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186节

  于是江瀚沉吟片刻,便开口安排道:

  “这样吧,你们两个,从明日起,就调到我帐下听用,记住了,少说、多学、多看。”

  “明天换防,你们就去找我的亲兵队长、冯承宣报道去吧。”

  听了这话,两人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本以为转个战兵就是奢望了,但如今直接一步到位,调到了大帅帐下听用。

  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学到更多东西,将来领兵作战,自然有了底气。

  两人激动得不行,随即跪倒在地:

  “谢大帅栽培!”

  “我兄弟二人肯定不负大帅厚望!”

  江瀚见状,随即将两人扶起来:

  “行了,起来吧。”

  “以后用心做事,比什么都强。”

  听完此话,两人更是激动不已,连连点头称是。

  江瀚又勉励了他们几句,让他们好好干,随即便带着众人继续巡视去了。

  等江瀚的身影走远了,李定国才敢开口,声音里还带着一丝颤抖:

  “大帅.大帅人真好!”

  “承业哥,你说,咱们以后还能过这种日子吗?”

  余承业看着江瀚远去的背影,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

  “会的,以后不仅是咱们,天下所有人都会过上这种日子!”

  江瀚带着众将,默默地站在城头,俯瞰着脚下这座陕州城。

  夜色渐深,天空不知何时,竟悄然飘起了细密的雪花。

  城内,一盏盏灯笼和窗棂中透出的烛光,如同点点星光,那是大人们在守夜迎新。

  坊间里坊,隐约传来几声零星的鞭炮炸响,那是孩子们在欢庆着节日的到来。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以及松木燃烧的香气。

  深沉的夜色里,这座古老的陕州城,显得各位宁静安详。

  可此时,江瀚的心里,却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伤感。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的这份宁静与祥和,有多么来之不易,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罢了。

  随着天灾人祸愈演愈烈,大明两京十三省,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众人沉默良久,都被眼前这万家灯火的景象所触动。

  静静地站在城头上,放松紧绷的心神。

  赵胜看着这宁静的城池,感受着这难得的节日氛围,心中那点久违的书生意气又悄然涌了上来。

  他轻轻摇晃着脑袋,望着天边的疏星和飘落的细雪,低声吟道:

  “锦绣山河,何人坏了?雨瘴烟峦。”

  “此身付与天顽,休更问、秦关汉关。”

  江瀚听着这沉郁顿挫的词句,也是心有戚戚。

  他学着赵胜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补充道:

  “待明朝,金甲冲云,碧血重书万姓春。”

第177章 朝中风云

  就在江瀚大军高高兴兴地在陕州城过正旦佳节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师,紫禁城内,崇祯也正兴高采烈的过着今年的正旦。

  比起江瀚这草台班子的简陋热闹,皇城里的新年,可就庄重肃穆、礼仪繁复了许多。

  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宫中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着过年的各项事宜。

  祭灶、扫年、张挂年画、悬挂各式精美宫灯……林林总总,处处透着皇家气派,热闹非凡。

  而一向以节俭示人的崇祯皇帝,今年也龙颜大悦,破例大方了一回。

  他亲自下旨,赏赐了后宫的后妃、皇子公主,以及朝中的文武大臣、宫中的太监宫女等人,不少金银锞子、绫罗绸缎作为岁赐。

  接到赏赐,诸位大臣受宠若惊,贺表如同雪花一般,飞进了皇宫。

  除夕的年夜饭,崇祯更是在太和殿大摆筵席,各类山珍海味,水陆奇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席间歌舞升平,戏曲不绝,君臣同乐,其乐融融,总算是过了个像模像样的好年,一扫往日倾颓。

  无他,只因为崇祯四年,可谓是朱由检自登基以来,过得最为顺心如意的一年。

  辽东方面,一度糜烂的大凌河之战已经告一段落,后金鞑子久攻不下,终于撤兵,祖大寿也成功脱困,逃了回来,总算是守住了关宁锦防线。

  此外,在山东糜烂一时的孔有德、李九成之乱,也被镇压了下去。

  山西、河南方面,督师洪承畴更是露布报捷,称官军于怀庆府一带大破流贼,斩首数万,巨寇王嘉胤已然授首。

  看着这一封又一封的捷报,崇祯大喜过望,胸中豪情万丈:

  我大明天下无敌啊!

