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66节

  “大王请看,那不远处,便是黄河上最为险峻的河段,唤做三门峡。”

  借着晦暗的星月之光,以及远处岸上尚未完全熄灭的火光,船夫仔细讲解起这段河道的情况。

  “大王有所不知,这黄河上的门道可多着呢,大王心善,看得起我们这些撑船的下人,那我等自然也要如实相告。”

  “咱们这些祖祖辈辈在黄河上摇橹运船的船家,都牢牢记着一句话,那便是”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第162章 架设浮桥

  江瀚随着船夫指向的方向望去,只见河道之中,有两座河中岛,如同中流砥柱一般,硬生生将奔腾的河水分成了三股激流。

  这三股激流奔涌的方向,分别被称作人门、鬼门、神门,因此才被称作三门峡。

  神门水道最为凶险,水流湍急,暗礁密布;

  鬼门水道则最为狭窄,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

  唯有人门水道,水势稍缓,但其两岸皆是高耸的悬崖,艰险万分。

  三门之后,更有一巨石砥柱,横亘河心,河水夺门而出,俯冲砥柱,而后分流绕柱而过,翻卷起滔天巨浪。

  (枯水期的原三门峡,现在应该已经被三门峡水库给完全盖住了)

  江瀚看着眼前的河道,不由得一阵后怕。

  夜色晦暗,要是自己率军稀里糊涂的上了船,万一哪个船夫心怀不轨,拉着他同归于尽,可就完了。

  果然还是好人有好报,要是先前不由分说征用这些船夫,保不齐哪个就会暗中摆他一道。

  老船夫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大王,出了这茅津渡,下游河段之中,像是三门峡这般凶险的地形,还有不下数处。”

  “如果大王想要率军乘船渡河,那每一艘船,至少也得在两岸各设一纲船夫。”

  “也就是足足三百多精壮汉子,用粗大的缆绳在河岸上牵引,否则稍有差池,便是船毁人亡的下场。”

  江瀚凝神细听,再顺着老船夫手指的方向远眺。

  虽然夜色深沉,看不太真切,但还是隐约可见下游的河道骤然收窄,仿佛水流声也变得愈发轰鸣激荡。

  他不由得一阵头疼。

  看来,想要舒舒服服乘船顺流而下,去接引大部队渡河,已经不可能了。

  那就只能在茅津渡附近,搭建浮桥,供大军通过。

  这茅津渡本身,其实非常适合架设浮桥。

  在大唐贞观十一年时,这里就曾修了一条长七十六丈,宽两丈的浮桥。

  但随着河水日渐冲刷,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八年,浮桥便被洪水冲毁。

  但问题是,以江瀚眼下这点人手和材料,想要修这么长一条浮桥,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江瀚只能让老船夫,帮着挑选一处河面相对狭窄、水流平缓的的地方,用以搭建浮桥。

  老船夫也不推辞,当即便领着几个士卒,沿着河岸仔细勘察。

  最终,在下游不远处,几人找到了一处内湾,河面大概十二三丈,水流也相对平缓。

  江瀚当即下令,将茅津渡缴获的所有大小船只,尽数集中在内塆里。

  他打算以这些木船为浮体,在船身上铺设模板,再用铁索、缆绳将船只逐一固定连接,搭建一座临时浮桥。

  为了尽可能减缓水流速度,必要时还可以直接凿沉船只,以做桥基。

  铁索和缆绳在渡口倒是缴获了不少,勉强够用。

  但铺设桥面所需的厚实木板,却着实不好找。

  渡口附近虽然有不少林木,但江瀚此行根本没带匠人,没法砍树制板。

  无奈之下,江瀚只能亲自带着一哨人马,前往附近不远处的茅村。

  他打算把村子里的门板拆下来用一用。

  茅村的百姓们还睡得香甜,忽然听见村中人喊马嘶,起床一看,却发现天杀的贼寇已经闯进了村子。

  百姓以为贼兵们要大肆劫掠,屠村灭寨,一个个吓得是魂飞魄散,只能紧闭门窗,祈祷贼兵能放他们一马。

  结果折腾了半宿,却没想到,那伙凶神恶煞的贼人,只是挨家挨户地把他们的门板给拆走了,并未伤人性命,也未曾抢掠其他财物。

  “门板这么值钱?”

