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45节
可这帮人本就是不服管教的番族,平日里在龙溪堡作威作福,哪能轮到别人骑在他们头上撒野?
结果不到一个时辰,五百番兵就被曹二杀了个一干二净,甚至脑袋都被筑成了京观,整整齐齐地摆在了龙安堡门口。
清除了薛氏的武装力量后,王承弼顺理成章的接过了薛家“安防”的任务。
他以“龙安堡地处要冲,恐有乱匪余孽藏匿”为由,要求全面搜查,随后带着曹二等人,堂而皇之地驻进了薛家把守的各个要地,美其名曰协防,实则监视。
当然了,这官府派人协防,肯定是要收费的。
这一干人等的人吃马嚼,全都要算在薛家的头上。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过短短半个月,薛家被整得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被王承弼带人这么一搅和,薛家的生意自然是一落千丈,各个城里的商铺更是三天两头有官府的人上门“光顾”。
薛志恒被气得差点吐血,他当然知道,这背后肯定是江瀚在捣鬼。
薛志恒几次想要找江瀚服软,可现在他薛志恒不过只是一介白身而已,就连龙安堡的寨门都出不去,更别提去府城了。
而王承弼这边,更是咬死了不松口,拿着各种“律法”,铁了心要把他薛家往死里整。
王承弼驻扎在龙安堡,时不时以“蓄奴”、“私藏刀弓”为由,不停地敲诈着薛家的钱财,想要借机把薛家摁死。
终于,薛志恒受不了了。
再这么下去,薛氏族人就算不被吓死,也得被活活耗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于是薛志恒连夜带着心腹,备上了两车厚礼,亲自赶往了平武县,准备拜见江瀚。
第217章 什么叫人造舍利子?
见薛志恒带着厚礼亲自上门服软,江瀚也没有再继续为难他。
经过一番彻夜长谈,最终江瀚十分大度地免除了薛家头上的全部罚款,但同时,他也提出了两个不容置喙的条件:
第一,薛家必须举家搬迁到平武县城内居住;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薛家必须和江瀚共享松潘饷道,货物交给薛家商队寄售,没有抽成。
这代价确实不小,但比起阖家灭门,这已经是薛志恒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了。
收拾了薛家后,江瀚立刻发文,将龙安府三家土司的家主,全都召集到了府城。
他没有再搞什么分化打压,而是安排起了商队一事。
江瀚命江油李氏组织商队,负责打通与成都府一带的商贸;
命平武王氏,向东与保宁府通商;
而薛氏,则继续负责他们最熟悉的西线,与松潘卫的各番部进行贸易。
为此,江瀚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暂时命名为茶马司。
等以后生意做大了,这个机构便正式改为商部,负责所有的贸易。
茶马司暂时归江瀚亲自管辖,另外,他又从军中抽调了之前在甘肃立功的掌令王五,命其担任副手,主持日常工作。
随后又从军中,抽调了一批边堡的夜不收出来,届时,这些夜不收们将伪装成商队的护卫,跟随王、李两家,一同潜入保宁府和成都府。
平时负责刺探情报,战时,便可作为内应,里应外合,协助破城。
想要组建商队,筹备货物,至少还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等到开春之后,商队就能正式出发了。
在此期间,江瀚也得好好想想,第一趟生意,到底要卖些什么货物。
头一回做生意嘛,自然要搞点“拳头产品”出来。
对于前往保宁府和成都府的商队,江瀚没必要过多操心,府库里有的是珠宝首饰,古玩字画。
到时候在各个州县府城里开几个古玩店,一边挣钱,一边还能替夜不收们打掩护。
等以后掌握了玻璃的烧制技术,随便烧点玻璃制品出来,就能当做礼物,和各地的官员豪族们搭上关系。
至于白糖,江瀚暂时先放弃了,这玩意儿做起来太麻烦,耗时又长。
龙安府的耕地本就不多,自然是要先紧着粮食种,不可能去种植经济作物。
趁着烧制玻璃的机会,江瀚还能改进军器局的冶炼技术,先把高炉技术给搞出来。
等日后拿下了矿区,他就能在第一时间,建立起冶铁基地。
保宁、成都一带销售古玩字画、玻璃制品;而江瀚给雪区准备的“拳头产品”,则是佛门重宝,舍利子。
当然了,这里的舍利子,是人工烧出来的。
雪区的僧侣、寺庙可是富得流油,想必他们对舍利子这种佛门圣物,肯定会很感兴趣。
烧制舍利子听起来好像有点天方夜谭,但其实方法很简单,后世甚至还有人申请过知识产权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舍利子的制作方法,专利号:CN101011211)。
江瀚仔细想过,这个法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
其原料也随处可见,只需要三种东西:骨灰,石英粉,和水。
骨灰粉可以用人骨和动物骨骼,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这是一种天然的磷酸钙。
