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1节
当时,朝廷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也采取了几项措施:像禁止官员租种官家土地;像限制寺庙和道观购买田地;像严禁用借贷的方式购买土地。
可即便是这样,到了王安石变法前夕,据当时的执政者保守估计,全国已耕种的土地中,有七成被享有不纳税特权的权贵阶层所占,自耕农民和中小地主加一块一共才拥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
王安石也觉得兼并土地不好,还写了一首《兼并》诗来表达他反对兼并的想法。他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措施,都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
只不过,由于见识所限,王安石的土地改革之法,治标不治本,还有不少漏洞。
加上这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遭到了顽强的抵抗。
再加上具体实施之人阳奉阴违。
结果,王安石主张的土地改革,始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进展。
所以赵俣的观点其实并不新奇。
甚至可以说,时不时的,就有大臣跳出来,拿土地改革说事。
只不过,那些人没像赵俣这样,给出来了真正可行的改革方法。
赵俣的身份尊贵,又是没有议事权的在野亲王,自然什么都可以说,包括给赵煦点明他的改革不成功的问题所在。
而章惇和曾布是目前的执政党的领袖,有无数只眼睛在盯着他们,可不敢乱说话。
韩忠彦也是如此。
不过与章惇和曾布不同的是,见赵俣也有改革之心,韩忠彦心想:
“莘王与刘贤妃为敌,原来只是为了太后,与我旧党无关。”
“也对,皇室是真想解决大宋目前所面临的难题,使大宋千秋万代,而非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怎么可能全力助我旧党讨伐新党?”
“太后不也是如此吗?”
“看来这改革真的势在必行了,现在就连亲王都着急了。”
“问题是,到底怎么改?难道真要进行土地改革?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见章惇、韩忠彦、曾布看过《土地改革疏》后,全都沉默不语,赵煦问:“莘王的改革之策是否有可取之处?”
……
第31章 有干货
…
“有可取之处吗?”
“陛下您要是真敢按莘王开的方子为我大宋治病,不说药到病除,至少可以大大缓解我大宋的重疾。”
“问题是,能用莘王这个方子的,怕只有秦皇汉武唐宗那样的皇帝吧?”
所以,面对赵煦的询问,章惇、韩忠彦、曾布全都三缄其口。
赵煦不是昏君,看见章惇三人吞吞吐吐的,他哪还能猜不到《土地改革疏》中有干货?
赵煦没说话,就静静地看着章惇三人,看他们到底瞒自己多久?
大殿之内,烛光摇曳,映照着赵煦紧锁的眉头与赵宋王朝的三位宰执大臣凝重的神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而深沉的气息,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
见今天不说破这件事不行了,章惇只能轻叹一声,打破了这沉闷的寂静:“陛下,莘王之策,实乃一针见血,直指我大宋积弊之源。然则,此策之施行,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面投下巨石,波澜四起,非有雷霆万钧之力,难以驾驭。”
韩忠彦随后接过话茬,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诚如章相公所言,土地兼并,乃历朝历代之顽疾,非一日之寒。若要根治,必将触动无数权贵之利益,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曾布微微点头,补充道:“更兼时局动荡,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民不聊生,稍有不慎,恐引火烧身,危及社稷安危。是以,我等虽心知此策之利,却不敢轻易言之,恐误陛下,更误天下苍生。”
赵煦听明白了,他直指要害地问:“莘王之策可行?”
章惇和曾布沉默不语。
见此,最不想执行《土地改革疏》的韩忠彦,只能旗帜鲜明地阻止道:“可行,却不能行。改革土地政策,触及的利益太过庞大,若无万全之策,冒然推行,必将激起民变,朝堂也必将陷入巨大的混乱。”
赵煦难以置信:“会如此严重?”
韩忠彦看向章惇,意思很明显:“你要是不想政局大震荡,赶紧出言帮我打消陛下采纳《土地改革疏》。”
新党是目前的执政党,作为新党的领袖,章惇肯定秉持着“稳定大于一切”的观念。
所以章惇也开口劝道:“非是臣等畏首畏尾,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今朝堂之上,盘根错节,那些世家大族势力根深蒂固,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想当宰相的曾布,稍稍附和了一下赵煦:“臣以为,虽不能立刻大刀阔斧地推行莘王之策,却可徐徐图之。不如先从一些小的方面入手,譬如在偏远州县试验,慢慢积累经验,同时也可借此观察各方反应。”
章惇毫不客气地抨击道:“那些偏远州县,地方官吏多与当地豪绅有勾结,在那里搞试点,安能见效,不过空废国力而已。”接着进言:“土地改革之事,宜缓不宜急,可等等再说,当务之急乃是继续加强法制,严惩贪腐,以正朝纲,为改革铺路。”
韩忠彦嗤之以鼻:“反腐?你的目标还是我们元佑党人吧!”随之见招拆招道:“还可广开言路,鼓励士人上书言事,集思广益,或能找到更为稳妥之法进行变革。”
曾布则假大空地说:“改革需民心所向,可多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以赢得民心支持。民心稳,则社稷安。”
很快,章惇三人便吵了起来,相互抨击。
见此,赵煦既愤怒又无奈:“朕的三位宰辅大臣,竟不如一位闲散亲王,只会制造问题,根本不会解决问题,朕要你们何用?!!!”