  茅村的百姓面面相觑,摸不着头脑。

  但江瀚却没时间挨家挨户的解释,材料齐备,他便立刻下令开工。

  一时间,黄河岸边的僻静内湾变得人声鼎沸,灯火通明。

  江瀚是头一次搭建浮桥,也没经验,索性便拜托这群船夫帮忙。

  他则是带着麾下士卒,在船夫们的指挥下,先把船上一切妨碍铺设桥面的建筑拆除。

  比如像什么乌棚,船楼之类的水面建筑。

  一行人先是将几艘吃水较深的大型漕船,小心翼翼的划到河中央,然后在船头、船尾抛下用巨石系住的粗大铁锚。

  使其深深陷入河底泥沙当中,以求最大限度的稳定船只。

  黄河中段虽在此处号称平缓,但河心深处依旧不乏汹涌的暗流。

  在水流较为湍急的几处节点,江瀚二话不说,直接凿沉了三艘老旧的巡船,以其沉重的船身充当桥墩。

  等所有的船只固定好后,便可以开始在上面铺设桥面。

  士卒们赤着上身,打着火把,在初冬的深夜里,合力将沉重的门板从岸上抬至船边;

  有的则站在晃动的船身上,小心翼翼地接过木板,再用铁钉将其固定在船身上。

  船与船之间,则用从渡口缴获的铁索和缆绳互相链接。

  在河水不断地冲刷下,铁链来回绷直、松动,发出阵阵令人牙酸的嘎吱声。

  在架设过程中,偶尔有些作为浮体的船只因为定位不准,或是锚链松动,被水流冲歪了位置。

  这时候,就需要几个水性好的船夫,绑着缆绳跳入河中,从水里合力撑持推动船只,才能堪堪将其校正回原位。

  众人齐心协力忙活了几个时辰后,一条由数十艘大小船只串联而成,横贯黄河两岸的临时浮桥,终于成功建了起来。

  此时天色早已放白,江瀚放眼望去,浮桥就如同一条灰色的巨蛇,匍匐在这奔腾不息的黄河之上。

  浮桥堪堪架设完毕,江瀚便迫不及待地带人走了两趟,将近一丈左右的桥面,足以同时容纳两条长队通行。

  折腾了整整快一天,又是杀敌又是搭设浮桥,众人早已疲惫不堪。

  本来还想在守军的营寨里修整片刻呢,可营寨早已被烧了个一干二净。

  无奈之下,江瀚索性便让麾下的士卒们各自找地方休息,等两个时辰后再渡河,去下游接应大部队。

  听到终于可以休息,士卒们如释重负,随即便掏出怀里的干粮,囫囵啃了几口,然后再跑到河边,猛灌几口黄河水配餐。

  吃饱喝足后,一群人直接就地躺下,有的靠着石头、有的倚着树干,几乎是倒头就睡,鼾声大作。

  而江瀚则是带着亲卫,分守在浮桥两头,替这群休息的士卒们站岗放哨。

  等这帮人休息好了,江瀚就要派他们返回北岸,往下游去寻找董二柱、李老歪等人。

  江瀚坐在岸边,呆呆地看着眼前的河面,暗自思忖:

  “浮桥倒是搭好了,也不知道柱子他们现在是什么情况?”

  “可千万别被官军和叛徒给剿了。”

第163章 从义军到叛徒的转变

  江瀚这边,又是偷渡夜袭,又是搭建浮桥的,忙活了整整快两天没合眼。

  相比之下,李老歪、邵勇等人率领的大部队,倒是显得十分悠闲。

  这支大部队沿着黄河北岸,一路走走停停,悠哉悠哉的行军了一天后,便在一处名为“宋家岭”的小山谷内,停了下来。

  各部首领依照指令,开始在这小山谷内外挖掘壕沟,布置鹿角,显然是准备在此安营扎寨,修整一二。

  然而,身处大军营盘最中间位置的许可变,此刻却是忐忑不安,如坐针毡。

  他的营地,被不偏不倚地安排在了整个营寨的核心区域。

  前后左右都是上山虎的嫡系部队,将许可变和他麾下的兵马围得严严实实,如同铁桶一般。

  自从大军拔营以来,他曾数次寻找机会,想要遣人偷偷溜出队伍,提前去与官军接洽,通报义军现状。

  但他接连派出去了七八个亲兵,却如同泥牛入海一般,没有一个再回来复命。

  这让许可变的心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更让许可变不安的是,上山虎已经下令,为了防止官军细作窥探、渗透,确保大军行动隐蔽。

  全军营地暂时戒严,任何人无论职位高低,要是没有中军帅帐签发的手令,一概不得进出营地,违令者军法从事!

  这下子,许可变彻底傻了眼。

  他就像被困在蛛网中间的虫子一样,动弹不得。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许可变心中那股不安的情绪,如同野草般疯狂滋长。

  这上山虎,不是要去奇袭白浪渡吗?

  为什么突然要在此安营扎寨?

  难不成.难不成自己投降的意图被他察觉了?

  许可变越想越是心惊,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究竟是对是错。

  这几天以来,他不止一次地在心里反复叩问自己,但却始终得不到一个让自己心安的答案。

  许可变也是从陕北走出来的,早在崇祯二年,他就带着自己的族人杀官造反,走上了起义反明的道路。

  他一路跟着王嘉胤征战,从陕西跑到了山西,在各路反王里,也算是老资格了。

  想当初,他们许氏一族,也曾是朝廷治下的良善之民。

首节 上一节 166/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