而石英粉的主要成分,则是二氧化硅,是制造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这两者的熔点都非常高,能达到1700摄氏度左右。
但是,当这两种物质被混合加热时,奇妙的化学反应便会发生,他们并不会各自分开熔化。
二氧化硅,在这里扮演了“助熔剂”和“玻璃形成体”的角色。
它会与磷酸钙,在远低于各自熔点的温度下发生反应,形成一种低熔点的共晶体,也就是磷硅酸钙玻璃。
而骨灰占大头的配比,又决定了最终的成品,会更偏向于一种含有晶相的玻璃陶瓷,而非纯粹的玻璃。
这便是后世“人造舍利子”的根本原理。
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取骨灰粉、石英粉、水,按照4:1:1的比例,混合均匀,并捏制成手心大小的球体。
然后在100-250摄氏度的环境下,进行干燥处理一个时辰。
干燥后取出球体,再把石英粉和水,按照1比3的比例,混合成浆糊状,均匀地涂抹在球体表面,并再次进行干燥处理。
一个时辰后,便可以开始正式烧制。
先升温至700摄氏度,烧制两到三个时辰;再依次加温,升高至1000摄氏度,烧制一个时辰;
最后,升高到1200到1300摄氏度,烧制三到四个时辰。
烧制完成后,再逐渐呈梯次冷却炉温。
最后,就能得到外观晶莹透亮、宝相庄严的成品“舍利子”。
方法听起来倒也不难,可江瀚拿着方子找到工部的铁匠们是,还是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柴宇拿着江瀚的法子,眉头紧皱。
他是工部冶铁司的作头,手底下有两百多位熟练铁匠,军中所有的刀甲,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大帅,您这方子是打哪儿来的?”
“怎么我一点儿也看不懂,什么叫做摄氏度?”
柴宇看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
“而且,我看这玩意儿,又是烧炉又是熔炼的,应该和烧瓷差不多。”
“我手底下都是些打铁的,根本没干过这精细活儿啊!”
江瀚听完也是一愣。
长久以来,他都在带兵打仗,四处征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后世的发明创造。
看来,他得找个时间,好好给麾下的这帮匠户们科普科普了。
不光是科普,江瀚还得专门编一份教材出来,等日后开设学堂,培养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人才。
这事情得趁早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拔苗助长是成不了材的。
只不过现在,他还得先回答柴宇的问题。
江瀚思考了半天,想着怎么才能避开现代术语,转而用这些工匠们最熟悉的日常事物,以及材料的变化现象来入手解释。
“这个摄氏度,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计量单位,就好比咱们平时用的斤、两。”
“只不过,斤两是用来称重量的;而摄氏度,是用来计算温度的。”
“冬天,水会结成冰,水结成冰的那个温度,就是0摄氏度;想法,如果水烧开煮沸了,那就是100摄氏度。”
“又比如你们平时打铁的时候,不是经常会用火焰的颜色,来判断炉温的高低吗?”
“当火焰呈现出暗红色的时候,炉温大概就是500到600摄氏度;”
“当火焰变成亮红色的时候,大概就是700到800摄氏度;”
“而当它发出明亮的黄白色时,炉温就差不多有1300摄氏度了。”
当然了,材料的熔点、沸点,还与气压等其他因素有关。
但现在,江瀚并不打算引入更多的变量,他现在只想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摄氏度”这个概念。
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可以等日后慢慢解释,或者留给后人探索。
听了江瀚这番解释,柴宇这才恍然大悟。
他也不知道,大帅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概念,但既然大帅都这么说了,那自己就必须认真记下。
可曹宇还是有些担忧:
“大帅,我说实话,想要让火光显出明亮的黄白色,也就是1300摄氏度,很有难度。”
“一般的小作坊、小土窑,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您只有在景德镇的官窑里,或者御器厂里,才有可能办到。”
曹宇很清楚,只有官窑和御器厂才拥有全国最好的匠人,最好的木炭,以及最好的土窑。
他的冶铁司,充其量就是个草台班子而已,平时打制一些刀甲还行,哪能和御器厂里的大匠们相比?
不过,这也难不倒江瀚。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