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87节
此外,崇祯又将左良玉调往玄默帐下听用,并且命副将汤九州,选三千昌平兵,补充左良玉损失。
万事俱备,只等来年开春,天气转暖后,再组织一次大规模围剿,务必将上山虎所部,剿灭在陕州城附近。
可皇帝一张嘴,下面具体执行的将领,可就惨了。
四川副总兵邓玘接到皇命后,一脸愁容。
邓玘,乃是天启元年从军的老将,曾在镇压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时立下大功,由此晋升为都司佥书。
而后累功晋升为四川副总兵,并且跟随四川总兵杜文焕平定了奢安之乱。
崇祯二年,后金入关,邓玘亲率六千川中子弟兵,千里迢迢,驰援京师。
在收复遵永的四城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此忠心耿耿而且能征善战的将领,自然是入了崇祯的眼,于是便将其擢升为总兵官,镇守遵化。
崇祯四年,孔有德、李九成等人在吴桥兵变,攻占了登州城。
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崇祯一纸调令,又将邓玘派往山东,镇压登莱之乱。
就在不久前,邓玘才刚刚收复了登州、莱州两座城池,将叛军赶去了辽东。
如今,屁股还没坐热,他又接到皇帝的命令,要他立刻率部前往河南剿匪。
邓玘接到命令,根本不知道如何跟麾下的将士们开口。
自己当初就是入京勤王而已,怎么现在变成了救火队长?哪里有难,就往哪里搬。
自从他率兵出川作战,已经整整两年没有回过家了。
眼下又正值新春佳节,麾下的川兵们个个都思乡心切,归心似箭。
现在倒好,班师回程的旨意没等到,却又要被派往河南围剿流寇。
再加上现在天寒地冻,大家都在猫冬取暖,自己却要苦哈哈地带兵剿匪,简直是岂有此理!
但是,皇命大于天,邓玘可不敢抗旨不遵。
他只能憋着一肚子火,领着麾下的四千川兵,风风火火的赶往河南。
在寒冬腊月行军了几天后,麾下的兵将们个个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邓玘是经历过崇祯二年的,他当然清楚,当初边军勤王哗变一事。
他唯恐兵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约束部队,任由部将王允成等人在行军途中,一路烧杀抢掠,借以泄愤。
沿途百姓苦不堪言,州县主官纷纷上书告状,工科给事中范淑泰弹劾邓玘纵兵虐民,但崇祯皇帝急于用人,根本不予理会,只是象征性的将内监赵进忠派去了邓玘军中,令其监军。
一开始,赵进忠还以为自己是捞到了一个美差,想着这一路上,肯定有不少油水可捞。
可经过多方打听之后,他才知道,邓玘此去河南,要去围剿巨寇上山虎江瀚。
赵进忠吓得腿都软了,差点没瘫倒在地。
当初在石楼县时,他配合着江瀚演了一出李代桃僵的大戏,如愿以偿的从都知监升到司礼监。
可如今,转了一大圈下来,怎么皇爷又把他给调回去了?
那个可怖的贼首的身影,又一次浮现在赵进忠的脑海里。
完了!全完了!
赵进忠只觉得脊背发凉,冷汗瞬间浸透了衣衫。
那上山虎狡猾多端,行事凶狠,要是被他知道自己在邓玘军中,说不定就会拿着石楼县旧事,来要挟他出卖朝廷大军。
于是乎,赵进忠打定主意,低调行事,尽量不在军中抛头露面,更不能让贼首知道,自己在军中。
家人们端午安康!
