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第181节
而且还是之前发生过的事情!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顿时更甚了。
“这道题目,咱可是记忆犹新啊。”
朱元璋笑呵呵地说道:“善长,蓝玉,冯胜.....你们认为如何?”
“呃....陛下所言极是。”
李善长,蓝玉,冯胜三人,脸上的表情都有些微妙。
一时间不知道是尴尬,还是纠结。
他们三人都是跟随朱元璋立国的开国名人,同时也是被赐下的丹书铁券的。
但是后来因为马三刀贪赃枉法。
连皇帝盖房子的钱都敢贪墨大半。
朱元璋顿时大怒。
不过想着毕竟是跟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兄弟,也准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当然,仅此一次。
下次再犯就别怪他不客气。
可谁知道马三刀不但不谢恩,还失了智一样开怼。
最后朱元璋差点没气出脑淤血,责令将其鞭杀于奉天殿之前!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让他下定了收回丹书铁券的心思。
不过这效果嘛....
谁会将这么重要的东西主动交出去呢??
李善长:我没交
蓝玉:我没交
冯胜:巧了,我也没交。
朱元璋:...
“仙人,此论述是错误的!”
朱元璋沉声说道:“咱选择第二个答案!”
· ··求鲜花0 ·····
当初自己让这群老臣上交丹书铁券,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大鼎。
然后期盼地等着。
谁知道等到第三天,自己信心满满地去大鼎一看。
他娘的。
一块都没有!!!
压根没人上交!!
气得老朱差点想要把大鼎给砸了!
【回答正确!】
【是否查看解析?】
正确的提示出现。
朱元璋微微点头,这个题目他自然也是十拿九稳。
随后又想起,自己当初下令上交丹书铁券的场景,忍不住冷哼一声。
“查看解析!”
...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三人为特殊,胡惟庸为后赐)。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
.... 0 ...
【各等铁券大小不一,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铁券,不过等到数年之后,开工功勋之跋扈远超朱元璋想象,便决定收回丹书铁券,只可惜群臣不愿意放弃手中的保命牌。】
【朱元璋大怒,最终决定无视丹书铁券,但凡有贪赃枉法者,一律按照大明律法处置!!】
...
看着本题的解析,朱元璋也是微微一笑。
不上交丹书铁券。就以为咱没办法了?
咱开局一个碗,打下一片天。
几个小小的勋贵,就想要将咱难倒?
可笑。
李善长,蓝玉,冯胜三人。
互视一眼都是苦笑。
早知道当初还不如上交丹书铁券,向皇帝示好呢。
现在倒好了。
在家里面留下一块废铁。
“其实也不能说是废铁,毕竟此乃太祖所赐下的丹书铁券。”
“若是等到后世的王朝,犯错之后拿出来,未必不顶事!”
李善长心中琢磨着。
不过他看了看天空上的答题文字,又看了看颇有些意气奋发的朱元璋。
恍惚之间。
心中児OII衣删溜爸迩宭忽然冒出一个怪异的想法。
“可如果没有后世的皇帝,洪武万世呢?”
“那这丹书铁券...可就真成废铁了!”
这个想法让他愣住了。
不过这个想法,也仅仅在脑中出现了一瞬。
随后又是被李善长呵呵一笑。
甩出脑中。
长生这个想法,无数的皇帝都想过。但是最后都变成了一堆枯骨!
如今之大明,虽然有仙人相助。
但又何必赐予凡人永生?
不过片刻之后、
李善长又是喃喃道:“不过如果真的能够长生,那这丹书铁券就算是废铁,倒也无所谓了。”
...
PS:这一章又被禁了,刚刚才放出来五.
第一百一十章:朱元璋大喜:北伐?这不就是我老朱的强项吗?
....
“以后咱的大明朝,没有例外!”
“不管是多么大的勋贵,只要犯了法,就一概按照大明律处置!”
朱元璋说道。
说着,还将目光若有若无地投向了蓝玉。
让蓝玉只感觉身上汗毛倒竖。
在这一众勋贵之中,应该是他最为跋扈的。
虽说从答题空间里面得知自己会因为‘谋反罪’被杀,然后收敛了不少。
但是难免还有些恶习难改。
故而现在又是被老朱警告一番。
“这次回去之后,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如同以前那般了。”
蓝玉偷偷咽了口唾沫。
凭借如今大明朝的发展速度,绝对是不缺他这种武将的。
万一以后自己惹出些祸害,引得朱元璋不快。
只怕是要人头落地了。
李善长插嘴道:“陛下所言极是!”
“老臣认为,陛下所赐我等丹书铁券,乃是陛下之恩泽,绝非我等用来抵罪的屏障!”
朱元璋呵呵一笑:“善长说的倒是不错,若是你们只将这丹书铁券当做荣誉,而非抵罪之物。”
“那这灾祸,也断然降临不到你们的头上。”
这一番话。
说的众人都是微微颔首。
不过哪怕老朱不说,他们心中都是清楚的。
上一篇: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