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第146节

  基本上出来了就是目无法纪,为祸天下。

  不过等看到嘉靖大力支持改革的时候。

  老朱也是微微点头:“贤则用之,不贤则除之,这句话被嘉靖总结得还是不错。”

  可看到后面嘉靖的态度,也是忍不住一脸黑线。

  这个混账小子,还真是自信啊。

  要不是朱厚照一朝在和文臣体系据理力争,从文臣之中生生撕出来一个口子,让诸多文臣害怕。

  这嘉靖能不能赢下大仪礼一事;依照他来看,还真说不定。

  ........

  【D、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士子素质】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出题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而且还必须是朱熹标注的四书,时间久了差不多就被天下学子给琢磨透了,于是各类范文应运而生,为了筛选学子,科举考试便是逐渐从寻常的经文理解,变成各种歪门邪道,咬文嚼字】

  【在这种科举考试之中选拔出来的考生,平日里也只知道引经据典,而对治国之事一概不知,导致政务繁杂,效率极低,甚至还因为教学问题,形成了一个文官集团拉帮结派的关系网。主考官是考生的“座师”,考生是主考官的“门生”,同一届考生互为“僚友”。】

  【进入官场后,座师提拔门生,僚友相互照应,文臣的关系网也是就此形成的】

  【张璁开始改革时,改革的办法就是从中央直接派人主持地方科举,录取的文章要求一律文风朴实,说理切合实际,拒绝辞藻华丽,空谈道理的文章,同时还改变策论之法,及讨论治国、为官之道。】

  【这一次改革让科举制度焕然一新,重新让科举考试具备了筛选治国人才的能力,也是为后续大明能人辈出奠定基础。】

  ........

  “这一番科举改革,虽说比不上稷下学宫,但是也是别出心裁。”

  朱元璋有些惊讶。

  看着张璁的操作,神情有些意动。

  科举考试一共分为四次考核,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次考试,也可以说是入门考试,参加童试的人,被称为童生。

  童生并非是儿童,而是一个身份名称。

  等到考过了童试之后,便是从童生变成了秀才!

  按照律法,秀才便能够免税。

  故而只要是个秀才,便足矣被称之为老爷。

  然后得到了秀才的身份。

  才能够去参加乡试。

  在历朝历代之中,乡试都是在县城之中进行的,一般有县太爷主考。

  考过了乡试,就能够成为举人了!

  举人的好处比秀才更多。

  比如见官不跪,拥有做官的资格等等。

  举人之后便是去参加会试。

  这会试都是在京都进行的,一般也被称之为春闱。

  如果有幸考过了会试。

  那么便能够从举人变成‘贡士’

  成为了贡士之后。

  便是不仅拥有做官的资格,还能够将名字放到皇帝的面前。

  只要是有了闲置的官。

  第一个就会想到贡士,然后抽一个去当官。

  这可不是地方官,而是朝堂之上的官员。

  但是如果不想等。

  而且在朝堂上有一番成就的。

  那么就可以去参加殿试!

  所谓的殿试便是在皇宫之中进行考试。

  等到考过殿试之后,就变成了进士。

  进士能够直接做官。

  甚至状元、榜眼之流,能够直接成为六品官!

  这就是历朝历代,包括明朝的科举考试流程。

  唯有会试,才是朝堂之中的官员亲自督考。

  乡试与童试,都是由地方官监考。

  地方官监考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毕竟总会有人想要走后门。

  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

  想要走后门也会更加容易。

  而这个张璁,却是发现了这种弊端,从中央直接派人主持地方科举。

  这倒是前所未有!

  “此法也可用于当今之大明。”

  朱元璋肯定道。

  自己有稷下学宫,科举考试的内容绝对是比这嘉靖朝的要好的。

  但是这科举的监督制度,却是有些新奇。

  直接派遣督考官员去地方。

  一定程度上,的确是能够防止地方官员联合起来作弊。

  也能避免一些宗族乡绅。

  使用手段帮助自己的后辈考过童试或者乡试,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固自己对于地方的统治,还会使得势力不断扩张。

  “彻查土地兼并,严查贪官污吏,改革科举.....”

  “若是这张璁的改革可贯穿哼歌嘉靖朝,那么嘉靖将功德无量!”

  朱棣忍不住说道。

  这完全就是当今洪武朝的翻版嘛!

  只要彻底实施下去,没道理不会让大明中兴。

  别说朱元璋和朱标,他都是可惜得不行。

  “这个嘉靖,曾经也是做出过满分答卷的。”

  “只可惜啊...”

  朱元璋也是叹了口气。

  差一点。

  就差一点!

  要是这个嘉靖不堕落下去,那绝对是一代明君。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

  这个嘉靖少活一半的时间。

  那也绝对是中兴之主!

  估计任谁都想不到。

  这么一位具有明君气象的嘉靖,会在后期变得那般昏庸无度。

  “还是看完最后一些解析,准备最后一个题目吧。”

  朱元璋又是朝着下方看去。

  如今已经对了四道题目,只要最后的一道正确,自己就能够获得复活令。

  到时候复活自己的妹子。

  老朱一想到这一幕,就有些激动不已!

  不能自己!

  ......

  【E、将各县州府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按照实际占有的土地,折合成银两征收】

  【万历年间,民间赋税繁杂不堪,由于大明的税收乃是当地盛产什么便是收什么,有的地方收粮食,有的地方收棉絮等等,所以就导致不少税收了上来,连税收的官员都有些搞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居正便是在改革之法中的提出‘一条鞭法’,也就是所谓的将所有赋税,全部折合成银两征收!】

  【此法改变了万历年间赋税繁杂的情况,使得朝廷的税收清晰明了,不仅增加的行政之方便效率,同时也减轻税收官员的负担】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条鞭法’的雏形也来自于张璁的此次改革......】

  ....究灵liu逝陆妻;$4erba峮..

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该死!那群贪臣更该死!李自成的人生自述!(求全订,求自订))

  ....

  【桂萼作为张璁好友,曾任三地知县,有推行局部赋役改革的成功经验。他提出的“量地计丁”和“一体出银”正是未来一条鞭法的核心内容,不过由于张璁改革时法令过多,此法未曾立刻推行。】

  【等到张居正上位之后,在巩固张璁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是对其改革之法深入研究,最终找到了此法,最后将其总结深化后提出,‘一条鞭法’作为张居正改革中的重要一条法令,让大明天下的收税工作量大大降低】

  ....

  【本题点评:嘉靖上位之后,发动大仪礼之争,强硬地要将自己的父亲献王纳入太庙之中,群臣反对,最后在张璁、霍韬等人的帮助下成功找到了机会,扳倒文官集团,甚至将一些内阁阁臣发配充军。】.

  【可是在文官集团庇护下,这些充军的阁臣只是报个到,便是四处游玩不受约束,嘉靖知晓后勃然大怒,直接在朝堂之上大裁官员,同时提拔了当时在大仪礼之争帮助自己的官吏进入朝堂的权力中心,其中就包括张璁】

首节 上一节 146/8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