时教他二人蛊惑端王逛青楼?”
赵俣微微一笑:“不急……”
……
第30章 在野亲王
…
上次赵俣猛怼刘清菁、又当众打脸了赵煦,之所以没遭到刘清菁和新党的报复,除了因为有赵煦压着刘清菁、有向太后和旧党在给赵俣撑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土地改革疏》让新党知道了,赵俣支持改革,不一定是他们的敌人。
当初,郑显肃帮赵俣写好《土地改革疏》,赵俣随便找了张纸亲手抄了一遍,又找了一个非正式的场合将之交给赵煦,对他说:“官家闲暇时可一看,若觉无用,扔了便是,最好不要声张。”
赵俣之所以这么递交《土地改革疏》,主要是怕犯了王爷干政的忌讳。
还有就是,赵俣写《土地改革疏》,只是想让能决定皇帝归属权的向太后和赵煦看到自己有解决赵宋王朝目前困境的能力,不是想现在就推动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尤其是宋朝的土地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太大,说说没事,真动了,就是在跟整个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阶层为敌,在没有拿到绝对的强权之前,赵俣肯定不会真踩这个雷区。
赵煦这个人,骨子里就叛逆。
赵俣要不是这种态度,他还真不一定看《土地改革疏》。
而赵俣摆出了一副“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扔掉”的态度,反而让赵煦对赵俣写给他的东西期待起来。
看过《土地改革疏》后,赵煦确定了,赵俣不是旧党,猛怼刘清菁,只是想保护向太后。
如此一来,赵煦就更不想收拾赵俣了,免得赵俣不管不顾,真跟刘清菁干到底,让他颜面扫地。
所以,赵煦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赵俣的政治态度,而是《土地改革疏》本身。
搞了这么多年的改革,虽然也解决了一点点问题,但越改革,赵煦就越感到无力,似乎有一股无形之力始终在阻挠他的改革。
元祐时期是赵煦一朝前期,由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滔滔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面废除王安石搞的新法。
而绍圣时期是赵煦亲政时期。赵煦任用章惇为宰相,全面恢复王安石搞的新法。
赵煦曾下过决心,要将阻碍他变法的人全都处理掉,一心变法。
可努力了多年以后,赵煦偶然间得到了一幅《爱莫助之图》。
这是一张图表,上面记载了自宋神宗以来新旧两党在朝廷的任职情况。
图表共有七个类别,即宰相、执政、侍从、台谏、郎官、馆阁、学校等。分为左右两栏。左栏是新党人士,右栏是旧党人士。
结果:右栏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而左栏上的名字则寥寥无几。
看过这张图表以后,赵煦才知道,他们父子改革了这么多年,赵宋王朝的朝廷大权竟然还是一直被旧党所控制,他要想继承父亲之志完成未竟之变法大业,实在太难了。
关键,新党也不争气,他们主张的新政,漏洞百出,总是让旧党抓住把柄,对新政进行猛烈的抨击。
更让赵煦感到无力的是,他改革了这么多年,全面恢复新政,严酷打击旧党,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皆遭他流放,可结果却是,赵宋王朝的国库依旧空虚。
空虚到了什么地步?
去年的平夏城之战,小梁太后犯边,因为没钱打仗,赵煦最后不得不向六七个巨商借了三百多万贯做军费,至今都还没有还上这笔钱。
奇耻大辱!!!
是。
赵煦从小身体就不好,甚至还会咳血。
可要不是从小就被高滔滔和旧党欺负,郁郁寡欢;亲政以后,又得应付这么极端的政局,还看不到任何希望。赵煦的身体又怎么会这么差?
这么说吧,亲政这些年,赵煦紧紧抓着权柄,每日辛劳处理政务,百僚已睡他未睡,百僚未起他先起,他就跟个裱糊匠一样对千疮百孔的赵宋王朝糊糊补补,同时,他每天都在提心吊胆,生怕哪天睁开眼睛,赵宋王朝这艘到处漏水的大破船突然就沉没了?
最让赵煦感到无力的是,他现在非常迷惘,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收拾赵宋王朝这个烂摊子?
朝中大臣也对元祐与绍圣两个时期截然对立的政治措施议论纷纷。
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即新旧党人,互相指责,斗争激烈。
关键,赵宋王朝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这是赵宋王朝从上到下(包括旧党)的共识,不然,朝廷连官吏的俸禄、军队的粮饷都发不下去了,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因为旧党的口风变了,支持改革,只是反对王安石搞出来的新政,赵煦才停止打击旧党,并让韩忠彦这个旧党领袖做了副宰相,希望新旧两党可以齐心协力,找出一个救国良策。
然而,改革虽然达成了共识,但到底怎么改革,新旧两党都吵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方向。
如今看到了《土地改革疏》,赵煦的眼睛不禁一亮!他感觉,《土地改革疏》似乎是一个方向。
只是赵煦百思不得其解:“莘王为何会觉得,问题出在不抑制土地兼并上?”
赵煦反复观看《土地改革疏》,越看越觉得赵俣的观点不一般,可从小到大一直生长在皇宫被困于信息茧房中的赵煦,却看不出来《土地改革疏》的含金量。
赵煦没理会赵俣说的最好不要声张,而是连夜就将章惇、韩忠彦、曾布叫来,让他们为自己解惑。
看过《土地改革疏》后,章惇三人同时沉默。
章惇和曾布心想:“莘王还真敢教陛下,若按照他这方子为大宋治病,要么大宋脱胎换骨重获新生,要么大宋彻底走向灭亡改朝换代,绝无第三种可能。”
章惇和曾布转念一想,就明白了:
“莘王必是知晓,他是一位闲散亲王,左右不了朝政,别人根本不会在意他说什么,才敢将此事给抖出来。”
“若教莘王来主持改革,以他的见识,不可能不知晓真进行土地改革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多半,他最后也会跟我们一样,随波逐流,仅从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民生保障体制入手。”
看过《土地改革疏》,章惇和曾布就知道了,赵俣不是空有一腔热血的赵顼、赵煦,而是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至少赵俣身边有敢跟赵俣说实话的高人,使得赵俣真的知道赵宋王朝的问题所在。
其实,看出来赵宋王朝的病根在哪的,大有人在。
早在宋朝开国之初,准确的说是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就有人提出:“地各有主,户或无田。富者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还有人指出,这都是因为“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的。
到了号称“承平”的宋仁宗时期,更有大臣明确提出:“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