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让朱元璋选择明灭原因 第60节
天空之上。
朱允熥将众人的神态都看在眼中。
“老爷子果然是选择查看王守仁的信息。”
“这位千古大佬,提前百年和大明皇帝见面。”
“若是将王守仁的事迹发表出去,只怕天底下不知道多少故作清高的文人,狂傲不羁的武将,会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纵观整个明朝的文臣武将。
基本上大部分都有争议。
比如刘伯温。
有人吹嘘他前后各知五百年,鬼神莫测;但也有人说,只是因为此人半路加塞,通过夸赞他能够显得朱元璋的天子气,所以才会如此。
比如说袁崇焕。
有人说他是明末的救世主,就是因为崇祯杀了他才导致最终亡国;但也有人说此人不过狂妄之徒,不足胜任职责最终才被杀。
但是王守仁不一样。
龙场悟道力挫天下儒士,否击圣人之学。
阳明心学让后世赞不绝口,某位伟人更是总结出一句:实践出真知。
而仅仅用两年时间便是剿灭百年匪患,用数万府兵击溃数十万反贼,又多次镇压叛乱...
这些事迹随便拉出来一条,都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可偏偏全部凝聚在一人的身上。
所以在后世对于这位的评价,几乎只有一句话。
王守仁,千古!
【本次题目抽取完毕,前四个题目为系统抽取,最后一个题目宿主可自行选择】
系统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朱允熥微微点头,随手一挥。
原本的解析慢慢散去,最终面前的问题便是出现在天空之中。
与此同时。
沉浸在惊叹之中的朱元璋等人,也是抬起头。
看向天空上那飘荡着的文字。
第三次答题,现在正式开始!
【第一题:王阳明心学最精髓的部分可以概括为:】
【A、知行合一B、天人感应C、存天理,灭人欲D、君舟民水】
.......
第一题还是一如既往的简单。
刚刚才看过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呢,答案对众人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
“仙人,这一题选择第一个答案。”
朱元璋说道。
除了第一个答案之外。
其他三个选项众人也都是知道的。
天人感应,乃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观点。
存天理灭人欲乃是朱熹的观点。
而君舟民水则是孔孟的观点。
这些都是在明朝之前。
哪怕老朱不看王阳明的平生,最后也能够用排除法推断出来。
【回答正确!】
【是否查看解析?】
看着选择正确的提示出现,老朱满意地点点头。
“查看解析!”
【A: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看着解析,老朱倒是没什么。
但是一旁坐在蒲团上面的李善长,啪地一下便是跳了起来。
看着天空之上的解析。
这位大明文臣之首,瞪大了眼睛。
“这...这就是,知行合一?!!”
李善长死死地盯着这些文字。
这一刻,他的呼吸都停滞了。
所有的专注,全部都在解析上。
虽然这上面仅仅只有大致的概括。
但是李善长只感觉,自己的心脏被狠狠地击中!
浑身颤抖不已!!!
就好像是....
一个求知的学者,在面对即将开启的真理之门时。
会忍不住地敬畏!!
自发地去膜拜,叩首!!!
“知行合一,这就是知行合一。”
“老夫悟了,老夫悟了!”
李善长哈哈大笑。
但是下一刻。
他又是是嚎嚎大哭起来。
一道解析。
竟是让李善长狂笑不止,却又泪流满襟。
把朱元璋都吓了一跳。陾究鳍翏鸠I虾六
“善,善长,你这是咋了?!”
也不知道是情到悲切处?
还是喜不自禁地落泪??
咱的文臣之首。
疯了???
.......
第五十章:李善长叩首谢恩,即将到来的冲击
“没想到老夫年过花甲,今日才得以窥见真理。”
“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而是内有良知则外有良行,如果没有致良知,就不会实际的善行!”
“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谛!!”
“这才是,可以教化天下,甚至运用到万事万物之中的至理!!!”
李善长看着天空上的文字,扼腕痛呼!
此刻的他。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同时又是痛心疾首!!.
自己是学习程朱理学出身,天下儒士几乎都是学习程朱理学出身!
可是不少人,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会时常生出疑惑。
好像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无法解决很多问题,仅仅只能够用来克制自己!
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又是与诸多上古学说冲突。
将自己克制到极致,就是所谓的程朱理学。
似乎有些...不合理?
可朱熹乃是一代圣人,又有何人敢反驳?
所以就算是疑惑也是压在心头。
某些无法解释的事情,只能够自己去摸索。
直到今天!
李善长看见了这‘知行合一’的解析!
心中的所有疑惑,在这一刻全部化解,他只感觉自己心境通明,好似明白了大道至理!
犹豫片刻,李善长忽然郑重地朝着解析叩首。
面容之上满是尊敬之意。
“虽时隔王阳明先生百年。”
上一篇: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下一篇:返回列表