赵煦越发地心累,他伸出手制止住章惇三人的争吵,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与不甘:“难道,我堂堂大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沉疴日重,毫无转机?”
章惇三人知道赵煦想听到什么,可他们说了,虽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同时无疑是在与整个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集团宣战,稍有差池,他们自身难保不说,赵宋王朝也恐将覆灭在即。
所以他们不能说……
窗外,夜风呼啸,吹得窗棂哐哐作响,仿佛也在为赵宋王朝的未来发出悲叹。
见章惇三人束手无策,赵煦看向殿外那漆黑的夜色,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为赵宋王朝寻出一条生路,哪怕这条路布满荆棘。
只是,他尚不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
赵俣之所以点播一下赵煦,就是想让赵煦知道,自己比赵佶、赵似更适合继承他的皇位。万一历史发生改变,赵煦死得没那么突然,没准能主动将皇位传给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赵宋王朝的问题,让赵宋王朝延续下去。
至于大臣的想法?
一直以来,在立皇帝这件事上,最高决策者肯定会高度戒备大臣,绝不会让他们有机会掺和这件事。
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要知道,皇权和相权一直都是矛盾对立的。
很多大臣的最高追求,是这样一个理想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这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而所有的皇帝和最高决策者则都会坚持,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绝对不能对抗皇权。
岳飞为什么会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掺和进了立皇储这件事中。
这从历史上宰相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也没能阻止得了赵佶当上皇帝一事上,也不难看出来。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赵俣绝不会站新党,也绝不会站旧党,他只会站皇权,站最能决定皇帝归属权的向太后。
赵俣搞出来《土地改革疏》,就是在让向太后和赵煦看到,自己有维护皇权的能力。
不想,这竟然造成赵煦成宿成宿的失眠,加速透支了他那行将就木的身体。
顺便一提,赵俣还从郑显肃和王懿肃那里得知,韩忠彦去找向太后聊过赵俣的政治立场。
向太后老实不客气地说:
“仅莘王想改革吗?本宫也想改革!”
“朝廷连俸禄及军饷都快发不出去了,若不改革,我大宋何以继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大宋若是倒了,尔等就一定能独存?依本宫看,未必罢,莫要忘了,天街踏尽公卿骨。若我大宋支撑不住了,安保不会出现第二个黄巢?”
“你们谁不知晓,若想根治我大宋积弊,唯有进行土地改革?可你们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碰及此事不说,甚至不敢跟陛下言及此事。”
“莘王不过将你们不敢跟陛下说的话跟陛下说了而已,何错之有?”
“若你们觉得莘王之策不可行,倒是拿出一个可拯救我大宋的良策啊。”
“韩师朴,你也不出去听听,外面谁不在说,你们几个宰执,只知晓内斗,维护自身利益,毫无作为!”
“……”
“莘王只是一个闲散亲王,又不是皇帝,他想说甚,你们就让他说好了,他还真能影响时局,影响你们不作为?”
韩忠彦一想也是,他管一个闲散亲王到底是什么政治立场干什么,尤其是在赵俣不反对他们旧党的情况下,所以灰溜溜地离开了。
很快,关注赵俣的人就发现了,赵俣似乎只热衷于卖香皂赚钱,根本不理朝政,之前提出《土地改革疏》,也只不过就是想提醒一下赵煦别一直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不是真想干什么,无伤大雅……
……
第32章 莘王可做宰相
…
赵宋王朝其实早就在走下坡路了。
幸好还有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正直热血的大臣,他们选择站出来号召革除弊政实行新政,并提出了一些能解决部分问题的改革措施。
而赵顼、赵煦都不腐朽,想实现赵宋王朝的中兴。
所以赵宋王朝断断续续的开始了改革。
可改革,就是动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
很多国家蛀虫(新旧两党中都有),不能解决问题,却擅长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发展到了现如今,新党已经不等同于改革派;旧党也不等同于保守派。这两党中都有想要帮国家改革的正直热血的大臣,区别只在于,有些认同王安石搞的新政,有些不认同王安石搞的新政;这两党也都有不顾国家利益只想维护他们自身利益的蛀虫。而现在新旧两党之争,其实就是在进行党争,与改不改革、变不变法没关系。
那些自私的蛀虫用阴谋手段攻击改革派,并制造舆论,借结党的罪名攻击新政。
在君主专制时代,结党被视作牛鬼蛇神、毒蛇猛兽,无论任何人,一旦被视作朋比结党,就等同于犯下了弥天大罪,就对皇权有了威胁。
他们再收买改革派官员,指使手下伪造书信,穿凿附会改革派想要废帝夺权。
而在深宫中长大承父祖之庇登基的皇帝,最警惕大臣擅权结党,肯定会动摇,最后改革失败。
纵观历史,宋朝的几次改革,差不多都是这么失败的。
所以说,要想改革,肯定得有一位意志力坚定的皇帝。
比如雍正。
清雍正时期,雍正自上而下推动了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土地制度改革,它首次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垄断,按照农民的实际耕作能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同时取消了人头税,按照个人持有土地的数量进行缴税,史称“摊丁入亩”。
这场波及全国的变革,对广大旗人及地主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要知道,作为封建王朝的第一大利益群体,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可是有着难以想象的破坏力和影响力。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