坏了发重了,完了完了,咋办啊
第178章 培训掌令
当崇祯调兵遣将,准备等开春之后彻底剿灭群寇时,江瀚也没闲着,他正忙着培训掌令。
按照江瀚最初的设想,他是想着每十人设置一名掌令,把全军上下都给牢牢控制住。
可经过赵胜一番统计下来,结果却不容乐观。
全军上下,能认得三百字以上,勉强可以通读文书的,满打满算,也不过百余人而已。
虽然江瀚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在军中开展了扫盲运动,试图提升麾下兵将的文化水平。
但奈何开设识字班的时间太短,而且最近这几个月里,军队一直在行军作战。
真正能安稳下来,让大家识字的时间,少之又少。
因此,军中的识字率,也一直提不上不去。
无奈之下,江瀚只得暂时做出调整,将掌令从“什”一级,提升到了“队”一级,每队五十人,设掌令两名。
现在全军上下大概三千人,共计六十个小队,这一百来号人,勉强能够满足这一编制需求。
江瀚给部队定下的开拔时间,是正月底,他必须赶在黄河化冻之前,从潼关杀回陕西。
前后算下来,培训这群掌令官的时间,其实相当紧迫。
所以,新年正旦的鞭炮声一过,江瀚就把这一百多个未来的掌令官,全拉到了陕州城里最大的明德书院里。
江瀚直接将整个书院清场,暂时征用。
他准备利用这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对这些未来的骨干,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主要目的,是要给他们定下一个明确的章程,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掌令官的职责,以及日后该如何开展工作。
……
大雪纷飞,窗外寒风肆虐,明德书院的讲堂里却烧着几盆旺盛的篝火,暖意融融。
江瀚站在讲堂内,没有穿甲戴盔,只穿着一身朴素简洁的青色棉布袍,看起来更像一位师长而非统帅。
而下面盘腿而坐的,则是一群裹着鸳鸯战袄的大汉。
“诸位,”
江瀚的声音温和,在略显空旷的讲堂内回荡,
“就在不久前,我刚刚得知了东路义军盟主,王嘉胤兵败身死的消息。”
“今天我便给大家好好讲一讲,这些声势浩大的首领,是如何兴起,又如何败亡的。”
接下来的小半个时辰里,江瀚便将他所知道的,像是神一魁、王嘉胤等人的事迹,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都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遍。
看着台下众人或沉思、或震惊的表情,江瀚缓缓开口总结道:
“想必大家都明白了,这些曾经搅动风云的义军首领,最后的结局大多都殊途同归。”
“无论是横扫庆阳府,一度威震陕北的神一魁,还是纵横山陕,号称拥兵二十万的王嘉胤,他们无一例外,都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所以,我特意设立掌令一职,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我需要你们这些未来的掌令,与麾下士卒搞好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时刻注意下面的士卒有无异心。”
话音刚落,一名黝黑精壮的汉子举起手,嗓门洪亮:
“大帅,俺.俺有个问题。”
“您说要咱们和下面的士卒搞好关系,可可具体该怎么搞呢?”
“很多时候,下面那些兵丁,一看见军官就跟耗子见了猫似的,根本不敢多说一句。”
“俺以前当兵的时候也是一样,看见那些军官,都恨不得绕着走,谁敢跟他们掏心窝子啊?”
这汉子提出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堂内一片议论,显然,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在明末,军官与普通士卒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制度性的压迫和战时互相依存的复杂状态。
能够真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领,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将领,则是将普通士卒视作牛马,随意欺压,因为他们天生就掌握着对下层士卒的生杀大权。
有的将领,动辄打骂士卒,克扣军饷,压榨士卒的劳动力,逼迫缺钱的士卒借高利贷,甚至还会动刑惩处不听话的下属。
平日里,普通士卒对于这些军官,大多都是畏之如虎。
而战时,这些普通士卒,反而又会紧紧地靠在这些将领的旗下。
无他,因为他们需要依靠将领们豢养的家丁,前去冲锋陷阵。
这群家丁个个装备精良,战力强悍,是全军最精锐的部分,也是进攻的主力和稳住阵脚的核心。
一来二去,就造成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而江瀚自然也很清楚。
他点点头,回应道:
“掌令之责,不独在识文断字,更在明事理、孚众望、率士卒。”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真正地团结士卒,了解士卒!”
“想要团结士卒,那你们就必须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当他们遇到困难,你们要积极帮着解决,要是他们受到不公,遭受欺压,你们更要敢于挺身而出,替他们撑腰。”
江瀚环视众人,一脸郑重:
“大家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谁也别想在我的队伍里作威作福!”
“往后,要是你们发现,军中有任何人,无论官阶高低,只要敢无故欺压普通士卒的,你们只管往上报。”
“报到我这里,我亲自扒了他的皮!”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不少人精神一振,眼中不由得多了几分光彩。
江瀚顿了顿,继续说道:
“想要了解士卒,那你们就要主动去和他们拉关系,要放下身段,多和他们交流沟通。”
“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生人勿进的样子。”
这时,学堂内又有人高声发问:
“大帅,那具体该怎么拉关系呢?”
“我以前当小兵的时候,见了长官,恨不得把头埋到裤裆里,根本不敢跟长官单独说话。”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