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72节

  对面的官军阵营里,陕州知州史记言的脑子到现在还是一片空白。

  他娘的,一觉醒来,城外的黄河上怎么就凭空多出来一座浮桥?

  史记言,字司直,当涂人,举人出身,从长沙知县迁升至陕州知州。

  此人虽是文官出身,却颇有胆略,知晓兵事。

  近年来,陕州境内流贼四起,而本地的弘农卫早已兵备废弛,不堪大用。

  史记言见状,干脆自掏腰包,散尽家财,招募了一批乡勇,甚至还请了少室山的武僧,前来训练乡勇,保境安民。

  就凭此举,史记言也算得上是一位有担当、有作为的地方官。

  可他练的那些民壮,说白了对付小股流贼还能用一用。

  而眼前这帮贼兵,军容整齐,杀气腾腾,一看就是百战精锐,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史记言观察良久,见到贼兵人数似乎并不算多,心中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当即带着人,火急火燎地赶往弘农卫,找到了指挥使张琛。

  希望他能立刻出兵,趁着贼寇立足未稳,带人赶走贼兵,并拆毁浮桥。

  可张琛一听,当场就傻了眼。

  他这弘农卫,虽然额定兵力有五千六百人,但现在也就只剩下九百多人。

  其中不少人,连拿锄头都他妈拿不稳,现在你让我带着这帮人,去跟那帮如狼似虎的贼兵打仗?

  这不是找死吗?

  于是,张琛当场就“病”了,捂着脑袋哼哼唧唧,说自己昨日偶感风寒,头痛欲裂,实在无法领兵。

  史记言听罢,气得差点拔剑砍了张琛,但张琛却脚底抹油,一溜烟地跑回了自己的宅子,闭门不出。

  张琛打定主意,只要贼兵不来攻城,自己绝不会出门一步!

  贼兵想过河?

  那就让他过呗!

  反正朝廷已经派了边军悍将前来围剿,到时候剿匪不力,那是他们这些边将的问题,跟我一个卫所指挥使有什么关系。

  到时候追究起来,就说兵力有限,守城有余,出战不足。

  无奈之下,史记言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去下游方向寻找左良玉的踪迹;

  另一面,他则是硬着头皮,带着自己训练的几百乡勇和部分卫军,远远地看着江瀚的部队。

  史记言打不过,也不敢打,但他必须摆出个样子来。

  无论如何,他也决不能让这帮贼兵,就这么轻易地从他眼皮子底下渡过黄河!

第168章 浮桥争夺战

  可史记言不知道的是,他翘首以盼的左大帅,这会儿正忙着“捞外快”呢。

  左良玉带着手下的昌平兵,把附近一个小村子翻了个底朝天。

  他悠哉悠哉地坐在村里一户财主家的院子里,看着手下的兵丁踹开一扇扇房门,把里面一切值钱的玩意儿都搬出来。

  在他看来,这趟简直是美差。

  反正黄河对岸曹文诏早已设好了埋伏,自己这边不过是摇旗呐喊而已,捞不到什么军功。

  现在顺道抢两个村子,权当是补偿了。

  左良玉这厮能打,但一直都有劫掠的毛病。

  早在辽东时,他就因为带着家丁闹饷劫掠,被袁崇焕一撸到底,差点砍了脑袋。

  后来还是靠着户部尚书侯恂的提拔,这才官复原职,一路升到了副总兵。

  “大帅!大帅!陕州知州史记言派人送来急报!”

  左良玉嘴里正哼着小曲,突然间,一个亲兵连滚带爬地跑进了院子,

  “贼兵趁夜偷袭了茅津渡,已经架好浮桥,准备接引大军渡河。”

  “许知州让我们立刻派兵回援!”

  左良玉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随即大惊失色:

  “他娘的!坏事了!”

  他猛地起身,对着院子里还在哄抢的兵丁们怒吼一声:

  “都别抢了!给老子滚回来!全军集合,去茅津渡!”

  等左良玉火急火燎地带着部队赶到茅津渡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凉了半截。

  他临走前留在此处的五百多守军,如今连个鬼影子都看不见,只剩下贼兵在渡口附近耀武扬威。

  营寨也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焦黑的木头桩子矗立在原地。

  左良玉怎么也想不通,这股贼兵是插了翅膀不成?!

  怎么就悄无声息地渡了河,还烧了自己的营寨?

  念及于此,左良玉心中有些忌惮,不敢第一时间发起进攻。

  他连忙派人去联络附近的史记言,想先把情况弄清楚,然后再做打算。

  两人一合计,都认为不能再等,万一贼兵主力前来增援,那就可真拦不住了!