  激动之下,他立刻带着太子朱慈烺,亲自前往太庙,将最近收到的各路捷报,一一焚烧,告慰列祖列宗,希望他们泉下有知,继续保佑大明江山,国祚绵长。

  只不过,高兴之余,崇祯也从一摞奏折中,发现了几封不那么“和谐”的战报和相互攻讦的弹劾奏疏。

  第一封是曹文诏的,他在奏疏中写道:

  “此次围剿反贼上山虎一战,神木参将艾万年贪功冒进,不听节制,致使麾下兵马陷入重围,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游击将军左光先畏贼如虎,避战不前,坐视友军败亡。”

  “昌平副总兵左良玉治军不严,纵兵劫掠地方,贻误战机,以致贼兵得以轻易渡河”

  而左良玉的奏疏,则针锋相对:

  “臣弹劾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刚愎自用,轻信贼寇奸细谗言,不辨真伪,致使大军失利。”

  “更有秦将左光先、艾万年等人,支援不力,行动迟缓,坐视我部陷入险境,是失利的重要原因”

  至于左光先和艾万年两位,则是统一战线,奏疏内容几乎如出一辙:

  “臣等弹劾延绥东路副总兵曹文诏,轻信谗言,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继而惨遭贼兵埋伏.”

  “臣等弹劾昌平副总兵左良玉,作战不力,以致贼兵在黄河沿岸来去自如”

  崇祯将这几本互相甩锅的奏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次,只觉得一阵头疼。

  这四个败军之将,不好好反思己过,怎么反倒互相掐起来了?

  崇祯本想将几人全部革职查办,押回京师问罪。

  但洪承畴的奏报中,却又极力保举了曹文诏、左光先和艾万年三人,言称这三位都是久经战阵的悍将,一时失利,希望能令其戴罪立功。

  朱由检现在对洪承畴可是信任无比,既然洪督师都开口求情了,他自然也不会驳了洪承畴的面子。

  于是朱由检强压下心中的不快,不再追究这三人的过错,只是分别下旨申斥了一番,令众人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崇祯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用得着臣子的时候,就会给予百分百的信任和倚重,甚至可以容忍一些“出格”行为。

  就连袁崇焕当初先斩后奏,矫召宰了毛文龙,他也能捏着鼻子忍下来。

  而左良玉这边,则是有朝中重臣,户部尚书侯恂为其作保,朱由检权衡之后,也就再给了左良玉一个机会。

  不得不说,崇祯此刻的心情,确实是极好。

  要是放在前几个月,但凡他看见了这几封奏报,估计曹文诏几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进诏狱里去好好“反省反省”。

  武将之间互相甩锅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可负责统筹地方军务的文官们,却又掐了起来。

  山西巡抚宋统殷,联合山西总兵王国梁、河南巡抚玄默,三人联名上书,措辞激烈地弹劾总督洪承畴。

  他们指责洪承畴在剿匪过程中,纵容麾下将领贺人龙等人纵兵劫掠,残害百姓。

  当初,洪承畴带着数万大军,一路从陕西杀入山西,再转战到河南境内。

  他采取的策略,是一边剿匪,一边就粮于敌。

  当然了,这个“敌”,有时候也包括了地方上的百姓。

  洪督师始终认为,这帮刁民天生反骨。

  身为大明子民,面对这些破坏江山社稷的流寇反贼,不仅不思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反而因为一点蝇头小利,便竞相从贼,为虎作伥。

  在洪督师看来,忠诚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忠诚!

  所以,在剿匪过程中,洪督师果断采取了三光政策,大军所到之处,可谓是寸草不生。

  再加上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惊人,几个月下来,差点把山西、河南一带的州县都给吃光了。

  眼见自己的辖区被洪承畴糟蹋得民生凋敝,怨声载道,宋统殷和玄默这两位地方巡抚,自然不干了。

  他们甚至一度放着境内的残寇不剿,反而专心致志地发动御史言官,四处搜集洪承畴及其麾下骄兵悍将的罪证。

  一群人隔三差五就往京城递折子,请求皇帝御断,严惩洪承畴等人。

  但此刻正值用人之际,崇祯又刚刚收到了洪承畴的捷报,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就去治洪承畴的罪。

  在他看来,剿灭贼寇乃是头等大事。

  在此过程中,地方上有些损失,百姓们受点委屈,那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稳固,所付出的“必要牺牲”罢了。

  为了大明国祚千秋万代,没办法,只能先苦一苦百姓了,想必他们泉下有知,也能理解朝廷的苦衷。

  既然王嘉胤已然授首,那么朝廷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落在了盘踞陕州的巨寇,上山虎身上了。

  由于前线的文官武将正在掐架,崇祯便大手一挥,准备另外派出大将,围剿上山虎。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崇祯最终选中了屡立战功的四川副总兵邓玘,命其亲率四千川兵,火速开赴河南府一带。

  目的只有一个:务必堵住巨寇上山虎,防止其继续向南逃窜。

首节 上一节 186/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