  “史知州,”

  左良玉大大咧咧地一挥手,唾沫星子横飞,

  “你那点乡勇和卫军,也就只有点摇旗呐喊的本事。”

  “这样,你带人守住贼兵侧翼,为我擂鼓助威,搞出点大动静,尽可能地吸引贼兵的注意力!”

  “我这边亲率主力,从正面攻杀,争取一鼓作气,将这帮贼兵碾碎在渡口处。”

  左良玉本身也是关宁出身,自觉高人一等,不仅看不起史记言的乡勇卫兵,同时也看不起江瀚这几百贼兵。

  在左大帅眼里,这大明上下,除了关宁兵以外,还有谁能称得上是强军?

  史记言听着这话虽然刺耳,但他也知道自己麾下的那点杂军不堪重用。

  能帮着打一打佯攻,已经很不错了,他随即应下此事,领命而去。

  很快,茅津渡四周鼓声雷动,两支官军一前一后,对着渡口的江瀚发起了进攻。

  江瀚虽然麾下只有不到八百人,但他却不敢离开渡口附近,只能被动防御。

  没办法,身后就是他好不容易架起来的浮桥,无论如何,江瀚都得带人守住。

  史记言这边,他带着麾下的乡勇和卫军,一路摇旗擂鼓,扯着嗓子不停大喊“杀贼”,声势浩大。

  但江瀚只是远远地瞥了他们一眼,便断定这群人是虚晃一枪。

  无他,这帮人的队伍稀稀拉拉,手里还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往前挪动的脚步比乌龟快不了多少。

  史记言倒是很想率军冲上去,与贼兵真刀真枪的干上一场。

  但无奈兵员素质太差,队伍中不少人脸色发白,腿肚子直打哆嗦,说什么也不肯上前接敌,只敢在远处放几支软绵无力的冷箭。

  史记言叹了口气,没办法,他能把这群人从城里拉出来凑数,就是他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了。

  江瀚站在一处缓坡上,居高临下地看着左翼那乱糟糟的官军,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他特意将阵地选在了渡口前方,这片不起眼的坡地之上,坡度不大,却足以迟滞敌人脚步,而且还能获得更广阔的战场视野。

  江瀚将麾下部队分成两部,一部大约两百人,负责盯住史记言率领的乡勇卫兵;

  而另一部六百人,则死死地盯着左良玉大军的方向。

  咚!咚!咚!

  随着主阵沉重的鼓点响起,左良玉亲自带着他麾下那一千五百多昌平兵,逐步压了上来。

  这帮兵痞虽然军纪败坏,但毕竟跟着左良玉抗击过东虏,也有几分实力在身,皆是一副悍不畏死的模样。

  江瀚的军阵前,并没有什么坚固的营寨,只是稀稀拉拉的立了几个拒马鹿角,又挖开了两道壕沟。

  壕沟里,是他精心布置的陷阱。

  只见壕沟里四处撒着铁蒺藜,并且还插着削尖的竹竿,静静等着官兵到来。

  左良玉的前锋顶着长盾,一鼓作气直接冲上了缓坡。

  可他们刚踏上坡顶,才猛然发现,眼前竟是两道半人深壕沟,沟里还洒满了铁蒺藜。

  啊!

  前排的兵卒收脚不住,惨叫着踩了上去,脚底板当场被扎了个对穿,翻滚在地。

  这还是运气好的,有的倒霉蛋,直接被锋利的竹竿捅穿了大腿,半个身子卡在壕沟里,动弹不得,只能发出阵阵哀嚎。

  前锋攻势瞬间迟滞,后面冲上来的官军被他们一挡,阵型直接被打乱。

  “稳住阵脚!给老子冲过去!”

  左良玉麾下把总见势不妙,立刻带兵上前,指挥着昌平兵们继续向前冲锋。

  官兵们仗着人多势众,踩着同伴的身体,忍着脚底的剧痛,终于冲过了这片死亡地带,涌到了贼兵近前。

  “放!”

  见此情景,江瀚一声令下,随即就是一阵箭雨和铅弹,劈头盖脸的朝着官军射了过去。

  前排的盾兵们刚刚跨过壕沟,还没来得及反应,直接就被射杀当场。

  箭雨一波接着一波,如同死神的镰刀,不停地收割着官兵的性命。

  官兵们挤在壕沟前后,冲又冲不上去,退又退不下来,彻底成了活靶子。

  江瀚麾下的亲兵队长冯承宣见状,立刻带着一队士卒,架起长枪,径直朝着面前的官军冲了过去。

  眼见贼兵架枪反冲,这帮官军根本来不及格挡,当场便被捅穿了身子,直接挑飞了出去。

  前面的人被长枪捅死,后面的人被箭矢射翻,惨叫声、哀嚎声响成一片。

  左良玉在后方看得眼皮直跳,心头火起。

首节 上一节 172/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